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吊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05780发布日期:2019-05-21 20:50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吊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生产辅助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吊具。



背景技术:

汽车制造的焊装车身总成基于模块化进行设计,常规情况下,机舱总成、前地板总成、后地板总成组装成下车身总成;下车身总成、左/右侧围总成、顶盖总成组装成白车身总成;白车身总成、四门总成、发动机盖总成、后背门总成组装成车身总成;整个车身总成还会存在一些车身配件(如左/右翼子板、前保横梁、后保横梁等),但均属于模块生产和装配。

因侧围总成的空间曲面较多,外形尺寸大,刚性较差,侧围总成在生产时,一般平放在夹具和生产线上,不仅夹具设计制造的难度降低,且能够使人工操作方便、容易焊接、工件装卸方便,对后期夹具的装配调整也有利。

侧围总成在焊接完成后,需放到器具内进行存储或转运,侧围总成在器具内通常采用立放的形式,需双人人工将侧围总成从平放的夹具上搬至立放的器具内。但采用人工搬运的方式使得工人的劳动强度较大,且工作效率较低,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吊具,用以解决当前汽车侧围在加工完成后进行转运时,劳动强度较大以及工作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吊具,包括:

第一支架,第一支架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方向设置;

吊耳,固定安装于第一支架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端;

抓取装置,与第一支架的第二端可转动连接,第一支架的第二端与第一支架的第一端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抓取装置具有与第一方向垂直的平放状态以及与第一方向平行的竖放状态;

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的固定端与第一支架固定连接,第一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抓取装置连接;

控制装置,与第一支架固定连接,且与第一驱动机构连接。

具体地,如上所述的吊具,还包括:连接件以及转轴;

通过转轴穿设连接件以及第一支架,连接件与第一支架可转动连接;

连接件的一端与第一驱动机构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抓取装置连接。

优选地,如上所述的吊具,抓取装置包括:

第二支架,第二支架的中心连接部与第一支架可转动连接,中心连接部到第二支架沿长度方向的第一端的距离与中心连接部到第二支架沿长度方向的第二端的距离相等,第二支架的长度方向所在的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

至少两个托爪结构,托爪结构与第二支架固定连接,至少两个托爪结构关于第二支架的中心连接部对称设置,且抓取装置处于平放状态时,托爪结构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垂直;

至少一个滑爪结构,滑爪结构的固定端与第二支架固定连接,滑爪结构的长度方向与托爪结构的长度方向平行,且滑爪结构位于第二支架上与托爪结构相反的一侧。

具体地,如上所述的吊具,托爪结构包括:

角座,角座的一端与第二支架固定连接;

两个防护板,防护板关于角座对称设置且与角座固定连接,两个防护板之间形成第一容置空间;

第二驱动机构,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中,第二驱动机构的固定端与防护板固定连接,且与控制装置连接;

连杆机构,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中,连杆机构与防护板可转动连接,且连杆机构的第一端与第二驱动机构的输出端连接;

第一爪指,与连杆机构的第二端连接,连杆机构的第二端为连杆机构远离第二驱动机构的一端;

第二爪指,与防护板固定连接,第一爪指与第二爪指之间形成容纳被抓取零部件的第一抓取部分的第二容置空间。

进一步的,如上所述的吊具,第一爪指包括:第一连接块以及设置于第一连接块上的第一垫块,其中,第一连接块与连杆机构的第二端固定连接,第一垫块设置于第一连接块朝向第二爪指的一侧。

进一步的,如上所述的吊具,第二爪指包括:第二连接块以及设置于第二连接块上的第二垫块,其中,第二连接块与防护板固定连接,第二垫块设置于第二连接块朝向第一爪指的一侧。

优选地,如上所述的吊具,滑爪结构包括:

第三支架,第三支架与第二支架固定连接,支架的长度方向与托爪结构的长度方向平行,且第三支架沿长度方向的第一端到第二支架的距离小于第三支架沿长度方向的第二端到第二支架的距离;

第三驱动机构,第三驱动机构的固定端与第三支架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且与控制装置连接;

滑轨,设置于第三驱动机构的固定端与第三支架的第二端之间,且与第三支架固定连接;

第三爪指,与第三驱动机构的输出端连接,且与滑轨可滑动连接;

至少一个滑爪卡块,滑爪卡块与第三支架的第二端固定连接,且滑爪卡块与第三爪指之间形成容纳被抓取零部件的第二抓取部分的第三容置空间。

具体地,如上所述的吊具,第三爪指包括:第三连接块以及设置于第三连接块上的第三垫块,其中,第三连接块与第三支架的第二端固定连接,第三垫块设置于第三连接块朝向滑爪卡块一侧。

进一步的,如上所述的吊具,滑爪卡块的数量大于两个时,滑爪卡块关于第二支架对称设置。

优选地,如上所述的吊具,控制装置包括:扶手连杆、扶手以及设置于扶手上的控制按钮;

其中,扶手连杆的一端与第一支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扶手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吊具,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吊具通过吊耳与设置于工位上方可移动的机械装置连接,使吊具在机械装置的作用力下进行水平和/或竖直方向内的移动,进而将抓取装置所抓取的零部件从一个位置移动至另一个位置,其中,抓取装置具有与第一方向垂直的平放状态以及与第一方向平行的竖放状态,且通过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进行状态切换,完成被抓取零部件的转运。以汽车侧围为例,在汽车侧围总成焊接完成后,将处于平放状态的抓取装置移动至侧围总成处并与侧围总成固定连接,通过控制吊具对侧围总成进行移动,当侧围总成远离焊接工位时,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第一驱动机构将抓取装置切换至竖放状态,即将侧围总成由平放状态改为竖放状态,便于将侧围总成放置于存储器具内。在此过程中,通过利用吊具,减少了当前零部件转运作业中只依靠人工的劳动强度,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吊具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吊具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抓取装置处于平方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抓取装置处于竖方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托爪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诸如具体的配置和组件的特定细节仅仅是为了帮助全面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洁,省略了对已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应理解,下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理解,“与A相应的B”表示B与A相关联,根据A可以确定B。但还应理解,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它信息确定B。

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吊具,包括:

第一支架1,第一支架1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方向设置;

吊耳2,固定安装于第一支架1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端;

抓取装置3,与第一支架1的第二端可转动连接,第一支架1的第二端与第一支架1的第一端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抓取装置3具有与第一方向垂直的平放状态以及与第一方向平行的竖放状态;

第一驱动机构4,第一驱动机构4的固定端与第一支架1固定连接,第一驱动机构4的输出端与抓取装置3连接;

控制装置5,与第一支架1固定连接,且与第一驱动机构4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的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吊耳2以及抓取装置3,其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吊具通过吊耳2与设置于工位上方可移动的机械装置连接,使吊具在机械装置的作用力下进行水平和/或竖直方向内的移动,进而将抓取装置3所抓取的零部件从一个位置移动至另一个位置,在此过程中,第一支架1的长度方向为竖直方向。其中,可移动的机械装置包括但不限于电动葫芦、气动葫芦以及平衡器。

抓取装置3具有与第一方向垂直的平放状态以及与第一方向平行的竖放状态,且通过第一驱动机构4的驱动进行状态切换,完成被抓取零部件的转运。以汽车侧围为例,在汽车侧围总成焊接完成后,将处于平放状态的抓取装置3移动至侧围总成处并与侧围总成固定连接,通过控制吊具对侧围总成进行移动,当侧围总成远离焊接工位时,通过控制装置5控制第一驱动机构4将抓取装置3切换至竖放状态,即将侧围总成由平放状态切换为竖放状态,便于将侧围总成放置于存储器具内。在此过程中,通过利用吊具,减少了当前零部件转运作业中只依靠人工的劳动强度,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参见图1,具体地,如上所述的吊具,还包括:连接件6以及转轴7;

通过转轴7穿设连接件6以及第一支架1,连接件6与第一支架1可转动连接;

连接件6的一端与第一驱动机构4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抓取装置3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4通过设置于第一支架1上的连接件6与抓取装置3连接,其中,连接件6通过转轴7与第一支架1可转动连接,连接件6的一端与第一驱动机构4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抓取装置3连接,当第一驱动机构4的输出端进行输出时,带动连接件6绕转轴7转动,进而带动抓取装置3由平放状态向得状态切换或有平放状态向竖放状态切换。优选的,连接件6与第一支架1的第一连接处、与抓取装置3的第二连接处以及与第一驱动机构4的第三连接处的连线形成为三角形,其中,第一连接处和第二连接处的连线与第一连接处和第三连接处的连线所形成的角度大于或等于90度。

参见图1,优选地,如上所述的吊具,抓取装置3包括:

第二支架301,第二支架301的中心连接部与第一支架1可转动连接,中心连接部到第二支架301沿长度方向的第一端的距离与中心连接部到第二支架301沿长度方向的第二端的距离相等,第二支架301的长度方向所在的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

至少两个托爪结构302,托爪结构302与第二支架301固定连接,至少两个托爪结构302关于第二支架301的中心连接部对称设置,且抓取装置3处于平放状态时,托爪结构302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垂直;

至少一个滑爪结构303,滑爪结构303的固定端与第二支架301固定连接,滑爪结构303的长度方向与托爪结构302的长度方向平行,且滑爪结构303位于第二支架301上与托爪结构302相反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抓取装置3包括:与第一支架1可转动连接的第二支架301以及设置于第二支架301上的至少两个托爪结构302和至少一个滑爪结构303,其中托爪结构302以及滑爪结构303用于固定被抓取的零部件,且均设置于第二支架301上,使得零部件跟随第二支架301进行状态切换以及转运,减少多人进行人工转运的劳动强度。同时,托爪结构302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滑爪结构303的数量为至少一个,使得抓取装置3在与被抓取零部件固定连接时,形成至少一个三角形的稳定结构,保证抓取装置3与被抓取零部件的稳固连接,避免在转运或状态切换过程中出现零部件掉落的情况。

参见图5,具体地,如上所述的吊具,托爪结构302包括:

角座3011,角座3011的一端与第二支架301固定连接;

两个防护板3012,防护板3012关于角座3011对称设置且与角座3011固定连接,两个防护板3012之间形成第一容置空间;

第二驱动机构3013,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中,第二驱动机构3013的固定端与防护板3012固定连接,且与控制装置5连接;

连杆机构3014,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中,连杆机构3014与防护板3012可转动连接,且连杆机构3014的第一端与第二驱动机构3013的输出端连接;

第一爪指3015,与连杆机构3014的第二端连接,连杆机构3014的第二端为连杆机构3014远离第二驱动机构3013的一端;

第二爪指3016,与防护板3012固定连接,第一爪指3015与第二爪指3016之间形成容纳被抓取零部件的第一抓取部分的第二容置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托爪结构302包括:角座3011,用于为整个托爪结构302提供支撑作用,保证托爪结构302在使用时具有足够的支撑力,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托爪的长度进行限制。两个防护板3012,其中,至少一个防护板3012通过焊接或其他连接方式与角座3011固定连接,两个防护板3012间固定连接,形成第一容置空间,并对第一容置空间内的第二驱动机构3013以及连杆机构3014进行保护,防止外界物体直接对第二驱动机构3013和/或连杆机构3014造成损伤,保证第二驱动机构3013及连杆结构的正常运行。

其中,连杆机构3014与防护板3012可转动连接,且连杆机构3014的第一端与第二驱动机构3013的输出端连接,将第二驱动机构3013输出的驱动力传递至第一爪指3015,使第一爪指3015相对于第二爪指3016进行移动,实现托爪结构302与被抓取零部件的固定。连杆机构3014的设置用于使得第二驱动机构3013在失去驱动力时能形成自锁,避免托爪机构在使用过程中突然失去驱动力导致被抓取零部件脱落,对被抓取零部件造成损伤。

参见图5,进一步的,如上所述的吊具,第一爪指3015包括:第一连接块30151以及设置于第一连接块30151上的第一垫块30152,其中,第一连接块30151与连杆机构3014的第二端固定连接,第一垫块30152设置于第一连接块30151朝向第二爪指3016的一侧。

第二爪指3016包括:第二连接块30161以及设置于第二连接块30161上的第二垫块30162,其中,第二连接块30161与防护板3012固定连接,第二垫块30162设置于第二连接块30161朝向第一爪指3015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爪指3015包括第一连接块30151以及第一垫块30152,第二爪指3016包括第二连接块30161以及第二垫块30162,其中第一垫块30152以及第二垫块30162均采用具有弹性的非金属材料制成,在避免金属物质对被抓取零部件的表面以及结构造成损伤的同时有利于增大摩擦力,保证被抓取零部件与托爪结构302的牢固连接。其中,具有弹性的非金属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橡胶以及尼龙。

参见图1或图2,优选地,如上所述的吊具,滑爪结构303包括:

第三支架3031,第三支架3031与第二支架301固定连接,支架的长度方向与托爪结构302的长度方向平行,且第三支架3031沿长度方向的第一端到第二支架301的距离小于第三支架3031沿长度方向的第二端到第二支架301的距离;

第三驱动机构3032,第三驱动机构3032的固定端与第三支架3031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且与控制装置5连接;

滑轨3033,设置于第三驱动机构3032的固定端与第三支架3031的第二端之间,且与第三支架3031固定连接;

第三爪指3034,与第三驱动机构3032的输出端连接,且与滑轨3033可滑动连接;

至少一个滑爪卡块3035,滑爪卡块3035与第三支架3031的第二端固定连接,且滑爪卡块3035与第三爪指3034之间形成容纳被抓取零部件的第二抓取部分的第三容置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与第二支架301固定连接的第三支架3031上设置有第三驱动机构3032、滑轨3033、第三爪指3034以及滑爪卡块3035,其中,第三驱动机构3032的输出端输出的驱动力使第三爪指3034沿滑轨3033进行移动,通过第三爪指3034与滑爪卡块3035间的第三容置空间实现与被抓取零部件的固定连接。其中,第三支架3031提供支撑作用,保证整个滑爪结构303跟随第二支架301进行移动或转动;滑轨3033提供导向作用并减小第三爪指3034移动时的摩擦阻力;滑爪卡块3035与第三支架3031的第二端固定连接,优选地,滑爪卡块3035的通过螺栓或螺柱与第三支架3031的第二端固定连接,有利于通过改变滑爪卡块3035与第三爪指3034之间的距离实现不同厚度的被抓取零部件的固定。可选地,滑爪卡块3035上设置有辅助垫块,辅助垫块采用具有弹性的非金属材料,在避免金属物质对被抓取零部件的表面以及结构造成损伤的同时有利于增大摩擦力,保证被抓取零部件与托爪结构302的牢固连接。其中,具有弹性的非金属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橡胶以及尼龙。

具体地,如上所述的吊具,第三爪指3034包括:第三连接块以及设置于第三连接块上的第三垫块,其中,第三连接块与第三支架3031的第二端固定连接,第三垫块设置于第三连接块朝向滑爪卡块3035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三爪指3034包括第三连接块以及第三垫块,其中,第三垫块采用具有弹性的非金属材料制成,在避免金属物质对被抓取零部件的表面以及结构造成损伤的同时有利于增大摩擦力,保证被抓取零部件与托爪结构302的牢固连接。其中,具有弹性的非金属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橡胶以及尼龙。进一步的,如上所述的吊具,滑爪卡块3035的数量大于两个时,滑爪卡块3035关于第二支架301对称设置。

参见图2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滑爪卡块3035的数量大于两个时,与第三爪指3034形成至少一个三角形结构,有利于保证滑爪结构303与被抓取零部件的牢固固定,滑爪卡块3035关于第二支架301对称设置使被抓取零部件受力均匀,有利于保证滑爪结构303的平衡性。

参见图1至图4,优选地,如上所述的吊具,控制装置5包括:扶手连杆501、扶手502以及设置于扶手502上的控制按钮;

其中,扶手连杆501的一端与第一支架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扶手502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控制结构包括:扶手连杆501、扶手502以及设置于扶手502上的控制按钮,其中,扶手502通过扶手连杆501与第一支架1固定连接,便于工作人员通过扶手502以及设置于扶手502上的控制按钮,实现对第一驱动机构4、第二驱动机构3013以及第三驱动机构3032的控制,进而实现吊具与被抓取零部件之间的固定以及状态切换,减少了当前零部件转运作业中只依靠人工的劳动强度,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第一驱动机构4、第二驱动机构3013以及第三驱动机构3032均包括但不限于气缸、液压缸或其他提供直线驱动力输出的机械设备。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