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851253发布日期:2018-07-03 23:19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充气轮胎,众所周知:通过将从绕线装置放卷的橡胶带材卷绕成螺旋状而形成带束边缘覆盖层(参照专利文献1)。但是,在所述现有的充气轮胎中,完全没有考虑到:在将橡胶带材缠绕成螺旋状时,其重叠状态下会产生偏差。该重叠状态的偏差构成是使得作用于轮胎的旋转轴(横)方向的力发生变动的主要原因,另外,也是车内噪音的原因之一。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13278号公报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课题在于:着眼于加强用带束的卷绕方法中重叠状态出现偏差,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作用于轮胎的旋转轴(横)方向的力的变动的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作为用于解决所述课题的手段,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其具有生胎的形成工序,该生胎的形成工序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在内衬的外周面卷绕第一带束,形成第一带束部,然后,卷绕第二带束,形成第二带束部,得到带束层;和第二步:此外再卷绕加强用带束,得到加强层,所述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步中,包括以下处理:第一平行卷绕处理,即,将加强用带束在第一圆周上卷绕1周;螺旋卷绕处理,即,沿着轮胎宽度方向以螺旋状进行卷绕;以及第二平行卷绕处理,即,在第二圆周上,当1周为360°时,在240°±30°的范围内进行卷绕。由此,能够沿着轮胎周向而平衡良好地来配置所卷绕的加强用带束的各重叠状态。其结果,能够抑制:力朝向轮胎的旋转轴(横)方向的变动(lfv:lateralforcevariation)。所述第二步中,优选为,在所述加强用带束的开始卷绕时进行同一圆周上的平行卷绕处理,在所述第二带束部所在的区域的轮胎外径向侧以外来进行所述平行卷绕处理。由此,能够防止:加强层的占有空间在第二带束的轮胎外径侧增大而使得该加强层暴露在轮胎表面的不良情况的发生。所述第二步中的加强用带束的螺旋卷绕方向优选为与所述第二带束的角度方向相反一侧。由此,能够使第二带束的卷绕方向与加强用带束的卷绕方向交叉。因此,能够抑制硫化成型时第二带束发生变形,能够确保良好的均匀性。作为用于解决所述课题的手段,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是对生胎进行硫化成型而得到的,该生胎包括:带束层,该带束层是在内衬的外周面依次形成有卷绕第一带束而成的第一带束部和卷绕第二带束而成的第二带束部而得到的;以及加强层,该加强层是进一步再卷绕加强用带束而形成于与所述带束层的边缘区域相对应的位置,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层包括:第一平行卷绕部,该第一平行卷绕部是将加强用带束在第一圆周上卷绕1周而得到的;螺旋卷绕部,该螺旋卷绕部是沿着轮胎宽度方向以螺旋状卷绕而得到的;以及第二平行卷绕部,该第二平行卷绕部是在第二圆周上,当1周为360°时,在240°±30°的范围内在同一圆周上进行卷绕而得到的。根据本发明,对加强用带束的卷绕方法下工夫研究,由此,解决了轮胎周向上的重叠状态的偏差,因此,能够抑制在行驶时作用于轮胎的旋转轴(横)方向的力发生变动。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概略的子午线半截面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带束层中的各带束的卷绕状态的概略的截面图。图3是表示图1的加强用带束的卷绕状态的展开图。图4表示将图2的加强用带束平行卷绕第1周之后的状态的局部展开图。图5是表示自图3开始进一步再进行螺旋卷绕1周的状态的局部展开图。图6是表示自图4开始进一步再进行螺旋卷绕第2周的状态的局部展开图。图7是表示自图5开始进一步再螺旋卷绕至第7周后、以夹着平行卷绕的方式按1节距进给来螺旋卷绕1周的状态的局部展开图。图8是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加强用带束的卷绕状态的展开图。符号说明:1…内衬、2…胎体帘布、3…带束层、4…加强层、5…胎面部、6…胎肩部、7…胎圈芯、8…胎圈外护胶、9…第一带束部、10…第二带束部、11…胎肩横沟槽、12…第一带束、13…第二带束、14…加强用带束、15…双重区域、16…三重区域。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的说明本质上只不过是示例,并不意图限定本发明、其适用对象、或者其用途。此外,附图是示意图,各尺寸的比率等与实际的各尺寸的比率不同。图1给出了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概略的子午线半截面图。该充气轮胎构成为:从位于轮胎径向的内径侧的内衬1朝向轮胎外径侧设置有胎体帘布2、带束层3、加强层4,表面侧由胎面部5及胎肩部6构成。胎体帘布的两端部向胎圈芯7延伸,从轮胎内侧向外侧折回,将胎圈外护胶8夹在中间。另外,关于其他的构成部件,省略图示及说明。带束层3由配置于轮胎径向的内侧的第一带束部9和配置于外侧的第二带束部10构成。第一带束部9延伸至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胎肩部6的中途。在胎肩部6形成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胎肩横沟槽11。第二带束部10的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形成范围比第一带束部9要窄。如图2所示,利用将第一带束12和第二带束13分别卷绕成螺旋状的带状法,来得到第一带束部9和第二带束部10。第一带束12及第二带束13是将钢丝帘线以规定间隔配置成多列并用橡胶材料被覆而得到的。在第一带束12和第二带束13中,卷绕开始位置和卷绕结束位置处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相反侧,且卷绕方向相反。由此,卷绕成:第二带束13的钢丝帘线与第一带束12的钢丝帘线交叉。加强层4以覆盖带束层3的方式形成。利用将加强用带束14卷绕成螺旋状的带状法来得到加强层4。加强用带束14是将树脂材料(例如、尼龙66)的纤维帘线以规定间隔配置成多列并用橡胶材料被覆而得到的。加强用带束14是从比一端侧的带束层3的一端部更靠侧方部分开始被卷绕,在比另一端侧的带束层3的另一端部更靠侧方部分结束卷绕。在对加强用带束14的螺旋卷绕中,卷绕开始位置和卷绕结束位置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处于与第二带束13相反一侧,且卷绕方向相反。由此,卷绕成:加强用带束14的纤维帘线与所述第二带束13的钢丝帘线呈交叉。另外,在卷绕开始位置和卷绕结束位置,平行卷绕加强用带束14。另外,即便在相对于两端部而言处于内侧的规定位置,也在后述的范围平行卷绕加强用带束。另外,所谓平行卷绕,是指在轮胎周向的同一圆周上缠绕加强用带束14。通过如下形成生胎并对形成的生胎进行硫化成型,来得到所述构成的充气轮胎。生胎的加工中,首先,在未图示的滚筒上卷绕内衬1,在其外周面卷绕第一带束12,来形成第一带束部9。接下来,卷绕第二带束13,来形成第二带束部10,由此,得到带束层3(第一步)。第一步中,通过将第一带束12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一端(第一端)朝向另一端(第二端)以螺旋状进行卷绕而得到第一带束部9。通过将第二带束13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第二端朝向第一端且以其钢丝帘线的倾斜方向与第一带束部9相反的方式以螺旋状进行卷绕,从而得到第二带束部10。接下来,在带束层3的外周卷绕加强用带束14,得到加强层4(第二步)。参照图3~图7,对第二步中的加强用带束14的卷绕方法进行说明。图中,纵轴上,将轮胎周向的1周表示为0~360°。横轴上,表示胎面表面上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位置。图中,将双重重叠的区域(双重区域15)用斜线表示,将三重重叠的区域(三重区域16)用交叉斜线表示。另外,图中,没有准确地记载带束层3,仅显示了卷绕加强用带束14的部分。第二步中,如图4所示,在比形成于滚筒的带束层3更靠一端侧的卷绕开始位置,进行将加强用带束14(在第一圆周上)平行卷绕360°的第一平行卷绕处理,来形成第一平行卷绕部14a。第一平行卷绕部14a处于与第二带束13的卷绕开始位置相反一侧。另外,第一平行卷绕部处于与带束层3不重叠的位置。因此,加强层4在带束层3上被加厚到需要以上的厚度,故而不会出现胎面表面至加强层4的距离被缩短的情形。因此,能够防止:在形成于胎面表面的槽底,有加强层4暴露出的不良情况的发生。接下来,进行将加强用带束14朝向另一端侧以螺旋状进行卷绕的螺旋卷绕处理,来形成第一螺旋卷绕部14b。此处,使进给节距为半节距,直至卷绕7周为止。如图5所示,卷绕开始位置的第一平行卷绕部14a和半节距进给的第1周的螺旋卷绕部14b处于:局部具有双重重叠的双重区域15(图5中,用斜线表示。)的状态。此外,如图6所示,前面螺旋卷绕的第一螺旋卷绕部14b和第2周的第二螺旋卷绕部14c处于:局部具有双重区域15和三重重叠的三重区域16(图6中,用交叉斜线表示。)的状态。当以螺旋状卷绕7周时,暂时实施:进行平行卷绕的第二平行卷绕处理,来形成第二平行卷绕部14d。此处进行的平行卷绕从螺旋卷绕的结束位置起至在(第二圆周上)轮胎周向上为270°的位置(图7中,用虚线表示)。其中,优选的范围为240°±30°。如上所述,图7是表示如上所述从加强用带束14的螺旋卷绕的结束位置至在轮胎周向上为270°的位置进行了平行卷绕时的重叠情况的展开图。图8是表示90°时的重叠情况的展开图。虽然即使将图7和图8进行比较也很清楚,但是,三重区域16的轮胎周向上的偏差情况在图7和图8中相差较大,图5中,平衡良好。当将0°~180°作为a区、将180°~360°作为b区时,将使平行卷绕的加强用带束的卷绕开始位置及卷绕结束位置以每30°进行变化时的三重区域16所占的比例(此处为面积(单位为cm2))在a区和b区中进行比较。将比较结果示于表1。【表1】角度0306090120150180210240270300330360a区2727.529323435.536374045515763b区999910131823.528323539.545a-b18.018.520.023.024.022.518.013.512.013.016.017.518.0由表1可知:在240°±30°的范围内最能够减小a区的三重区域与b区的三重区域16的差值。亦即,以包含旋转轴的平面将充气轮胎面对称切断时,加强用带束的卷绕开始位置及卷绕结束位置在240°±30°的范围内平衡最好。其中,如果在轮胎周向上分割的不是2个区,而是以每90°的4个区或者每60°的6个区等进行比较,则能够更恰当地判断轮胎周向上的平衡。然后,与上述同样地以带状法在加强层4的轮胎外周侧形成作为胎面部5及胎肩部6的橡胶层,由此,得到生胎。然后,对得到的生胎进行硫化成型,由此,完成充气轮胎。像这样完成的充气轮胎中,得到如下效果。(1)通过在加强用带束的卷绕中途进行240°±30°平行卷绕,能够在轮胎周向上平衡良好地配置三重区域16。因此,轮胎周向上的重量平衡稳定。另外,能够抑制作用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力的变动。(2)通过使加强用带束14的卷绕开始位置处于:第二带束部10所在的区域的轮胎外径向侧以外,从而能够抑制第二带束部10的轮胎外径侧的加强层4的厚度。因此,即便在该位置的胎面部5形成有沟槽(胎肩横沟槽11),加强层4也不会暴露出来。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构成,可以进行各种变更。所述实施方式中,将加强用带束14在第一边缘区域及第二边缘区域以螺旋状卷绕3次,但是,卷绕数不限定于此,可以为任何几次。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