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口脱模防飞散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07161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浇口脱模防飞散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领域,尤其是注塑模浇口的脱模防飞散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塑料模具采用顶杆对浇道内凝料进行顶出,对于如图1所示的U形浇道,直接采用顶杆顶出时,由于塑料弹性以及U形的结构弹性,会发生凝料飞散跳出,这种现象非但不利于机械手抓料取出,而且无法控制的跳动可能会使废料挂在模具或设备上,造成模具或者设备的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塑料模浇道凝料脱模时易跳动飞散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浇口脱模防飞散结构,从而可以防止浇道凝料脱模时跳动飞散,确保模具与设备的安全运行。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浇口脱模防飞散结构,在动模的浇道入口部位设置有流道拉料套,流道拉料套尾部的凸台由模板上的沉孔进行滑移限位;流道拉料套中心设置有顶杆孔,内置可移动的顶杆,顶杆孔前端开口处设置有倒锥面。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顶杆外部设置流道拉料套,在顶料时先通过流道拉料套拉住浇道凝料,在完全离开模具后再由顶杆顶出,因此不会发生浇道凝料弹跳和飞散的情况,工作稳定,便于机械手夹持,有效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与设备模具的可靠性。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在动模3的浇道入口部位设置有流道拉料套2,流道拉料套2尾部设置有凸台,在动模3模板上加工有沉孔,可以使流道拉料套2上下滑移距离H ; 流道拉料套2中心设置有顶杆孔,顶杆4可以在顶杆孔内部上下滑动,顶杆孔前端开口处设置有倒锥面5,锥度为0.2° 0.5°。实际工作时,模具分型面分开后,顶料板推动顶杆顶出,将浇道凝料1从浇道中顶出,此时由于存在顶杆孔前端倒锥面5,浇道凝料1带动流道拉料套2 —起向外运动;当流道拉料套2完成位移H,凸台与模板沉孔底壁接触后,流道拉料套2被限位停止继续运动,此时顶杆4继续顶出将浇道凝料1继续向前推进,浇道凝料1克服了拉料阻力,与流道拉料套 2分离;由于此时浇道凝料1两端的U形浇道已经完全离开了动模,因此不会发生弹跳和飞散,而是稳定的被顶杆顶出,实现脱模,便于机械手夹持。[0011] 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权利要求1. 一种浇口脱模防飞散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动模的浇道入口部位设置有流道拉料套,流道拉料套尾部的凸台由模板上的沉孔进行滑移限位;流道拉料套中心设置有顶杆孔, 内置可移动的顶杆,顶杆孔前端开口处设置有倒锥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浇口脱模防飞散结构,在动模的浇道入口部位设置有流道拉料套,流道拉料套尾部的凸台由模板上的沉孔进行滑移限位;流道拉料套中心设置有顶杆孔,内置可移动的顶杆,顶杆孔前端开口处设置有倒锥面。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顶杆外部设置流道拉料套,在顶料时先通过流道拉料套拉住浇道凝料,在完全离开模具后再由顶杆顶出,因此不会发生浇道凝料弹跳和飞散的情况,工作稳定,便于机械手夹持,有效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与设备模具的可靠性。
文档编号B29C45/38GK201941109SQ20112006275
公开日2011年8月24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11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11日
发明者胡友宽 申请人:无锡理昌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