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式模具顶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41693阅读:72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模具成型用的配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动式模具顶针。



背景技术:

顶针是塑胶模具配件,用于塑胶模具中,可以将产品从模具上分离下来。顶针亦可叫推杆、镶针、中针、托针等,有时候车床用的顶尖也被叫做顶针。现有的模具顶针只是简单的本体结构,利用顶针错动将制品从模具中分离出来。

上述结构的模具顶针主要是利用机械手,或者人工作用于底座对成型产品施加压力,以将产品顶出模具体外,但是这种机械式的推动模具顶针的方式不仅对顶针的磨损大,而且很容易损伤已成型的模具制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气动式模具顶针,以解决机械式推动模具顶针容易对已成型的产品造成损伤的问题。

本方案中的气动式模具顶针,包括底座,底座上固定有支架,所述支架内开有通风道,在支架侧面设有若干通风孔,每个通风孔均与通风道相通,每个通风孔内均设置有气囊;所述气囊开口端与通风孔无缝连接,气囊开口端朝向通风道,支架表面固定有金属片,金属片上开有与通风孔数量相等的脱离孔,每个脱离孔均有一个通风孔与其相通还包括充气机和充气管,所述充气管一端与通风道连接,另一端与充气机连接。

本基础方案的技术原理是:充气机用于产生气流,气流通过充气管流向支架内部,在支架内开设通风道,使气流可以进入支架内,在支架侧面开设若干通风孔,每个通风孔均与通风道相通,使得气流可以从通风道进入通风孔,每个通风孔内均设有气囊,气囊开口端与通风孔无缝连接,以保证气囊内的气压能顶出模具体,气囊开口端朝向通风道,使通风道内的气流进入气囊内,使得气囊向支架外膨胀。支架表面固定有金属片,金属片上开有若干脱离孔,气囊膨胀后进入脱离孔,继续向脱离孔外部膨胀,最后与成型产品接触,对成型产品形成压力,使成型产品逐渐脱离模具体,从而将产品与模具体分离。

本基础方案能产生的技术效果是:本方案采用气压推动气囊膨胀,气囊对成型产品产生压力,使得成型产品与金属片相脱离,从而使得模具顶针容易将产品顶出模具体外。与现有采用人工或机械式推动模具顶针相比,本方案对成型产品不会造成机械损伤,保证了成型产品的质量。

以下是基于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

优选方案一:所述充气管是软管。软管有具良好的柔软性和抗拉性能,便于利用空间位置灵活安装充气机,以减少装置占用空间。

优选方案二:基于优选方案一,所述通风道的进风口位于底座上,充气管通过连接底座与通风道连通。模具顶针在使用时,底座位于模具外部,在充分考虑模具各部位所处的位置后,将充气管连接在底座上,在底座上开设进风口更为合理。

优选方案三:基于优选方案二,所述进风口处安装有流量控制阀。以监测和调节气体进入模具顶针的流量;避免气囊过度膨胀而损坏。

优选方案四:基于基础方案,所述充气管与通风道连接处装有密封圈。增强充气管与通风道连接处的密封性,避免气体泄漏,造成压力不足,影响气囊膨胀,从而影响模具顶针脱离成型产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气动式模具顶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 支架1、金属片2、通风道3、气囊4、底座5、充气机6、流量控制阀7、密封圈8、充气管9。

如图1所示,一种气动式模具顶针,包括底座5和支架1,支架1表面固定有金属片2,底座5和支架1作为模具顶针的基础,金属片2用于保护模具顶针。还包括充气机6和充气管9,充气管9与通风道3连通,充气机6通过充气管9向通风道3内通风;所述充气管9是软管,软管均有良好的柔软性和抗拉性能,以便于充分利用控制来放置充气机6。充气管9与底座5上的通风道3的通风口连接,使本装置的结构布局更为合理,充气管9与通风口连接处设有密封圈8,以提高连接处的密封性能,增强通风道3内的气流;靠近密封圈8在充气管9上海设有流量控制阀7,以监测和调节气体的流量。

支架1内部开设有通风道3,支架1侧面开设有若干通风孔,气流从通风道3进入通风孔内;每个通风孔内均固定有一个气囊4,气囊4的开口端与通风孔无缝连接,以保证气囊内的气压足以顶出模具体,气囊4的开口端朝向通风道3,以便于气流进入气囊4内;气流进入气囊4后,气囊4将向脱离孔内膨胀,使得气囊4对成型产品产生压力,推动模具顶针与成型产品分离,而不会对成型产品造成机械损伤,保证了成型产品的质量。

将模具顶针插入模具体后,启动充气机6,调节流量控制阀7使气囊4向外膨胀,从而封堵脱离孔和通风孔,避免在模具内注塑时,原料从而脱离孔进入通风道3,影响产品的成型;待产品成型后,调节流量控制阀7,加大气流进入通风道3的流量,使得气囊4进一步向脱离孔膨胀,从而对成型产品形成压力,以便于成型产品与模具顶针的分离;再次调节流量控制阀7门,使得气流进入量急剧减小,气囊4萎缩,以便于气囊4与成型产品分离,利于模具顶针与成型产品分离;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模具顶针与成型产品分离为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避免了模具顶针机械分离对成型产品造成损伤,保证了成型产品的质量。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