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用可自动下料的升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82651发布日期:2020-02-11 08:57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工程用可自动下料的升降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功能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工程用可自动下料的升降机。



背景技术:

建筑工程,为建设工程的一部分,指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包括厂房、剧院、旅馆、商店、学校、医院和住宅等,满足人们生产、居住、学习、公共活动等需要;随着科学技术飞速的发展,建筑工程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从而对建筑工程用的升降装置进行创新与设计,对该技术领域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

现有的建筑工程用的升降机,由于其下料工作多数需要人工大量的参与以及操作,从而对该升降机的使用以及灵活性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且由于其不能对辅助支撑网架与升降台之间的磨损程度进行降低,从而对该升降装置的使用寿命造成影响,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建筑工程用可自动下料的升降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工程用可自动下料的升降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建筑工程用的升降机,由于其下料工作多数需要人工大量的参与以及操作,从而对该升降机的使用以及灵活性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且由于其不能对辅助支撑网架与升降台之间的磨损程度进行降低,从而对该升降装置的使用寿命造成影响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工程用可自动下料的升降机,包括底座、工作台和防护支架,所述底座与工作台平行,且工作台与防护支架之间为固定连接,其中,

所述底座的顶端中部安装有第一气缸,且第一气缸的外侧周围设置有支撑机构,所述工作台设置于第一气缸的顶端表面,且第一气缸与工作台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防护支架设置于工作台的顶端周围,且工作台的顶端表面安装有下料机构;

所述防护支架的一端内部设置有挡板,且挡板与防护支架之间为销连接,所述工作台的正面左侧顶端设置有导料凹口,且工作台的底端表面内部设置有滑槽。

优选的,所述支撑机构的内部包括有支撑网架、衔接块和滚珠,所述支撑网架的上下两端均连接有衔接块,且衔接块与支撑网架之间为销连接,所述衔接块的一端表面安装有滚珠。

优选的,所述衔接块通过滚珠与滑槽的配合与底座以及工作台之间构成滑动结构,且衔接块之间关于第一气缸的竖直中心线对称。

优选的,所述下料机构的内部包括有料斗、出料槽、传送带、驱动模块、支撑杆、抽拉板和第二气缸,所述料斗的底端设置有出料槽,且出料槽的正下方设置有传送带,所述传送带的一端安装有驱动模块,所述料斗的底端表面固定有支撑杆,且支撑杆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的一端表面固定有抽拉板,且抽拉板与出料槽之间为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料斗的内部设置有锥状结构,且料斗通过支撑杆与工作台相连接,并且导料凹口设置为倾斜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抽拉板通过第二气缸与出料槽之间构成伸缩结构,且出料槽的竖直中心线与传送带的水平中心线垂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气缸的伸缩可对工作台的高度进行调节,从而使得该升降装置可根据使用情况的需求,对其的使用高度进行调节,且通过网状结构的支撑网架可对升降时的工作台的底端进行支撑,以此来对升降时工作台的稳定性能进行维持,且通过衔接块与工作台以及底座之间构成的滑动结构,可为伸缩时的支撑网架进行辅助限位,以此来对支撑网架与工作台之间协调性能进行保障,从而提高了该升降装置的灵活性能,且通过滚珠的转动,可将衔接块与滑槽之间的滑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以此来对其之间的接触面进行防磨损防护,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该升降装置的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通过料斗内部锥状结构的设置,可加快其内部建筑物料聚拢所用的时间,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该下料机构的工作效率,导料凹口内部倾斜状结构以及位置的设置,使得其可对传送带传送的物料进行全方位的承接,从而降低了建筑物料外漏现象产生的概率,以此来对物料进行防护;

3.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气缸的伸缩,可对抽拉板与出料槽之间开合的面积进行选择,从而可对料斗内部建筑物料释放的量进行调节,从而避免建筑物料一次性释放较多,导致其溢出至传送带的外侧,从而对建筑物料造成浪费,且通过气缸的伸缩使得该下料机构更加的机械化,从而减少了人力的投入与使用,进而提高了该升降装置的灵活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第一气缸、3-支撑机构、301-支撑网架、302-衔接块、303-滚珠、4-工作台、5-防护支架、6-下料机构、601-料斗、602-出料槽、603-传送带、604-驱动模块、605-支撑杆、606-抽拉板、607-第二气缸、7-挡板、8-导料凹口、9-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工程用可自动下料的升降机,包括底座1、工作台4和防护支架5,所述底座1与工作台4平行,且工作台4与防护支架5之间为固定连接,其中,底座1的顶端中部安装有第一气缸2,且第一气缸2的外侧周围设置有支撑机构3,支撑机构3的内部包括有支撑网架301、衔接块302和滚珠303,支撑网架301的上下两端均连接有衔接块302,且衔接块302与支撑网架301之间为销连接,衔接块302通过滚珠303与滑槽9的配合与底座1以及工作台4之间构成滑动结构,且衔接块302之间关于第一气缸2的竖直中心线对称,通过第一气缸2的伸缩可对工作台4的高度进行调节,从而使得该升降装置可根据使用情况的需求,对其的使用高度进行调节,且通过网状结构的支撑网架301可对升降时的工作台4的底端进行支撑,以此来对升降时工作台4的稳定性能进行维持,且通过衔接块302与工作台4以及底座1之间构成的滑动结构,可为伸缩时的支撑网架301进行辅助限位,以此来对支撑网架301与工作台1之间协调性能进行保障,从而提高了该升降装置的灵活性能,且通过滚珠303的转动,可将衔接块302与滑槽9之间的滑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以此来对其之间的接触面进行防磨损防护,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该升降装置的使用寿命,衔接块302的一端表面安装有滚珠303;

请参阅图2,工作台4设置于第一气缸2的顶端表面,且第一气缸2与工作台4之间为固定连接,防护支架5设置于工作台4的顶端周围,且工作台4的顶端表面安装有下料机构6,下料机构6的内部包括有料斗601、出料槽602、传送带603、驱动模块604、支撑杆605、抽拉板606和第二气缸607,料斗601的底端设置有出料槽602,且出料槽602的正下方设置有传送带603,料斗601的内部设置有锥状结构,且料斗601通过支撑杆605与工作台4相连接,并且导料凹口8设置为倾斜状结构,料斗601内部锥状结构的设置,可加快其内部建筑物料聚拢所用的时间,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该下料机构6的工作效率,导料凹口8内部倾斜状结构以及位置的设置,使得其可对传送带603传送的物料进行全方位的承接,从而降低了建筑物料外漏现象产生的概率,以此来对物料进行防护,传送带603的一端安装有驱动模块604;

请参阅图3,料斗601的底端表面固定有支撑杆605,且支撑杆605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气缸607,第二气缸607的一端表面固定有抽拉板606,且抽拉板606与出料槽602之间为滑动连接,抽拉板606通过第二气缸607与出料槽602之间构成伸缩结构,且出料槽602的竖直中心线与传送带603的水平中心线垂直,通过第二气缸607的伸缩,可对抽拉板606与出料槽602之间开合的面积进行选择,从而可对料斗601内部建筑物料释放的量进行调节,从而避免建筑物料一次性释放较多,导致其溢出至传送带603的外侧,从而对建筑物料造成浪费,且通过气缸的伸缩使得该下料机构6更加的机械化,从而减少了人力的投入与使用,进而提高了该升降装置的灵活性能,防护支架5的一端内部设置有挡板7,且挡板7与防护支架5之间为销连接,工作台4的正面左侧顶端设置有导料凹口8,且工作台4的底端表面内部设置有滑槽9。

工作原理:对于这类的建筑工程用可自动下料的升降机,使用时首先通过第一气缸2的伸缩来对工作台4的高度进行调节,以此来对不同使用需求进行满足,工作台4在伸缩时,可通过衔接块302与滑槽9之间构成的滑动结构,来对支撑网架301的伸缩程度进行调节,从而使得支撑网架301始终对工作台4的底端进行支撑,从而可对工作台4承受的力度进行分解,以此来对第一气缸2以及工作台4之间进行防护,且通过滚珠303的滚动来降低衔接块302与滑槽9之间的磨损程度,同时可使得其之间滑动结构的进行更加的平顺;

其次将建筑物料放置至料斗601的内部,待至物料装满时通过第一气缸2的伸缩来对该工作台4进行降低,且将接料装置移位至导料凹口8的下方,通过第二气缸607的伸缩来对抽拉板606与出料槽602之间开合的面积进行调节,以此来对出料槽602一次释放物料的量进行调控,从而避免物料一次释放较多,导致为建筑物料外漏至传送带603的外侧,从而为物料之后处理工作的进行增添不便,其次通过传送带603对该物料进行传送,且通过导料凹口8对传送带603释放的物料进行导向传送,且可将建筑使用的物料事先的放置至料斗601的内部,通过工作台4的升高将物料传送至较高的建筑物内即可,这样便完整了该建筑工程用可自动下料的升降机的使用过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