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G二次开发的整体式热流道快速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7076阅读:788来源:国知局
基于UG二次开发的整体式热流道快速成型模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基于UG二次开发的整体式热流道快速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UG二次开发是安装在成型模具上的显示屏主机内的控制软件,该控制软件是针对自身产品的特点进行一些二次开发,对提高产品的设计效率,缩短产品设计周期,使设计符合国家标准等,具有重大意义。通常,用户需要针对自身产品建立必需的标准件参数化图库,建立行业标准件和通用件图库,针对产品特点做专门开发等,以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

成型模具上开设有热流道系统,热流道系统工作原理是在塑料模具内安装加热器,利用加热和温度控制的原理使模具的浇道保持熔融状态。

目前,热流道系统虽然是一个很成熟的技术,但通过技术人员不断的更新,热流道系统还是有些需要改善的地方,比如,热流道系统中的管路排布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基于UG二次开发的整体式热流道快速成型模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方案来实现:基于UG二次开发的整体式热流道快速成型模具,该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和下模之间的分型面上下两边分别是上模流道板、下模流道板,在两个流道板上都设置有热流道系统,所述热流道系统包括:

呈“7”字型的第一发热件,所述第一发热件的“7”字型顶部呈向外翘的弧形,其竖部为一直线型发热杆,在直线型发热杆的出口端设置有两个背向的L型端子,两个L型端子连接发热件内部的发热丝;

弧形发热件,所述弧形发热件的两端设置有端子插孔,端子插孔处金属体连接弧形发热件的发热丝;

带凸柱的弧形发热件,所述带凸柱的弧形发热件是在弧形发热件的外侧拱部中心设置有一个连接柱,所述连接柱设置有两个外露的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分别连接有发热丝,弧形发热件内置的两根发热丝分别连接于弧形端部的端子插孔处的金属件上;

直形发热件,所述直形发热件内置两根并排不相连接的发热丝,两根发热丝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端子件和端子插孔处的金属件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发热件的L型端子分别连接于两个相邻的弧形发热件的端子插孔上,或第一发热件的L型端子分别连接于相邻的弧形发热件、带凸柱的弧形发热件的端子插孔上。

进一步的,所述上模流道板包括主热嘴和副热嘴,所述主热嘴与副热嘴之间设置有呈“7”字型的第一发热件,沿主热嘴边缘设置有若干弧形发热件和一个带凸柱的弧形发热件,带凸柱的弧形发热件的连接端子连接直形发热件的端子插孔内。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将传统的发热装置改为分段式连接,通过不同的规格来满足热嘴的需要,由于热嘴一般是呈圆形分布于流道板体上,因此,设计多种不同的带有弧形发热件来满足不同的模具需要,本实用新型设计了“7”字型的第一发热件、弧形发热件、带凸柱的弧形发热件、直形发热件,这些发热件通过设计不同的规格大小,可以应用到多种模具内,以达到快速布线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模具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流道板的热流道系统分布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呈“7”字型的第一发热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弧形发热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带凸柱的弧形发热件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直形发热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照附图1-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基于UG二次开发的整体式热流道快速成型模具,该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和下模之间的分型面2上下两边分别是上模流道板1、下模流道板3,在两个流道板上都设置有热流道系统,所述热流道系统包括:

呈“7”字型的第一发热件102,所述第一发热件102的“7”字型顶部呈向外翘的弧形,其竖部为一直线型发热杆,在直线型发热杆的出口端设置有两个背向的L型端子105,两个L型端子105连接发热件102内部的发热丝;

弧形发热件103,所述弧形发热件103的两端设置有端子插孔1031,端子插孔1031处金属体连接弧形发热件103的发热丝;

带凸柱的弧形发热件104,所述带凸柱的弧形发热件104是在弧形发热件103的外侧拱部中心设置有一个连接柱,所述连接柱设置有两个外露的连接端子1041,所述连接端子1041分别连接有发热丝,弧形发热件104内置的两根发热丝分别连接于弧形端部的端子插孔处的金属件上;

直形发热件106,所述直形发热件内置两根并排不相连接的发热丝,两根发热丝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端子件1061和端子插孔处的金属件上。

所述第一发热件102的L型端子105分别连接于两个相邻的弧形发热件103的端子插孔上,或第一发热件102的L型端子105分别连接于相邻的弧形发热件103、带凸柱的弧形发热件104的端子插孔上。

所述上模流道板1包括主热嘴和副热嘴,所述主热嘴与副热嘴之间设置有呈“7”字型的第一发热件102,沿主热嘴边缘设置有若干弧形发热件103和一个带凸柱的弧形发热件104,带凸柱的弧形发热件104的连接端子1041连接直形发热件106的端子插孔内。

实施例:

如图2所示,流道板设置有1个主热嘴、4个副热嘴,主热嘴设于流道板的中部,4个副热嘴分布于主热嘴的四等分线上,主热嘴和4个副热嘴之间设置有4个呈“7”字型的第一发热件102,主热嘴边缘设置有3个弧形发热件103、1个带凸柱的弧形发热件104,与带凸柱的弧形发热件104不相邻的2个第一发热件102的L型端子105分别连接于相邻的弧形发热件103的端子插孔上,与带凸柱的弧形发热件104相邻的2个第一发热件102的L型端子105分别连接于弧形发热件103、带凸柱的弧形发热件104的端子插孔上,带凸柱的弧形发热件104的连接端子1041连接直形发热件106的端子插孔内,直形发热件106的端子件1061连接外部的供电导线,整个热流道系统形成一个回路,达到发热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