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送工件经过处理区域的传送机构和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294220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传送工件经过处理区域的传送机构和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280044947.1(pct/ep2012/068051)申请日为2012年9月14日发明名称为传送工件经过处理区域的传送机构和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传送工件经过对工件进行表面处理的处理区域的传送机构,其中,传送机构将工件送入到处理区域中且又将工件从处理区域取出。



背景技术:

由de1938589已知一种用于传送汽车车身经过涂漆设备液池的传送机构,其中,工件托架(汽车车身布置在其上)摆动地挂到在轨道上受引导的天车的升降机构上,并且在竖直位置中被送入涂漆设备的处理区域中且又从涂漆设备的处理区域被取出。在此,工件托架在抬升和下落时可以通过布置在处理容器内壁上的导轨受引导,以阻止汽车车身在抬升和下落时来回摆动。

然而在此缺点是,汽车车身到处理区域的送入和汽车车身从处理区域中的取出必须始终在通过导轨预定的同一位置上进行。此外,导轨布置在处理容器中,并且因而与位于处理容器内的处理液接触,从而导轨可能会被腐蚀或受损耗,这影响了导轨的功能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基于如下任务:实现前述类型的传送机构,借助该传送机构可以灵活地设计工件经过处理区域的运动轨道。

根据本发明该任务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特征的传送机构解决,所述传送机构包括至少一个升降单元用于抬升和下降工件,

其中,升降单元能够沿着传送机构的平移方向运动,并且

其中,工件托架能够联接到升降单元上,并且能够从升降单元处松开,以及能够相对于升降单元进入到工件托架的工作位置中。

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基于如下理念,工件托架以及进而布置在工件托架上的工件在经过处理区域时所期望的位置,通过将工件托架以适当方式联接到传送机构的升降单元上来实现。

特别有利的是,在工件托架的工作位置中,尤其是通过工件托架与升降单元的协同工作,工件托架可相对于升降单元的角位置固定。在这种情况下,工件托架和进而布置在工件托架上的工件在经过处理区域时,仅通过工件托架联接到升降单元传送机构上来实现所期望的位置。

在本发明优选设计方案中规定,升降单元布置在行驶车上,该行驶车包括可沿传送机构的平移方向平移运动的基础部件,其中,升降单元能够相对于基础部件抬升和下降。

特别有利的是,行驶车具有自己的平移驱动器用于驱动基础部件沿平移方向运动。

在此优选规定,基础部件可借助平移驱动器连续或间歇式地(也就是说,带有运动中断)沿平移方向运动。

平移驱动器优选构造为,使得基础部件的平移速度在平移运动期间是可变的和/或平移运动的方向是可颠倒的。

传送机构优选包括多个单独的、彼此不依赖地运动的行驶车,它们分别设有升降单元。

在本发明优选设计方案中规定,传送机构包括至少一个控制机构,借助所述控制机构能够基于至少一个行驶车的平移运动和/或基于升降单元相对于基础部件的运动,不依赖于传送机构的其他行驶车地控制所述至少一个行驶车。

在此,控制机构可以被构造为中央控制机构,其与行驶车的平移驱动器和/或升降驱动器连接,并且单独驱控所述平移驱动器或升降驱动器。

替选或补充地也可以规定,各个行驶车包括自己的、与行驶车随动的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单独驱控相关行驶车的平移驱动器和/或升降驱动器。此外在这种情况下优选规定,不同行驶车的控制机构彼此通信,以避免在各种不同的行驶车之间发生碰撞。

控制行驶车的运动过程,使得行驶车之间不会发生碰撞。

优选的是,可控制具有单独的速度特征和/或加速度特征的各个行驶车。

彼此相继的行驶车尤其可以在处理区域之前和/或之后具有不同的速度。

优选的是,彼此相继的行驶车在确定时间点具有不同速度和不同加速度,以便从整体上观察可以实现所有行驶车尽量连续的穿行。

行驶车的平移驱动器优选以如下方式控制,当工件被送入处理区域时,尤其是当工件沉入处理槽时,一个行驶车相对于所有行驶车的平均速度减速,以便在整体上将处理设备的面积需要量和处理区域的长度,尤其是处理槽的长度保持得较小。

尤其是可以规定,行驶车的平移驱动器以如下方式驱控,使得行驶车在上述的、相对于所有行驶车平均速度执行前述减速之前被加速。由此相关行驶车在处理区域之前得到领先位置,当工件被送入处理区域时行驶车又失去所述领先位置,从而行驶车的平均速度整体上相应于所有行驶车的平均速度。

传送机构的各个行驶车优选可借助控制机构以如下方式控制,使得行驶车的平移速度和平移加速度、和/或其升降速度和升降加速度在时间上可变且单独受控制。

行驶车的平移运动优选能以不同速度和/或以短暂中断平移运动的方式来控制。

如果例如工件在行驶车停止时下降到处理槽中,那么后面的行驶车可以停在例如位于处理槽之前的中央区内,以避免行驶车之间发生碰撞。

如果当工件下降到处理槽中之后,第一行驶车在处理槽中继续运动,从而释放了发生下降过程的位置,那么后续的行驶车优选以更高的平移速度运动至下降位置。

行驶车的平移速度优选可自由匹配,以便在生产能力尽量高的情况下优化处理设备的设备长度和容器容积。

在根据本发明的传送机构的优选设计方案中规定,在工件托架处于工作位置时,传送机构将工件送入到处理区域中和/或从处理区域取出。

处理区域尤其可以被构造为由处理槽中的处理液构成的处理池。

处理区域尤其可以是清洁池、除油池或涂覆池,尤其是磷化池或电泳涂漆池。

替选地也可以规定,工件在处理区域中并未沉入到处理液的处理池中,而是在处理区域中以其他方式被施加液态或气态的处理介质,例如借助由一个或多个喷嘴生成的液态或气态处理介质的射流来施加。

优选规定,在工件托架的工作位置中,工件托架的纵向方向以相对于竖直线小于30°的角度取向。

由于工件托架和进而布置在工件托架上的待处理工件以上述竖直位置布置在升降单元上,并且以该竖直位置被送入处理区域并从处理区域被取出,并且必要时沿着平移方向被传送经过处理区域,所以工件在被送入处理区域和从处理区域被取出时的水平延伸部仅是较小的,从而可以将处理区域的送入区域和取出区域保持得较短,这导致处理区域的缩短的全长。

如果处理区域是加注处理液的处理池,那么出现如下优点:在处理池中渗入工件的处理液可以当取出时轻松且完全地从工件上流走,这是因为尤其是在汽车车身的情况下,工件的最大面积大致竖直地取向。处理液从工件处排出的阶段因而可以保持得较短。

尤其是在处理汽车车身的情况下,当在竖直工作位置处传送工件经过处理区域时的优点在于,仅工件具有的较小面积部分水平地取向。由此在电泳涂漆槽中的气泡、电解气体和气孔可以被更好地消除。

在待处理工件的水平面上可能沉积污物颗粒,它们处于处理介质中。然而如果在竖直工作位置中的汽车车身被传送经过处理区域时,那么车顶和发动机罩的区域、以及汽车车身底板总成区域大致竖直取向,从而在这里不存在污物颗粒沉积。

特别有利的是,在工件托架的工作位置处,工件托架的纵向取向以相对于竖直线小于15°的角度取向。

优选在工件托架的工作位置中,工件和工件托架的共同重心竖直地布置在升降单元下方,尤其是大致布置在升降单元的竖直平移轴线上,升降单元可以沿着该平移轴线抬升和下降。由此避免偏心率,该偏心率在与工件托架和工件的重力共同作用时导致产生作用于升降单元的扭矩。

用于驱动行驶车基础部件运动的平移驱动器尤其可以包括电机。

此外,行驶车优选具有自己的升降驱动器用于相对于基础部件抬升和下降升降单元。

在此,升降速度在升降运动期间优选是可变的和/或升降运动的方向是可颠倒的。

升降驱动器优选包括电机。

针对提高运行安全性,行驶车的平移驱动器和/或升降驱动器可以冗余实施。

平移驱动器和/或升降驱动器优选以如下方式对行驶车定位,使得行驶车尽量紧凑,并且能够以无高成本结构的方式实现高机械稳定性。

用于驱动平移运动的、优选借助电机驱动的驱动轮可以布置在行驶车的下端部上,以便与传送机构的承托轨协同工作。可以对此替选或补充地规定,优选借助电机驱动的驱动轮布置在行驶车的上端部上,以便与传送机构的导轨协同工作来驱动行驶车的平移运动。

行驶车的升降驱动器尤其可以在行驶车承托结构区域中包括滑槽引导件和/或调节运动件。

对行驶车的平移驱动器和升降驱动器的控制,借助传送机构的布置在相应行驶车上的非中央控制机构或借助传送机构的中央控制机构来实现。

在行驶车沿平移方向的运动过程方面、和在升降单元沿竖直方向的运动过程方面,对各个行驶车的控制是灵活的。

在工件被送入处理区域的期间、在工件被传送穿过处理区域的期间、以及在工件从处理区域取出的期间行驶车的基础部件优选侧向位于处理区域附近。

行驶车优选不是延伸至处理区域的对置侧,而是仅在一侧布置在处理区域附近。以这种方式减少所需用于传送机构的空间需求。

行驶车基础部件的水平平移和升降单元的竖直平移可以彼此不依赖地进行。

以这种方式例如在行驶车停滞时,工件也可以被送入到处理区域中,具体而言,升降单元连同保持在其上的工件托架和布置在工件托架上的工件沿竖直方向下降。由此,处理区域沿平移方向的扩展尤其可以保持得较短。

如果在行驶车停止时进行下降过程和/或抬升过程,那么处理池的容器壁的一个端侧可以不倾斜地大致垂直地实施,从而可以明显降低处理设备的容器容积,且进而明显降低处理设备的长度。

如果在行驶车运动时进行下降过程和/或抬升过程,那么工件的运动轮廓的容器壁的相关端侧通过倾斜来匹配。

行驶车可以在下降过程和/或抬升过程、和/或工件经过处理池的穿过运动时沿平移方向相应具有不同速度。

为了将处理池的容积降至最低,有利的是,以相对于在工件经过处理池的穿过运动期间的更低的平移速度,实施下降过程和/或抬升过程,因为这样能够以几乎垂直的方式实施端侧的容器倾斜。

待处理的工件布置在工件托架上,该工件托架能够与可竖直运动的升降单元通过至少两个可松开的连接部固定。

在工件托架的工作位置中,工件托架的至少一个接连装置位于升降单元上,用于接连工件托架与升降单元的该接连装置,优选在工件上方与升降单元的至少一个接连机构协同工作。以这种方式,如果工件大致完全被送入处理区域中,尤其是处理池中,那么工件托架的接连装置和升降单元的接连机构也保留在处理区域之外,尤其是保留在处理池的池水液面上方。这样,传送机构的所述部分不接触处理区域中的处理介质。

在本发明的特别设计方案中规定,工件托架设有至少一个辊子,在工件借助升降单元抬升和/或下降时,所述辊子支撑工件托架,尤其是在滚动面上支撑。当工件托架在建立与升降单元的接连之后相对于升降单元枢转时,借助所述辊子,工件托架的背离升降单元的端部可以特别轻松地跟随工件托架的面对升降单元的端部的枢转运动。

对此替选或补充地可以规定,工件托架设有至少一个滑动元件,在工件借助升降单元抬升和/或下降时,所述滑动元件支撑工件托架,尤其是在滑道上支撑。当工件托架在建立与升降单元的接连之后相对于升降单元枢转时,借助所述滑动元件,工件托架的背离升降单元的端部可以特别轻松地跟随工件托架的面对升降单元的端部的枢转运动。

优选在工件托架上设置至少两个滑动元件,当工件托架相对于升降单元枢转时,这两个滑动元件在传送机构的相应滑道上滑动。

滑道例如可以包括多个滑动辊,滑动元件依次在所述滑动辊上滑动。

在本发明的特别设计方案中规定,升降单元包括:

-第一接连机构,其用于将工件托架联接到升降单元上,待处理的工件能够容纳在所述工件托架上;和

-第二接连机构,其用于在工件托架的工作位置处固定工件托架相对于升降单元的角位置。

通过在升降单元上的这两个接连机构,工件托架以及进而布置在工件托架上的工件在穿行处理区域时的期望位置,仅通过将工件托架以适当方式联接到传送机构的升降单元上来实现。因此,工件在穿行处理区域时的取向始终是明确限定的。

为此,工件托架在升降单元上的第一接连借助升降单元的第一接连机构执行,工件托架在升降单元上的第二接连借助升降单元的第二接连机构执行。

在工件托架与升降单元之间建立第一接连之后,工件托架可随升降单元运动,其中,然而工件托架仍然以可相对于升降单元枢转的方式保持,优选围绕大致水平取向的枢转轴线。

工件托架尤其可以通过升降单元的抬升从水平初始位置(在该初始位置中,工件托架的纵向方向大致水平地取向)进入到工作位置(在该工作位置中,工件托架的纵向方向占用相对于升降单元和相对于竖直线的期望的角位置)中。

尤其可以规定,工件托架的纵向方向在工作位置处大致竖直地取向。

对于根据本发明的传送机构,在到达工件托架的工作位置之后,可以借助升降单元的第二接连机构在工件托架与升降单元之间建立第二接连,其中,工件托架在工作位置处相对于升降单元固定在限定的角位置处。

该角位置被保持直至工件托架与升降单元之间的第二接连再次松开。

在松开第二接连之后,工件托架又可相对于升降单元摆转,从而工件托架尤其可以通过升降单元的下降又从工作位置返回进入到水平初始位置中。

当再次到达工件托架的水平初始位置中时,也可以松开工件托架和升降单元之间的第一接连。松开第一接连之后,工件托架连同布置在其上的工件和升降单元可以彼此不依赖地继续运动。

传送机构优选在工件托架与升降单元之间的、第二接连建立和第二接连松开期间内,将工件送入到处理区域中并且又从处理区域取出工件。

在将工件送入处理区域中和将工件从处理区域取出之间,传送机构优选沿着传送机构平移方向传送工件穿过处理区域。

工件托架借助升降单元的第二接连机构而在升降单元上的第二接连优选在工件托架竖立之后进行,也就是说,在将工件托架从水平初始位置转送到工作位置中之后。

在本发明的优选设计方案中,工件托架设有用于与升降单元的第一接连机构协同工作的第一接连装置,和用于与升降单元的第二接连机构协同工作的第二接连装置。

在此,有利的是,第二接连装置由于工件托架和布置在其上的工件而相对于升降单元的自由翻斜运动,能够被升降单元的第二接连机构卡止。以这种方式,可以特别简单地在工件和升降单元之间建立用于工件托架在工作位置中相对于升降单元的固定所需的第二接连。

工件托架的第一接连装置和第二接连装置可以沿着工件托架的纵向方向彼此错开地布置。尤其可以规定,工件托架的第一接连装置和第二接连装置布置在工件托架的水平延长部上,尤其是在工件托架的滑板上。

对此替选或补充地可以规定,工件托架的第一接连装置和第二接连装置沿着工件托架的、垂直于工件托架纵向方向且垂直于横向取向的向上方向相对彼此错开地布置。在此尤其可以规定,第一接连装置和第二接连装置布置在工件托架的弯折部上。

为了使工件托架在到升降单元上的联接过程开始时或在从升降单元的解除联接过程开始时可以进入准确限定的位置,有利的是,传送机构包括至少一个锁止机构用于将工件托架锁止在锁止位置中,其中,锁止机构能够在工作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运动,在工作位置处,锁止机构能够锁止工件托架,在释放位置处,锁止机构不能锁止工件托架。在释放位置处,工件托架优选可经过锁止机构。

在本发明的特别设计方案中规定,传送机构具有至少一个容纳机构用于容纳工件托架区域,尤其是容纳工件托架的滑板的端部区域,其中,容纳机构在工件抬升和/或在工件下降时能够连同工件托架一起枢转。借助这种容纳机构当工件托架相对于升降单元枢转运动时,工件托架的背离升降单元的端部可以特别轻松地追随。

这种容纳机构尤其可以构造为具有滑板容纳件的滑板靴。

在根据本发明的传送机构的特别设计方案中可以规定,传送机构包括引导机构,当将工件托架转送到工作位置中和/或从工作位置转送出时,该引导机构用于引导工件托架的端部区域。

这种引导机构尤其可以包括支撑元件,当将工件托架转送至工作位置中和/或从工作位置转送出时,工件托架的端部区域支撑在支撑元件上,其中,支撑元件在将工件托架转送至工作位置中和/或从工作位置转送出期间优选是可枢转的。

此外还可以规定,工件托架可锁止在引导机构上,从而工件托架可以跟随引导机构的支撑元件的枢转运动。

此外还可以规定,传送机构包括滑道,当工件抬升和/或下降时,该滑道用于支撑工件托架的端部区域。

这种滑道尤其可以与设置在工件托架上的滑动元件协同工作,当工件抬升和/或下降时该滑动元件在滑道上滑移。

在根据本发明的传送机构中可以规定,在工件托架相对于升降单元进入到工作位置中之前,该工件托架可以联接到升降单元上。

此外还可以规定,在把工件托架从工作位置中取出之后,该工件托架可从升降单元上松开。

对此替选地可以规定,传送机构包括用于在把工件托架联接到升降单元之前、将工件托架转送至工作位置中的枢转机构,和/或用于在把工件托架从升降单元处解除联接之后、将工件托架转送出工作位置的枢转机构。

工件托架优选可以锁止在这种枢转机构上。

这种枢转机构尤其可以包括辊道,在把工件托架转送到工作位置中、或转送出工作位置期间,该工件托架支撑在该辊道上。

枢转机构尤其可以包括齿轮/齿条系统、和/或链条系统,借助齿轮/齿条系统、和/或链条系统,可以驱动工件托架容纳部的枢转运动,尤其是辊道的枢转运动。

根据本发明的传送机构尤其适用于对工件进行表面处理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根据本发明的传送机构和至少一个处理槽,所述处理槽具有布置在其中的处理池。

如果工件在竖直工作位置中被传送经过处理池,那么为了尤其是获得工件在处理池中的良好环流,有利的是,处理槽设有喷嘴系统,借助喷嘴系统能够以横向于、优选是大致垂直于传送机构平移方向取向的主流动方向,生成对工件的环流。

处理槽优选设有溢流槽,该溢流槽侧向布置在处理槽附近。尤其是,溢流槽优选横向于、尤其是大致垂直于平移方向且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处理槽错开地布置。

如果处理池是电泳式涂漆池,那么处理槽还包括布置在处理池中的渗析罩,该渗析罩用于充当与工件相反的电极,并且当油漆堆积时该渗析罩使得自由形成的多余油漆从处理池漏出。

为了简化渗析罩的手工操作、渗析罩在处理槽中的安装、和渗析罩从处理槽的拆换、以及将渗析罩运输到涂漆室(在其中布置有处理槽)中和离开涂漆室,有利的是,处理槽包括至少两个渗析罩,所述渗析罩沿竖直方向彼此错开地布置。在这种情况下,各个渗析罩可以具有一定高度,所述高度低于处理槽的由渗析罩扫过的区域的整体高度。尤其是,如果工件在竖直工作位置处被传送经过处理池,那么以上述方式可以应用具有常见高度的渗析罩,虽然处理槽的由渗析罩系统扫过的整体高度与工件在水平工作位置处被传送经过处理池的情况相比应该明显更高。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传送工件经过对工件进行表面处理的处理区域的方法。

本发明基于另一任务:实现上述方法,其中,工件经过处理区域的运动路径可以灵活地设计。

根据本发明,该任务通过一种传送工件经过对工件进行表面处理的处理区域的方法解决,该方法包括如下方法步骤:

-将工件托架联接到升降单元上,在所述工件托架上容纳有待处理的工件;

-借助升降单元抬升工件托架和布置在工件托架上的工件;

-使得工件托架相对于升降单元进入工作位置;

-将工件送入到处理区域中,在处理区域中处理工件;

-将工件从处理区域取出;

-将工件托架从升降单元处松开。

前述方法步骤的顺序原则上是任意的;此外也可以同时实施这种方法步骤中的多项。

尤其可以在工件托架相对于升降单元进入到工作位置之前,将工件托架联接到升降单元上。

此外还可以在工件托架又相对于升降单元从工作位置被取出之后,将工件托架从升降单元松开。

但是对此替选地也可以规定,在工件托架联接到升降单元之前,工件托架相对于升降单元,例如借助枢转机构进入到工作位置中。

此外还可以规定,在工件托架相对于升降单元从工作位置被取出之前,将工件托架从升降单元松开。

根据本发明方法的优点和特别设计方案,已经在前面结合根据本发明的传送机构和其特别设计方案进行了阐述。

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尤其可以规定,实现将工件托架联接到升降单元的第一接连机构上,并且借助升降单元的第二接连机构,在工件托架的工作位置处实现固定工件托架相对于升降单元的角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传送机构提供如下优点:工件能够以较小的循环间距被传送经过处理区域。

通过工件的竖直位置得到工件与工件的较小间距,由此缩短了整体所需的设备长度,并且因此实现了明显的空间节省。尤其是可以缩短处理槽的长度。

由于对工件进行表面处理的设备的较小的空间需要也可以使用小厂房用于安置设备。尤其是可以减小所需的基面。与此相对,可能需要的附加厂房高度起次要作用。

通过应用长度更短而高度更高的处理槽,提高了池容积相对自由的池表面的比例。

由于相对于池容积而言较小的池表面,热量可以较少地从处理池漏出,由此可以使用具有较小功率的热交换器来加热,这对降低加热成本起积极作用。

由于工件的竖直工作位置,工件仅具有很小的、在其上可能沉淀来自处理池的杂质的沉降物表面。

尤其是在处理汽车车身的情况下,在竖直工作位置中几乎不存在其上可能沉积污物颗粒的水平面。

工件,尤其是汽车车身在竖直工作位置处显示良好的排气特性和排流特性。

当工件、尤其是汽车车身在竖直工作位置处沉入处理池时,空气可以更好地从工件、尤其是从汽车车身处跑出。

当工件、尤其是汽车车身在竖直工作位置处取出时,处理液可以快速从工件、尤其是汽车车身排出。

通过工件在处理池中的竖直工作位置,有利于气泡和电解液气体从处理池跑出。

对于根据本发明的传送机构,传送技术方面的装置不必沉入到处理池中。

优选仅工件自身和工件托架的、优选不包括接连装置的部分接触处理介质。

根据本发明的传送机构尤其能够在竖直工作位置中实现快速沉入和取出。

在竖直工作位置处的沉入过程和取出过程中,工件、尤其是汽车车身仅提供给处理液很小的流入面,由此可以实现非常高的沉入速度或取出速度。特别是沉入速度或取出速度可以为至少约300mm/s,尤其是至少约500mm/s。

通过快速沉入和取出,在工件和冲洗介质之间得到较高的相对速度,从而在冲洗池中可以实现冲刷更多污物颗粒。

因而借助根据本发明的传送机构可以得到良好的冲洗特性。

附图说明

本发明其他特征和优点是实施例的如下说明和附图的主题。其中:

图1示出在联接过程和随后进行的工件沉入过程的多个连续阶段期间用于传送工件经过对工件进行表面处理的处理池的传送机构示意图,在联接过程中,布置有待处理的工件的工件托架接连到传送机构的升降单元上;

图2示出在工件取出过程期间传送机构的示意图;

图3和图4示出在解除联接过程期间传送机构的示意图,其中,工件托架从升降单元处解除联接;

图5示出在工作位置处联接到升降单元上的、带有布置在工件托架上的工件的工件托架示意性侧视图;

图6示出在联接过程和沉入过程的多个连续阶段期间用于传送工件经过对工件进行表面处理的处理池的传送机构第二实施方式示意图,在联接过程中,布置有待处理工件的工件托架联接到传送机构的升降单元上,在沉入过程中,工件送入到处理池中;

图7示出根据图6的在取出过程期间传送机构示意图,在取出过程中,工件从处理池被取出;

图8示出解除联接过程的连续阶段的示意图,在解除联接过程中,工件托架从传送机构的升降单元处解除联接;

图9至图11示出在联接过程的连续阶段期间用于传送工件经过对工件进行表面处理的处理池的传送机构的第三实施方式示意图,在联接过程中,布置有待处理的工件的工件托架联接到传送机构的升降单元上;

图12至图14示出根据图9至图11的、在解除联接过程的连续阶段期间的传送机构示意图,在解除联接过程中,将工件从处理池取出之后,工件托架从升降单元处解除联接;

图15示出用于传送工件经过对工件进行表面处理的处理池的传送机构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局部示意图,其中,承托待处理工件的工件托架的接连装置沿工件托架纵向相对彼此错开,这些接连装置用于与传送机构升降单元接连;

图16示出在联接过程的连续阶段期间传送机构的第四实施方式示意图,在联接过程中,工件托架联接到升降单元上;

图17示出对工件进行表面处理的设备的处理槽的示意性竖直纵剖图,处理槽具有喷嘴系统用于在处理池中生成横向流动;

图18示出根据图17的处理槽的示意性竖直横截面图;

图19示出对工件进行表面处理的设备的处理槽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示意性竖直纵剖图,处理槽具有另一喷嘴系统用于在处理池中生成横向流动;

图20示出根据图19的处理槽的示意性竖直横截面图;

图21示出对工件进行表面处理的设备的处理槽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示意性竖直纵剖图,处理槽具有另一喷嘴系统用于在处理池中生成横向流动;

图22示出根据图21的处理槽的示意性竖直横截面图;

图23示出在对工件进行表面处理的设备的电泳涂漆槽中的渗析圆形罩的示意性正视图,这些渗析圆形罩相叠地布置成两行;

图24示出对工件进行表面处理的设备的电泳涂漆槽的渗析扁平形罩或半圆形罩的示意性正视图,它们竖直相叠地布置;

图25示出对工件进行表面处理的设备的电泳涂漆槽的渗析扁平形罩或半圆形罩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示意性正视图,它们竖直相叠地布置;

图26示出对工件进行表面处理的设备的电泳涂漆槽的渗析半圆形罩的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

图27示出用于传送工件经过对工件进行表面处理的处理池的传送机构第五实施方式的示意性立体图,其中,传送机构包括引导机构用于在将工件托架转送至工作位置时引导工件托架的端部区域;

图28示出第五实施方式中工件和工件托架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9示出根据图28的工件和工件托架的示意性俯视图,观察方向沿着图28中的箭头29的方向;

图30示出在联接过程的连续阶段期间根据图27的传送机构的示意图,在联接过程中,布置有待处理的工件的工件托架联接到传送机构的升降单元上;

图31示出升降单元和工件在沉入处理池的状态下和从处理池中抬离的状态下的示意图,观察方向沿着图30中的箭头31的方向;

图32示出接连机构的示意性侧视图,接连机构用于在工件托架的工作位置处固定工件托架相对于升降单元的角位置;

图33至图35示出将工件托架从初始位置转送至工作位置的连续阶段的示意图,其中,通过引导机构的支撑件支撑已抬升的工件托架端部区域;

图36示出解除联接过程的连续阶段的示意图,在解除联接过程中,将工件托架从工作位置转送至初始位置,其中,通过引导机构的支撑件支撑工件托架端部区域;

图37示出解除联接过程的连续阶段的示意图,在解除联接过程中,工件托架从升降单元处解除联接,接连到引导机构的支撑件上,并且通过支撑件的枢转被转送至初始位置;

图38示出用于传送工件经过对工件进行表面处理的处理池的传送机构第六实施方式的示意性立体图,其中,工件托架设有多个护送件,当工件托架从初始位置转送至工作位置时,这些护送件在设有滑动辊的相应滑道上滑移;

图39示出第六实施方式中工件和工件托架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40示出在联接过程的连续阶段的示意图,在联接过程中,布置待处理的工件的工件托架联接到传送机构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升降单元上;

图41示出升降单元和工件在沉入处理池的状态下和从处理池中取出的状态下的示意图,观察方向沿着图40中的箭头41的方向;

图42在工件托架的第一接连装置的区域内示出工件托架和辊道的示意性横截面图,辊道承托工件托架;

图43示出工件托架第一接连装置和工件托架第二接连装置以及升降单元第一接连机构和第二接连机构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44示出具有两个滑动元件的工件托架端部区域的示意性立体图,当工件托架转送至工作位置期间,所述滑动元件在传送机构的设有滑动辊的相应滑道上滑移;

图45示出穿过具有滑动元件的工件托架、传送机构的滑道和辊道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46示出传送机构第六实施方式的解除联接状态的示意性立体图,在解除联接状态中,工件托架从升降单元处解除联接;

图47示出用于传送工件经过对工件进行表面处理的处理池的传送机构的第七实施方式示意性立体图,其中,传送机构包括枢转机构用于在工件托架联接到升降单元之前将工件托架转送至工作位置;

图48示出联接过程的连续阶段的示意性,其中,布置有待处理工件的工件托架借助枢转机构从其初始位置枢转到工作位置,随后联接到传送机构的升降单元上,并且借助升降单元沉入到处理池中;

图49示出工件托架枢转进入工作位置之后、并且在工件托架联接到升降单元以后借助升降单元抬升工件托架和布置在其上的工件之后的枢转机构和升降单元的示意图,观察方向沿着图48中的箭头49的方向;

图50示出解除联接过程的连续阶段的示意图,其中,工件托架从升降单元处解除联接,并且随后借助枢转机构从工作位置转送至初始位置;

图51示出工件托架前端部区域、升降单元接连机构和驱动机构的示意性分解图,驱动机构用于将升降单元的接连机构从闭锁位置转送至解锁位置;以及

图52示出根据图51的、处于闭锁状态下和解锁状态下的工件托架前端部区域和升降单元接连机构的示意性侧视图。

相同或功能等效的元件在所有附图中以相同附图标记标识。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至图5中示出的、作为整体以100标识的、用于工件102(尤其是汽车车身104)表面处理的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区域106,在该处理区域中执行工件102的表面处理。尤其是如果设备100构造为用于工件102上漆的设备,那么所述表面处理例如可以是预处理(例如除油、磷化或钝化)或涂漆(尤其是电泳涂漆)。

处理区域106尤其可以被构造为由处理槽110中的处理液构成的处理池108。

替选地也可以规定,工件102在处理区域106中并不沉入处理液的处理池108,而是在处理区域106中以另一种方式被施加液态或气态的处理介质,例如借助由一个或多个喷嘴生成的液态或气态处理介质的射流来施加。

为了可以将工件102送入到处理区域106中、传送穿过处理区域106、并再次从处理区域106取出,设备100包括传送机构112,传送机构自身包括多个可相互不依赖地移动的行驶车122,所述行驶车分别可暂时地与工件托架114接连,待处理的工件102中的相应一个保持在工件托架114上。

此外,传送机构112包括沿平移方向116延伸的承托轨118和大致平行于承托轨118且同样平行于平移方向116延伸的导轨120,导轨120以与承托轨118保持竖直间距的方式布置在承托轨118上方(尤其是参见图1)。

承托轨118和导轨120优选为大致水平地取向;然而所述轨道也可以具有升高和/或降低的区段,它们相对于水平线倾斜,以改变行驶车122的传送水平面的高度。

各个行驶车122包括基础部件124和升降单元126,基础部件124可借助(未示出)平移驱动器沿着平移方向116移动,升降单元126可借助(未示出)升降驱动器相对于基础部件124抬升和下降。

例如在图1中可知,基础部件124包括框架结构128,多个、例如两个滚轮130可围绕水平转动轴线转动地支承在该框架结构128上。

基础部件124借助在承托轨118的水平作用面上滚动的滚轮130支撑在承托轨118上,承托轨118因而承托行驶车122(必要时连同布置在其上的工件托架114和工件102)的重量。

平移驱动器(基础部件124借助该平移驱动器可沿平移方向116相对承托轨118移动)例如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摩擦轮电机,其中每个摩擦轮电机都驱动一个摩擦轮转动运动,摩擦轮例如可以贴靠承托轨118的竖直滚动面,从而当摩擦轮电机驱动相关摩擦轮转动运动时,相关摩擦轮沿着滚动面在平移方向116上滚动。

对此替选或补充地也可以规定,行驶车122的滚轮130中的一个借助驱动电机受驱动而转动运动。

此外,在基础部件124的框架结构128上还设置有导辊132,导辊132在导轨120的引导面上滚动,以使得基础部件124在其沿平移方向116平移时在导轨120上受引导。

此外,基础部件124具有竖直引导轨道,升降单元126可沿该引导轨道在下端部位置和上端部位置之间的任意高度位置上移动。

升降单元126的升降运动的驱动例如可以借助布置在基础部件124的框架结构128上的(未示出)升降驱动器电机进行,升降驱动器电机驱动呈环形闭合(未示出)的升降驱动器链的循环运动,其中,升降单元126通过接连件164与升降驱动器链连接,使得升降单元连同升降驱动器链的接连件164一起依赖于升降驱动器链的循环运动方向而向上或向下运动。

如在图5中可知,在升降单元126的下端部上布置有保持机构134,该保持机构134具有第一接连机构136和第二接连机构138。

每个接连机构136、138都包括接连卡箍140,接连卡箍140可围绕例如大致水平的转动轴线142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转动。

各个接连卡箍140的转动运动可借助相应配属的(未示出)转动驱动电机驱动。

接连机构136和138用于将工件托架114在图5所示的升降单元126处的工作位置中锁止。

接连机构136和138沿水平方向相对彼此错开。

工件托架114例如构造为滑撬式框架,其包括两个平行于工件托架114的纵向方向144取向的滑板146,所述滑板146通过沿工件托架114的、垂直于工件托架114纵向方向144伸展的横向方向148取向的横杆150彼此连接。

在横杆150上设置有(未示出)夹紧机构,借助夹紧机构可以将工件102、尤其是汽车车身104锁止在工件托架114上。

在工件托架114的后端部(在图5上方示出)上布置有呈支架形式的弯折部152,其横向于工件托架114纵向方向144并垂直于横向方向148地延伸离开滑板146中的一个。

弯折部152优选沿工件托架114的、垂直于工件托架114纵向方向144并垂直于横向方向148取向的向上方向154延伸。

在弯折部152上布置有工件托架11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和第二接连装置158。

工件托架11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和第二接连装置158在图5所示的工件托架114实施方式中沿工件托架114的向上方向154相对彼此错开地布置。

如在图5中可知,在升降单元126处的工件托架114的工作位置中,工件托架11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和升降单元126的第一接连机构136、以及工件托架114的第二接连装置158和升降单元126的第二接连机构138协同工作,使得工件托架114在该工作位置中与保持在工件托架上的工件102相对于升降单元126固定。

在此,工件托架114和工件102的共同重心160沿着升降单元126的竖直平移轴线162优选竖直地位于升降单元126下方。

竖直的平移轴线162伸展穿过升降单元126和升降驱动器链之间的连接点164。

由于工件托架114和工件102的共同重心160位于升降单元126的竖直平移轴线162上,所以避免了偏心率,从而,由工件托架114和布置在其上的工件102施加到升降单元126上的重力并未把引起的扭矩施加到保持机构134上,并且因而并未施加到升降单元126上。

此外,由图5可知,一方面升降单元126的第一接连机构136和工件托架11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另一方面升降单元126的第二接连机构138和工件托架114的第二接连装置158优选布置在工件托架114的彼此相反的侧上,并且优选布置在竖直平面169的彼此相反的侧上,竖直平面169穿过升降单元126的竖直平移轴线162并且平行于工件托架114在工作位置中的横向方向148地伸展。

工件托架114的接连装置156和158例如可以构造为接连销,接连销在相应所配属的接连机构136或138的关闭位置处由相关接连机构136或138的接连卡箍140围嵌。

然而原则上,只要升降单元126的接连机构136和138与工件托架114的与它们配属的接连装置156和158以如下方式构造,使得借助它们可以在工件托架114和升降单元126之间相应建立可松开的连接,尤其是可松开的闭锁,那么工件托架114的接连装置156和158与升降单元126的接连机构136和138也可以以任意其他方式构造。

此外,在此只要仅升降单元126的第一接连机构136和工件托架11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彼此接连,而升降单元126的第二接连机构138和工件托架114的第二接连装置158彼此不接连,那么工件托架114可相对于升降单元126围绕优选水平取向的枢转轴线枢转。

此外,由图5可知,工件托架114在滑板146的端部(其背离工件托架114的接连装置156和158)上相应具有辊子170,辊子170可围绕平行于工件托架114的横向方向148取向的转动轴线转动。

此外,为了控制基础部件124的平移驱动器、升降单元126的升降驱动器、以及接连机构136和138的转动驱动器,各个行驶车都具有(未示出的)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通过控制线路与所述驱动器连接。

所述驱动器所需的电能可以由平行于承托轨118伸展的导电轨借助集电器,或无触碰地尤其是借助感应传递至行驶车122。

此外,设备100包括前置于传送机构112的传送装置166(尤其是呈辊道168形式),借助传送装置166可以将布置在相应工件托架114上的工件102从位于处理区域106前方的加工区域或处理区域传送进入到接管位置中,在接管位置中,工件托架由传送机构112接管(参见图1)。

在图1中示意性示出联接过程的多个连续的阶段,其中,工件托架114连同布置在工件托架上的工件102联接在传送机构112的行驶车122的升降单元126上,并从初始位置(在初始位置处,工件托架114的纵向方向144大致水平取向)转送至工作位置(在工作位置处,工件托架114的纵向方向144大致竖直取向)。

在图1至图4中,工件托架114和布置在其上的工件102的连续位置用连续的大写字母(a至h)标识。

为了将工件托架114联接到行驶车122上,工件托架114连同布置在其上的工件102借助辊道168驶入图1中a处所示的接管位置(参见图1中的箭头a)。在此,工件托架114以滑板140下侧的放置面支撑在辊道168的承托辊上。

在接管位置处,工件托架114借助挡块172止停,从而工件托架114的接管位置被准确限定。

挡块172优选与工件托架114的横杆150协同工作,以便将工件托架114止停在接管位置处。

挡块172优选可向下翻折,以便当不再需要用挡块172将工件托架114锁止在接管位置中时,可以将挡块172从工件托架114的运动轨道处移开。

在接管位置处,工件托架114位于其初始位置,在其初始位置处,工件托架114的纵向方向144大致水平取向。

通过操作基础部件124的平移驱动器同样使行驶车122驶入其接管位置(参见图1中的箭头b)。

随后,在工件托架114和升降单元126之间建立第一接连,具体方式是,升降单元126的第一接连机构136接连在工件托架11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上(例如具体方式是第一接连机构136的接连卡箍140围嵌工件托架14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

工件托架114现在以可围绕水平枢转轴线枢转的方式与升降单元126连接。

随后,升降单元126通过操作升降驱动器被抬升,其中同时,行驶车122通过操作基础部件124的平移驱动器沿平移方向116向前运动(参见图1中的箭头c),由此工件托架114的后端抬升并且工件托架114在挡块172上的固定被松开。

在此,工件托架114前端通过辊子170在水平滚动面174上滚动而追随工件托架114后端的运动。

所述辊子170布置在工件托架114的、平行于工件托架114的纵向方向144和平行于其向上方向154取向的纵向中心平面附近,从而所述辊子不与辊道168的承托辊相撞。

在联接过程的另一阶段中,可以使得行驶车122的平移运动止停,而,升降单元126继续抬升,由此工件托架114连同工件102进一步竖立,其中,工件托架114围绕水平枢转轴线在第一接连区域中枢转,工件托架114的前端部借助辊子170反向于平移方向116向后滚动(参见图1中的箭头d)。

升降单元126继续向上运动直至工件托架114到达图1中c处所示的工作位置,在该工作位置处,工件托架114的纵向方向144大致竖直地取向。

在该工作位置处,第二接连装置158卡入到升降单元126的第二接连机构138中并与其接连,从而除了第一接连之外还在工件托架114和升降单元126之间建立了第二接连,通过第二接连,工件托架114在工作位置处相对于升降单元126固定。

行驶车122现在可以沿平移方向116向前运动,其中,升降单元126还可以提前或同时继续略微向上运动,以便进一步使工件托架114抬升,使得辊子170与滚动面174的接触(参见图1中的箭头e)被松开。

由此联接过程结束,并可以开始进行到处理池108中的沉入过程。

为此,行驶车122沿平移方向116向前运动,直至基础部件124位于承托轨118的、侧向位于处理槽110附近的区段上,升降单元126连同联接在其上的工件托架和工件102竖直地布置在处理池108上方。

接着,升降单元126下降,由此在竖直工作位置处,优选基本上完全地把工件102送入到处理池108中。

在工件102沉入到处理池108中之后或也在沉入过程期间,行驶车122已经通过操作基础部件124的平移驱动器沿平移方向116继续向前运动,从而工件102沿平移方向116被传送经过处理池108(参见图1中的箭头f)。

由图1和图5可知,升降单元126仅以如下程度下降,使得工件102虽然完全位于处理池108的池水液面176下方,但是工件托架114的接连装置156和158以及整个升降单元126包括接连机构136和138完全布置在池水液面上方,从而工件托架114和升降单元126的所述部件不接触处理池108中的处理液。

到达处理池108中的期望处理时间之后和/或到达处理槽110端部时,将工件102从处理池108中取出,具体方法是,使升降单元126抬升(参见图2中的箭头g)。

随后,行驶车122沿平移方向116向前运动,直至其驶越首先处于静止位置的可枢转的锁止件178(参见图2中的箭头h)。

锁止件178被驶越之后,该锁止件178向上枢转进入图3中所示的工作位置。

升降单元126以如下程度下降:使得工件托架114的辊子170触碰滚动面180(参见图3中的箭头i)。

现在工件托架114和升降单元126之间的第二接连通过升降单元126的第二接连机构138与工件托架114的第二接连装置158解除联接而松开,从而工件托架114又可围绕水平枢转轴线相对于升降单元126枢转。

然后,行驶车122反向于平移方向116运动返回,并且同时,升降单元126略微向下运动,从而工件托架114连同工件102从竖直工作位置处松开(参见图3中的箭头j)。

现在可以止停行驶车122并且其随后沿平移方向116再次向前运动,其中,升降单元126同时向下运动(参见图3中的箭头k)。

当工件托架114相对于竖直工作位置倾斜时,可枢转的锁止件178向下枢转。

通过升降单元126的下降和行驶车122沿平移方向116向前的平移运动,工件托架114连同工件102继续被放下,工件托架114通过辊子170向前运动到后置于传送机构112的传送装置182上,尤其是辊道184上(参见图4)。

长时间保持行驶车122的平移运动和升降单元126的向下运动,直至工件托架114连同工件102到达图4中h处所示的移交位置,在移交位置处,工件托架114在水平初始位置中支撑在辊道184上,在水平初始位置中,工件托架114的纵向方向144大致水平取向。

到达移交位置之后,工件托架114和升降单元126之间的第一接连也通过升降单元126的第一接连机构136与工件托架11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解除联接而松开,从而工件托架114与行驶车122的升降单元126的解除联接过程结束。

随后,工件托架114连同工件102借助辊道184被传送至跟随处理区域106的其他处理区域或加工区域,而,行驶车122通过操作基础部件124的平移驱动器在承托轨118的(未示出)回位区段上运动返回至位于处理槽110前方的接管位置中,由此可以将另一工件托架114联接到行驶车122的升降单元126上。

当传送机构112仅包括唯一的行驶车122时,该行驶车122可以通过承托轨118的、在处理槽110附近伸展的区段反向于平移方向116地运动返回至接管位置。

如果传送机构112包括多个行驶车122,那么优选规定:借助传送机构112的中央控制机构或借助配属于相应行驶车122的非中央控制机构可以单独且不依赖于其他行驶车122地控制行驶车122的平移驱动器和/或升降驱动器。因而彼此相继的行驶车122尤其是可以相对确定时间点具有不同的平移速度和不同的平移加速度,以便能够整体实现所有行驶车122尽量连续地穿行。

在此,尤其可以规定,在工件102沉入期间,一个行驶车122相对于所有行驶车122的平均速度被减速,以便在整体上将处理槽110的长度并且因而设备100的面积需要量保持得较小。

尤其可以驱控一个行驶车122使得其在执行前述减速之前相对于所有行驶车122的平均速度被加速,以便在处理槽110前方获得领先位置,该行驶车122在沉入过程中又失去所述领先位置。

此外,一个非中央控制机构或多个非中央控制机构优选可以基于行驶车122的平移速度和/或平移加速度、并且也可以基于行驶车122的升降速度和/或升降加速度单独对行驶车122进行驱控。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所用的升降单元126具有第一接连机构136和第二接合机构138(kupplungsvorrichtung),该第一接连机构136用于将工件托架114(在其上可容纳待处理的工件102)联接到升降单元126上,该第二联接机构138用于在工件托架114的工作位置中固定工件托架114相对于升降单元126的角位置。

然而原则上也可以规定,升降单元仅具有唯一的接连机构用于将工件托架114联接到升降单元126上,其中,该唯一的接连机构优选也用于在工件托架114的工作位置中固定工件托架114相对于升降单元126的角位置。

相应地也可以规定,工件托架114不具有两个接连装置156和158,而是仅具有唯一的接连装置,该接连装置与升降单元126的唯一的接连机构协同工作。

相应也适用于传送机构112的所有下述其他实施方式。

用于对工件102表面处理的设备100的传送机构112的在图6至图8中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与在图1至图5中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区别在于,具有第一接连装置156和第二接连装置158的弯折部152不是位于工件托架114的后端部上,而是代替地位于工件托架114的前端部上,当工件托架114连同工件102在辊道168和184上沿平移方向116传送时,该前端部位于工件102前方。

工件托架114和行驶车122的升降单元126之间的联接过程和解除联接过程在该实施方式中非常近似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相应过程。在解除联接过程中有更简单的流程,因为行驶车122的平移运动总是沿平移方向116向前指向,并且为了使工件托架连同工件102运动离开竖直工作位置,行驶车122无需反向于平移方向116地返回行驶。

具体来说,联接过程、沉入过程和取出过程以及解除联接过程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按照如下方式进行(在图6至图8中,工件托架114和布置在其上的工件102的连续位置用连续的大写字母(a至h)标识):

工件托架114连同工件102借助前置于传送机构112的辊道168传送直至图6中a处所示的接管位置,在该接管位置处,工件托架114位于水平初始位置(参见图6的箭头a)。

行驶车122通过基础部件124沿平移方向116的平移运动同样进入其接管位置,在该接管位置处,行驶车122以相邻于工件托架114前端部的方式布置(参见图6的箭头b)。

当工件托架114和行驶车122位于接管位置处时,在工件托架114和行驶车122的升降单元126之间建立第一接连,具体方法是,升降单元126的第一接连机构136联接到工件托架11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上。从现在起工件托架114以可围绕水平枢转轴线相对于升降单元126枢转的方式与升降单元126连接。

随后,行驶车122的升降单元126向上运动,其中,行驶车122同时沿平移方向116向前运动(参见图6中的箭头c)。由此,工件托架114从挡块172(其使得工件托架114止停在接管位置中)处松开。

通过工件托架114前端的抬升,工件托架114达到图6中b处所示的倾斜位置。工件托架114的后端部通过辊子170在滚动面174上的滚动而追随。

当升降单元126一直抬升使得工件托架114到达图6中c处所示的竖直工作位置时,在工件托架114和升降单元126之间建立第二接连,具体方法是,升降单元126的第二接连机构138联接到工件托架114的第二接连装置158上。由此,工件托架114在竖直工作位置处相对于行驶车122的升降单元126固定。

之后,升降单元126仍继续略微抬升,以便松开辊子170在滚动面174处的接触(参见图6中的箭头d)。

随后,行驶车122沿平移方向116向前运动,直至其位于处理槽106附近,并且升降单元126连同工件托架114和工件102竖直地布置在处理池108上方(参见图6中的箭头e)。

之后,工件102通过升降装置126的下降而沉入到处理池108中(参见图6中的箭头f)。

通过行驶车122沿平移方向116向前运动,工件102被传送经过处理池108,直至达到期望的处理时间和/或到达处理槽110的后端(参见图7)。

现在,工件102通过升降单元126的抬升而运动离开处理池108(参见图7中的箭头g)。

随后,行驶车122沿平移方向116向前运动,直至工件托架114的辊子170止挡在处于工作位置中的可枢转锁止件178上(参见图7中的箭头h)。

升降单元126下降,直至辊子170触碰滚动面174(参见图7中的箭头i)。

现在,松开在工件托架114和行驶车122的升降单元126之间的第二接连,具体方法是,升降单元126的第二接连机构138与工件托架114的第二接连装置158松开。从现在起工件托架114可以围绕水平枢转轴线相对于升降单元126枢转。

通过升降单元126的下降并且同时行驶车122沿平移方向116向前平移(参见图8中的箭头j),工件托架114进入到图8中g处所示的、相对于竖直工作位置倾斜的位置中。

随后,可枢转的锁止件178枢转离开工作位置向下进入其静止位置(参见图8中的弯曲箭头k),从而工件托架114的辊子170可以运动经过可枢转的锁止件178。

通过升降单元126的继续下降和行驶车122沿平移方向116向前平移(参见图8中的箭头l),工件托架114连同工件102继续下降,直至其到达图8中h处所示的移交位置,在该移交位置处,工件托架114布置在辊道184上的水平初始位置中。

到达移交位置之后,在工件托架114和行驶车122的升降单元126之间的第一接连也被松开,具体方法是,升降单元126的第一接连机构136与工件托架11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解除联接。

在工件托架114从行驶车122处解除联接之后,工件托架114连同工件102借助辊道184被传送至紧接着处理池108的处理区域或加工区域(参见图8中的箭头m)。

行驶车122沿着承托轨118的回位区段、或通过承托轨118的侧向靠近于处理槽110的区段,运动返回到位于处理槽110前方的接管位置中。

此外,在图6至图8中所示的传送机构112第二实施方式在结构和功能原理方面与图1至图5中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符,前述说明参引与此。

在图9至图14中所示的、用于对工件102表面处理的设备100的传送机构112第三实施方式与两个前述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针对工件托架114的竖立(也就是说,针对工件托架114从水平初始位置被转送到竖直工作位置中)以及针对工件托架114的下降(也就是说,针对工件托架114从竖直工作位置被转送到水平初始位置中)分别应用所谓的滑板靴(skidkufenschuh)。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工件托架114在工件托架114的背离接连装置156和158的端部上不具有辊子170。

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同在图6至图8中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一样,把具有接连装置156和158的弯折部152布置在工件托架114的前端部上。

下面,在传送机构112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结合图9至图11来说明联接过程,并且结合图12至图14来说明解除联接过程。在图9至图14中,工件托架114以及布置在其上的工件102的连续位置用连续的大写字母(a至f)标识。

在该实施方式中(沿平移方向116观察)滑板靴186布置在辊道168后方,滑板靴186可以从图9中左侧所示的静止位置摆转进入图9中在静止位置右侧所示的水平容纳位置。

滑板靴186包括滑板容纳件188,该滑板容纳件用于容纳工件托架114的至少一个滑板146的后端部区域。该滑板容纳件188在滑板靴186的水平容纳位置中水平地取向。

为了将工件托架114联接到行驶车122上,工件托架114连同布置在其上的工件102借助辊道168驶过处于静止位置的滑板靴186(参见图9中的箭头a)。

在被工件托架114经过后,滑板靴186借助(未示出)转动驱动器从静止位置向上枢转进入水平容纳位置(参见图9中弯曲的箭头b)。

在滑板靴186的水平容纳位置处,滑板容纳件188以如下方式取向,使得工件托架114的滑板146可沿水平方向被送入到滑板容纳件188中。

现在,驱动辊道168使得支撑在其上的工件托架114反向于平移方向116向后运动,直至滑板146驶入到滑板靴186的滑板容纳件188中,并且在那里被止挡(参见图9中的箭头c)。

因此,工件托架114到达图9中a处所示的接管位置,在该接管位置处,工件托架114处于其水平初始位置。

现在,行驶车122沿平移方向116向前运动进入其在工件托架114前端部上的接管位置中(参见图9中的箭头d)。

在工件托架114和行驶车122的升降单元126之间建立第一接连,具体方法是,将升降单元126的第一接连机构136联接到工件托架11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上。

随后,如图10中所示升降单元126被抬升,其中,行驶车122同时反向于平移方向116向后运动。由此,工件托架114的与升降单元126接连的前端被抬升。工件托架114的后端部跟随工件托架114的枢转运动,其中,滑板靴186继续摆转离开水平容纳位置(参见图10中的箭头e)。那么,工件托架114连同工件102到达图10中b处所示的、相对于水平初始位置倾斜的位置。

当升降单元126一直抬升直至工件托架到达图11中c处所示的竖直工作位置中时,在工件托架114和行驶车122的升降单元126之间建立第二接连,具体方法是,升降单元126的第二接连机构138联接到工件托架114的第二接连装置158上。通过第二接连,工件托架114在竖直工作位置相对于升降单元126固定。

现在,滑板靴186位于竖直枢转终端位置中,其中滑板容纳件188竖直取向。

现在,通过升降单元126的抬升,工件托架114连同工件102被抬升,使得滑板146向上离开滑板靴186(参见图11中的箭头f)。

随后,行驶车122沿平移方向116向前运动到处理槽110附近,如同在前两个实施方式中那样,其中,抬升至滑板靴186的滑板容纳件188上方的工件托架114可以越过位于竖直枢转终端位置中的滑板靴186(参见图11中的箭头g)。

随后,滑板靴186枢转返回静止位置,因此,下一个工件托架114可以越过滑板靴186并且开始下一个联接过程。

工件102基于处理池108的沉入过程和取出过程同传送机构112的前述实施方式一样地实施,并且没有被单独示出。

工件102从处理池108取出之后,行驶车122通过沿平移方向116向前平移而运动直至另一滑板靴190,该滑板靴190位于竖直的容纳位置中具有向上指向的滑板容纳件188(参见图12的箭头h)。行驶车122止停在如下位置中,在该位置中工件托架114的滑板146竖直地布置在滑板容纳件188上方。

随后,升降单元126下降,从而滑板146的后端到达滑板靴190的滑板容纳件188中,并且在那里被止挡(参见图12的箭头i)。

之后,松开在工件托架114和行驶车122的升降单元126之间的第二接连,具体方法是,升降单元126的第二接连机构138从工件托架114的第二接连装置158处解除联接。现在,工件托架114可相对于升降单元126围绕竖直枢转轴线在第一接连机构136和第一接连装置156区域内枢转。

通过行驶车122沿平移方向116向前平移并且升降单元126同时下降,工件托架114的前端部下降,其中,工件托架114的后端部追随工件托架114的枢转运动,具体方法是,滑板靴190相应枢转(参见图13中的箭头j)。那么,工件托架114连同布置在其上的工件102进入到图13中e处所示的、相对于竖直工作位置倾斜的位置中。

升降单元126的下降和行驶车122的平移运动继续进行,直至工件托架114在图14中f处所示的移交位置处支撑在辊道184上。在此,工件托架114位于其水平初始位置处。

一旦工件托架114已到达移交位置和其水平初始位置,在工件托架114和行驶车122的升降单元126之间的第一接连也被松开,具体方法是,升降单元126的第一接连机构136从工件托架11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处解除联接。

在工件托架114与行驶车122解除联接之后,工件托架114连同工件102借助辊道184沿平移方向116被继续传送至位于处理区域106之后的其他处理区域或加工区域,其中,滑板146的端部区域离开滑板靴190的滑板容纳件188(参见图14中的箭头k)。

行驶车122沿着承托轨118的回位区段、或通过承托轨118的在处理槽110附近伸展的区段,运动返回到其位于处理槽110前方的接管位置中。

滑板靴190从图14中所示的水平交出位置枢转返回图12中所示的竖直容纳位置。

此外,在图9至图14中所示的传送机构112第三实施方式在结构和功能原理方面与图6至图8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相符,前述说明参引与此。

在图15和图16中所示的、用于对工件102表面处理的设备100的传送机构112第四实施方式与三个前述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工件托架11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和第二接连装置158布置在工件托架114的水平延长部192上,尤其是工件托架114的滑板146的水平延长部上(参见图15)。因而,工件托架11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和第二接连装置158在该实施方式中沿纵向方向144彼此错开地布置。

为了确保,升降单元126的第一接连机构136可以联接到工件托架11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上,并且升降单元126的第二接连机构138可以联接到工件托架114的第二接连装置158上,在该实施方式中,升降单元126的第一接连机构136和第二接连机构138不是沿水平方向布置,而是沿竖直方向彼此错开地布置。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升降单元126的第一接连机构136和第二接连机构138两者都布置竖直平面169的相同一侧上,该竖直平面169伸展穿过升降单元126的竖直平移轴线162,并且(在工件托架114的竖直工作位置中)平行于工件托架114的横向方向148伸展。

在该实施方式中,当工件托架114在竖直工作位置中固定在升降单元126上时,工件托架114和布置在其上的工件102的共同重心160优选在竖直平移轴线162上,竖直地布置在升降单元126下方。

为了在建立升降单元126的第一接连机构136与工件托架11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之间的第一接连之后、以及在建立升降单元126的第二接连机构138与工件托架114的第二接连装置158之间的第二接连之前,能够实现工件托架114相对于升降单元126的枢转运动,升降单元126可以具有凹口194(例如带有呈v形的横截面),当工件托架11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与升降单元126的第一接连机构136接连时,凹口194容纳该第一接连装置156。

为了将工件托架114相对于升降单元126的枢转运动止停在工件托架114的竖直工作位置中,升降单元126优选设有挡块196,挡块例如以相邻于升降单元126的第二接连机构138的方式布置。

为了抑制在工件托架114到达的竖直工作位置时、工件托架114在升降单元126上的撞击,挡块196可以包括可弹性变形的材料。

在该实施方式中,水平枢转轴线198(工件托架114可围绕该水平枢转轴线相对升降单元126枢转)伸展穿过工件托架11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

因为工件托架114和工件102的共同重心160不是垂直地布置枢转轴线198下方,而是沿平移方向116位于枢转轴线198前方,所以工件托架114沿工件托架114的竖直工作位置(其在图15中示出)向升降单元126施加扭矩。在没有升降单元126的第二接连机构138和挡块196的情况下,工件托架114和工件102的共同重心160将在其平衡位置中垂直地位于枢转轴线198下方。因而,在没有由升降单元126的第二接连机构138和工件托架114的第二接连装置158形成的第二接连的情况下,工件托架114并不处在其竖直的工作位置(其中,工件托架114的纵向方向144大致竖直取向)中,而是处在相对于竖直工作位置倾斜的位置中,在该位置中,工件托架114的下端部相对于升降单元126向后摆转,并且工件托架114的纵向方向144与竖直线围成锐角。

根据传送机构112第四实施方式,把工件托架114联接到升降单元126上的联接过程在图16中示意性以三个连续的阶段a)至c)示出。

在阶段a)中,工件托架114处于接管位置中并且处于其水平初始位置中,其中,工件托架114的纵向方向144大致水平取向。

在图16中仅示出升降单元126的行驶车122同样处于其接管位置。

在阶段a)中,在工件托架114和升降单元126之间建立第一接连,具体方法是,升降单元126的第一接连机构136联接到工件托架11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上。

随后,行驶车122的升降单元126抬升,以使得工件托架114竖立(参见图16中的箭头200)。

在阶段b)中,工件托架114相对于升降单元126围绕伸展穿过工件托架11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的水平枢转轴线枢转(参见图16中的箭头202),而,升降单元126继续抬升。

在阶段c)中,工件托架114到达竖直工作位置,并且止挡在升降单元126的挡块196上。在该位置处,在工件托架114和升降单元126之间建立第二接连,具体方法是,升降单元126的第二接连机构138联接到工件托架114的第二接连装置158上。通过建立第二接连,工件托架114在其竖直工作位置中固定在升降单元126上。

此外,在图15至图16中所示的传送机构112第四实施方式在结构和功能原理方面与图1至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相符,前述说明参引与此。

适用于传送机构112的所有四个前述实施方式的是,根据工件102、尤其是汽车车身104在处理池108中的竖直位置,而不是在工件102的水平位置的情况下得到其他所需的槽尺寸和流动条件。

对于各个处理过程,例如清洁过程、除油过程或涂覆过程,尤其是磷化过程或电泳涂漆过程而言,工件102、尤其是汽车车身104的良好环流是重要的。

在处理池常见的纵向流动情况下(其中,处理液的流动方向在处理槽110底部反向于平移方向116地并且在池水液面176区域中平行于平移方向116地取向),对于汽车车身104在处理池108中的竖直位置,汽车车身104的整个底部区域充当流动障碍。

为了阻止这种情况,在传送机构112的各个前述实施方式中,处理槽110优选设有喷嘴系统204,借助喷嘴系统204可以以横向于(优选大致垂直于)传送机构112的平移方向116取向的主流动方向206生成对沉入处理池108的工件102的环流。

这种处理槽110的第一实施方式在图17中,以沿着平移方向116的竖直纵向剖面图的形式示出,并且在图18中以垂直于平移方向116的竖直横截面图的形式示出。

在该实施方式中,喷嘴系统204包括布置在处理槽110左侧壁208a上的侧喷嘴210a和布置在处理槽110右侧壁208b上的侧喷嘴210b,其中,布置在一侧壁,例如在左侧壁208a上的侧喷嘴210a具有向上指向的流出方向,而,布置在对置侧壁,例如右侧壁208b上的侧喷嘴210b具有向下指向的流出方向。

此外,喷嘴系统204可以包括底部喷嘴212,所述底部喷嘴在处理槽110中布置在工件102的运动轨道下方,并且具有向上指向的流出方向。

此外,喷嘴系统204可以包括布置在两个侧壁208a、208b中的一个上的、在池水液面176附近的上喷嘴214,上喷嘴214的流出方向大致水平伸展并朝向溢流槽216指向,溢流槽216布置在相应对置的侧壁208b或208a上并且沿着平移方向116侧向地在处理槽110附近延伸。随着表面流动尤其是积聚在池水表面的泡沫被冲到溢流槽216中。

通过前述喷嘴在处理池108中生成处理液的横向流动,处理池108中的工件102,尤其是汽车车身104被横向流动呈圆环形或环形地环流,从而构造围绕工件102的流动圈。在此,循环的处理液的一部分通过溢流部218到达溢流槽216中,从溢流槽216处,优选在过滤之后输送给喷嘴系统204的喷嘴用于重新供给到处理池108中。

此外,在图17和图18中所示的具有喷嘴系统204的处理槽110的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布置在底部喷嘴212下方的灌水喷嘴218,所述灌水喷嘴应当阻止处理池108中的颗粒、尤其是油漆颗粒沉降到处理槽110的底部上。

灌水喷嘴218优选具有大致水平且大致反向于平移方向116指向的流出方向。

此外,还附加设置有(未示出)底部抽吸件,其抽吸由灌水喷嘴218生成的流体组成的处理液。由底部抽吸件抽吸的处理液优选在过滤之后输送给灌水喷嘴218用于重新送给到处理池108中。

在图19和图20中所示的具有喷嘴系统204的处理槽110第二实施方式与图17和图18中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不设置用于生成单独的底部流动的灌水喷嘴218。

取而代之,在该实施方式中喷嘴系统204的底部喷嘴212布置在处理槽110底部附近,并且底部喷嘴212的流出方向以如下方式取向:使得底部喷嘴212支持由侧喷嘴210和210b生成的、呈圆环形或环形的旋流,该旋流沿处理槽110的横向方向环绕工件102。

因而,在该实施方式中底部喷嘴212的流出方向优选大致反向于上喷嘴214的流出方向取向。

尤其是可以规定,底部喷嘴212的流出方向指向背离布置有溢流槽216的侧壁。

此外,在图19和图20中所示的具有喷嘴系统204的处理槽110的第二实施方式在结构和功能原理方面与图17和图18中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符,前述说明参引与此。

在图21和图22中所示的具有喷嘴系统204的处理槽110的第三实施方式与图19和图20中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所有侧喷嘴210a和210b的流出方向以及底部喷嘴212的流出方向都向上指向。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处理池108中也出现向下指向的流动。

处理液在侧喷嘴210a、210b和底部喷嘴212的喷嘴口处的高流动速度,导致了对来自附近周边的处理液的吸入效果。

此外,在图21和图22中所示的具有喷嘴系统204的处理槽110的第三实施方式在结构和功能原理方面与图19和图20中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相符,前述说明参引与此。

如果处理池108是电泳式涂漆池,那么处理槽110还包括布置在处理池108中的渗析罩(dialysezelle)220(参见图23)。

渗析罩220用于充当与工件102相反的电极(也就是,在阳极(kataphoretisch)涂漆情况下作为正极),并且在油漆离析时自由形成的多余油漆从处理池108漏出。

由于电极材料和渗析罩220膜片的有限的使用寿命,所以需要在确定时间间隔内从处理槽110中定时拆换渗析罩220。

当工件102在竖直位置中被传送经过处理池108时,处理槽110的由渗析罩220扫过的区域应当比工件处于水平位置时具有更大的高度;在给汽车车身104上漆时,在汽车车身104处于竖直位置的情况下,处理槽110的由渗析罩220扫过的区域例如应当有大约6m的高度。

如果每个渗析罩220都具有处理槽110的由渗析罩220扫过的区域的全部高度,那么,对渗析罩220的手工操作、到处理槽110中的安装和从处理槽110中的拆换、以及渗析罩220到涂漆室(处理槽110布置在其中)中的运输和从涂漆室出来都变得困难。

因而,优选应用如下渗析罩220,其高度h小于处理槽110的由渗析罩220整体扫过的区域的高度h,然而渗析罩220布置在两个或更多的罩组222a、222b中,其中,不同罩组222a、222b的渗析罩220在竖直方向上彼此错开地布置,如图23可知。

在此尤其可以规定,第一罩组222a的渗析罩220大致完全布置在第二罩组220b的渗析罩220上方。

因而各个渗析罩220基于其错开的布置方案应当仅大约具有处理槽110的由所有渗析罩220扫过的整体区域的高度的一半。

渗析罩220例如可以被构造为扁平罩、半圆罩或圆形罩。

图23示出渗析罩220作为圆形罩的构造方案。

图24示出渗析罩220作为扁平罩或半圆罩的构造方案,其中,第一渗析罩220a在竖直方向上相对于第二渗析罩220b错开地布置。

尤其是第一渗析罩220a在该实施方式中竖直地布置在第二渗析罩220b上方。

在图2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两个渗析罩220a和220b具有独立的电解液接口,所述电解液接口用于通向相应渗析罩220a、220b的电解液始流、和来自相应渗析罩220a、220b的电解液回流(在阴极涂漆情况下,电解液是阳极液)。

在图2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相叠布置的渗析罩220a、220b的电解液室通过附加的电解液线路226彼此连接,从而对于两个渗析罩220a、220b来说不需要两个独立的电解液回路,而是电解液可以从第一渗析罩220a流向第二渗析罩220b,并且可以从第二渗析罩220b输送给用于电解液的再处理机构。

尤其是对于被构造为扁平罩或半圆罩的渗析罩220,其优点在于,电解液接口224并不侧向位于渗析罩附近,而是位于罩背侧,以便可以沿侧向在渗析罩220附近留出足够空间用于处理槽110的喷嘴系统204的侧喷嘴210a、210b,如在图26中以俯视图所示。

在图27至图37中所示的、用于对工件102表面处理的设备100的传送机构112的第五实施方式与图6至图8中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传送机构112不仅在图27所示的联接站230中而且也在图36所示的解除联接站232中相应包括带有可枢转的支撑元件236的引导机构234,当工件托架114从水平初始位置转送至竖直工作位置时或者从竖直工作位置转送至水平初始位置时,引导机构234引导工件托架114的端部区域238。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工件托架11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和第二接连装置158布置在工件托架114的水平延长部192上,尤其布置在工件托架114的滑板146的水平延长部上(参见图28和图29)。因而工件托架11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和第二接连装置158在该实施方式中沿纵向方向144彼此错开地布置。在此,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接连装置156优选沿工件托架114纵向方向144布置在工件托架114的第二接连装置158与后端部区域238之间。

第一接连装置156优选包括辊子240,所述辊子240分别可围绕平行于工件托架114横向方向148取向的转动轴线转动地支承。

在工件托架114的后端部区域238中同样布置有辊子170,所述辊子170可围绕平行于工件托架114横向方向148取向的转动轴线转动地支承,并且当工件托架114的前部在联接站230中抬升时,所述辊子170分别在滚动轨244上滚动(参见图27)。

滚动轨244尤其可以是辊道168的构件,工件托架114连同布置在其上的工件102一起借助辊道168被传送至联接站230。

行驶车122的基础部件124在该实施方式中借助多个、例如两个引导元件246在传送机构112的导轨120上受引导。

可移动地保持在基础部件124上的升降单元126在该实施方式中包括保持架248,该保持架支撑升降单元126的第一接连机构136和第二接连机构138(参见图27和图30)。

在图32中示出第一接连机构136的可能的具体实施方案,并且包括用于工件托架11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的辊子240的容纳部250、以及可枢转的锁钩252。在将工件托架11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送入到容纳部250之后,锁钩252可从图32所示的释放位置枢转进入闭锁位置,在闭锁位置处,锁钩252将第一接连装置156拦挡在第一接连机构136的容纳部250中。

具体来说,在第五实施方式中,联接过程、沉入过程和取出过程以及解除联接过程以如下方式进行(在图30至图36中,工件托架114和布置在其上的工件102的连续位置用连续的大写字母(a至i)标识):

工件托架114连同工件102借助前置于联接站230的(未示出)传送单元从图30中a处所示的位置被传送至联接站230的辊道168,在联接站230中工件托架114首先处于水平初始位置(接管位置b)。

行驶车122同样处于其接管位置,在该接管位置中,升降单元126的第一接连机构136竖直地位于工件托架11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下方,并且升降单元126的第二接连机构138位于工件托架114上方。

现在,在工件托架114和行驶车122的升降单元126之间建立第一接连,具体方法是,将升降单元126抬升,从而第一接连装置156的辊子240到达第一接连机构136的容纳部250中,在那里借助锁钩252将辊子240锁定。

从现在起,工件托架114可围绕水平枢转轴线相对于升降单元126枢转地与升降单元126连接。

随后,行驶车122的升降单元126竖直向上运动,其中,行驶车122优选不沿平移方向116运动。由此,工件托架114的前端抬升并且工件托架114到达图33中c处所示的倾斜位置。

在此,工件托架114的后端部区域238通过辊子170在滚动轨244上的滚动来追随。

当工件托架114到达图33所示的倾斜位置(相对于水平线具有例如约45°的倾斜角)时,启动引导机构234。在此,支撑元件236借助在图33至图35中示意性示出的枢转驱动器256围绕该支撑元件的水平枢转轴线254枢转(在图33的观察方向上沿逆时针),直至工件托架114的后端部区域238通过辊子170贴靠在支撑元件236的相应支撑面258上。当升降单元126继续抬升时,辊子170从滚动轨244处被抬起,并且辊子170在引导机构234的配属的支撑元件236的支撑面258上向上滚动,直至升降单元126到达其最高点(图34中的位置d)。

随后,支撑元件236从图34所示的位置缓慢(在图34和图35的观察方向上沿顺时针观察)枢转到图35所示的中间位置中,在中间位置中,工件托架114相对于升降单元126到达竖直工作位置。在此,在工件托架238的后端部区域238中的辊子170在支撑元件236的支撑面258上滚动。

当工件托架到达图35中e处所示的工作位置时,在工件托架114和升降单元126之间建立第二接连,具体方法是,升降单元126的第二接连机构138联接到工件托架114的第二接连装置158上。由此,工件托架114在竖直工作位置中相对于行驶车122的升降单元126固定。

引导机构234的支撑元件236从图35所示的中间位置枢转返回至图33所示的初始位置,在该初始位置处,支撑元件236位于工件托架114的运动轨道外部。

随后,行驶车122沿平移方向116向前运动,直至其位于处理槽106附近并且升降单元126连同工件托架114和工件102竖直地布置在处理池108上方(图31中的位置f)。

之后,工件102通过升降装置126的下降而沉入处理池108中(图31中的位置g)。

如图30可知,在此,升降单元126现在以如下程度下降:虽然升降单元126的第一接连机构136沉入到处理池108中,但是第二接连机构138未沉入,该第二接连机构138始终保持在池水液面176上方。

经过期望的处理时间之后,工件102通过升降单元126的抬升而从处理池108中离开。随后,行驶车122沿平移方向116运动到解除联接站232中(参见图36)。

在解除联接站232中,在工件托架114和行驶车122的升降单元126之间的第二接连被松开,具体方法是,升降单元126的第二接连机构138从工件托架114的第二接连装置158处松开。从现在起,工件托架114可以围绕水平枢转轴线相对于升降单元126枢转。

在解除联接站232中与在联接站230中一样同样设置有引导机构234,该引导机构的支撑元件236从现在起从图36中以虚线所示的初始位置(在图36的观察方向上沿逆时针观察)处,借助枢转驱动器256围绕该支撑元件的枢转轴线254枢转,直至在工件托架114的端部区域238中的辊子170贴靠支撑元件236的支撑面258。在支撑元件236继续枢转时,辊子170被支撑元件236带动,从而工件托架114离开竖直工作位置。

通过升降单元126的下降和引导机构234的支撑元件236的同时枢转,工件托架114进入图36中h处所示的、相对于竖直工作位置倾斜的位置,在该位置处,在工件托架114的端部区域238中的辊子170贴靠解除联接站232的辊道184的相应配属的滚动轨244。

现在,引导机构234的支撑元件236枢转返回至初始位置,并且通过升降单元126继续下降以及在工件托架114的后端部区域238中的辊子170在滚动轨244上的滚动,工件托架114到达图36中i处所示的移交位置,在移交位置处,工件托架114以水平初始位置布置在辊道184上。

在到达移交位置之后,在工件托架114和行驶车122的升降单元126之间的第一接连也被松开,具体方法是,升降单元126的第一接连机构136从工件托架11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处解除联接。

工件托架114从行驶车122处解除接连之后,工件托架114连同工件102借助辊道184被传送到紧接着处理池108的处理区域或加工区域处。

行驶车122沿着承托轨118的回位区段、或通过承托轨118的侧向位于处理槽110附近的区段,运动返回到位于处理槽前方的接管位置中。

在图37所示的传送机构112的第五实施方式变形方案中,当工件托架114到达图37所示的、相对于竖直工作位置倾斜的位置中时,工件托架114联接在枢转机构上。

随后,在工件托架114和行驶车122的升降单元126之间的第一接连被松开,具体方法是,升降单元126的第一接连机构136从工件托架11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处解除联接。

随后,升降单元126被抬升,以使得升降单元126的第一接连机构136从工件托架114的运动路径中移开。

升降单元126的所述抬升可以与行驶车122沿平移方向166向前或向后的平移同步。

随后,工件托架118通过枢转机构(在图37的观察方向上沿顺时针观察;参见箭头260),从图37中h处所示的中间位置枢转进入到在辊道184上的水平初始位置中。

当工件托架114到达在辊道184上的水平初始位置时,在工件托架118和枢转机构之间的接连被松开。

随后,辊道184使得工件托架118运动离开解除联接站232。

工件托架118借助枢转机构优选以大于45°,例如约60°的角度枢转。

枢转机构可以是引导机构234的构件;尤其可以规定,工件托架118接连到引导站的支撑元件236上。

因为在第五实施方式的这种变形方案中,取消了工件托架118端部区域238在辊道184上向后的返回运动,所以在该变形方案中可以减少用于解除联接过程所需的循环时间。

此外,在图27至图37中所示的、用于对工件102表面处理的设备100的传送机构112的第五实施方式,在结构和功能原理方面与图6至图8中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相符,前述说明参引与此。

在图38和图46中所示的、用于对工件102表面处理的设备100的传送机构112的第六实施方式与图27至图37中所述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工件托架的第一接连装置156(借助其建立工件托架114与升降单元126的第一接连),不是像第五实施方式那样,沿纵向方向144布置在第二接连装置158和工件托架114的后端部区域238之间,而是沿工件托架114纵向方向144布置在第二接连装置158前方。

因而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接连装置158(借助其建立工件托架114和升降单元126之间的第二接连)沿工件托架114纵向方向144布置在第一接连装置156和工件托架114的后端部区域238之间(参见图39)。

在此,第一接连装置156可以沿向上方向154相对于第二接连装置158错开,尤其是向上错开。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接连装置156优选也包括辊子240,所述辊子240可围绕平行于工件托架114的横向方向148伸展的转动方向转动地支承。

第二接连装置158可以是刚性的。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优选规定,在工件托架114的后端部区域238中不设置辊子170,而是代替地设置一个或多个刚性滑动元件262。

如图44可知,所述滑动元件262尤其可以构造为呈弧形弯曲的凸起。

所述滑动元件262优选布置在工件托架114的使得滑板146彼此连接的横杆264上,并且所述滑动元件262优选彼此间具有比滑板146之间的间距更小的间距。

如由图44可最清楚地看到,当工件托架114的前部抬升时,所述滑动元件262可以在相应滑道266上滑移。

各个滑道266例如可以包括多个滑动辊268,它们沿平移方向116连续地布置。

各个滑道266尤其可以包括多列、例如两列这种连续的滑动辊268,其中,两个不同行列的滑动辊268优选沿平移方向116彼此错开地布置。

所述滑动辊268优选可围绕水平且垂直于平移方向116伸展的转动轴线转动地支承并且优选构造为空转辊(leerlauf-rollen),也就是说没有转动驱动器。

如图45可知,工件托架114可以设有沿横向方向148布置在滑动元件262之间的侧引导件272,以便使得工件托架114基于滑道266居中,并确保滑动元件262在滑道266上滑移。

这些滑动元件262优选大致呈圆弧形弯曲,并且滑动元件262的曲率半径优选大致与滑道266的滑动辊268的圆周半径一致。

如图38和图44可知,滑道266优选布置在联接站230的辊道168的承托辊269之间。

在该实施方式中,升降单元126以匹配于第一接连装置156和工件托架114的第二接连装置158的相对布置方案的方式构造:第一接连机构136布置在第二接连机构138上方(参见图43)。

在此,第一接连机构136和第二接连机构138可以沿平移方向116彼此错开地布置。

第一联接机构136可以包括锁钩252用于将工件托架11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锁定在升降单元126上,并且第二接连机构138可以包括锁钩270用于将工件托架114的第二接连装置158锁定在升降单元126上。

具体来说,联接过程、沉入过程和取出过程以及解除联接过程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方式进行(在图40、图41和图46中,工件托架114和布置在其上的工件102的连续位置用连续的大写字母(a至g)标识):

工件托架114连同工件102借助前置于传送机构112的(未示出)传送单元,从位置a传送至在辊道168上的图40中b处所示的接管位置中,在该接管位置处工件托架114位于水平初始位置处。

行驶车122位于其接管位置,在其接管位置处,升降单元126的第一接连机构136竖直地布置在工件托架114在其接管位置中的第一接连装置156下方。

现在,升降单元126竖直向上运动,从而工件托架11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到达升降单元126的第一接连机构136的容纳部250中。借助锁钩252将工件托架11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锁定在升降单元126上。因此,在工件托架114和行驶车122的升降单元126之间建立第一接连,工件托架114可围绕水平枢转轴线相对于升降单元126枢转地与升降单元126连接。

随后,工件托架114通过升降单元126的竖直运动以及在使用具有可枢转的支撑元件236的引导机构234情况下,从水平初始位置经过中间位置c进入到竖直工作位置d中,如前面结合第五实施方式所述的那样。

当工件托架114到达图40中d处所示的竖直工作位置时,在工件托架114和升降单元126之间建立第二接连,具体方法是,升降单元126的第二接连机构138联接到工件托架114的第二接连装置158上。由此,工件托架114在竖直工作位置中相对于行驶车122的升降单元126固定。

随后,行驶车122沿平移方向116向前运动,直至其位于处理槽106附近,升降单元126连同工件托架114和工件102竖直地布置在处理池108上方(图41中的位置e)。

之后,工件102通过升降装置126的下降而沉入到处理池108中。

如图40和图41可知,升降单元126仅以如下程度下降:虽然第二接连机构138沉入到处理池108中,但是第一接连机构156不沉入到处理池108中,该第一接连机构始终保持在池水液面176上方。

在经过期望的处理时间之后,工件102通过升降单元126的抬升而离开处理池108。

随后,行驶车122沿平移方向116运动进入到图46所示的解除联接站232中,该解除联接站232原则上与图38所示的联接站230完全相同地建造。

在解除联接站232中,工件托架114连同布置在其上的工件102以相同方式从升降单元126处解除联接,如前面结合第五实施方式所述的那样。

在此,工件托架114的后端部区域238借助滑动元件262在解除联接站232的相应配属的滑道266上滑移。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如同在图37中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方案一样也可以规定,工件托架114在相对于竖直线和水平线倾斜的中间位置处接连到枢转机构上,与升降单元126的第一接连机构136松开,随后由枢转机构枢转进入到水平初始位置中。

此外,在图38至图46所示的、传送机构112的第六实施方式在结构和功能原理方面与图27至图37中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相符,前述说明参引与此。

在图47至图52所示的、用于对工件102表面处理的设备100的传送机构112的第七实施方式与图27至图37中所述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在该实施方式中,工件托架114不是在工件托架114与升降单元126之间建立第一接连之后,才通过升降单元126的抬升从水平初始位置进入到竖直工作位置中。换而言之,在该实施方式中,联接站230(参见图47)包括不依赖于升降单元126地工作的枢转机构274,工件托架114和布置在其上的工件102可以借助该枢转机构274在联接到升降单元126上之前,就已经从水平初始位置枢转进入到竖直工作位置中。

如由图47可最清楚地看到,枢转机构274包括基体276,基体276具有布置在其上的(未示出)、用于驱动齿轮278的驱动电机,齿轮278与呈圆弧形弯曲的齿条280啮合。

齿条280优选沿大致90°或更大的圆周角延伸。

基体276承托联接站230的辊道168,在该实施方式中,联接站230设有锁止机构282用于将工件托架114锁止在辊道168上。

辊道168借助轴承284可围绕垂直于平移方向116伸展的水平枢转轴线枢转地支承在撑托结构284上。

因为工件托架114在该实施方式中不必须可枢转地接连到升降单元126上,所以不需要工件托架11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包括辊子240;确切的说,不仅工件托架11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而且第二接连装置158均是刚性的。

因为工件托架114在该实施方式中也不必须在转送至工作位置期间在滚动面上滚动或者在滑动面上滑移,所以此外也不需要,工件托架114在其后端部区域238中设有辊子170或滑动元件262。

图51和图52示出在该实施方式中,用于升降单元126的保持机构134的可能的构造方案。

保持机构134包括基座286,两个侧部件288保持在基座286上,它们分别具有用于工件托架11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的容纳部250。

两个锁钩252可围绕水平枢转轴线290枢转地支承在侧部件288上。

这两个锁钩252可以通过共同的枢转轴292彼此连接。

为了使锁钩252从图52中以虚线示出的释放位置运动进入图52中以实线示出的闭锁位置,保持装置134还包括驱动机构294(参见图51)。

驱动机构294包括围绕平行于锁钩252的水平枢转轴线290取向的轴298,轴298的端部分别承托偏心轮300。轴颈302在偏心轮300背离轴298的侧上突出于相应偏心轮300,轴颈302平行于轴298的枢转轴线296延伸,然而相对于该枢转轴线196沿径向方向错开。

这两个轴颈302彼此同轴地布置,并且在相应配属的凹口304中嵌接在锁钩252中的一个上。

因而,虽然轴颈302位于锁钩252的高度上,但是为了在图51中的简明性而在锁钩252上方示出驱动机构294。

如从图52中可最清楚地看到,当锁钩252处于其释放位置时,轴颈302所处的释放位置大致竖直地位于当锁钩252处于其闭锁位置时轴颈302所处的闭锁位置上方。

不仅在释放位置中而且在闭锁位置中轴颈302都通过相应弹簧元件306被保持,弹簧元件306一侧固定在相应轴颈302上,另一侧固定在保持机构134的基座286上。

各个弹簧元件306预张紧相应配属的轴颈302抵靠相应配属的凹口304的背离相应入口的端部。

为了使轴颈302从闭锁位置运动进入释放位置、或从释放位置运动进入闭锁位置,弹簧元件306必须抵抗其弹性复位力偏移。

因而轴颈302不仅在闭锁位置中自动锁定而且也在释放位置中自动锁定。

借助具有凹槽310的外部操作元件308进行轴颈302以及进而锁钩252从释放位置进入闭锁位置的转送,或沿相反方向进行转送,轴颈302中的一个的端部嵌接到凹槽310中。

操作元件308稳定地布置在联接站230中,并借助(未示出)转动驱动器围绕水平的且垂直于平移方向116伸展的转动轴线转动,当升降单元126处于联接位置(其中工件托架114联接到升降单元126上)中时,该转动轴线与驱动机构294的枢转轴线296同轴取向。

轴颈302通过升降单元126的竖直下降与凹槽310嵌接。

在操作元件308转动时,轴颈302跟随围绕枢转轴线296的转动运动,由此,轴298和轴颈302以180°转动且从释放位置被转送进入闭锁位置。这样锁钩252也从释放位置被转送进入闭锁位置。

锁钩252的解锁通过操作元件308以相反的转动方向继续转动180°实现。

此外,基座286承托具有容纳部(其用于工件托架114的第二接连装置158)的中间板312。

具体来说,联接过程、沉入过程和取出过程以及解除联接过程在第七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方式进行(在图48至图50中,工件托架114和布置在其上的工件102的连续位置用连续的大写字母(a至g)标识):

工件托架114连同工件102借助前置于传送机构112的(未示出)传送单元,从图48中a处所示的位置被传送到辊道168上的水平初始位置中。

在该水平初始位置处,工件托架118借助闭锁机构282抗相对转动地锁止在辊道168上。

随后,辊道168连同在其上锁止的工件托架114通过以大致90°的枢转运动从水平初始位置进入图48中b处所示的竖直工作位置。

由此枢转运动使得枢转机构274的驱动电机驱动齿轮278的转动运动,齿轮278基于与齿条280的啮合沿着呈弧形弯曲的齿条280的周长运动。

行驶车122处于联接站230中的接管位置处,其中,第一接连机构136竖直地布置在工件托架11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上方,并且第二接连机构138竖直地布置在工件托架114的第二接连装置158上方。

升降单元126现在竖直下降,直至第一接连装置156到达第一联接机构136的容纳部250中,并且第二接连装置158到达升降单元126的第二接连机构138的容纳部314。

在升降单元126竖直运动时,驱动机构294的轴颈302中的一个到达操作元件308的凹槽310中。

通过操作元件308以180°转动,第一接连机构136的锁钩252从其释放位置运动进入其闭锁位置。

因而不仅在工件托架114的第一接连装置156与升降单元126的第一接连机构136之间建立第一接连,而且在工件托架114的第二接连装置158与升降单元126的第二接连机构138之间建立第二接连。

在工件托架118在辊道168上的锁止通过松开锁止机构282而解除之后,升降单元126连同在其上联接的工件托架114和工件102竖直向上运动。

之后,行驶车122沿平移方向116向前运动,直至其位于处理槽106附近,升降单元126连同工件314和工件102竖直地布置在处理池108上方(图49中的位置c)。

之后,工件102通过升降装置126的下降沉入到处理池108中(图48和图50中的位置d)。

经过期望的处理时间之后,工件102通过升降单元126的抬升运动离开处理池108。

随后,行驶车122沿平移方向116向前运动进入到解除联接站232中。

升降单元126下降直至工件托架118到达图50中e处所示的位置,在该位置处,其中,工件托架118贴靠在解除联接站232的辊道184上。

解除联接站232的辊道184同样可借助枢转机构274在竖直位置与水平位置之间枢转,如前面结合联接站230的辊道168所述的那样。

借助辊道184的锁止机构282,工件托架114抗相对转动地锁止在辊道184上。

当升降单元126在解除联接站232中下降时,驱动机构294的轴颈302中的一个到达稳定地布置在解除联接站232中的操作元件308的凹槽310中。

通过操作元件以180°角转动,轴颈302从闭锁位置运动进入释放位置,这导致第一接连机构136的锁钩252从其闭锁位置运动进入到其释放位置中。

因此,在工件托架114与升降单元126之间的连接被松开,并且升降单元126沿竖直方向抬升。

因此,在工件托架114与升降单元126之间的第一接连和第二接连松开。

现在借助枢转机构274,辊道184连同在其上锁止的工件托架114和工件102,从图50中e处所示的竖直工作位置枢转到图50中f处所示的水平初始位置。

到达水平初始位置之后,工件托架114在辊道184上的锁止被松开。

随后,工件托架114连同工件102借助辊道184被传送至紧接着处理池108的处理区域或加工区域(图50中的位置g)。

借助独立枢转机构实现将工件托架转送到工作位置中的第七实施方式尤其可以提供如下优点:

可以缩短用于联接过程和/或解除联接过程所需的时间。

枢转机构和升降单元彼此不依赖地相应执行简单的运动。

工件托架在升降单元上的联接可以借助稳定的转动驱动器实现,该转动驱动器分别设置在联接站中和解除联接站中。

此外还可以缩短处理区域包括联接站和解除联接站的整体长度。

此外,在图47至图52中所示的传送机构112的第七实施方式在结构和功能原理方面与图27至图37中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相符,前述说明参引与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