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料堆叠机构和印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31489发布日期:2020-06-09 20:12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下料堆叠机构和印刷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下料堆叠机构和印刷机。



背景技术:

印刷机是用来印刷文字和图像的机器,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将文字或图像转印到其他承印物上,其承印物运用广泛,有包装盒等纸质物品,也有如手机、平板等设备电子产品。目前,在印刷过程中,往往采用人工操作半自动机械设备进行印刷,在下料时,往往需要人工逐个取料并依次排列,实现下料工序。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印刷成本提高,并且效率低下。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下料堆叠机构,旨在降低下料时耗费的人力,节约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下料堆叠机构,包括:

顶升机构,用于顶升印刷件;

收纳盒,所述收纳盒设于所述顶升机构的上方,所述收纳盒具有容纳印刷件的容纳腔,所述收纳盒的底面开设有纳入口,所述纳入口连通至所述容纳腔,且与所述顶升机构相对设置;所述容纳腔的侧壁凸设有限制所述容纳腔内的印刷件下落的挡位机构。

可选地,所述挡位机构包括可伸缩地凸设于所述容纳腔侧壁的挡块,所述挡块用于限制所述容纳腔内的印刷件下落。

可选地,所述收纳盒包括两相连接的壳体,两所述壳体相对布置,且围合形成所述容纳腔;所述壳体内部具有壳腔,所述壳体的内侧表面开设有连通所述容纳腔和所述壳腔的通孔,所述挡块穿设于所述通孔。

可选地,所述挡位机构还包括设于所述壳腔内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一端固定于所述壳腔的面向所述通孔的腔壁,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挡块的插设于所述壳腔内的一端端面。

可选地,所述挡块的顶面呈平面状,用于承托容纳于容纳腔内的印刷件;所述挡块的厚度沿远离壳腔的方向逐渐缩小,以形成引导面。

可选地,所述挡块插设于所述壳腔内的一端侧壁凸设有挡片,所述挡片与所述通孔四周的所述壳腔的腔壁相抵持,以防止所述挡块脱出。

可选地,所述收纳盒的顶部开设有取出口,所述取出口连通至所述容纳腔。

可选地,所述顶升机构包括驱动气缸和顶升板,所述驱动气缸的输出轴与所述顶升板连接,所述顶升板用于托起印刷件上下移动,并带动所述印刷件移动至越过所述挡位机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印刷机,包括两间隔布置的下料轨道和下料堆叠机构。其中,所述下料堆叠机构包括:

顶升机构,用于顶升印刷件;

收纳盒,所述收纳盒设于所述顶升机构的上方,所述收纳盒具有容纳印刷件的容纳腔,所述收纳盒的底面开设有纳入口,所述纳入口连通至所述容纳腔,且与所述顶升机构相对设置;所述容纳腔的侧壁凸设有限制所述容纳腔内的印刷件下落的挡位机构。

两所述下料轨道用于托起并传输印刷件,所述顶升机构设于两所述下料轨道之间,且在静止状态时不高于两所述下料轨道。

可选地,两所述下料轨道之间设有挡板,所述顶升机构和所述挡板沿所述下料轨道的传输方向依次设置,所述挡板高于两所述下料轨道,用于限制印刷件沿所述下料轨道移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顶升机构可以将印刷件托起,印刷件经过顶升机构托起穿过纳入口并进入该容纳腔内,印刷件越过该挡位机构后,顶起之前的多个印刷件,多个印刷件依次上下堆叠布置,挡位机构进而限制印刷件掉落,在一段时间的下料后,纳入腔内就堆叠布置多个已印刷好的印刷件,操作人员可一次性取走,不再需要逐个取走并依次排列,降低下料时耗费的人力,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下料堆叠机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下料堆叠机构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下料堆叠机构中挡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下料堆叠机构,通过顶升机构11可以将印刷件30托起,使印刷件30进入该容纳腔13a内,多个印刷件30依次上下堆叠布置,在一段时间的下料后,纳入腔内就堆叠布置多个已印刷好的印刷件30,操作人员可一次性取走,不再需要逐个取走并依次排列,降低下料时耗费的人力,节约成本。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下料堆叠机构,包括:

顶升机构11,用于托起印刷件30,带动印刷件30上下移动;

收纳盒13,收纳盒13设于顶升机构11的上方,收纳盒13具有容纳印刷件30的容纳腔13a,收纳盒13的底面开设有纳入口,纳入口连通至容纳腔13a,且与顶升机构11相对设置;容纳腔13a的侧壁凸设有限制容纳腔13a内的印刷件30下落的挡位机构。

本实施例所印刷的印刷件30为具有一定硬度和厚度的印刷件30,这样,在将该印刷件30置于容纳腔13a内堆叠布置时,不易弯折掉落,本实施例中,该印刷件30可以为纸板,当然,该印刷件30也可以指的是印刷治具,印刷治具上则设有需要印刷的产品,如手机壳或平板壳等。

在上述基础上,可以将多个印刷件30依次叠合布置于该容纳腔13a内,用以存储,并通过挡位机构以避免印刷件30从底面的纳入口处掉落下来。

这样,在印刷机下料时,通过顶升机构11可以将印刷件30托起,印刷件30经过顶升机构11托起穿过纳入口并进入该容纳腔13a内,印刷件30越过该挡位机构后,顶起之前的多个印刷件30,多个印刷件30依次上下堆叠布置,挡位机构进而限制印刷件30掉落,在一段时间的下料后,纳入腔内就堆叠布置多个已印刷好的印刷件30,操作人员可一次性取走,不再需要逐个取走并依次排列,降低下料时耗费的人力,节约成本。

请结合参阅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上面所说的挡位机构包括可伸缩地凸设于容纳腔13a侧壁的挡块133,挡块133用于限制容纳腔13a内的印刷件30下落。

即通过挡块133来抵接印刷件30,以避免印刷件30下落,而在需要纳入新的印刷件30时,挡块133收缩,后续的印刷件30可穿过纳入口进入容纳腔13a并置于之前堆叠的印刷件30的底部,继续进行堆叠布置。

并且,上述挡块133的伸缩移动不影响顶升机构11的移动,即当顶升机构11将印刷件30顶入纳入腔时,挡块133限位,顶升机构11还可回复。

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挡位机构也可以是横设在纳入口处的横板,横板用以抵持印刷件30,以防止掉落,并通过横板的移动来打开或关闭该纳入口。

本实施例中,收纳盒13包括两相连接的壳体131,两壳体131相对布置,且围合形成容纳腔13a;壳体131内部具有壳腔131a,壳体131的内侧开设有连通容纳腔13a和壳腔131a的通孔,挡块133穿设于通孔。每一壳体131朝向另一壳体131的一面至少设有一个挡块133。

上述两壳体131可以是通过螺栓相连接的,并且,为了保证收纳盒13位于顶升机构11上方,两壳体131分别形成有两支撑腿与下料架相连接,下料架上设下料轨道21用以传输。

该容纳腔13a的两侧均设有上述挡块133,以稳定抵持。本实施例给出的收纳盒13是由两壳体131组成的,这样,两壳体131之间具有间隙,操作人员可从该间隙将这多个堆叠的印刷件30取出,以便于搬运。

并且,两壳体131之间间隔大于印刷件30的宽度,这样,在将印刷件30顶入容纳腔13a时,不会抵到壳体131而卡住。

此外,在上述壳体131的两侧朝另一壳体131凸出有凸条,用以限制印刷件30的移动,且两凸条之间的间隔大于印刷件30的长度,这样,在将印刷件30顶入容纳腔13a时,不会抵到凸条而卡住。

本实施例中,上述两壳体131是沿印刷件30的传输方向延伸布置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需要两壳体131也可以是沿印刷件30的传输方向垂直布置。

另外,所述挡位机构还包括设于壳腔131a内的设有弹性件135,弹性件135一端固定于壳腔131a的面向通孔的腔壁,另一端连接于挡块133的插设于壳腔131a内的一端端面。

即,在将印刷件30顶入容纳腔13a时,挡块133压缩弹性件135使纳入口可供印刷件30穿过,在顶入容纳腔13a后,弹性件135驱动挡块133回位,用以限制印刷件30掉落,结构简单,便于制作。当然,弹性件135为了稳定抵持该挡块133,弹性件135可以与该挡块133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该弹性件135可以但不限于为弹簧。

并且,挡块133的顶面呈平面状,用于承托容纳于容纳腔13a内的印刷件30;挡块133的厚度沿远离容纳腔13a侧壁的方向逐渐缩小,以形成引导面。

即,在将印刷件30顶入容纳腔13a时,印刷件30会抵持着挡块133的引导面,并抵压挡块133收缩,在收缩到可供印刷件30穿过的程度后,印刷件30顶起多个堆叠布置的印刷件30,在越过挡块133后,挡块133回位,挡块133的顶面继续抵持这多个堆叠布置的印刷件30,以避免这多个堆叠布置的印刷件30掉落。

本实施例中挡块133的引导面是呈凸曲面状的,这样,在将印刷件30顶起时,印刷件30与挡块133接触,能够平稳的对挡块133进行推动,不会因为挡块133底面的突然转折,而造成的印刷件30的上升不稳。

上述的这种结构简单,且在顶起多个堆叠的印刷件30时是无缝衔接的,即不会因为挡块133的收缩而使之前堆叠的印刷件30下落,顶升稳定。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挡块133可以通过气缸驱动收缩移动,实现纳入口的打开或关闭。

此外,挡块133插设于壳腔131a内的一端侧壁凸设有挡片1331,挡片与通孔四周的壳腔131a的腔壁相抵持,以防止挡块133脱出。

即在挡片1331伸出时,通过挡片1331避免了挡块133脱出,从而限制挡块133的位置,保证其稳定抵持多个堆叠的印刷件30。

本实施例中,上述容纳腔13a的两侧均设有挡块133,且每侧至少设一挡块133,以稳定抵持多个堆叠的印刷件30。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该收纳盒13的顶部开设有取出口,取出口连通至该容纳腔13a。

通过该取出口,操作人员进而可以取出这多个堆叠布置的印刷件30,以在多个印刷件30堆叠布置后,集中搬运取出,降低人力。

这样,通过两壳体131之间的间隔,即可形成该取出口,以供操作人员取出多个堆叠布置的印刷件30。

请结合参阅图2,本实施例中,顶升机构11包括驱动气缸111和顶升板113,驱动气缸111的输出轴与顶升板113连接,顶升板113用于托起印刷件30上下移动,并带动印刷件30移动至越过挡位机构。

即,通过驱动气缸111的输出轴的上下移动,进而带动顶升板113的上下移动,顶升板113即可拖动印刷件30上下移动。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顶升机构11也可以是设置多个驱动气缸111,通过多个驱动气缸111的输出轴直接抵持印刷件30的底部,进而拖动印刷件30上下移动。

请结合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印刷机,该印刷机包括两间隔布置的下料轨道21和下料堆叠机构,该下料堆叠机构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印刷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两下料轨道21用于托起并传输印刷件30,顶升机构11设于两下料轨道21之间,且在静止状态时不高于两所述下料轨道21。

即,在印刷完成后,通过两下料轨道21实现该印刷件30的传输,而上述顶升机构11即设于两下料轨道21之间,这样,在传输过程中,顶升机构11和下料轨道21互不影响,以便于快速下料。

并且,两下料轨道21之间设有挡板,顶升机构11和挡板沿下料轨道21的传输方向依次设置,挡板高于两下料轨道21,用于限制印刷件30继续沿下料轨道21传输移动。

即,在印刷件30沿下料轨道21移动时,挡板抵住印刷件30,印刷件30停止移动,此时,顶升机构11将印刷件30顶起至该容纳腔13a内堆叠,以此,可通过挡板限定该印刷件30的位置,以便于印刷件30与纳入口相对布置,通过顶升机构11可准确进入容纳腔13a内。

此外,为了限制该印刷件30的左右移动,两下料轨道21之外设有两轨道板,轨道板固定设于下料架上,印刷件30即设于两轨道板之间,以保证其位置,便于印刷件30准确进入容纳腔13a内。

本实施例中,为了及时将挡板抵持的印刷件30顶起,在挡板上设一压力传感器,在印刷件30抵持于该挡板时,压力传感器接收到信号,并反馈给控制台,控制台随即控制顶升机构11将印刷板顶起,在印刷件30越过挡位机构后,顶升机构11回位,以备下一次顶升运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