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片上料装置、玻璃盘体后处理机构、玻璃热弯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50100发布日期:2018-12-05 17:24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垫片上料装置、玻璃盘体后处理机构、玻璃热弯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玻璃热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垫片上料装置、玻璃盘体后处理机构、玻璃热弯机。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机械自动化生产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并逐渐代替传统的手工劳动,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源。因此,玻璃热弯生产企业也需要与时俱进,通过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机械自动化生产,从而提高企业的“智造”水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图1所示,其为一种热弯后的玻璃盘体10的结构图。在企业车间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在对玻璃盘体10进行热弯之后,需要对多个玻璃盘体10进行层叠处理,从而方便后续对玻璃盘体10的收集、包装及运输。然而,传统的玻璃热弯机,通常只具有对玻璃进行预热、热弯、冷却的基本功能,不具有对热弯后的玻璃进行后处理的功能。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玻璃热弯机,不仅可以对玻璃进行热弯处理,而且可以对热弯后的多个玻璃盘体10进行层叠处理,以提高设备的后处理能力。

由于玻璃盘体10属于易碎的玻璃制品,在对多个玻璃盘体10进行层叠的过程中,玻璃盘体10之间会发生接触,需要尽可能的减少玻璃盘体10之间的硬性碰撞,从而减少玻璃盘体10的破损率。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垫片上料装置,在对多个玻璃盘体10进行层叠之前,就将防撞垫片贴附于玻璃盘体10上,防止玻璃盘体10在层叠过程中发生硬性碰撞,提高玻璃盘体10的生产良率,这是企业研发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垫片上料装置、玻璃盘体后处理机构、玻璃热弯机,在对多个玻璃盘体进行层叠之前,就将防撞垫片贴附于玻璃盘体上,防止玻璃盘体在层叠过程中发生硬性碰撞,提高玻璃盘体的生产良率,进而提高设备的整体性能。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垫片上料装置,包括:依次层叠的多片防撞垫片、垫片上料水平移动部、垫片上料竖直升降部、垫片上料机械手、垫片放置台;

多片所述防撞垫片依次层叠设于所述垫片放置台上;

所述垫片上料水平移动部与所述垫片上料竖直升降部驱动连接,所述垫片上料水平移动部驱动所述垫片上料竖直升降部沿水平方向往复移动,所述垫片上料竖直升降部与所述垫片上料机械手驱动连接,所述垫片上料竖直升降部驱动所述垫片上料机械手沿竖直方向往复升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防撞垫片包括:盘底防撞贴、左侧盘边防撞贴、右侧盘边防撞贴、左侧连接条、右侧连接条,所述左侧盘边防撞贴及所述右侧盘边防撞贴分别位于所述盘底防撞贴的两侧,所述左侧盘边防撞贴通过所述左侧连接条与所述盘底防撞贴连接,所述右侧盘边防撞贴通过所述右侧连接条与所述盘底防撞贴连接,所述盘底防撞贴为圆形片状结构,所述左侧盘边防撞贴及所述右侧盘边防撞贴为弧形片状结构;

所述垫片放置台上设有底贴收容盒、多根左侧边贴定位柱、多根右侧边贴定位柱,多根所述左侧边贴定位柱依次间隔呈弧形排布于所述底贴收容盒的一侧,多根所述右侧边贴定位柱依次间隔呈弧形排布于所述底贴收容盒的另一侧,所述底贴收容盒为圆筒体结构,所述底贴收容盒的侧壁上开设有左连接条通过槽及右连接条通过槽;

所述盘底防撞贴收容于所述底贴收容盒内,所述左侧连接条穿设于所述左连接条通过槽,所述右侧连接条穿设于所述右连接条通过槽,所述左侧盘边防撞贴的边缘抵持于多根所述左侧边贴定位柱上,所述右侧盘边防撞贴的边缘抵持于多根所述右侧边贴定位柱上;

所述垫片上料机械手包括:底贴伸缩气缸、左侧边贴吸嘴、右侧边贴吸嘴,所述底贴伸缩气缸的伸缩端设有底贴伸缩块,所述底贴伸缩气缸位于所述左侧边贴吸嘴及所述右侧边贴吸嘴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垫片上料水平移动部为电缸驱动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垫片上料竖直升降部为气缸驱动结构。

一种玻璃盘体后处理机构,包括上述的垫片上料装置,还包括:环形流水线、玻璃盘体上料装置、玻璃盘体下料装置;

所述环形流水线包括:顺流流水线、回流流水线、装载治具,所述顺流流水线的首端与所述回流流水线的尾端衔接,所述顺流流水线的尾端与所述回流流水线的首端衔接,所述装载治具往复流动于所述顺流流水线与所述回流流水线之间;

所述玻璃盘体上料装置设于所述顺流流水线的首端,所述玻璃盘体下料装置设于所述顺流流水线的尾端,所述垫片上料装置设于所述顺流流水线的中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玻璃盘体后处理机构还包括玻璃盘体层叠装置,所述玻璃盘体层叠装置设于所述玻璃盘体下料装置处。

一种玻璃热弯机,包括上述的玻璃盘体后处理机构,还包括与所述玻璃盘体后处理机构连接的热弯机本体。

本发明的垫片上料装置,通过设置依次层叠的多片防撞垫片、垫片上料水平移动部、垫片上料竖直升降部、垫片上料机械手、垫片放置台,并对各个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在对多个玻璃盘体进行层叠之前,就将防撞垫片贴附于玻璃盘体上,防止玻璃盘体在层叠过程中发生硬性碰撞,提高玻璃盘体的生产良率,进而提高设备的整体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一种热弯后的玻璃盘体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玻璃盘体后处理机构的结构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玻璃盘体上料装置的结构图;

图4为图2所示的垫片上料装置的结构图;

图5为图4所示的垫片上料装置的局部图;

图6为图4所示的防撞垫片的结构图;

图7为图2所示的玻璃盘体层叠装置的结构图;

图8为图6所示的玻璃盘体层叠装置的局部图;

图9为图2所示的玻璃盘体贴标装置的结构图;

图10为图8所示的标贴粘贴机械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一种玻璃热弯机,包括:热弯机本体(图未示)及与热弯机本体连接的玻璃盘体后处理机构20(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玻璃盘体后处理机构20包括:环形流水线100、玻璃盘体上料装置200、玻璃盘体下料装置300、垫片上料装置400、玻璃盘体层叠装置500。

如图2所示,环形流水线100包括:顺流流水线110、回流流水线120、装载治具130。顺流流水线110的首端与回流流水线120的尾端衔接,顺流流水线110的尾端与回流流水线120的首端衔接,装载治具130往复流动于顺流流水线110与回流流水线120之间。

玻璃盘体上料装置200设于顺流流水线110的首端,玻璃盘体下料装置300设于顺流流水线110的尾端,垫片上料装置400设于顺流流水线110的中部。

玻璃盘体层叠装置500设于玻璃盘体下料装置300处,玻璃盘体下料装置300位于顺流流水线110和玻璃盘体层叠装置500之间。

下面,对上述结构的玻璃热弯机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热弯机本体用于对玻璃进行预热、热弯、冷却,从而得到所需要形状的玻璃盘体10,在此,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热弯机本体可以采用现有技术而得到,只要能实现对玻璃进行预热、热弯、冷却,从而得到所需要弯曲形状的玻璃的热弯机,均可采用;

当完成对玻璃的预热、热弯、冷却操作后,便得到了玻璃盘体10,玻璃盘体10会进入到玻璃盘体后处理机构20中,进行后续的处理工序;

玻璃盘体上料装置200用于将热弯机本体中的玻璃盘体10转移至环形流水线100的装载治具130中;

顺流流水线110带动装载治具130中的玻璃盘体10依次到达垫片上料装置400及玻璃盘体下料装置300,进行相应的操作,当装载治具130中的玻璃盘体10被取出后,空的装载治具130会被转移至回流流水线120中,再由回流流水线120对空的装载治具130进行回流,使得空的装载治具130可以重新回到顺流流水线110中,以实现对新的玻璃盘体10进行装载,于是,装载治具130便可以不间断的往复于顺流流水线110和回流流水线120之间;

垫片上料装置400用于实现将防撞垫片上料于玻璃盘体10中,这样,通过将防撞垫片贴附于玻璃盘体10中,在后续对多个玻璃盘体10进行层叠的过程中,可以有效防止玻璃盘体10之间的硬性碰撞,防止玻璃盘体10发生破碎;

玻璃盘体下料装置300用于实现将贴附有防撞垫片的玻璃盘体10进行下料,将玻璃盘体10从顺流流水线110中转移至玻璃盘体层叠装置500中;

玻璃盘体层叠装置500用于实现将多个玻璃盘体10进行层叠操作,减小玻璃盘体10的空间占用,为玻璃盘体10的包装、运输做好准备。

在本实施例中,顺流流水线110为直线式流水线,回流流水线120为直线式流水线,装载治具130的数量为多个。这样,顺流流水线110与回流流水线120首尾相接,多个装载治具130循环往复流动于顺流流水线110和回流流水线120之间,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如图3所示,具体的,玻璃盘体上料装置200包括:盘体上料支撑架210、盘体上料水平移动部(图未示)、盘体上料竖直升降部230、盘体上料夹取机械手240。盘体上料水平移动部安装于盘体上料支撑架210上,盘体上料水平移动部与盘体上料竖直升降部230驱动连接,盘体上料水平移动部驱动盘体上料竖直升降部230沿水平方向往复移动,盘体上料竖直升降部230与盘体上料夹取机械手240驱动连接,盘体上料竖直升降部230驱动盘体上料夹取机械手240沿竖直方向往复升降。在本实施例中,盘体上料水平移动部为电缸驱动结构,盘体上料竖直升降部230为气缸驱动结构。

盘体上料水平移动部与盘体上料竖直升降部230驱动连接,盘体上料竖直升降部230驱动盘体上料夹取机械手240沿竖直方向往复升降,盘体上料夹取机械手240夹取玻璃盘体10,从而实现将上一工位中的玻璃盘体10转移至顺流流水线110的装载治具130中。

在本实施例中,玻璃盘体下料装置300的结构与玻璃盘体上料装置200的结构相同,玻璃盘体下料装置包括:盘体下料支撑架、盘体下料水平移动部、盘体下料竖直升降部、盘体下料夹取机械手,盘体下料水平移动部安装于盘体下料支撑架上,盘体下料水平移动部与盘体下料竖直升降部驱动连接,盘体下料水平移动部驱动盘体下料竖直升降部沿水平方向往复移动,盘体下料竖直升降部与盘体下料夹取机械手驱动连接,盘体下料竖直升降部驱动盘体下料夹取机械手沿竖直方向往复升降。在本实施例中,盘体下料水平移动部为电缸驱动结构,盘体下料竖直升降部为气缸驱动结构。

盘体下料水平移动部驱动盘体下料竖直升降部沿水平方向往复移动,盘体下料竖直升降部驱动盘体下料夹取机械手沿竖直方向往复升降,盘体下料夹取机械手夹取玻璃盘体10,从而实现将顺流流水线110的装载治具130的玻璃盘体10转移至玻璃盘体层叠装置500中。

下面,对垫片上料装置400以及玻璃盘体层叠装置500的结构和各部件的连接关系进行说明:

如图4及图5所示,垫片上料装置400包括:依次层叠的多片防撞垫片410、垫片上料水平移动部420、垫片上料竖直升降部430、垫片上料机械手440、垫片放置台450。在本实施例中,垫片上料水平移动部420为电缸驱动结构,垫片上料竖直升降部430为气缸驱动结构。

如图6所示,防撞垫片410包括:盘底防撞贴411、左侧盘边防撞贴412、右侧盘边防撞贴413、左侧连接条414、右侧连接条415。左侧盘边防撞贴412及右侧盘边防撞贴413分别位于盘底防撞贴411的两侧,左侧盘边防撞贴412通过左侧连接条414与盘底防撞贴411连接,右侧盘边防撞贴413通过右侧连接条415与盘底防撞贴411连接,盘底防撞贴411为圆形片状结构,左侧盘边防撞贴412及右侧盘边防撞贴413为弧形片状结构。

如图5所示,垫片放置台450上设有底贴收容盒451、多根左侧边贴定位柱452、多根右侧边贴定位柱453。多根左侧边贴定位柱452依次间隔呈弧形排布于底贴收容盒451的一侧,多根右侧边贴定位柱453依次间隔呈弧形排布于底贴收容盒451的另一侧,底贴收容盒451为圆筒体结构,底贴收容盒451的侧壁上开设有左连接条通过槽454及右连接条通过槽455。

如图5所示,多片防撞垫片410依次层叠设于垫片放置台450上。具体的,盘底防撞贴411收容于底贴收容盒451内,左侧连接条414穿设于左连接条通过槽454,右侧连接条415穿设于右连接条通过槽455,左侧盘边防撞贴412的边缘抵持于多根左侧边贴定位柱452上,右侧盘边防撞贴413的边缘抵持于多根右侧边贴定位柱453上。

如图4所示,垫片上料水平移动部420与垫片上料竖直升降部430驱动连接,垫片上料水平移动部420驱动垫片上料竖直升降部430沿水平方向往复移动,垫片上料竖直升降部430与垫片上料机械手440驱动连接,垫片上料竖直升降部430驱动垫片上料机械手440沿竖直方向往复升降。

如图4所示,垫片上料机械手440包括:底贴伸缩气缸441、左侧边贴吸嘴442、右侧边贴吸嘴443。底贴伸缩气缸441的伸缩端设有底贴伸缩块444,底贴伸缩气缸441位于左侧边贴吸嘴442及右侧边贴吸嘴443之间。

如图7所示,玻璃盘体层叠装置500包括:盘体下料流水线510、盘体层叠流水线520、盘体翻转结构530、盘体层叠收集箱540。

盘体下料流水线510的尾端与盘体层叠流水线520的首端相互衔接,盘体下料流水线510的传送带与水平面平行,盘体层叠流水线520的传送带与水平面形成倾斜角。要解释说明的是,盘体下料流水线510的传送带与水平面平行,也就是说,盘体下料流水线510的传送带的两端在同一水平面,从而可以使得玻璃盘体在盘体下料流水线510中保持水平的传送状态;盘体层叠流水线520的传送带与水平面形成倾斜角,也就是说,盘体层叠流水线520的传送带的两端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一端低,一端高,使得盘体层叠流水线520的传送带保持有一个坡度,从而使得玻璃盘体在盘体层叠流水线520中保持上坡式的传送状态。

如图8所示,盘体翻转结构530位于盘体下料流水线510与盘体层叠流水线520的衔接处。盘体翻转结构530包括:盘体翻转驱动部531、盘体翻转轴532、盘体翻转板533。盘体翻转轴532转动设于盘体层叠流水线520的首端,盘体翻转驱动部531与盘体翻转轴532驱动连接,盘体翻转驱动部531驱动盘体翻转轴532转动,盘体翻转板533固定于盘体翻转轴532上。

如图8所示,盘体层叠收集箱540安装于盘体层叠流水线520上。盘体层叠收集箱540包括:左侧收集板541、右侧收集板542、左侧夹取气缸543、右侧夹取气缸544。左侧收集板541及右侧收集板542分别位于盘体层叠流水线520的两侧,左侧收集板541上开设有左侧夹取通孔5411,右侧收集板542上开设有右侧夹取通孔5421。

左侧夹取气缸543的伸缩端设有左侧夹取块5431,左侧夹取气缸543驱动左侧夹取块5431穿设或脱离左侧夹取通孔5411。右侧夹取气缸544的伸缩端设有右侧夹取块5441,右侧夹取气缸544驱动右侧夹取块5441穿设或脱离右侧夹取通孔5421。

在本实施例中,盘体下料流水线及盘体层叠流水线均为直线型流水线,盘体翻转驱动部气缸驱动结构。

下面,对垫片上料装置400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将依次层叠的多片防撞垫片410放置于垫片放置台450上,具体的,多片防撞垫片410依次层叠设于垫片放置台450上,盘底防撞贴411收容于底贴收容盒451内,左侧连接条414穿设于左连接条通过槽454,右侧连接条415穿设于右连接条通过槽455,左侧盘边防撞贴412的边缘抵持于多根左侧边贴定位柱452上,右侧盘边防撞贴413的边缘抵持于多根右侧边贴定位柱453上;

底贴收容盒451用于收容盘底防撞贴411,这样,依次层叠的多片防撞垫片410就可以很好的被收集起来,齐整的堆叠于垫片放置台450上,不容易受到外界风力或震动的干扰;

底贴收容盒451的侧壁上开设有左连接条通过槽454及右连接条通过槽455,这样,就可以很好的为左侧连接条414及右侧连接条415预留避让空间;

多根左侧边贴定位柱452依次间隔呈弧形排布于底贴收容盒451的一侧,多根右侧边贴定位柱453依次间隔呈弧形排布于底贴收容盒451的另一侧,这样,弧形排布的多根左侧边贴定位柱452用于为左侧盘边防撞贴412进行定位,弧形排布的多根右侧边贴定位柱453用于为右侧盘边防撞贴413进行定位,可以进一步的对依次层叠的多片防撞垫片410进行齐整操作,从而为垫片上料机械手440对防撞垫片410进行准确的吸取、转移做好准备;

垫片上料水平移动部420驱动垫片上料竖直升降部430沿水平方向往复移动,垫片上料竖直升降部430驱动垫片上料机械手440沿竖直方向往复升降,垫片上料机械手440对防撞垫片410进行吸取,从而实现了对防撞垫片410的吸取、转移工作;

转移至玻璃盘体10中的防撞垫片410,盘底防撞贴411贴附于玻璃盘体10的底部,而左侧盘边防撞贴412及右侧盘边防撞贴413则贴附于玻璃盘体10的盘口边缘处;

由图1可知,玻璃盘体10为具有容置槽的弯曲盘体结构,为了使得防撞垫片410更加紧实的贴附于玻璃盘体10的内部槽壁上,需要对垫片上料机械手440的结构作进一步优化设计;

具体的,垫片上料机械手440包括:底贴伸缩气缸441、左侧边贴吸嘴442、右侧边贴吸嘴443,底贴伸缩气缸441的伸缩端设有底贴伸缩块444,底贴伸缩气缸441位于左侧边贴吸嘴442及右侧边贴吸嘴443之间,这样,左侧边贴吸嘴442吸取左侧盘边防撞贴412,右侧边贴吸嘴443吸取右侧盘边防撞贴413,当防撞垫片410被转移至玻璃盘体10的正上方时,左侧边贴吸嘴442及右侧边贴吸嘴443不再真空吸气,从而使得防撞垫片410可以掉落于玻璃盘体10内,紧接着,底贴伸缩气缸441推动底贴伸缩块444伸出,于是,盘底防撞贴411可以被紧实的贴附于玻璃盘体10的底部,而左侧盘边防撞贴412及右侧盘边防撞贴413也可以准确贴附到位。再者,左侧边贴吸嘴442吸取左侧盘边防撞贴412,右侧边贴吸嘴443吸取右侧盘边防撞贴413,这样,可以较好的保持整张防撞垫片410处于紧绷状态,防止防撞垫片410在转移过程中发生摆动,为防撞垫片410准确、平顺的贴附提供保证。

进一步的,每一左侧边贴定位柱452滑动可固定的设于垫片放置台450的台面上,每一右侧边贴定位柱453滑动可固定的设于垫片放置台450的台面上。这样,在多根左侧边贴定位柱452以及多根右侧边贴定位柱453依次间隔呈弧形排布的基础上,每一左侧边贴定位柱452和每一右侧边贴定位柱453滑动可固定的设于垫片放置台450的台面上。这样的结构设计,由于每一左侧边贴定位柱452相互间隔且位置可调,并且每一右侧边贴定位柱453相互间隔且位置可调,一方面,可以进行快速、准确的调节,另一方面,可以很好的适应不同型号大小的防撞垫片410,极大提高兼容性。

下面,对玻璃盘体层叠装置500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盘体下料夹取机械手夹取顺流流水线110中的玻璃盘体10,将顺流流水线110的装载治具130中的玻璃盘体10转移至玻璃盘体层叠装置500的盘体下料流水线510中;

盘体下料流水线510将玻璃盘体10运输至盘体下料流水线510与盘体层叠流水线520的衔接处;

盘体翻转结构530动作,具体的,盘体翻转驱动部531驱动盘体翻转轴532转动,盘体翻转轴532进而带动盘体翻转板533翻转,一方面,将盘体下料流水线510尾端的玻璃盘体10转移至盘体层叠流水线520的首端,另一方面,将原本呈平躺状态的玻璃盘体10翻转成竖直状态;

当玻璃盘体10到达盘体层叠流水线520的首端后,玻璃盘体10便被限位于左侧收集板541和右侧收集板542之间,以防止玻璃盘体10滚动而发生掉落;紧接着,左侧夹取气缸543驱动左侧夹取块5431穿设左侧夹取通孔5411,右侧夹取气缸544驱动右侧夹取块5441穿设右侧夹取通孔5421,从而实现对玻璃盘体10的夹取,防止竖直状态的玻璃盘体10发生倾倒;

盘体翻转结构530反复动作,不断的将盘体下料流水线510处的玻璃盘体10翻转并转移至盘体层叠流水线520处,于是,多个玻璃盘体10便形成了层叠的状态;每转移一个玻璃盘体10,盘体层叠流水线520便带动层叠后的玻璃盘体10向前移动一小段距离,从而为后续的玻璃盘体10翻转并转移预留空位;

要说明的是,当盘体层叠流水线520带动层叠后的玻璃盘体10向前移动一小段距离时,左侧夹取块5431及右侧夹取块5441不再对玻璃盘体10进行夹持,取而代之的是盘体翻转板533会顶撑住最低层的一个玻璃盘体10,以防止层叠后的多个玻璃盘体10发生倾倒,而当层叠后的玻璃盘体10移动到位后,左侧夹取块5431及右侧夹取块5441重新对玻璃盘体10进行夹紧,于是,盘体翻转板533便可以脱离对最低层的一个玻璃盘体10的顶撑,从而对下一个玻璃盘体10进行翻转和转移;

还要说明的是,盘体层叠流水线520的传送带与水平面形成倾斜角,可以理解,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很好的防止多个层叠后且呈竖直状态的玻璃盘体10发生倾倒;

这样,多个玻璃盘体10层叠于盘体层叠收集箱540内,从而实现了多个玻璃盘体10的收集,有效提高了对玻璃盘体10进行层叠的效率,又由于玻璃盘体10之间设有盘底防撞贴411,还可以较好减少玻璃盘体10在层叠过程中的破损率。

如图2所示,进一步的,玻璃盘体后处理机构20还包括玻璃盘体贴标装置600,玻璃盘体贴标装置600设于顺流流水线110的首端。玻璃盘体贴标装置600用于将标贴粘贴于玻璃盘体10的盘口边缘处,用于对当前玻璃盘体10的型号及各项参数进行标示。要说明的是,玻璃盘体上料装置200还可以用于将热弯机本体中的玻璃盘体10转移至玻璃盘体贴标装置600中,玻璃盘体10粘贴上标贴后,玻璃盘体上料装置200再将玻璃盘体贴标装置600中的玻璃盘体10转移至环形流水线100的装载治具130中。

如图9所示,玻璃盘体贴标装置600包括:盘体贴标放置台610、盘体贴标组件620。盘体贴标组件62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盘体贴标组件620分别位于盘体贴标放置台610的两侧。

盘体贴标放置台610的台面上设有盘体放置治具611,盘体贴标放置台610的台面上还设有两把标贴切割刀612,两把标贴切割刀612分别位于盘体放置治具611的两侧。每一标贴切割刀612与每一盘体贴标组件620配合。

盘体贴标组件620包括:贴标支撑架621、标贴放卷轮622、标贴张紧轮623、标贴推送气缸624、标贴拉扯夹爪625、标贴粘贴机械手626。标贴放卷轮622、标贴张紧轮623、标贴推送气缸624均安装于贴标支撑架621上,标贴拉扯夹爪625设于标贴推送气缸624的伸缩端,标贴推送气缸624驱动标贴拉扯夹爪625以靠近或远离盘体放置治具611,标贴粘贴机械手626位于盘体放置治具611的上方。

如图10所示,标贴粘贴机械手626包括:粘贴升降气缸630、粘贴基块640、第一摆动块650、第二摆动块660、复位弹簧(图未示)。粘贴基块640设于粘贴升降气缸630的伸缩端,粘贴升降气缸630驱动粘贴基块640以靠近或远离盘体放置治具611,第一摆动块650的一端枢接于粘贴基块640上,第一摆动块650的另一端设有第一粘贴滚轮670,第二摆动块660的一端枢接于粘贴基块640上,第二摆动块660的另一端设有第二粘贴滚轮680。复位弹簧连接于第一摆动块650和第二摆动块660之间。

下面,对玻璃盘体贴标装置600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盘体贴标组件620用于实现将标贴粘贴于玻璃盘体10的盘口边缘处,而通过设置两个盘体贴标组件620,可以同时粘贴两张标贴于玻璃盘体10的盘口边缘处;

相关的机械手将待贴标的玻璃盘体10转移至盘体放置治具611中;

标贴放卷轮622上放置有成卷的待切割的料带,成卷的待切割的料带绕设于标贴张紧轮623后,到达标贴拉扯夹爪625处,标贴拉扯夹爪625对料带进行夹取,标贴拉扯夹爪625在标贴推送气缸624的作用下,往复于标贴切割刀612和盘体放置治具611之间,从而不断的将料带从标贴放卷轮622中拉扯出来;

当部分料带到达盘体放置治具611的上方后,标贴粘贴机械手626动作,粘贴升降气缸630驱动粘贴基块640下降,以使得第一摆动块650和第二摆动块660靠近盘体放置治具611中的玻璃盘体10边缘,当第一粘贴滚轮670和第二粘贴滚轮680接触到玻璃盘体10的边缘后,第一摆动块650和第二摆动块660会发生摆动,于是,第一粘贴滚轮670和第二粘贴滚轮680会将料带下压,从而使得料带可以贴附于玻璃盘体10的边缘;又由于料带被下压而发生弯折,料带的一端会与标贴切割刀612接触,于是,标贴切割刀612便可以将料带切断;

切断后的料带被分割成两部分,一部分便可以在第一粘贴滚轮670和第二粘贴滚轮680的作用下而粘贴于玻璃盘体10边缘,另一端则等待标贴拉扯夹爪625对其再次进行夹取,以到达盘体放置治具611的上方;

在此,要说明的是,由于料带本身具有较好的粘性,当料带被标贴切割刀612切割后,料带的一端会粘贴于标贴切割刀612的一旁,因此,料带不会受到标贴张紧轮623的力的作用而发生倒退现象,粘贴于标贴切割刀612一旁的料带等待标贴拉扯夹爪625对其再次进行夹取;

还要说明的是,复位弹簧连接于第一摆动块650和第二摆动块660之间,这样,当不需要粘贴标贴时,粘贴升降气缸630驱动粘贴基块640上升,第一摆动块650和第二摆动块660便可以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复位。

本发明的一种玻璃热弯机,通过设置热弯机本体及与热弯机本体连接的玻璃盘体后处理机构20,特别是对玻璃盘体后处理机构20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一方面,提高对多个玻璃盘体的层叠效率,另一方面,在提高层叠效率的基础上,减少玻璃盘体之间的硬性碰撞。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