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叉车属具液压管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9431阅读:4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叉车属具液压管路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叉车液压系统,尤其涉及到一种叉车属具液压管路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产业日渐发达,叉车作为货物装卸和搬运的重要工具,在大型仓库、车站、港口,尤其机械行业企业,发挥了巨大作用。叉车由门架与车体两大部分组成,门架总成作为叉车的工作装置部分,具有装卸、搬运及堆放货物的基本功能,若要使叉车发挥更大的效能,就需增加叉车属具,达到提高叉车作业效率的目的。

属具通过叉车提供的液压油作为动力源来驱动自身进行工作,所以在门架上需要安装属具液压管路来满足工作的需求。现有的属具液压管路大都由柔性材料制成的油管构成,其布置在叉车内门架和外门架上,与叉车多路阀和属具上的转接头构成完整的液压油路,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油管连接在叉车多路阀与叉车属具之间,如果油管布局不合理,叉车在工作过程中,油管随着属具上下运动,容易占据操作者的视野,使操作者几乎看不见货物,带来安全操作隐患;2、由于油管本身具有的柔性特征,若设计布局时未限制运动轨迹,则容易在运动过程中勾住叉车上的零部件,进而影响工作的效率及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布局合理、油路通畅且提高操作安全性的叉车属具液压管路系统。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叉车属具液压管路系统,包括出油管路和回油管路,还包括竖直设置在叉车外门架朝内一侧的第一导轨、设置在叉车内门架上的第二导轨和滑轮组,所述的第一导轨上竖直设置有第一导槽,所述的第二导轨上竖直设置有第二导槽,所述的第一导槽的槽口朝向所述的第二导槽的槽口,所述的出油管路的进口端连接于叉车多路阀上,所述的出油管路的出口端自上而下穿过所述的第一导槽后、自下而上穿过所述的第二导槽、并绕过所述的滑轮组后连接于属具的第一转接头上,所述的回油管路的进口端连接于属具的第一转接头上,所述的回油管路的出口端绕过所述的滑轮组后、自上而下穿过所述的第二导槽、并自下而上穿过所述的第一导槽后连接于叉车多路阀上。

叉车内门架上横设有中横梁,所述的第二导轨竖直固定在所述的中横梁的中间位置。该结构中,第二导轨竖直固定在中横梁上,使得在叉车内门架运动过程中,第二导轨能够保持在稳定状态,同时由于第二导轨位于中横梁的中间位置,从而使出油管路和回油管路有足够的空间在过渡处形成弯曲,不易与其他零部件产生干涉。

所述的出油管路由第一软管、第一钢管、第二软管和第三软管依次连接组成,所述的第一软管的进口端连接于叉车多路阀上,所述的第一钢管竖直设置在叉车外门架上,所述的第二软管的出口端自上而下穿过所述的第一导槽后、自下而上穿过所述的第二导槽,所述的第三软管的出口端绕过所述的滑轮组后连接于属具的第一转接头上。从叉车多路阀出去的液压油依次经过第一软管、第一钢管、第二软管和第三软管后输入到属具的第一转接头,第一钢管由于固定设置在叉车外门架上,保证了在叉车工作过程中将液压油平稳的从第一软管过渡到第二软管中,第二软管的出口端从第一导槽穿出后形成一弯曲,然后再从第二导槽的上端穿出与第三软管连接,在叉车内门架上升的过程中,第二导轨也随之上升,进而带动第二软管上升,而第二软管在叉车内门架起升工作时运动轨迹在第一导槽和第二导槽内,保护第二软管的同时避免了第二软管与其他零部件的干涉,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操作者视野的影响,第三软管绕过滑轮组后与第一转接头连接,避免了第三软管的叉车内门架和属具运动过程中翻出滑轮组。

所述的中横梁上固定有第二转接头,所述的第二转接头位于所述的第二导轨的上方,所述的第二软管通过所述的第二转接头与所述的第三软管连接。第二转接头设置在中横梁的中间位置,对应的上下接头互通,保证油路的通畅牵的同时,也起到过渡固定第三软管的作用。

所述的回油管路由第四软管、第五软管、第二钢管和第六软管依次连接组成,所述的第四软管的进口端连接于属具的第一转接头上,所述的第四软管的出口端绕过所述的滑轮组后与所述的第五软管的进口端连接,所述的第五软管的出口端自上而下穿过所述的第二导槽后、自下而上穿过所述的第一导槽,所述的第二钢管设置在叉车外门架上,且与所述的第一钢管并列设置,所述的第六软管的出口端连接于叉车多路阀上。从属具的第一转接头出来的液压油经过第四软管、第五软管、第二钢管和第六软管后回流到叉车多路阀上,第四软管绕过滑轮组后与第五软管连接,滑轮组对第四软管起到导向作用,避免第四软管发生错位;第二导槽和第一导槽的设置利于保证第五软管在叉车内门架以及属具上下运动时始终处于预定轨迹,防止与其他零部件产生干涉,不影响操作者视野;第二钢管的设置保证了第五软管与第六软管之间的平稳过渡。

所述的第四软管通过所述的第二转接头与所述的第五软管连接。第二转接头设置在中横梁的中间位置,对应的上下接头互通,保证油路的通畅牵的同时,也起到过渡固定第四软管的作用。

叉车外门架上横设有至少一个L型支架,所述的第一钢管和所述的第二钢管通过卡扣并列固定在所述的L型支架上,所述的第一导轨固定在所述的L型支架的侧部。该结构中,通过L型支架设置在外门架上,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上下位置和角度可通过松紧卡扣来进行调节,且L型支架朝内的一侧固定有第一导轨,结构紧凑,拆卸方便,不干涉任何部件的同时,也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叉车工作时对操作者视野的影响。

所述的滑轮组由滑轮支架、两个滑轮、转动销、螺栓和螺母组成,所述的滑轮支架固定在叉车内门架的上端,两个所述的滑轮通过所述的转动销可转动设置在所述的滑轮支架内,所述的螺栓穿过所述的转动销后与所述的螺母螺接。滑轮支架固定在叉车内门架的中间油缸的上端,两个滑轮设置在滑轮支架内,避免了滑轮在翻滚过程中翻出,两个滑轮通过转动销固定,螺栓横向贯穿滑轮支架,且与螺母螺接,保证了套设在螺栓上的转动销不移出滑轮支架,第三软管绕过其中一个滑轮与属具的第一转接头连接,第四软管绕过另一个滑轮与第二转接头连接,在属具运动的过程中,第三软管和第四软管会相应地上下运作,运动顺畅不产生卡顿,且不会翻出到滑轮支架。

所述的出油管路和所述的回油管路均为两路。两路出油管路和两路回油管路均为两侧设置,其好处在于当其中一路出现问题时,不影响叉车的运行,使整个系统运行更加稳定和安全,同时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增设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第一导轨上竖向设置有第一导槽,第二导轨上竖向设置有与第一导槽相对的第二导槽,出油管路的出口端自上而下穿过所述的第一导槽,再自下而上穿过所述的第二导槽,进油管路的出口端自上而下穿过所述的第二导槽,再自下而上穿过所述的第一导槽,这样能保证在叉车内门架起升工作时出油管路和进油管路的运动轨迹始终沿着第一导槽和第二导槽,保护出油管路和进油管路同时避免了与其他零部件的干涉,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操作者视野的影响;滑轮组的设置则出油管路和进油管路在绕过滑轮组时不翻出,从而能够保证油路的顺畅;从叉车多路阀的阀端出来的液压油经过出油管轮输入到属具的第一转接头后,接着经过进油管路回到叉车多路阀中,形成一个完成的油路,其结构简单、布局合理、油路通畅且提高操作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滑轮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滑轮组分解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出油管路和回油管路均为两路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使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如图所示,本实用特别针对全自由两级门架,其包括出油管路3和回油管路4,还包括竖直设置在叉车外门架1朝内一侧的第一导轨6、设置在叉车内门架2上的第二导轨7和滑轮组5,第一导轨6上竖直设置有第一导槽61,第二导轨7上竖直设置有第二导槽71,第一导槽61的槽口朝向第二导槽71的槽口,出油管路3的进口端连接于叉车多路阀上,出油管路3的出口端自上而下穿过第一导槽61后、自下而上穿过第二导槽71、并绕过滑轮组5后连接于属具的第一转接头81上,回油管路4的进口端连接于属具的第一转接头81上,回油管路4的出口端绕过滑轮组5后、自上而下穿过第二导槽71、并自下而上穿过第一导槽61后连接于叉车多路阀(图未显示)上。

实施例二:如图1至5所示,本实用特别针对全自由两级门架,其包括出油管路3和回油管路4,还包括竖直设置在叉车外门架1朝内一侧的第一导轨6、设置在叉车内门架2上的第二导轨7和滑轮组5,第一导轨6上竖直设置有第一导槽61,第二导轨7上竖直设置有第二导槽71,第一导槽61的槽口朝向第二导槽71的槽口,出油管路3的进口端连接于叉车多路阀上,出油管路3的出口端自上而下穿过第一导槽61后、自下而上穿过第二导槽71、并绕过滑轮组5后连接于属具的第一转接头81上,回油管路4的进口端连接于属具的第一转接头81上,回油管路4的出口端绕过滑轮组5后、自上而下穿过第二导槽71、并自下而上穿过第一导槽61后连接于叉车多路阀(图未显示)上。

本实施例中,叉车内门架2上横设有中横梁9,第二导轨7竖直固定在中横梁9的中间位置。

本实施例中,出油管路3由第一软管31、第一钢管32、第二软管33和第三软管34依次连接组成,第一软管31的进口端连接于叉车多路阀上,第一钢管32竖直设置在叉车外门架1上,第二软管33的出口端自上而下穿过第一导槽61后、自下而上穿过第二导槽71,第三软管34的出口端绕过滑轮组5后连接于属具的第一转接头81上。其中各个管子连接之处通过锥度和O型圈密封,使密封性得到保障。

本实施例中,中横梁9上固定有第二转接头82,第二转接头82位于第二导轨7的上方,第二软管33通过第二转接头82与第三软管34连接。

本实施例中,回油管路4由第四软管41、第五软管42、第二钢管43和第六软管44依次连接组成,第四软管41的进口端连接于属具的第一转接头81上,第四软管41的出口端绕过滑轮组5后与第五软管42的进口端连接,第五软管42的出口端自上而下穿过第二导槽71后、自下而上穿过第一导槽61,第二钢管43设置在叉车外门架1上,且与第一钢管32并列设置,第六软管44的出口端连接于叉车多路阀上。

本实施例中,第四软管41通过第二转接头82与第五软管42连接。

在实际工作中,从叉车多路阀出去的液压油依次经过第一软管31、第一钢管32、第二软管33和第三软管34后输入到属具的第一转接头81,第一钢管32由于固定设置在叉车外门架上,保证了在叉车工作过程中将液压油平稳的从第一软管31过渡到第二软管33中,第二软管33的出口端首选从第一导槽61自上而下穿过,之后形成一弯曲,然后从第二导槽71自下而上穿过连接到第二转接头上,第三软管34的进口端通过第二转接头与第二软管33连通,第三软管34的出口端绕过滑轮组5后连接在属具的第一转接头上,将能量传递给属具,以完成各项动作。其后,液压油需要回流到叉车多路阀当中,从第一转接头81出去的液压油依次经过第四软管41、第五软管42、第二钢管4332和第六软管44后回流到叉车多路阀当中,第四软管41的出口端绕过滑轮组5后连接在第二转接头上,第五软管42的进口端通过第二转接头与第二软管33连通,第五软管42的出口端首先从第二导槽71自上而下穿过,其后形成一弯曲,然后从第一导槽61自下而上穿过与第二钢管4332连接,实际上,第一软管31与第六软管44并列,第一钢管32与第二钢管4332并列,第二软管33与第五软管42并列,第三软管34与第四软管41并列。在属具上升过程中,第三软管34和第四软管41也上升,由于滑轮组5的设置,它们运行稳定,不会发生偏离,待属具上升到顶端后,叉车内门架2上升,使属具能够达到更高的高度,进而第二转接头82、第二软管33和第五软管42上升,第二软管33和第五软管42沿着第二导槽71的轨迹上升,上升过程中,第二软管33和第五软管42有更多部分位于第二导槽71内,在第一导槽61的长度减少,而在叉车内门架2下降过程中,则相反,在第一导槽61内的长度增加,相应的在第二导槽71的长度减少。避免影响操作者视野。

本实施例中,叉车外门架1上横设有两个L型支架11,第一钢管32和第二钢管43通过卡扣12并列固定在L型支架11上,第一导轨6固定在L型支架11的侧部。

本实施例中,滑轮组5由滑轮支架51、两个滑轮52、转动销53、螺栓54和螺母55组成,滑轮支架51固定在叉车内门架2的上端,两个滑轮52通过转动销53可转动设置在滑轮支架51内,螺栓54穿过转动销53后与螺母55螺接。

实施例三:如图所示,本实用特别针对全自由两级门架,其包括两路出油管路3和回油管路4,还包括竖直设置在叉车外门架1朝内一侧的第一导轨6、设置在叉车内门架2上的第二导轨7和滑轮组5,第一导轨6和第二导轨7也为两个,每个第一导轨6上竖直设置有第一导槽61,每个第二导轨7上竖直设置有第二导槽71,第一导槽61的槽口朝向第二导槽71的槽口,出油管路3的进口端连接于叉车多路阀上,出油管路3的出口端自上而下穿过第一导槽61后、自下而上穿过第二导槽71、并绕过滑轮组5后连接于属具的第一转接头81上,回油管路4的进口端连接于属具的第一转接头81上,回油管路4的出口端绕过滑轮组5后、自上而下穿过第二导槽71、并自下而上穿过第一导槽61后连接于叉车多路阀(图未显示)上。

本实施例中,叉车内门架2上横设有中横梁9,第二导轨7竖直固定在中横梁9的中间位置。

本实施例中,每个出油管路3由第一软管31、第一钢管32、第二软管33和第三软管34依次连接组成,第一软管31的进口端连接于叉车多路阀上,第一钢管32竖直设置在叉车外门架1上,第二软管33的出口端自上而下穿过第一导槽61后、自下而上穿过第二导槽71,第三软管34的出口端绕过滑轮组5后连接于属具的第一转接头81上。其中各个管子连接之处通过锥度和O型圈密封,使密封性得到保障。

本实施例中,中横梁9上固定有第二转接头82,第二转接头82位于第二导轨7的上方,第二软管33通过第二转接头82与第三软管34连接。

本实施例中,每个回油管路4由第四软管41、第五软管42、第二钢管43和第六软管44依次连接组成,第四软管41的进口端连接于属具的第一转接头81上,第四软管41的出口端绕过滑轮组5后与第五软管42的进口端连接,第五软管42的出口端自上而下穿过第二导槽71后、自下而上穿过第一导槽61,第二钢管43设置在叉车外门架1上,且与第一钢管32并列设置,第六软管44的出口端连接于叉车多路阀上。

本实施例中,第四软管41通过第二转接头82与第五软管42连接。第二转接头82和第一转接头81结构类似,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技术手段,第二转接头81对应的上下接头互通,以起到平稳传递液压油的作用,同时能够固定相应的软管,防止它们在运行过程中发生脱离,影响叉车的其他零部件。

本实施例中,叉车外门架1的两侧横设有两个L型支架11,第一钢管32和第二钢管43通过卡扣12并列固定在L型支架11上,第一导轨6固定在L型支架11的侧部。

本实施例中,滑轮组5由滑轮支架51、四个滑轮52、转动销53、螺栓54和螺母55组成,滑轮支架51固定在叉车内门架2的上端,四个滑轮52通过转动销53可转动设置在滑轮支架51内,螺栓54穿过转动销53后与螺母55螺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