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短流道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38268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缩短流道的模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尤其涉及一种缩短流道的模具。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注塑模具的前模由面板15’、热流道板19’、前模仁17’以及热流道16’组成,所述面板15’、热流道板19’、前模仁17’从上至下设置,热流道16’起始于面板15’,经过热流道板19’再经过A板14’,终止于前模仁17’,这样就导致热流道16’过长,如果所示,距离为M,不能够节约原料,废料太重,成本浪费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产品成本的缩短流道的模具。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缩短流道的模具,包括前模,所述前模包括面板、A板、热流道、热流道加热线、冷流道以及进胶点,所述A板的底部设置有前模仁,所述前模仁的下端面具有前模仁腔,所述热流道加热线设置在热流道的一侧,用以加热热流道,所述热流道与冷流道连接,所述冷流道的底部设置有进胶点,所述进胶点采用点胶口,所述热流道起始于面板终止于A板,所述冷流道起始于A板的前模仁的顶部终止于前模仁的上部,所述进胶点起始于前模仁的上部终止于前模仁的前模仁腔,所述进胶点与前模仁的前模仁腔垂直。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使热流道点向前模仁处移动,通过缩短减少距离,既能简化模具结构和模具成本,又能节约原料,减少原料浪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包括后模,所述后模设置在前模下方,所述后模包括底板、B板、后模仁、顶针板、顶针以及斜顶,所述底板的上端面设置有方铁,所述方铁设置有两个并位于底板的两端,所述B板设置在方铁上方,所述后模仁位于后模的上端面,所述顶针板位于底板上并位于两个方铁内,所述底板下方设置有注塑机,所述注塑机的顶棍穿过底板并控制顶针板上下移动,所述顶针板包括上下设置的上顶针板、下顶针板,所述斜顶设置在下顶针板上,所述顶针设置在上顶针板上,所述顶针、斜顶的顶部均通向后模仁的后模仁腔,所述上顶针板与下顶针板之间设置有控制两者能发生相对移动的控制件,当所述上顶针板与下顶针板发生相对移动时,所述顶针高于斜顶。采用两次顶出,一次顶出由注塑机顶棍控制顶针板整体上移,将注塑产品从B板的模腔顶出;接着控制件控制上顶针板再向上顶,此时,顶针高于斜顶,实现二次顶出,使产品脱离完全脱离斜顶结构,使产品顺利脱离模具;用以解决产品的结构有斜顶和顶针同步顶出时,产品会吸附到斜顶上,不易取出,继而影响到产品的良率的问题。

优选地,所述控制件包括旋转块、旋转轴、凹槽,所述旋转块设置在下顶针板的一端,所述旋转块通过旋转轴与下顶针板转动连接,所述凹槽设置在靠近所述下顶针板的方铁的内侧,所述旋转块的一端位于凹槽内,且所述凹槽的高度大于位于凹槽内的旋转块的宽度,所述旋转块的另一端能与上顶针板的底部端面接触并能将上顶针板顶起。在顶针板被迫上移的过程中,通过旋转块一端与凹槽的配合,旋转块的一端被凹槽限制,无法上移,而旋转块的另一端则会被迫上移,将上顶针板向上顶,与下顶针板发生相对移动,实现第二次顶出,采用机械结构配合,连贯性较强。

优选地,所述斜顶顶部位于模腔的一端,所述顶针位于模腔的底部。斜顶与顶针的配合设置,能将产品完整的顶出。

优选地,所述下顶针板一端的中部设置有通孔,所述旋转轴设置在通孔内,所述旋转块套设在旋转轴上,所述凹槽的位置与通孔的位置对应。

优选地,所述斜顶的下端与下顶针板转动连接,所述上顶针板上设置有供斜顶通过斜顶孔,所述斜顶穿过斜顶孔通向所述后模仁腔。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前模与后模B板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前模与后模B板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后模中的顶针板整体上移X距离后,且上顶针板被顶起Y距离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底板;2-方铁;3-B板;4-凹槽;5-旋转块;6-旋转轴;7-上顶针板;8-下顶针板;9-斜顶孔;10-斜顶;11-顶针;12-顶棍;13-注塑产品;14-A板;15-面板;16-热流道;17-前模仁;18-后模仁;20-热流道加热线;21-冷流道;22-进胶点;

14’-A板;15’-面板;16’-热流道;17’-前模仁;19’-热流道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参见附图2-4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缩短流道的模具,包括前模,前模包括面板15、A板14、热流道16、热流道加热线20、冷流道21以及进胶点22,A板14的底部设置有前模仁17,前模仁17的下端面具有前模仁腔,热流道加热线20设置在热流道16的一侧,用以加热热流道16,热流道16与冷流道21连接,冷流道21的底部设置有进胶点22,热流道16起始于面板15终止于A板14,冷流道21起始于A板的前模仁17的顶部终止于前模仁17的上部,所述进胶点22起始于前模仁17的上部终止于前模仁17的前模仁腔,进胶点22与前模仁17的前模仁腔垂直。使热流道16点向前模仁17处移动,通过缩短减少距离(由距离M缩短到距离N)。

缩短流道的模具还包括后模,后模设置在前模下方,后模包括底板1、B板3、后模仁18、顶针板、顶针11以及斜顶10,底板1的上端面设置有方铁2,方铁2设置有两个并位于底板1的两端,B板3设置在方铁2上方,后模仁18位于后模的上端面,顶针板位于底板1上并位于两个方铁2内,底板1下方设置有注塑机,注塑机的顶棍12穿过底板1并控制顶针板上下移动,顶针板包括上下设置的上顶针板7、下顶针板8,斜顶10设置在下顶针板8上,顶针11设置在上顶针板7上,顶针11、斜顶10的顶部均通向后模仁18的后模仁18腔,上顶针板7与下顶针板8之间设置有控制两者能发生相对移动的控制件,当上顶针板7与下顶针板8发生相对移动时,顶针11高于斜顶10。采用两次顶出,一次顶出由注塑机顶棍12控制顶针板整体上移,将注塑产品13从B板3的模腔顶出X距离;接着控制件控制上顶针板7再向上顶Y距离,此时,顶针11高于斜顶10,实现二次顶出,使产品脱离完全脱离斜顶10结构,使产品顺利脱离模具;用以解决产品的结构有斜顶10和顶针11同步顶出时,产品会吸附到斜顶10上,不易取出,继而影响到产品的良率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的控制件包括旋转块5、旋转轴6、凹槽4,旋转块5设置在下顶针板8的一端,旋转块5通过旋转轴6与下顶针板8转动连接,凹槽4设置在靠近下顶针板8的方铁2的内侧,旋转块5的一端位于凹槽4内,且凹槽4的高度H大于位于凹槽4内的旋转块5的宽度W,旋转块5的另一端能与上顶针板7的底部端面接触并能将上顶针板7顶起。在顶针板被迫上移的过程中,通过旋转块5一端与凹槽4的配合,旋转块5的一端被凹槽4限制,无法上移,而旋转块5的另一端则会被迫上移,将上顶针板7向上顶,与下顶针板8发生相对移动,实现第二次顶出,采用机械结构配合,连贯性较强。

斜顶10顶部位于模腔的一端,顶针11位于模腔的底部。斜顶10与顶针11的配合设置,能将产品完整的顶出。

下顶针板8一端的中部设置有通孔,旋转轴6设置在通孔内,旋转块5套设在旋转轴6上,凹槽4的位置与通孔的位置对应。

斜顶10的下端与下顶针板8转动连接,上顶针板7上设置有供斜顶10通过斜顶孔9,斜顶10穿过斜顶孔9通向后模仁18腔。

以上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