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装拆的灌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2023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快速装拆的灌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灌封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快速装拆的灌封装置。



背景技术:

国外的灌封装置普遍用于自动机械灌封设备上,结构较为复杂。

国内的灌封装置应用于机械灌封设备上,结构较为复杂;小批量生产用的灌封装置多使用螺纹紧固,装拆繁琐。

传统技术中,一般采用通过钢制或铝制零件通过螺钉连接构成型腔,再通过螺钉压板结构进行压紧,灌封时还需要对型腔涂脱模剂,拆装繁琐,费时费力。

所以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来说不太适用小批量快速生产的需要。

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中,需要研制一种快速装拆的灌封装置。靠螺纹紧固的灌封装置费时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一种快速装拆的灌封装置正是在这种需求下诞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快速装拆的灌封装置,解决目前的灌封装置装拆繁琐的问题,结构简单、易于制造、装拆高效、安装方便、操作便捷。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快速装拆的灌封装置,其特点是,包含:

底板;

垂直设置在底板上的前板、后板、左板和右板;

盖板,其盖设在前板、后板、左板和右板的顶部;

所述的盖板开设一浇料孔,在浇料孔上设有浇料盖,从所述盖板的浇料孔中灌入灌封材料,并对应于浇料孔盖合一浇料盖进行固化。

该灌封装置还包含若干个连接件,其连接前板与底板、后板与底板、左板与底板、右板与底板、前板与盖板、后板与盖板、左板与盖板、和右板与盖板。

所述的连接件为销子。

所述前板、后板、左板和右板的顶部及底部分别开设有若干个拆卸槽。

该灌封装置还包含一螺钉,其与浇料盖旋接。

所述的灌封材料为聚四氟乙烯。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利用销子进行快速准确定位安装,利用拆卸槽进行便捷拆卸,针对聚氨酯和环氧非高温固化灌封材料使用聚四氟乙烯材质灌封装置省却涂脱模剂的时间,具有快速装拆灌封效率高的优点。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简单易行进行灌封和快速地脱模,特别适合下大上小、需要全部拆卸的结构灌封,灌封效率高特别适合于高效批量生产中。操作方法简便易学,对工人技能水平要求低。

本实用新型具有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易于制造的优点,特别适合于高效批量的灌封生产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快速装拆的灌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快速装拆的灌封装置的俯视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盖板的俯视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前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前板的俯视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左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左侧板的俯视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右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右侧板的俯视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后板的俯视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B为本实用新型底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详细说明一个较佳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述。

如图1~1-1所示,一种快速装拆的灌封装置,包含:底板6;垂直设置在底板6上的前板1、后板3、左板4和右板2;盖板5,其盖设在前板1、后板3、左板4和右板2的顶部;所述的盖板5开设一浇料孔51,在浇料孔51上设有浇料盖8,从所述盖板5的浇料孔51中灌入灌封材料,并对应于浇料孔盖合一浇料盖8进行固化。

在具体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含若干个连接件7,其连接前板1与底板6、后板3与底板6、左板4与底板6、右板2与底板6、前板1与盖板5、后板3与盖板5、左板4与盖板5、和右板2与盖板5,本实施例中连接件为销子,靠销子对灌封装置进行快速组装。

如图2A~6B所示,所述前板1、后板3、左板4和右板2的顶部及底部分别开设有若干个拆卸槽10,拆卸时利用一字螺丝刀撬拆卸槽,可以很快速地拆卸灌封装置。

为了方便拔出浇料盖8,该装置还包含一螺钉9,其与浇料盖8旋接。

上述的灌封材料为聚四氟乙烯,方便脱模。

本实用新型应用时,分别将前板1、右板2、后板3、左板4通过销子7装于底板6上,将盖板5通过连接件7装于前板1、右板2、后板3、左板4上,从盖板5的浇料孔灌入灌封材料,盖上浇料盖8,等固化好后,通过拆卸槽拆卸盖板5,然后再分别通过拆卸槽拆卸前板1、右板2、后板3、左板4,再将螺钉9拧入浇料盖8,从盖板5中拔出浇料盖8,从而实现快速装拆灌封装置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快速装拆的灌封装置,解决目前的灌封装置装拆繁琐的问题,结构简单、易于制造、装拆高效、安装方便、操作便捷。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