片材后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98077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片材后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对形成有图像的片材进行后处理的片材后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对积载于处理托盘的片材进行装订处理等后处理的片材后处理装置。该片材后处理装置为了修整积载于处理托盘的执行后处理之前的多个片材的偏移,具有修整片材的宽度方向上的偏移(横向对齐)的横向对齐部件以及修整与片材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偏移(纵向对齐)的纵向对齐部件。



技术实现要素:

在上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中,使处理托盘的片材纵向对齐的纵向对齐部件相对于片材后处理装置固定地配置。因此,根据片材的对齐位置,有可能以纵向对齐部件的对齐动作为起因而产生片材的散乱。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施方式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包括:处理托盘,积载片材;纵向对齐部,安装于被固定配置的旋转轴,并通过绕所述旋转轴旋转而使所述处理托盘的片材在片材传送方向上对齐;横向对齐部,通过利用第一对齐板与第二对齐板夹入所述处理托盘的片材而在与所述片材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进行对齐;以及控制部,进行控制,使所述片材通过所述横向对齐部而向从所述处理托盘的中央部朝端部侧偏移预定距离的第一对齐位置位移,并使所述片材在该第一对齐位置处在与所述片材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对齐,当在所述第一对齐位置处通过所述纵向对齐部使所述片材在所述传送方向上对齐之后,在所述第一对齐位置处通过所述横向对齐部使所述片材对齐。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构成的图。

图2是图像形成装置与片材后处理装置的电路框图。

图3是示意性表示片材后处理装置的各部分构成的详细内容的图。

图4是示意性表示待机托盘、处理托盘以及桨部的关系的图。

图5是表示桨部与处理托盘的关系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第一桨、第二桨的起始点的图。

图7是表示由第一桨进行的纵向对齐处理的图。

图8是表示由第二桨进行的纵向对齐处理的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后处理控制部执行的控制的图。

图10是表示片材从待机托盘向处理托盘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11是表示由第一桨执行纵向对齐处理之后的处理托盘的图。

图12是表示在第二对齐位置处执行横向对齐处理时的处理托盘的图。

图13是表示由第二桨执行纵向对齐处理之后的处理托盘的图。

图14是表示使第一对齐板从第二对齐位置向第一对齐位置移动的图。

图15是表示使第二对齐板从第二对齐位置向第一对齐位置移动的图。

图16是表示使第二对齐板从第一对齐位置移动至待机位置的图。

图17是表示后续的片材被传送至处理托盘的图。

图18是表示由第一桨、第二桨执行纵向对齐处理之后的处理托盘的图。

图19是说明通过在第一对齐位置处执行纵向对齐处理而使片材散乱的现象的图。

图20是表示使第二对齐板从待机位置移动至第一对齐位置的图。

图21是表示使第二对齐板从第一对齐位置移动至第二对齐位置的图。

图22是表示使第二对齐板从第二对齐位置移动至第一对齐位置的图。

图2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后处理控制部执行的控制的图。

图24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后处理控制部执行的控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实施方式的片材后处理装置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具有相同或者类似的功能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另外,有时省略关于这些构成的重复说明。

图1是表示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构成的图。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片材后处理装置的电路框图的图。图像形成系统包括图像形成装置1以及片材后处理装置2。图像形成装置1向纸张等片状的介质(以下称为“片材”。)形成图像。片材后处理装置2对从图像形成装置1传送来的片材进行后处理。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控制面板11、扫描器部12、打印部13、供纸部14、排纸部15、图像形成控制部16以及通信接口17。

控制面板11包括接收用户的操作的各种键。例如,控制面板11接收与片材的后处理的种类相关的输入。控制面板11将输入的与后处理的种类相关的信息向片材后处理装置2传送。

扫描器部12包括读取复印对象物的图像信息的读取部。扫描器部12将读取的图像信息向打印部13传送。

打印部13基于从扫描器部12或者外部设备发送来的图像信息,利用色调剂等显影剂来形成输出图像(以下称作“色调剂图像”。)。打印部13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片材的表面上。打印部13对转印到片材的色调剂图像施加热量与压力,使色调剂图像固定于片材。

供纸部14与打印部13形成色调剂图像的定时相配合地将片材一张张地向打印部13供给。排纸部15将从打印部13排出的片材朝后处理装置2传送。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控制部16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的动作。即,图像形成控制部16对控制面板11、扫描器部12、打印部13、供纸部14以及排纸部15进行控制。图像形成控制部16由包含未图示的cpu、rom以及ram的控制电路形成。另外,通信接口17向片材后处理装置2发送从控制面板11或者客户pc等外部设备接收到的印刷任务等信息。此外,接收从片材后处理装置2发送来的信息。

接下来,对片材后处理装置2进行说明。使用图1、图2来说明片材后处理装置2的构成。如图1所示,片材后处理装置2配置为与图像形成装置1相邻。片材后处理装置2对从图像形成装置1传送来的片材执行通过控制面板11或者客户pc等外部设备指定的后处理。例如,后处理是装订处理或者分页处理。

片材后处理装置2包括待机部21、处理部22、排出部23、后处理控制部24以及通信接口40。待机部21使从图像形成装置2传送来的片材s(参照图3)暂时滞留(缓冲)。例如,在由处理部22进行先行的片材s的后处理的期间,待机部21使后续的多张片材s重叠并待机。待机部21设于处理部22的上方。待机部21在处理部22的片材向排出部23排出时,使滞留的多张片材s朝向处理部22落下。

处理部22对片材s进行后处理。例如,处理部22对多张片材s进行对齐(整合)。处理部22对对齐后的多张片材s进行装订处理。由此,多张片材s被装订针订合。处理部22将进行过后处理的片材s朝排出部23排出。

排出部23包括固定托盘23a与可动托盘23b。固定托盘23a设于片材后处理装置2的上部。可动托盘23b设于片材后处理装置2的侧部。在可动托盘23b排出进行了装订处理或者分页处理的片材s。

如图2所示,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片材后处理装置2的整体的动作。即,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待机部21、处理部22以及排出部23。另外,如图2所示,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入口辊32a、出口辊33a、桨部25、桨电机28、第一横向对齐电机29a以及第二横向对齐电机29b、第一对齐板51a、以及第二对齐板51b。后处理控制部24由包含cpu241、rom242以及ram243的控制电路形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第一横向对齐电机29a、第二横向对齐电机29b这两个电机,但也可以构成为利用一个电机使各对齐板51a、51b移动。另外,通信接口40接收从图像形成装置2发送来的例如印刷任务等信息。此外,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发送由片材后处理装置2产生的错误信息。

图3是示意性表示片材后处理装置2的各部分的详细构成的图。此外,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片材传送方向”是指待机部21的待机托盘211中的片材s的传送方向d(片材s朝向待机托盘211的进入方向)、或者片材s从处理托盘221向可动托盘23b传送的方向。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分别是指片材传送方向d上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另外,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分别是指片材传送方向d上的“下游侧的端部”以及“上游侧的端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与片材传送方向d正交的方向称作片材宽度方向w。

传送路径31是从片材供给口31p到片材排出口31d的传送路径。片材供给口31p配置在面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位置。在片材供给口31p中,从图像形成装置1供给片材s。另一方面,片材排出口31d位于待机部21的附近。从图像形成装置1排出的片材s经由传送路径31向待机部21排出。

入口辊32a、32b设于片材供给口31p的附近。入口辊32a、32b将供给到片材供给口31p的片材s朝向传送路径31的下游侧传送。例如,入口辊32a、32b将供给到片材供给口31p的片材s传送至出口辊33a、33b。

出口辊33a、33b设于片材排出口31d的附近。出口辊33a、33b接收由入口辊32a、32b传送来的片材s。出口辊33a、33b将片材s从片材排出口31d向待机部21传送。

待机部21具有待机托盘(缓冲托盘)211、传送引导件212、以及排出辊213a、213b、开闭驱动部(未图示)。

待机托盘211的后端部位于出口辊33a、33b的附近。待机托盘211的后端部位于比传送路径31的片材排出口31d略靠下方的位置。待机托盘211以随着进入片材传送方向d的下游侧而逐渐变高的方式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待机托盘211在由处理部22进行后处理的期间,使多张片材s重叠待机。

图4是示意性表示待机托盘211、处理托盘221以及后述的桨部25的关系的图。待机托盘211具有第一托盘部件211a、第二托盘部件211b。第一托盘部件211a以及第二托盘部件211b沿片材宽度方向w彼此分离。第一托盘部件211a以及第二托盘部件211b接收来自开闭驱动部的动力而在彼此靠近的方向与彼此远离的方向上移动。

第一托盘部件211a与第二托盘部件211b在彼此靠近的状态下支承从出口辊33a、33b传送来的片材s。另一方面,第一托盘部件211a与第二托盘部件211b通过在片材宽度方向w上沿彼此远离的方向分离,由此使片材s从待机托盘211朝向处理托盘221移动。由此,由待机托盘211支承的片材s从第一托盘部件211a与第二托盘部件211b之间的空间朝向处理托盘221落下。即,片材s从待机托盘211向处理托盘221移动。

返回图3的说明。

图3所示的辅助臂41设于待机托盘211的上方。例如,辅助臂41在片材传送方向d上具有待机托盘211的大致一半以上的长度。从出口辊33a、33b排出的片材s进入辅助臂41与待机托盘211之间的空间。

图3所示的处理部22具有处理托盘221、装订器222、传送辊223a、223b、以及传送带224、止动器225、横向对齐部51(第一对齐板51a、第二对齐板51b)。

处理托盘221设于待机托盘211的下方。处理托盘221以随着往片材传送方向d的下游侧而逐渐变高的方式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处理托盘221与待机托盘211大致平行地倾斜。移动至处理托盘221的多张片材s由作为一对横向对齐板的第一对齐板51a、第二对齐板51b对齐片材宽度方向w上的片材间的偏移(ずれ)。

装订器222设于处理托盘221的后端部。装订器222定位于处理托盘221的多张片材s的摞进行装订(订在一起)处理。

传送辊223a、223b在片材传送方向d上隔开预定的间隔进行配置。传送带224架设于传送辊223a、223b。传送带224与传送辊223a、223b同步地旋转。传送带224在装订器222与排出部23之间传送片材s。

从传送路径辊223b观察,止动器225配置于片材传送方向上游。止动器225是通过使从待机托盘211移动至处理托盘221的片材s抵碰到该部件而用于在片材传送方向上对该片材s进行对齐的部件。换言之,止动器225是在进行片材传送方向上的片材的对齐处理时作为抵碰基准的部件。即,片材s被后述的第一桨25a、第二桨25b朝着片材传送方向上游移动而抵碰到止动器225,从而在片材传送方向上被对齐。以下,有时也将对片材在片材传送方向上进行对齐的处理称作纵向对齐处理。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对齐处理”具有与对齐片材的端部的动作(对齐动作)相同的含义。

横向对齐部51具有一对第一对齐板51a、第二对齐板51b。第一对齐板51a是位于后处理装置2的前侧(近前侧)的对齐板。第二对齐板51b是位于后处理装置2的后侧(里侧)的对齐板。第一对齐板51a、第二对齐板51b能够通过第一横向对齐电机29a、第二横向对齐电机29b沿片材宽度方向w同步或者分别独立地移动。由此,能够使片材s的位置位移,因此第一对齐板51a、第二对齐板51b也可以应用于分页(ソート)片材s的情况。

第一对齐板51a以及第二对齐板51b配置为具有预定的空间(间隔)。在该预定的空间内积载从待机托盘211移动来的片材s。片材s通过被夹在第一对齐板51a、第二对齐板51b之间而在与片材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对齐。此外,在第一对齐板51a上设有减振器。此外,减振器可以是弹簧式,也可以由对树脂等柔软材料进行成型而得的部件形成。

图3所示的桨部25具有第一桨25a、第二桨25b、旋转轴26以及旋转体27。

旋转轴26是第一桨25a、第二桨25b的旋转中心。旋转轴26位于比待机托盘211靠下方的位置,被固定于该位置。旋转轴26沿片材宽度方向w延伸。旋转轴26从桨电机28接收驱动力而沿图3中的箭头a方向(逆时针的方向)旋转。

第一桨25a以及第二桨25b由橡胶或树脂那样的弹性材料形成。第一桨25a沿旋转体27的径向突出而安装于旋转体27。

如图3所示,第二桨25b配置为相对于第一桨25a具有预定的角度。换言之,第二桨25b设置为在箭头a方向上与第一桨25a的后方具有预定的距离。第二桨25b沿旋转体27的径向突出而安装于旋转体27。作为第二桨25b的长度,在旋转体27的径向上具有比第一桨25a的长度短的长度。

图5是表示桨部25与处理托盘221的关系的俯视图。

桨部25在沿片材宽度方向w延伸的旋转轴26上设置多个。桨部25配置为隔着处理托盘221的中心部而左右对称地具有预定的间隔。另外,第一桨25a、第二桨25b进行旋转时,处于与处理托盘221接触的关系。桨部25安装于旋转轴26,因此与旋转轴26同步地旋转。

横向对齐部51(第一对齐部51a、第二对齐部51b)通过第一横向对齐电机29a、第二横向对齐电机29b在处理托盘221上定位于“待机位置”、“第一对齐位置”、“第二对齐位置”。

“待机位置”是指接收从出口辊33a、33b排出的片材s或者从待机托盘211移动的片材s时的位置。此外,图5中的第一对齐部51a、第二对齐部51b的位置是待机位置。

“第一对齐位置”是在处理托盘221的片材宽度方向w上从处理托盘221的中央部向一方的端部侧偏移预定距离的位置。在该位置,片材s通过第一对齐板51a、第二对齐板51b沿片材宽度方向w被对齐。另外,位于“第一对齐位置”时的第一对齐板51a与第二对齐板51b彼此的间隔被预先设定为与对齐对象的片材s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相同或略微狭窄的距离。此外,在图5中,利用向配置有装订器222的右侧(前侧)的区域偏移的位置表示“第一对齐位置”,但也可以是向左侧(后侧)的区域偏移的位置。此外,处理托盘221的中央部是指,以图5为例示进行说明时x坐标的值成为0的位置。

“第二对齐位置”是第一对齐板51a、第二对齐板51b以处理托盘221的中央部为基准沿与片材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对齐片材s的位置。另外,第一对齐板51a与第二对齐板51b位于“第二对齐位置”时的彼此的间隔被预先设定为比对齐对象的片材s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略宽的距离。

为了说明第一对齐板51a、第二对齐板51b各自的位置,在图5的下部,以处理托盘221的中央部为基准(在x坐标下设为0)而标记-x4、-x2、-x1、x2、x3、x4的值。另外,在表1中表示第一对齐板51a、第二对齐板51b定位于各动作位置时的x坐标的值。此外,将处理托盘221的中央部的x坐标的值设为0。另外,x1、x2、x3、x4处于x1<x2<x3<x4的关系。

[表1]

具体来说,在横向对齐部51处于“待机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对齐板51a位于x坐标的值为x4的地点,第二对齐板51b位于x坐标的值为-x4的地点。“待机位置”是第一对齐部51a以及第二对齐部51b隔着处理托盘221的中央部而成为左右对称的位置。

在横向对齐部51位于“第一对齐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对齐板51a位于x坐标的值为x3的地点,第二对齐板51b位于x坐标的值为-x1的地点。“第一对齐位置”是从处理托盘221的中央部朝一方向的端部侧位移的位置。

在横向对齐部51位于“第二对齐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对齐板51a位于x坐标的值为x2的位置,第二对齐板51b位于x坐标的值为-x2的位置。“第二对齐位置”是第一对齐部51a以及第二对齐部51b隔着处理托盘221的中央部而成为左右对称的位置,是比“待机位置”接近处理托盘221的中央部的位置。

接下来,使用图6~图8,对第一桨25a以及第二桨25b执行的纵向对齐处理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第一桨25a以及第二桨25b旋转驱动之前的起始点(homeposition)的图。“起始点”是指,使片材s从出口辊33a、33b朝向待机托盘211滞留时或者使片材s从出口辊33a、33b向处理托盘221直接传送时,第一桨25a、第二桨25b待机的位置。

在图6中,第一桨25a配置在从出口辊33b的轴观察时没有比出口辊33b的外周面朝片材传送方向d的下游侧突出的位置。由其它的观点观察时,第一桨25a位于从待机托盘211观察时比位于待机托盘211附近的出口辊33b的外周面靠传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并配置在不会妨碍从出口辊33b向待机托盘211传送的片材s的传送的位置。另外,第二桨25b配置在其前端部与处理托盘221的片材s分离预定距离的位置。

后处理控制部24在待机托盘211滞留有预定的张数的片材s时,使一对待机托盘部件211a、211b沿在片材宽度方向w上彼此分离的方向驱动,使滞留的片材s向处理托盘221移动。

后处理控制部24通过使桨电机28驱动来使旋转轴26旋转。第一桨25a通过随着旋转轴26的旋转而旋转,从而与从待机托盘211落下的片材s接触,施加使该片材s朝向处理托盘221移动的力。

图7是表示第一桨25a通过进一步沿箭头a方向(逆时针)旋转而对移动至处理托盘221的片材s执行纵向对齐处理的图。

第一桨25a通过从图6的状态沿箭头a方向旋转而将片材s引导至处理托盘221,并隔着片材s与处理托盘221接触,成为弯曲的状态。第一桨25a通过沿箭头a方向旋转而维持弯曲的状态,并且使片材s朝向位于比处理托盘221靠片材传送方向上游的位置的止动器225移动。即,第一桨25a通过与处理托盘221一并夹入(夹着)片材s而将片材s朝向止动器225导入,从而进行纵向对齐处理。

图8是表示第二桨25b对处理托盘221的片材s执行纵向对齐处理的图。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桨电机28的驱动,使第一桨25a以及第二桨25b从图7的状态进一步沿箭头a方向旋转。第一桨25a以及第二桨25b获得桨电机28的驱动而沿逆时针旋转。第二桨25b相对于由第一桨25a没有充分地进行纵向对齐处理的片材s再次执行纵向对齐处理。

之后,后处理控制部24驱动桨电机29,将第一桨25a以及第二桨25b与起始点(参照图6)定位。

第一桨25a以及第二桨25b在位于起始点的状态下等待后续的片材被待机托盘211接收。以上是第一桨25a以及第二桨25b执行的纵向对齐处理。

接下来,说明由横向对齐部51(第一对齐板51a、第二对齐板51b)与桨部25进行的相对于处理托盘221的片材的横向对齐处理以及纵向对齐处理的流程。

图9是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横向对齐部51与桨部25来执行的纵向对齐处理与横向对齐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从出口辊33a、33b排出片材s,多张片材s(例如3张片材)在待机托盘211缓冲。后处理控制部24使待机托盘211驱动,以便在片材s的宽度方向w上分离,向处理托盘221供给片材(步骤101)。由此,多张片材s从待机托盘211向处理托盘221移动。第一对齐板51a以及第二对齐板51b在“待机位置”处等待多张片材s的接收(参照图10)。

后处理控制部24使桨部25驱动进行旋转。后处理控制部24使第一桨25a对多张片材s执行纵向对齐处理(参照图7)(步骤102)。

片材s通过第一桨25a在传送方向d上向上游侧移动,被执行纵向对齐处理。在执行基于第一桨25a的纵向对齐处理时,第一对齐板51a以及第二对齐板51b在“待机位置”处等待接下来的处理(参照图11)。

后处理控制部24使第一对齐板51a以及第二对齐板51b从待机位置向第二对齐位置移动,执行横向对齐处理(步骤103)。由步骤102进行纵向对齐处理之后的多张片材s在第二对齐位置处由第一对齐板51a以及第二对齐板51b来对齐片材宽度方向的端部的散乱(参照图12)。

后处理控制部24相对于在第二对齐位置处进行了对齐处理的多张片材s使第二桨25b执行纵向对齐处理(参照图8)(步骤104)。由此,多张片材s在片材传送方向上进行对齐。此时,第一对齐板51a以及第二对齐板51b位于“第二对齐位置”,因此能够限制第二对齐板51b进行纵向对齐处理时产生的片材的移动(参照图13)。

后处理控制部24使第一对齐板51a从第二对齐位置向第一对齐位置移动(步骤105)。此时,第二对齐板51b在第二对齐位置处等待接下来的处理(参照图14)。

后处理控制部24使第二对齐板51b从第二对齐位置向第一对齐位置移动(步骤106)。由此,第二对齐板51b使片材s从第二对齐位置向第一对齐位置位移。另外,第一对齐板51a停止在第一对齐位置,因此在第一对齐位置处由第一对齐板51a与第二对齐板51b夹入片材s而执行横向对齐处理(参照图15)。此外,此时,后处理控制部24以不具有减振器机构的第二对齐板51b为对齐基准对片材s执行横向对齐处理。即,片材s在第一对齐位置处以第二对齐板51b侧的片材的端部为基准被对齐。

后处理控制部24判断本次处理的片材是否为最终片材(步骤107)。在此,在判断为并非最终片材的情况下(步骤107的no),进入步骤112的处理。

由于在处理托盘221接收后续的片材s′,因此后处理控制部24使第二对齐板51b从第一对齐位置向待机位置移动(步骤112)。第一对齐板51a在第一对齐位置处等待接下来的动作(参照图16)。

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出口辊33a、33b而使后续的片材s′向处理托盘221传送(步骤113)。在后续的片材s′向处理托盘221被传送时,第一对齐板51a位于第一对齐位置,第二对齐板51b位于待机位置。(参照图17)。

后处理控制部24在后续的片材s′向处理托盘221被传送时使桨部25驱动进行旋转。后处理控制部24使第一桨25a、第二桨25b对片材s执行纵向对齐处理(参照图7、8)(步骤114)。

后续的片材s′被第一桨25a、第二桨25b纵向对齐处理而向传送方向d的上游侧移动。另一方面,已经进行了对齐处理的多张片材s位于第一对齐位置,因此桨部25向片材s给予的传送力变得不均匀,使片材s的对齐状态产生散乱(参照图18)。使用图19来详细说明该现象。

图19是说明由步骤114使在第一对齐位置处已经对齐的多张片材s散乱的现象的原因的图。

多张片材s在执行步骤114的处理之前,在从处理托盘221的中央部向一方的端部侧偏移预定距离的位置处对齐。因此,在由桨部25执行纵向对齐处理时,与片材s接触的桨部25的数量在片材的宽度方向上变得左右不均匀。详细来说,在图19中,夹着片材s的中心线靠左侧的区域接触两个桨部25,利用传送力f2执行纵向对齐处理。

另一方面,夹着片材s的中心线靠右侧的区域仅接触一个桨部25,利用传送力f1执行纵向对齐处理。一个桨部25对片材s给予的传送力相同,因此在桨部25较少的状态下接触的片材s的右侧的区域以比上述的传送力f2小的传送力f1执行纵向对齐处理。因此,桨部25对片材s给予的传送力变得左右不均匀,如图18所示在左侧的区域产生偏移。

再次返回图9的说明。

后处理控制部24在执行步骤114之后,使第二对齐板51b从待机位置向第一对齐位置移动(步骤106)。此时,第一对齐板51a位于第一对齐位置,因此利用第一对齐板51a与第二对齐板51b夹入后续的片材s′与处于第一对齐位置的多张片材s,执行横向对齐处理(参照图20)。

接下来,后处理控制部24再次判断是否为最终片材(步骤107)。在此,在判断为最终片材的情况下(步骤107),进入步骤108的处理。

由于有可能仅由之前的步骤106的横向对齐处理无法改善片材的对齐散乱,因此后处理控制部24使第二对齐板51b从第一对齐位置向第二对齐位置移动(步骤108)。第一对齐板51a在第一对齐位置处等待接下来的动作(参照图21)。此外,在此,第二对齐板51b不一定需要移动至第二对齐位置,也可以使其向扩宽与第一对齐板51a的间隔的位置(例如为第一对齐位置与第二对齐位置之间的位置)移动。

后处理控制部24使第二对齐板51b从第二对齐位置向第一对齐位置移动(步骤109)。片材s被第二对齐板51b与第一对齐板51a夹入,由此再次在第一对齐位置处被执行横向对齐处理(参照图22)。

这样,在第一对齐位置中的桨部25的纵向对齐处理后,在第一对齐位置处,重复多次横向对齐处理,由此能够改善以桨部25的纵向对齐处理后为起因的片材的对齐散乱,获得良好的对齐状态下的片材摞。

接下来,后处理控制部24使装订器222驱动,相对于在第一对齐位置处对齐的多张片材s执行装订处理(步骤110)。

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传送辊223a、223b而使执行装订处理后的片材向可动托盘23b排出(步骤111)。由此,一系列的处理结束。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一对齐位置处的桨部25的纵向对齐处理后,在第一对齐位置处重复多次横向对齐处理,由此能够获得良好的对齐状态的片材摞。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由步骤106、步骤109相对于片材执行横向对齐处理之前,在步骤103中在第二对齐位置处预先执行横向对齐动作。因此,能够使良好的对齐状态下的多张片材s向一方的端部侧位移。由此能够抑制由步骤115执行纵向对齐处理时产生较大散乱。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23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是片材后处理装置2基于处理对象的片材的张数来变更对在第一对齐位置处被纵向对齐处理后的片材执行横向对齐处理的次数的实施方式。

图23是表示后处理控制部24执行的控制的流程的流程图。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用的处理而省略说明。

由于步骤201~步骤207的处理与第一实施方式共用,因此省略说明,主要说明步骤208以下。

后处理控制部24判断是否为最终片材(步骤207),在判断为最终片材的情况下(步骤207的yes),判断处理的对象的片材是否为预定张数以上(步骤208)。在此,判断是否为预定张数以上的原因在于,处理对象的片材张数越增多,在第一对齐位置处执行纵向对齐处理之后的片材的散乱越增大。这是因为,若片材的张数增加,则越增加而层叠于处理托盘221的片材的厚度越厚。由此,处理托盘221的片材s与执行纵向对齐处理的桨部25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助长第一对齐位置处的桨部的传送力的不均匀。

后处理控制部24在判断为处理的对象的片材为预定张数以上的情况下(步骤208的yes),执行步骤209、步骤210的处理而再次对第一对齐位置的多张片材s执行横向对齐处理。之后,执行步骤211、步骤212的处理而结束处理。此外,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关于详细处理的说明。

另一方面,后处理控制部24在判断为处理的对象的片材并非预定张数以上的情况下(步骤208的no),省略步骤209、步骤210的处理而执行步骤211、步骤212的处理。

由此,能够根据片材的处理张数来变更第一对齐位置处的对齐处理,并且能够使片材后处理装置整体的处理速度提高。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24来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是后处理控制部24判断从图像形成装置1发送来的印刷任务是否带有意思为执行装订处理的信息并基于该判断结果而变更对在第一对齐位置处进行纵向对齐处理后的片材执行横向对齐处理的次数的实施方式。

图24是表示后处理控制部24执行的控制的流程的流程图。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用的处理而省略说明。

步骤301~步骤307的处理与第一实施方式共用,因此省略说明,主要说明步骤308以下。后处理控制部24判断是否为最终片材(步骤307),在判断为最终片材的情况下(步骤307的yes),判断从图像形成装置1发送来的印刷任务是否带有执行装订处理的宗旨的信息(步骤308)。在此,判断印刷任务是否带有意思为执行装订处理的信息的原因在于,在执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与不执行装订处理的情况相比而谋求更良好的片材的对齐状态。

处理控制部24在判断为从图像形成装置1发送来的印刷任务带有意思为执行装订处理的信息的情况下(步骤308的yes),执行步骤309、步骤310的处理,再次相对于多个片材s执行横向对齐处理。之后,执行步骤311、步骤312的处理而结束处理。此外,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对于详细处理的说明。

另一方面,后处理控制部24在判断为未带有执行装订处理的宗旨的信息的情况下(步骤308的no),省略步骤309~步骤311的处理,排出片材s而结束一系列的处理。

由此,能够相对于对齐状态良好的片材在第一对齐位置处执行装订处理。

以上,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该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该新颖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该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附图标记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2…片材后处理装置;21…待机部;22…处理部;23…排出部;24…后处理控制部;25a…第一桨;25b…第二桨;211…待机托盘;221…处理托盘;51a…第一对齐板;51b…第二对齐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