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75433阅读:540来源:国知局
一种热塑模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塑模具,属于模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热成型是将热塑性塑料片材加热至软化,在气体压力、液体压力或机械压力下,采用适当的模具或夹具而使其成为制品的一种成型方法。热成型过程中最核心的装置就是热塑模具,热塑模具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决定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目前的热塑模具存在着结构复杂、散热慢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热塑模具,该热塑模具通过左模、中心模和右模组合即形成了成型腔,安装及脱模便捷,且通过冷却腔的设置,加快了散热速度。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方案实现:一种热塑模具,其包括左模、中心模和右模,所述中心模呈凸字形,其上端呈圆柱形中心柱,下端为正方形底座,所述左模的左侧面为平面形,右侧面为半圆形凹面,所述右模的右侧面为平面形,左侧面为圆形凹面,所述左模和所述右模分别设置所述底座上端,并将所述中心柱包围在内侧,所述左模和所述右模连接成外侧为正方形、内侧为圆柱形的结构,所述中心柱与所述左模及所述右模之间设有成型腔,所述中心柱的内部设有冷却腔,所述底座的左侧设有冷却液进道,所述底座的右侧设有冷却液出道,所述冷却液进道和所述冷却液出道与所述冷却腔相连通,所述底座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两个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上连接旋转固定杆,所述旋转固定杆能够绕着所述旋转轴旋转,所述旋转固定杆垂直放置时能够将所述左模和所述右模与所述中心模固定,所述旋转固定杆水平放置时能够移开所述左模和所述右模。

所述底座的边长大于所述中心柱的直径,所述左模和所述右模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与所述底座的边长相等。

所述冷却腔呈圆柱形。

所述左模和所述右模的外侧与所述底座的外侧在同一垂面上。

所述左模和所述右模的形状结构相互对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一种热塑模具由左模、中心模和右模组成,通过左模、中心模和右模组合即形成了成型腔,安装及脱模便捷;

2、本实用新型一种热塑模具通过冷却腔的设置,加快了散热速度;

3、本实用新型一种热塑模具的左右模通过旋转固定杆固定在中心模上,操作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热塑模具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热塑模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热塑模具在旋转固定杆水平放置时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热塑模具在旋转固定杆垂直放置时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左模,2为中心模,3为右模,4为中心柱,5为底座,6为成型腔,7为冷却腔,8为冷却液进道,9为冷却液出道,10为旋转轴,11为旋转固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4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不局限所述内容。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且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为了清楚,不描述实际实施例的全部特征,在下列描述中,不详细描述公知的功能和结构,因为它们会使本实用新型由于不必要的细节而混乱,应当认为在任何实际实施例的开发中,必须做出大量实施细节以实现开发者的特定目标,例如按照有关系统或有关商业的限制,由一个实施例改变为另一个实施例,另外,应当认为这种开发工作可能是复杂和耗费时间的,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仅仅是常规工作。

一种热塑模具,其包括左模1、中心模2和右模3,中心模2呈凸字形,其上端呈圆柱形中心柱4,下端为正方形底座5,左模1的左侧面为平面形,右侧面为半圆形凹面,右模3的右侧面为平面形,左侧面为圆形凹面,左模1和右模3分别设置底座5上端,并将中心柱4包围在内侧,左模1和右模3连接成外侧为正方形、内侧为圆柱形的结构,中心柱4与左模1及右模3之间设有成型腔6,中心柱4的内部设有冷却腔7,底座5的左侧设有冷却液进道8,底座5的右侧设有冷却液出道9,冷却液进道8和冷却液出道9与冷却腔7相连通,底座5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两个旋转轴10,旋转轴10上连接旋转固定杆11,旋转固定杆11能够绕着旋转轴10旋转,旋转固定杆11垂直放置时能够将左模1和右模3与中心模2固定,旋转固定杆11水平放置时能够移开左模1和右模3。

底座5的边长大于中心柱4的直径,左模1和右模3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与底座5的边长相等。

冷却腔7呈圆柱形。

左模1和右模3的外侧与底座5的外侧在同一垂面上。

左模1和右模3的形状结构相互对称。

使用时,将左模1、中心模2和右模3拼接在一起,转动旋转固定杆11,使之垂直放置,将左模1和右模3与中心模2固定,浇筑的同时通过冷却液进道8通入冷却液进入冷却腔7,并通过冷却液进道8流出,如此循环,加快了散热速度。

尽管已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列举,应当理解,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对上述实施例做出修改或者采用等同的替代方案,这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