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钩及吊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89189发布日期:2018-09-08 00:56阅读:157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吊钩及吊耳。



背景技术:

作为一种简单、便捷的吊装方式,吊钩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制品当中,根据机械制品外形尺寸的不同,对吊钩有不同需求。目前,由于市场上吊钩尺寸的限制,要求机械制品设计吊耳时预留较大空间,对一些集成度要求较高的产品会造成一定的设计浪费,并增加设计难度,提高了成本等。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吊钩及吊耳,减小吊装过程中对吊耳空间的需求,从而降低了成本。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吊钩,包括吊臂,所述吊臂的第一端设置有用于与吊耳连接的连接臂,所述连接臂与所述吊臂垂直设置,所述连接臂远离所述吊臂的一端设置有防脱限位件,所述防脱限位件与所述吊臂之间形成用于防止吊耳脱离的防脱限位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吊臂为条形板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臂与所述吊臂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臂在垂直于所述吊臂的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吊耳的厚度。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臂为柱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吊臂具有用于与所述连接臂连接的连接面,所述防脱限位件具有与所述连接面相向设置的防脱限位面,所述防脱限位面包括位于所述连接臂的第一侧的限位部分,所述连接臂的所述第一侧为所述连接臂远离所述吊臂的第一端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吊钩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吊臂。

进一步的,所述吊臂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支撑架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用于与上述的吊钩配合的吊耳,包括吊耳本体,所述吊耳本体上包括供所述防脱限位件穿过的吊耳孔。

进一步的,所述吊耳孔的形状与所述防脱限位件的形状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减小了吊装过程中对吊耳的空间的需求,降低了吊钩与吊耳的匹配难度,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吊钩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吊钩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吊耳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吊钩与吊耳连接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原理进行详细说明,所举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吊钩,包括吊臂1,所述吊臂1的第一端设置有用于与吊耳连接的连接臂2,所述连接臂2与所述吊臂1垂直设置,所述连接臂2远离所述吊臂1的一端设置有防脱限位件3,所述防脱限位件3与所述吊臂1之间形成用于防止吊耳脱离的防脱限位空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臂2与所述吊臂1垂直连接,在与吊耳连接时,防脱限位件3水平插入吊耳的吊耳孔51内,使得吊耳吊装于所述连接臂2上,现有技术中吊钩的钩体是弯曲形状,与吊耳连接采用倾斜安装方式,吊耳需要空间较大,本实施例,缩短了吊钩与吊耳的安装路径,且减小了对吊耳的空间的需求,结构简单,降低成本。

本实施例中,所述吊臂1为条形板状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为了与吊耳进行匹配安装,所述吊臂1沿其长度方向包括设置有所述连接臂2的第一部分12和与所述第一部分12相邻的第二部分11,所述第一部分12向远离所述连接臂2的方向凹陷、使得所述第一部分12和所述第二部分11形成台阶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吊钩包括支撑架4,所述支撑架4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吊臂1。

吊臂1的结构不同,可以实现所述支撑架4上、相邻两个吊臂上的远离所述支撑架4的一端之间的距离的调整(也就是相邻两个连接臂2之间的距离的调整)。图1中,所述支撑架4上设置有两个所述吊臂1(所述支撑架4上设置的吊臂1的数量并不以此为限),两个所述吊臂1的结构不同,一个所述吊臂1包括所述第一部分12和所述第二部分11,另一个吊臂1整体为条形的板状结构,且所述第一部分12的设置所述连接臂2的表面与另一个所述吊臂1相背或相向设置,这样在所述支撑架4的结构不变、且所述支撑架4连接吊臂1的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与吊钩配合的吊具的尺寸而调整相邻两个连接臂2之间的距离,图1中一个吊臂的所述第一部分12的设置所述连接臂2的表面与另一个吊臂相背设置,但并不以此为限。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臂2与所述吊臂1一体成型。所述防脱限位件3与所述连接臂2也可以一体成型,以增强所述防脱限位件3、所述连接臂2和所述吊臂1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吊臂1、所述连接臂2、所述防脱限位件3之间均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连接,便于更换与维修。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臂2在垂直于所述吊臂1的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吊耳的厚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使用中,为了防止吊耳在所述连接臂2上发生晃动,以致于脱钩,所述连接臂2在垂直于所述吊臂1的方向上的长度与吊耳的厚度之间的差距并不能太大。

实际使用中,所述连接臂2在垂直于所述吊臂1的方向上的长度略大于吊耳的厚度,便于吊耳与吊钩的吊装。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臂2为柱形结构。

所述柱形结构的横截面为圆形、方形等规则的几何形状或不规则的几何形状,只要所述连接臂2的强度满足吊钩与吊耳之间的吊装强度要求即可。

本实施例中,所述吊臂1具有用于与所述连接臂2连接的连接面,所述防脱限位件3具有与所述连接面相向设置的防脱限位面,所述防脱限位面包括位于所述连接臂2的第一侧的限位部分,所述连接臂2的所述第一侧为所述连接臂2远离所述吊臂1的第一端的一侧。

图4为吊钩与吊耳的连接状态示意图,在吊钩与所述吊耳连接后所述限位部分能够与所述吊耳的侧面接触,防止吊耳从所述吊钩上脱离。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吊钩包括支撑架4,所述支撑架4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吊臂1。

每个所述吊臂1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只要与相应的吊耳相匹配即可,图1中所示的两个吊臂1的结构不相同,但不以此为限。

本实施例中,所述吊臂1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支撑架4上。如图1所示,所述吊臂1通过锁链或其它结构使得所述吊臂1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支撑架4上,便于更换与维修,且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满足在不同需求的情况下更换相匹配的结构的吊臂1。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用于与上述的吊钩配合的吊耳,包括吊耳本体5,所述吊耳本体5上包括供所述防脱限位件3穿过的吊耳孔51。

本实施例中,所述吊耳孔51的形状与所述防脱限位件3的形状相同,便于所述防脱限位件3的插入。

为了进一步的保证所述防脱限位件3顺利的插入所述吊耳孔51内,所述吊耳孔51的大小要大于所述防脱限位件3的面积,且所述吊耳孔51的大小与所述防脱限位件3的差值位于预设范围内,防止由于所述吊耳孔51过大而导致吊耳的脱离。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