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搬运模组及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75070阅读:494来源:国知局
一种搬运模组及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显示模组的搬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搬运模组及搬运装置。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搬运过程中,一般通过人工借助辅助搬运结构来搬运液晶显示模组。现有技术当中,辅助搬运机构通常是通过机械手夹持液晶显示模组的两侧边,利用两者之间的摩擦力抵消液晶显示模组的重力,从而实现搬运液晶显示模组的目的。

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在搬运液晶显示模组时,辅助搬运机构对液晶显示模组的夹持力(即压力)不好控制,为了产生足够抵抗显示模组自身重力的摩擦力,必须对显示模组施加较大的压力,这样就容易造成液晶显示模组边框变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可以有效避免在搬运过程中对显示模组造成挤压变形的搬运模组及搬运装置。

解决本实用新型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搬运模组,包括:至少一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每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用于夹持显示模组在竖直方向上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能沿竖直方向相对运动。

优选的,搬运模组还包括:移动单元;所述移动单元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或第二夹持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或第二夹持部在竖直方向上运动。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移动单元包括气缸。

优选的,所述连接部包括:水平设置的导轨;至少两个沿竖直方向设置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导轨滑动连接;每个所述连接杆上设有一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且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处于连接杆在竖直方向的不同位置。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导轨具体包括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所述第一导轨的第一端部和第二导轨的第二端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上分别至少设置有一个所述连接杆。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上设有把手。

解决本实用新型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搬运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中搬运模组;升降单元,与所述搬运模组连接,用于带动所述搬运模组沿竖直方向运动。

优选的,搬运装置还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横杆;所述升降单元与所述第一横杆滑动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搬运装置还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二横杆和第三横杆;所述第二横杆和第三横杆相互平行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横杆的两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二横杆和第三横杆滑动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搬运装置还包括:支架,用于支撑所述第二横杆和第三横杆;所述支架的底部设置有滚轮。

本实用新型的搬运模组包括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和连接部,主要用于搬运显示模组,在搬运显示模组时,将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分别置于显示模组在竖直方向上的两侧并夹持,利用第一夹持部或者第二夹持部对显示模组的支持力抵消显示模组的自身重力,以达到搬运显示模组的目的。由于支持力是在抵抗显示模组的自身重力时自然产生的,而不像摩擦力必须有压力才能产生,故利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搬运模组搬运显示模组时,不会对显示模组产生压力,因此可以有效避免在搬运过程中对显示模组的挤压变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搬运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搬运模组的结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搬运模组的结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搬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1、第一夹持部;111、遮挡部;12、第二夹持部;2、导轨;21、第一导轨;22、第二导轨;29、轴;3、连接杆;4、显示模组;5、把手;61、升降杆;62、升降驱动器;71、第一横杆;72、第二横杆;73、第三横杆;8、支架;81、加强组件;82、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至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搬运模组,主要用于搬运显示模组4,例如平面显示屏、曲面显示屏等,而显示屏的类型可为液晶显示屏、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屏等。

该搬运模组包括:至少一组第一夹持部11、第二夹持部12和连接部。其中,连接部用于连接第一夹持部11和第二夹持部12。每组第一夹持部11和第二夹持部12用于夹持显示模组4在竖直方向上的两侧,且第一夹持部11和第二夹持部12能沿竖直方向相对运动。

具体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利用搬运模组搬运显示模组4时,将第一夹持部11与第二夹持部12分别置于显示模组4在竖直方向上的两侧(二者在竖直方向上的上下相对位置关系无具体限制)并夹持,也就是说,两个夹持部分别与显示模组4的上、下两侧接触并夹持,其原理是利用第一夹持部11或者第二夹持部12对显示模组4的支持力抵消显示模组4的自身重力,以达到搬运显示模组4的目的。

其中,第一夹持部11与第二夹持部12配套设置,二者通过连接部连接,一个搬运模组中可以设置有一组或者多组第一夹持部11和第二夹持部12。可以理解的是,所设组数越多,搬运模组搬运显示的稳定性越高。

第一夹持部11和第二夹持部12能沿竖直方向相对运动以调整二者间距,从而使对显示模组4的夹持效果更好,提高搬运时的稳定性。更进一步的,可以使搬运模组应对不同显示模组4的不同尺寸。

优选的,如图2所示,第一夹持部11一侧(如外侧,即其远离连接部的一侧)的下部还可设有凸出的遮挡部111(即第一夹持部11从侧面看整体为弯折形式),该遮挡部111可挡住显示模组4的边缘以避免其被损坏。当然,如果在第二夹持部12上也设有相应的向上的凸起,也是可行的。

优选的,搬运模组还包括:移动单元,移动单元;移动单元与第一夹持部和/或第二夹持部连接,用于驱动第一夹持部和/或第二夹持部在竖直方向上运动。

移动单元可用于驱动第一夹持部11和/或第二夹持部12运动,以实现第一夹持部11和第二夹持部12在竖直方向上的相对彼此靠近或者远离,从而能够夹持并固定显示模组4。

优选的,移动单元包括气缸(图中未示出)。

本实施例中优选将第一夹持部11和/或第二夹持部12连接在气缸活塞端部(可以是两个气缸分别设于连接部上,而两个夹持部分别连接在两个气缸的活塞上,或者也可以是一个夹持部直接设在连接部上,而另一个夹持部连接在气缸的活塞上),用气缸作为移动单元控制第一夹持部11和/或第二夹持部12在竖直方向上上升或者下降。进一步的,优选通过开关控制气缸从而控制第一夹持部11和/或第二夹持部12的运动。当然,并不以此为限。

优选的,连接部包括:水平设置的导轨2;至少两个沿竖直方向设置的连接杆3,连接杆3与导轨2滑动连接;每个连接杆3上设有一组第一夹持部11和第二夹持部12,且第一夹持部11和第二夹持部12处于连接杆3在竖直方向的不同位置。

如图1所示,第一夹持部11与第二夹持部12设置在连接杆3上,连接杆3与水平设置的导轨2滑动连接,从而使第一夹持部11与第二夹持部12能够在连接杆3的带动下在水平方向上相对移动,从而在搬运显示模组4,尤其是大尺寸的显示模组4时能够调整夹持位置,进而提高搬运的稳定性。本实施例的搬运模组中,可以是多个导轨2平行设置,并分别与连接杆3竖直方向上的不同位置滑动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搬运显示模组4时的稳定性与导轨2的设置数量以及连接杆3的设置数量、间隔(即第一夹持部11与第二夹持部12的设置组数、组间间隔)相关,在此对设置方式不做具体限制。

优选的,导轨2具体包括第一导轨21和第二导轨22;第一导轨21的第一端部和第二导轨22的第二端部转动连接;第一导轨21和第二导轨22上分别至少设置有一个连接杆3。

具体的,如图3所示,第一导轨21的第一端部和第二导轨22的第二端部转动连接,例如,两个导轨2的端部可均为环状,两个导轨2的环套在同一个轴29上。第一导轨21和第二导轨22上都至少设置有一个连接杆3,也就是说,第一导轨21和第二导轨22上都至少设置有一组第一夹持部11和第二夹持部12。通过转动可以调整第一导轨21和第二导轨22之间的角度,从而使搬运模组在搬运曲面显示模组4时更好地应对不同曲率的曲面显示模组4(图3中以曲面显示模组4为例,图2中以平面显示模组4为例)。

优选的,第一导轨21和第二导轨22上设有把手5。

该把手5用于方便操纵第一导轨21和第二导轨22转动,以改变二者之间的夹角。

本实施例提供的搬运模组包括第一夹持部11、第二夹持部12和连接部,主要用于搬运显示模组4,在搬运显示模组4时,将第一夹持部11与第二夹持部12分别置于显示模组4在竖直方向上的两侧并夹持,利用第一夹持部11或者第二夹持部12对显示模组4的支持力抵消显示模组4的自身重力,以达到搬运显示模组4的目的。因为支持力是在抵抗显示模组4的自身重力时自然产生的,而不像摩擦力必须有压力才能产生,故利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搬运模组搬运显示模组4时,不会对显示模组4产生压力,因此可以有效避免在搬运过程中对显示模组4的挤压变形。

实施例2:

如图1至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搬运装置,主要用于搬运显示模组4,例如平面液晶显示屏、曲面液晶显示屏等。

该搬运装置包括:实施例1中的搬运模组;升降单元,与搬运模组连接,用于带动搬运模组沿竖直方向运动。

其中,升降单元可以带动搬运模组沿竖直方向运动,以拿取存放在不同高度位置的待搬运的显示模组4。搬运模组采用实施例1中所提供的搬运模组,详细描述可参照实施例1,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的,升降单元包括能的升降杆61和升降驱动器62;升降驱动器62与升降杆61连接,用于驱动升降杆61升降。

具体的,升降杆61通过升降器搬运模组连接,升降驱动器62控制升降杆61的长度以调节搬运模组的高度。优选的,该升降驱动器62可以为气缸,升降杆61可为气缸的活塞。

优选的,搬运装置还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横杆71;升降单元与第一横杆71滑动连接。

升降单元与水平设置的第一横杆71滑动连接以带动搬运模组沿第一水平方向(第一横杆71设置方向)运动,从而拿取存放在同一水平方向上不同位置的待搬运的显示模组4。

优选的,搬运装置还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横杆72和第三横杆73;第一横杆72和第三横杆73相互平行且相对设置;第一横杆71的两端部分别与第一横杆72和第三横杆73滑动连接。

通过第一横杆71与第一横杆72及第三横杆73的滑动连接带动升降单元运动,进而带动搬运模组沿第二水平方向(垂直于第一横杆71设置方向)运动,从而拿取存放在任意位置的待搬运的显示模组4。

优选的,搬运装置还包括支架8,用于支撑第一横杆72和第三横杆73;支架8底部设置有滚轮82。

通过支架8支撑第一横杆72和第三横杆73,从而支撑第一横杆71、升降杆61等,进而支撑搬运模组。进一步的,支架8上还可设置加强组件81,以增强搬运装置的承受力。同时,该支架8底部还可设置滚轮82,以便于整个搬运装置灵活移动。优选的,滚轮82配套设有锁定组件,能够阻止滚轮82转动,从而将搬运装置固定放置于某一位置,防止其意外移动。

优选的,搬运装置还包括容纳单元(图中未示出),用于容纳显示模组4,且显示模组4的下方和上方分别具有能允许第一夹持部11和第二夹持部12通过的空隙。

具体的,显示模组4可放在特定的容纳单元中,显示模组4上下两侧的至少部分位置与容纳单元之间有空隙,该空隙能够允许第一夹持部11和第二夹持部12通过,也就是说,第一夹持部11和第二夹持部12能够通过该空隙插入容纳单元中夹持住待搬运的显示模组4,并能够将显示模组4移出容纳单元。

本实施提供的搬运装置主要用于搬运显示模组4,该搬运装置包括实施例1中的搬运模组和升降单元。在搬运显示模组4时,将第一夹持部11与第二夹持部12分别置于显示模组4在竖直方向上的两侧并夹持,利用第一夹持部11或者第二夹持部12对显示模组4的支持力抵消显示模组4的自身重力,以达到搬运显示模组4的目的。利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搬运装置搬运显示模组4时,不会对显示模组4产生挤压力,因此可以有效避免在搬运过程中对显示模组4的挤压变形。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