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3D打印机送丝器,它是一种双针头挤出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3D打印过程中,个别模型在打印时需要多种材料,多为两种材料;因此需要两个喷头,但是控制各个喷头出料需要用到各自的电机,由于两个电机设置在喷头部位,首先成本较高;其次,电机体积过于笨重庞大,整个送丝器的横向移动距离受到限制。
可参考专利号为CN201510457149.7的一种3D打印机机头送丝器,其机头送丝器安装有2个电机,横向体积庞大,不利于横向移动,当打印的模型横向较大并且靠近打印机的边缘时,无法完成正常的打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解决多个控制电机占用横向体积的问题,提供一种双针头挤出控制装置,将驱动组件放置在挤出电机的前、后、上或下的位置,降低了整个送丝器的横向宽度,使送丝器的移动距离变大,并且能够同时控制多个喷头。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双针头挤出控制装置,包括固定架、挤出滚轮、挤出电机和摆动压紧机构,所述摆动压紧机构包括驱动组件、第一摆臂、第二摆臂和控制第一摆臂同第二摆臂移动/转动方向相反的反向结构,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镜像对称设置,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于固定架表面滑动或转动,所述第一摆臂设有第一压轮,第二摆臂设有第二压轮,所述第一压轮和第二压轮位于挤出滚轮的两侧。
当所述驱动组件控制第一摆臂转动或移动,第一摆臂的第一压轮距挤出滚 轮距离减小,反向结构作用于第二摆臂,第二摆臂反向转动或移动,第二压轮至挤出滚轮距离增加。
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滑杆,所述滑杆包括驱动滚轮和控制滑杆水平往复滑动距离限位机构,所述第一摆臂设有第一抵接板,驱动滚轮的下端高度低于第一抵接板和第二抵接板的水平时高度。第二摆臂设有第二抵接板,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均转动连接于固定架表面;
当驱动滚轮向第一抵接板移动时,第一摆臂向驱动滚轮移动方向的反方向转动,第一压轮与挤出滚轮间距增大;第二摆臂在反向结构的作用下沿驱动滚轮移动方向转动,第二压轮与挤出滚轮间距减小。
优选的,所述第一抵接板末端设有第一凹槽,第二抵接板末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共同构成可供驱动滚轮嵌入的弧形槽;
所述驱动滚轮嵌入弧形槽时,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转动至第一抵接板和第二抵接板齐平,第一压轮和第二压轮至挤出滚轮的距离相同。
优选的,所述反向结构包括弹性件和用于弹性件固定的端部,所述端部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位于第一摆臂上,第二端部位于第二摆臂上,弹性件两端固定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
优选的,所述反向结构包括摆杆,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用于控制摆杆摆动角度的驱动单元,摆杆的两端铰接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上均设有用于其往复移动的限位滑槽,所述限位滑槽内设有限位单元,限位单元同固定架相固定;
通过驱动单元控制摆杆正反转,从而控制第一摆臂/第二摆臂的伸缩量,进而控制第一压轮/第二压轮至挤出滚轮的间距。
优选的,所述驱动单元为辅助电机,所述辅助电机连接摆杆的中部,辅助 电机位于挤出电机的前方、后方、上方或下方。
优选的,辅助电机位于挤出电机的正上方。
优选的,所述摆杆紧贴于固定架表面,摆杆表面设有供线料通过的通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双针头挤出控制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双针头挤出控制装置,驱动组件用于控制第一摆臂的转动/移动,实现第一摆臂上的第一压轮能够靠近/远离挤出滚轮,反向结构用于第二摆臂的反向移动,使第一压轮靠近挤出滚轮时第二压轮能够远离挤出滚轮,第一压轮远离挤出滚轮时第二压轮能够靠近挤出滚轮,达到单个驱动组件控制两个摆臂的效果,通过一个驱动组件取代原有的多个驱动组件,使驱动组件的数量下降,极大的降低双针头挤出控制装置的重量的体积,并且有效降低驱动组件耗费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针头挤出控制装置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滑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中第一摆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双针头挤出控制装置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两端停止)
图5为实施例1中摆动压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两端停止)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双针头挤出控制装置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左端送料)
图7为实施例1中摆动压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左端送料)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双针头挤出控制装置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两端停止)
图10为本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左端送料)
图11为本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右端送料)
图12为本实施例2中第一、第二摆臂和摆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挤出电机;10、挤出滚轮;20、弹簧;21、第一摆臂;210、第一压轮;211、转轴;212、第一端部;213、第一抵接板;214、第一凹槽;22、第二摆臂;220、第二压轮;221、转轴;222、第二端部;223、第二抵接板;224、第二凹槽;3、滑杆;30、限位滑槽;31、驱动滚轮;4、线料;5、摆杆;50、辅助电机;5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至7所示的一种双针头挤出控制装置,包括固定架、挤出滚轮10、挤出电机1和摆动压紧机构,摆动压紧机构包括驱动组件、第一摆臂21、第二摆臂22和控制第一摆臂21同第二摆臂22移动方向相反的反向结构,第一摆臂21和第二摆臂22镜像对称设置,第一摆臂21和第二摆臂22于固定架表面转动,第一摆臂21设有第一压轮210,第二摆臂22设有第二压轮220,第一压轮210和第二压轮220位于挤出滚轮10的两侧。两个压轮通过将线料压紧于挤出滚轮10表面,之后挤出电机1转动使挤出滚轮10转动,从而带动线料移动,挤出滚轮10表面设有用于增加摩擦的锯齿结构。
反向结构包括弹簧20、第一端部212和第二端部222,第一端部212位于第一摆臂21上放,第二端部222位于第二摆臂22上放,弹簧20两端固定于第一端部212和第二端部222。
驱动组件包括滑杆3,滑杆3包括驱动滚轮31和控制滑杆3水平往复滑动距离限位槽30,第一摆臂21设有第一抵接板213,驱动滚轮31的下端高度低于第一抵接板213和第二抵接板223的水平时高度。第二摆臂22设有第二抵接板223,第一摆臂21和第二摆臂22均转动连接于固定架表面;
第一抵接板213末端设有第一凹槽214,第二抵接板223末端设有第二凹槽224,第一凹槽214和第二凹槽224共同构成可供驱动滚轮31嵌入的弧形槽;
驱动滚轮31嵌入弧形槽时,第一摆臂21和第二摆臂22转动至第一抵接板213和第二抵接板223齐平,第一压轮210和第二压轮220至挤出滚轮10的距离相同。
本实施例中的双针头挤出控制装置在使用时,共有3种状态:左右两端均停止状态,左端出料状态,右端出料状态。
左右两端均停止状态:如图4和图5所示,当驱动滚轮31处于弧形槽内时,驱动滚轮31位于正中间部位,第一摆臂21和第二摆臂22转动至第一抵接板213和第二抵接板223齐平,此时第一摆臂21的第一压轮210至挤出滚轮10的距离,与第二摆臂22的第二压轮220至挤出滚轮10的距离相同,这个距离大于线料的直径,两个压轮均无法将线料压于挤出滚轮10表面,挤出滚轮转动无法带动线料移动。
左端出料状态:如图6和图7所示,当整个送丝器向左侧移动时,当送丝器达到3D打印机外壳的边缘,其滑杆3的左侧撞击外壳,滑杆3相对送丝器向右进行移动,滑杆3上的驱动滚轮31同样向右移动,并向下压缩第二抵接板,使第二抵接板向左侧沿转轴221发生逆时针的小幅转动,第二压轮220向右侧移动,与挤出滚轮10的距离增加,线料不受到第二压轮220和挤出滚轮10的压力。
而在反向结构弹簧10的作用下,由于第二摆臂22的转动,压缩弹簧20,弹簧20向左侧压缩迫使第一摆臂21发生同样的逆时针小幅转动,第一摆臂21沿转轴211转动,第一压轮210向挤出滚轮10靠近,并将线料压紧于第一压轮210和挤出滚轮10之间,之后挤出滚轮10在挤出电机1的作用下逆时针转动,将线料从左侧口挤出。
右端出料状态:与左侧出料状态相同,仅仅只是滑杆3撞击外壳时移动的方向为向左移动。其余运行与左端出料状态均为镜像,因此此处不做重复的解释。
本实施例中的驱动装置,仅仅采用单个电机进行驱动送料,结构小巧,重量低,成本也低,对双喷头送丝器的移动影响交底,其移动的范围更广。
实施例2:
如图8至12的双针头挤出控制装置,其驱动装置并非采用撞击式的机械驱动,而是采用另一个辅助电机50进行驱动,辅助电机50安装于挤出电机1的正上方,而非挤出电机1的左右两侧,对送丝器的横向移动并未产生过多的影响。
本实施例中的双针头挤出控制装置,包括固定架、挤出滚轮10、挤出电机1和摆动压紧机构,摆动压紧机构包括驱动组件、第一摆臂21、第二摆臂22和控制第一摆臂21同第二摆臂22移动方向相反的反向结构,第一摆臂21和第二摆臂22镜像对称设置,第一摆臂21和第二摆臂22于固定架表面滑动,第一摆臂21设有第一压轮210,第二摆臂22设有第二压轮220,第一压轮210和第二压轮220位于挤出滚轮10的两侧。两个压轮通过将线料压紧于挤出滚轮10表面,之后挤出电机1转动使挤出滚轮10转动,从而带动线料移动,挤出滚轮10表面设有用于增加摩擦的锯齿结构。
反向结构包括摆杆5,驱动组件包括用于控制摆杆5摆动角度的驱动单元,摆杆5的两端铰接第一摆臂21和第二摆臂22,第一摆臂21和第二摆臂22上均设有用于其往复移动的限位滑槽23,限位滑槽23内设有限位单元,限位单元同固定架相固定。
驱动单元可以采用气缸、电机或其他装置进行驱动,因为电机操作稳定可靠,本实施例中优选电机进行驱动;限位单元可以采用滑块、限位销等多种方式进行限位,因此本实用新型中并未做出限定。
辅助电机50连接摆杆5的中部,通过辅助电机50控制摆杆5正反转,从而控制第一摆臂21/第二摆臂22的伸缩量,进而控制第一压轮210/第二压轮220至挤出滚轮10的间距。
为了降低体积,使摆杆5紧贴于固定架表面,因为考虑到摆杆5可能会阻挡线料的通过,故在摆杆5表面设置供线料通过的通孔或通槽。
本实施例中的双针头挤出控制装置在使用时,也同样共有3种状态:左右两端均停止状态,左端出料状态,右端出料状态。
左右两端均停止状态:如图9所示,当辅助电机50将摆杆5转动至水平时,第一摆臂21和第二摆臂22移动至相同的位置,此时第一摆臂21的第一压轮210至挤出滚轮10的距离,与第二摆臂22的第二压轮220至挤出滚轮10的距离相同,这个距离大于线料的直径,两个压轮均无法将线料压于挤出滚轮10表面,挤出滚轮转动无法带动线料移动。
左端出料状态:如图10所示,当辅助电机50逆时针转动时,摆杆5左端向下移动右端向上移动,第一压轮210被向下压缩靠近挤出滚轮10,将线料压紧于第一压轮210和挤出滚轮之间,第二压轮220向右上方提起,与挤出滚轮10的距离增加,线料不受到第二压轮220和挤出滚轮10的压力,之后挤出滚轮 10在挤出电机1的作用下逆时针转动,将线料从左侧口挤出。
右端出料状态:与左侧出料状态相同,仅仅只是辅助电机50的转动方向为顺时针转动。其余运行与左端出料状态均为镜像,因此此处不做重复的解释。
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辅助电机50放置于挤出电机1的正上方,对于挤出电机的左右两侧无影响,使得整个送丝器的左右移动不受到影响。其次,辅助电机50的控制精准,并且无需像实施例1中在切换左右送料时,需要横向移动通过撞击进行切换,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辅助电机50进行自由切换左右出料,低噪音,并且不易损坏。
以上所述使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