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顶出机构及注塑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00744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二次顶出机构及注塑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次顶出机构,包括第二顶针、旋转件、驱动顶针及设于模具的模体和固定板之间的上顶针板和下顶针板;下顶针板上设有至少一第一顶针;下顶针板和上顶针板上设置有容置槽,旋转件转动设于容置槽内,旋转件具有沿模体至固定板的方向来回相对摆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顶针的一端位于容置槽内且与旋转件的第一端抵接,另一端与模体内的产品接触;驱动顶针的一端位于上顶针板与模体之间,另一端穿过上顶针板与旋转件的第二端抵接。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注塑成型模具。本发明实现了模具常用的二次顶出功能,与传统二次顶出机构相比省略了两块顶针板,不仅成本更低,而且减少了模具的体积。
【专利说明】
二次顶出机构及注塑成型模具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注塑成型模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顶出机构及注塑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0002]对于塑料注塑模具来说,二次顶出机构被普遍运用于很多场合。但是,目前由于大多数的二次顶出机构其主要是通过两个一次顶针板和两个二次顶针板配合实现,结构都比较复杂;并且,这种多顶针板的二次顶出机构中,一次顶针板和二次顶针板之间还需要通过拉扣相连,因此,需在标准模具结构基础上增加很多附属零件,加大了模具成本。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实用性强的二次顶出机构。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二次顶出机构,用于模具中,所述二次顶出机构包括设于所述模具的模体和固定板之间的上顶针板和下顶针板,所述上顶针板和下顶针板沿所述模体至固定板的方向依次设置;所述下顶针板与所述上顶针板面对的一侧设有第一顶针,所述第一顶针的一端与所述下顶针板连接固定,另一端所述模体内的产品接触;所述下顶针板与所述固定板面对的一侧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延伸至所述上顶针板上;所述二次顶出机构还包括第二顶针、旋转件及驱动顶针,所述旋转件转动设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旋转件具有沿所述模体至所述固定板的方向来回相对摆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顶针的一端位于所述容置槽内且与所述旋转件的第一端抵接,所述第二顶针的另一端与所述模体内的产品接触;所述驱动顶针的一端位于所述上顶针板与所述模体之间,另一端穿过所述上顶针板与所述旋转件的第二端抵接。
[0005]优选地,所述固定板上对应所述旋转件的位置设有支撑所述旋转件的支撑块。
[0006]优选地,所述上顶针板与所述模体相对的一侧设有限制所述上顶针板位置的限位块;在所述旋转件与支撑块未分离时,所述驱动顶针与所述模体的相对位置距离小于所述限位块与所述模体的相对位置距离。
[0007]优选地,所述上顶针板上设有转动轴,所述旋转件通过所述转动轴转动设于所述容置槽内。
[0008]优选地,所述旋转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中部设有与所述转动轴转动适配的轴孔;所述本体的两端形成有与所述驱动顶针抵触配合的第一抵顶部和与所述第二顶针抵触配合的第二抵顶部。
[0009]优选地,所述第二抵顶部的上方设有定位所述第二顶针的U形定位部,所述U形定位部由所述本体的中部向所述第二抵顶部的上方延伸形成。
[0010]优选地,所述U形定位部形成缺口,所述第二顶针位于所述容置槽内的一端设有限制所述第二顶针穿过所述缺口的第一限位部。
[0011]优选地,所述驱动顶针位于所述容置槽内的一端设有限制所述驱动顶针穿过所述上顶针板的第二限位部。
[0012]优选地,所述第二限位部为环形凸起。
[0013]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注塑成型模具,所述注塑成型模具包括如上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所述二次顶出机构包括设于所述模具的模体和固定板之间的上顶针板和下顶针板,所述上顶针板和下顶针板沿所述模体至固定板的方向依次设置;所述下顶针板与所述上顶针板面对的一侧设有第一顶针,所述第一顶针的一端与所述下顶针板连接固定,另一端所述模体内的产品接触;所述下顶针板与所述固定板面对的一侧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延伸至所述上顶针板上;所述二次顶出机构还包括第二顶针、旋转件及驱动顶针,所述旋转件转动设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旋转件具有沿所述模体至所述固定板的方向来回相对摆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顶针的一端位于所述容置槽内且与所述旋转件的第一端抵接,所述第二顶针的另一端与所述模体内的产品接触;所述驱动顶针的一端位于所述上顶针板与所述模体之间,另一端穿过所述上顶针板与所述旋转件的第二端抵接。
[0014]本发明通过上顶针板和下顶针板,该下顶针板上设有第一顶针;并且在上顶针板和下顶针板中设置容置槽,在容置槽内设置可转动的旋转件,该旋转件具有相对摆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另外,又在旋转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对应设置驱动顶针和第二顶针,通过驱动顶针与模体抵触时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旋转件的第一端向固定板方向摆动,然后使得旋转件的第二端向模体方向摆动,从而实现推动第二顶针对产品进行第二次顶出。这种二次顶出结构与传统采用四块顶针板的二次顶出结构相比省略了两块顶针板以及拉扣结构,不仅成本更低,而且结构更加简单、可靠、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发明二次顶出机构应用于模具设备中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发明二次顶出机构顶出产品前的状态示意图;
[0017]图3是本发明二次顶出机构顶出产品中的状态示意图;
[0018]图4是本发明二次顶出机构顶出产品后的状态示意图;
[0019]图5是图2至4中所示旋转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6是图5所示的旋转件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0021]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23]本发明提供一种二次顶出机构,适用于模具中,用于对模具成型后的产品进行二次顶出。
[0024]参照图1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二次顶出机构包括设于所述模具的模体100和固定板200之间的上顶针板11和下顶针板12,所述上顶针板11和下顶针板12沿所述模体100至固定板200的方向依次设置;所述下顶针板12与所述上顶针板11面对的一侧设有第一顶针13,所述第一顶针13的一端与所述下顶针板12连接固定,另一端所述模体100内的产品300接触;所述下顶针板12与所述固定板200面对的一侧开设有容置槽101,所述容置槽101延伸至所述上顶针板11上。
[0025]其中,为实现对产品的二次顶出,所述二次顶出机构还包括第二顶针14、旋转件15及驱动顶针16,所述旋转件15转动设于所述容置槽101内,所述旋转件15具有沿所述模体100至所述固定板200的方向来回相对摆动的第一端15a和第二端15b ;所述述旋转件15的第一端15a向所述模体100方向摆动时,其第二端15b向固定板200方向摆动;当所述述旋转件15的第一端15a向所述固定板200方向摆动时,其第二端15b向模体100方向摆动;所述第二顶针14的一端位于所述容置槽101内且与所述旋转件15的第二端15b抵接,所述第二顶针14的另一端与所述模体100内的产品300接触;所述驱动顶针16的一端位于所述上顶针板11与所述模体100之间,另一端穿过所述上顶针板11与所述旋转件15的第一端15a抵接。
[0026]当顶出产品300时(即开模时),下顶针板12和上顶针板11由固定板200向模体100方向运动,当模具完成第一次顶出动作后,由第一顶针13和第二顶针14将产品300从模体100初步顶出,请参照图3 ;然后,下顶针板12和上顶针板11会继续朝模体100方向运动一定距离,在这个过程中,驱动顶针16首先会与模体100抵触,并在模体100的反作用力下,推动旋转件15的第一端15a向固定板200方向摆动,与此同时,旋转件15的第二端15b向模体100方向摆动,并推动第二顶针14对产品300进行第二次顶出,具体顶出过程参照图4。
[0027]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顶针13与第二顶针14 一样伸入模体100中,且与模体100配合以成型产品300,在产品300成型冷却后,就可以通过第一顶针13与第二顶针14推动进行顶出。
[0028]本发明二次顶出机构通过上顶针板11和下顶针板12,该下顶针板12上设有第一顶针13 ;并且在上顶针板11和下顶针板12中设置容置槽101,在容置槽101内设置可转动的旋转件15,该旋转件15具有相对摆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另外,又在旋转件15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对应设置驱动顶针16和第二顶针14,通过驱动顶针16与模体100抵触时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旋转件15的第一端向固定板200方向摆动,然后使得旋转件15的第二端向模体100方向摆动,从而实现推动第二顶针14对产品300进行第二次顶出。这种二次顶出结构与传统采用四块顶针板的二次顶出结构相比省略了两块顶针板以及拉扣结构,不仅成本更低,而且结构更加简单、可靠、实用性强。应用于模具中时,还可以减少模具的体积。
[0029]上述实施例中,为实现对该二次机构进行复位操作,所述固定板200上对应所述旋转件15的位置设有支撑所述旋转件15的支撑块17。该支撑块17在与旋转件15完全接触时,推动旋转件15回复初始位置,如图2所示的旋转件15的位置。
[0030]可以理解的是,当合模时,下顶针板12和上顶针板11由模体100向固定板200方向运动,在这个过程中,驱动顶针16首先与模体100分离,旋转件15随着下顶针板12和上顶针板11继续向固定板200方向运动,直至当旋转件15与支撑块17抵触,此时由于旋转件15受支撑块17阻挡而逐渐复位。并且在旋转件15复位的过程中,旋转件15的第一端15a向模体100方向运动,并逐渐推动驱动顶针16,使驱动顶针16复位;旋转件15的第二端15b向固定板200方向运动,并逐渐与第二顶针14分离,第二顶针14在无旋转件15支撑时,同样实现复位。其中,当旋转件15完全复位后,下顶针板12和上顶针板11停止移动,此时,旋转件15与支撑块17完全接触。
[0031]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中下顶针板12和上顶针板11的运动行程可以通过驱动下顶针板12和上顶针板11的驱动件的驱动行程而限定,也可以通过设置其他部件来进行限定,以避免第一顶针13和第二顶针14运动幅度过大时撞坏产品300,具体地,在进一步地实施例中,所述上顶针板11与所述模体100相对的一侧设有限制所述上顶针板11位置的限位块18。需要保证的是,在二次顶出动作前,即在所述旋转件15与支撑块17未分离时,所述驱动顶针16与所述模体100的相对位置距离小于所述限位块18与所述模体100的相对位置距离,以确保驱动顶针16首先与所述模体100抵触而触发第二顶针14进行动作,以避免二次顶出动作失效。
[0032]值得一提的是,当驱动顶针16通过旋转件15带动第二顶针14顶出产品300时,下顶针板12和上顶针板11还是会继续向模体100方向运动,直至限位块18与模体100抵触时,停止动作,至此,二次顶出动作完成,产品300与模体100脱落。
[0033]上述旋转件15转动设于容置槽101内的结构具有多种,一种是在上顶针板11上设置转动轴102,在旋转件15上设置与所述转动轴102转动适配的轴孔,所述旋转件15通过所述转动轴102与轴孔连接配合而转动设于所述容置槽101内;另一种是在上顶针板11上设置轴孔,在旋转件15上设置转动轴102,并通过旋转件15上的转动轴102和上顶针板11上的轴孔配合而实现将旋转件15转动设于容置槽101内。
[0034]基于上述实施例,结合参照图5及图6,在进一步地的实施例中,所述旋转件15包括本体151,所述本体151的中部设有与所述转动轴102转动适配的轴孔152 ;所述该本体151的两端形成有与所述驱动顶针16抵触配合的第一抵顶部153和与所述第二顶针14抵触配合的第二抵顶部154。本实施例中,当旋转件15装设于容置槽101内时,第一抵顶部153和第二抵顶部154以旋转件15和上顶针板11相互连接的转动轴102为支点,形成杠杆结构,实现在第一抵顶部153被驱动顶针16压下时,第二抵顶部154翘起,推动第二顶针14实现顶出动作。
[003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抵顶部154的上方设有定位所述第二顶针14的U形定位部155,所述U形定位部155由所述本体151的中部向所述第二抵顶部154的上方延伸形成。
[0036]应当理解的是,所述U形定位部155形成缺口 156,第二顶针14安装后穿过所述缺口 156后与所述本体151的第二抵顶部154抵接,以在第二抵顶部154推动第二顶针14时,保证第二顶针14与第二抵顶部154的相对位置不会改变。
[0037]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二顶针14位于所述容置槽101内的一端设有限制所述第二顶针14穿过所述缺口 156的第一限位部(图未标示)。该第一限位部可以是凸块、凸筋、凸缘等结构,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部为环形凸起。当旋转件15在复位的过程中,即该旋转件15的第二端15b向所述固定板200方向运动时,该U形定位部155还会将第一限位部下压,使第二顶针14随着旋转件200向固定板200方向运动,实现复位。
[0038]基于上述实施例,在进一步地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顶针16位于所述容置槽101内的一端设有限制所述驱动顶针16穿过所述上顶针板11的第二限位部(图未标示)。本实施例的目的是防止驱动顶针16受旋转件15挤压而脱落,其中第二限位部可以是凸块、凸筋、凸缘等结构,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部为环形凸起。
[0039]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注塑成型模具,该注塑成型模具包括上述二次顶出机构;所述二次顶出机构的详细结构可参照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在注塑成型模具中使用了上述二次顶出机构,因此,该注塑成型模具的实施例包括上述二次顶出机构全部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且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也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40]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需要,在该注塑成型模具中,设置一个或者多个二次顶出机构相互配合而实现对产品的二次顶出,以提高产品顶出的可靠性、安全性,具体可参照图1所示的模具设备。
[0041]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二次顶出机构,用于模具中,所述二次顶出机构包括设于所述模具的模体和固定板之间的上顶针板和下顶针板,所述上顶针板和下顶针板沿所述模体至固定板的方向依次设置;所述下顶针板与所述上顶针板面对的一侧设有第一顶针,所述第一顶针的一端与所述下顶针板连接固定,另一端所述模体内的产品接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顶针板与所述固定板面对的一侧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延伸至所述上顶针板上;所述二次顶出机构还包括第二顶针、旋转件及驱动顶针,所述旋转件转动设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旋转件具有沿所述模体至所述固定板的方向来回相对摆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顶针的一端位于所述容置槽内且与所述旋转件的第一端抵接,所述第二顶针的另一端与所述模体内的产品接触;所述驱动顶针的一端位于所述上顶针板与所述模体之间,另一端穿过所述上顶针板与所述旋转件的第二端抵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上对应所述旋转件的位置设有支撑所述旋转件的支撑块。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顶针板与所述模体相对的一侧设有限制所述上顶针板位置的限位块;在所述旋转件与支撑块未分离时,所述驱动顶针与所述模体的相对位置距离小于所述限位块与所述模体的相对位置距离。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顶针板上设有转动轴,所述旋转件通过所述转动轴转动设于所述容置槽内。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中部设有与所述转动轴转动适配的轴孔;所述本体的两端形成有与所述驱动顶针抵触配合的第一抵顶部和与所述第二顶针抵触配合的第二抵顶部。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抵顶部的上方设有定位所述第二顶针的U形定位部,所述U形定位部由所述本体的中部向所述第二抵顶部的上方延伸形成。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定位部形成缺口,所述第二顶针位于所述容置槽内的一端设有限制所述第二顶针穿过所述缺口的第一限位部。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顶针位于所述容置槽内的一端设有限制所述驱动顶针穿过所述上顶针板的第二限位部。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为环形凸起。10.一种注塑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成型模具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
【文档编号】B29C45/40GK105856515SQ201510026009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5年1月19日
【发明人】陈俊辉, 黄科, 钟金生
【申请人】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