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顶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25819阅读:547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具顶出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具顶出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大部分电子产品具有显示器,显示器有大有小,形状不一。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于美观的追求,显示器外框所用的塑胶胶框越来越薄,这就对注塑工艺要求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此类胶框所用的成型模具的一个趋势是,进胶点越来越多,而基本上每个进胶点附近都须设置顶针,用于产品成型后的脱模。然而,目前常用的顶针基本为实顶针,其上端与公模表面齐平。实顶针在一开始顶出便与胶框产品接触,因产品还未完全冷却及固化,所以产品上很容易留下顶针印,若是顶针保养不及时,顶印内会残留脏污及油污,后制程很难清理干净,从而影响产品品质;部分胶位壁很薄弱的产品,若实顶,会非常容易顶穿孔,从而造成外观、结构不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模具顶出机构,其通过优化模具顶出机构,在产品成型顶出时,能有效避免模具顶出机构在产品表面造成顶针印等不良影响。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其中模具包括公模仁,所述模具顶出机构包括空顶部分,所述空顶部分包括第一顶针以及与所述第一顶针配合的顶针面板,所述第一顶针活动穿设于所述公模仁内,且所述第一顶针与所述公模仁上表面相距一段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模具还包括与所述公模仁配合设置的公模,所述第一顶针依次穿过所述公模仁及所述公模,与所述顶针面板配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顶针包括与所述顶针面板配合的第一凸缘。

进一步地,所述顶针面板包括与所述第一凸缘配合的第一卡槽。

进一步地,所述模具顶出机构还包括延时顶出部分,所述延时顶出部分与所述空顶部分相互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延时顶出部分包括顶针底板,所述顶针底板与所述顶针面板连接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延时顶出部分还包括第二顶针,所述第二顶针连接设于所述第一顶针下方,所述第二顶针包括第二凸缘。

进一步地,所述顶针底板包括与所述第二顶针配合的穿槽,所述穿槽设有与所述第二凸缘配合凸台,所述凸台与所述第二凸缘相距一段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模具顶出机构还包括实顶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所保护的一种模具顶出机构,其通过优化结构,设置空顶部分或延时顶出部分中的至少一种,针对产品较为敏感、脆弱或者直观的部位,实现相应部位顶针的延迟顶出,提供足够的时间以便产品进一步冷却及固化,不仅能有效避免在产品表面留下顶针印,提高产品外观质量,还能避免增加后续去除顶针印的制程,缩短产品成型周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模具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模具顶出机构中a部分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模具顶出机构中b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具顶出机构的具体实施例,该模具顶出机构适用于塑胶框架类产品的成型,如笔记本液晶显示屏胶框、手机显示屏胶框以及台式电脑液晶显示屏胶框等。

与传统的模具顶出机构类似,该模具顶出机构包括实顶针10。然而在一些顶出产品外观要求较高的地方,采用空顶针,可避免在产品表面留下顶针印。该空顶针包括空顶部分10或者延时顶出部分20中的至少一种结构。

本实施例中的模具顶出机构,其同时包括空顶部分20以及延时顶出部分30。延时顶出部分30连接设于空顶部分20下方,并且两者相互配合作动。

继续参照图1,该模具顶出机构所适用的模具结构中,包括公模仁1、母模仁2、与公模仁1配合的公模3、与母模仁2配合的母模4、相互连接的第一顶针5及第二顶针6、以及相互连接的顶针面板7与顶针底板8。

如图2至3所示,为空顶部分20,包括第一顶针5以及与第一顶针5配合的顶针面板7,第一顶针5活动穿设于公模仁1内,且第一顶针5与公模仁1上表面相距一段距离h1。故第一顶针5向下依次穿过公模仁1及公模3,后与顶针面板7配合连接。

正是由于该高度h1的设置,在第一顶针5向上顶出过程中,相对于其他的实顶针10,存在一定的顶出滞后时间,而通过设置合适的高度h1而带来合适的顶出滞后时间,足够让第一顶针5对应的产品部分进一步冷却及固化,不仅避免第一顶针5在产品的敏感部位留下顶针印,更是能够缩短产品成型周期。

作为一种优选结构,第一顶针5包括与顶针面板7配合的第一凸缘51,顶针面板7包括与第一凸缘51配合的第一卡槽71,第一凸缘51的设置能增强第一顶针5的稳定性。

公模仁1与公模3均设有与第一顶针5配合的通道,不仅为第一顶针5的上下活动提供空间,同时对其起到限位作用。

如图3所示,为延时顶出部分30,延时顶出部分30包括顶针底板8以及第二顶针6,顶针底板8与第二顶针6相互配合作用,使得该延时顶出部分30具有延迟顶出的作用。

顶针底板8通过螺钉40连接设于顶针面板7下方,在顶针底板8受到顶杆的驱动作用时,同时带动顶针面板7向上运动。

第二顶针6连接设于第一顶针5下方,并且,第一顶针5与第二顶针6优选为同轴设置。第二顶针6包括设于其上端的第二凸缘61,第二凸缘61与第一凸缘51固定连接,且第二凸缘61直径优选与第一凸缘51相同。

继续参照图3,与顶针面板7类似,顶针底板8同样包括与第二顶针6配合的穿槽81,该穿槽81分两部分,上部分与第二凸缘61配合,下部分与第二顶针6下端配合,且穿槽81的上部分直径大于下部分直径。因此穿槽81的上下两部分连接处,构成凸台82。该凸台82,与第二凸缘61配合,可用于在顶针底板8向上运动时,带动第二顶针6向上顶出。

特别的,凸台82与第二凸缘61下端相距h2,称为避空距离h2。通过该避空距离h2的设置,可以使得该延时顶出部分30具有延迟顶出的作用。

顶针底板8未向上作动时,凸台82与第二凸缘61下端相距h2,当顶针底板8受到顶杆的驱动作用时,顶针底板8向上运动,第二顶针6保持静止。当顶针底板8运动h2距离后,凸台82与第二凸缘61下端接触,当顶针底板8继续向上运动,凸台82带动第二凸缘61向上运动,即第二顶针6向上顶出,从而带动第一顶针5共同向上顶出。配合前述的空顶部分20,第一顶针5经过h1高度后,才与产品接触。而此时,其他的实顶针10,则早就将产品顶出h1+h2的高度。

因此,本实施例中,在空顶部分20和延时顶出部分30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了空顶针整体上的滞后顶出作用,相对于其他实顶针,可避免顶针在产品较敏感、较脆弱或者较直观的部位留下顶针印,从而不需要后续增加消除顶针印的制程,进一步缩短成型时间。

当然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主要技术方案的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