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色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73440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色模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色模具。



背景技术:

双色模:两种塑胶材料在同一台注塑机上注塑,分两次成型,但是产品只出模一次的模具。一般这种模塑工艺也叫双料注塑,通常由 1 套模具完成,且需要专门的双色注塑机,它一般包括两个型腔和两个型芯,在一边的型腔内注塑好一部分后,然后用注塑机将下模部分旋转 180 度再注塑另外的一部分。

如图6所示的一种淋沥盆,包括有底部8、柔性侧壁9和边沿10,在利用双色模具注塑成型时,首先在一个型腔中形成底部8及边沿10,然后第一次开模,使上模远离下模,然后用注塑机将下模部分旋转 180 度,使得注塑的底部8及边沿10对准另一个型腔合模后注塑形成柔性侧壁9,然后第二次开模就形成淋沥盆。

但是该双色模具在形成底部和边沿后进行脱模时,薄壁的底部和边沿可能会随着上模发生移动,如此造成底部和边沿发生位移,此时就需要工作人员辅助移动底部及边沿与型芯对准,该辅助的操作不仅增加了操作步骤,而且也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也增加了注塑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色模具,该双色模具在加工时能够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底部和边沿随着上模发生位移,加工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双色模具,包括转盘,所述转盘上设置有第一模具、第二模具,所述第一模具包括第一上模与第一下模,所述第一上模上设置有用于成型底部和边沿的第一型腔,所述第一下模上设置与第一型腔配合的第一型芯,所述第二模具包括第二上模与第二下模,所述第二上模上设置有用于成型柔性侧壁的第二型腔,所述第二下模上设置与第二型腔配合的第二型芯,所述第一上模上方设置有第一流道板,所述第一流道板与第一上模间均设置有第一顶针板,所述第一顶针板上设置有若干贯穿第一上模且分别与底部和边沿抵触的第一顶针,所述第一流道板与第一顶针板间设置有驱动第一顶针板向第一下模方向滑移的第一弹性驱动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开模时,第一上模向上移动,然后在第一弹性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第一顶针板向远离第一流道板的方向移动,然后第一顶针会一直与底部和边沿抵触,则在第一上模移动的过程中就能一定程度上避免底部及边沿随上模一起滑移,然后当第一顶针板与第一上模抵触时,第一顶针板会随着上模一起移动直至与底部及边沿分离开,如此第一顶针的设置就省去了辅助固定底部和边沿的操作,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使得加工也比较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上模上方设置有第二流道板,所述第二流道板与第二上模间设置有第二顶针板,所述第二顶针板上设置有若干贯穿第二上模且分别与底部和边沿抵触的第二顶针,所述第二流道板上设置有驱动第二顶针板向第二下模方向滑移的第二弹性驱动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在第二模具处注塑时就形成了柔性侧壁,然后进行脱模时,同样要避免底部和边沿随着上模的移动造成的柔性侧壁的形状发生改变,所以设置的第二弹性驱动件在第二上模向上移动时驱动第二顶针板,向第二下模的方向移动,则第二顶针就会一致抵触在边沿和底部,则就能够使得底部和边沿稳定的固定在第二下模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顶针板包括有靠近转盘一侧的安装第一顶针的第一安装板和用于安装第一弹性驱动件的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顶针板包括有靠近转盘一侧用于安装第二顶针的第三安装板和用于安装第二弹性驱动件的第四安装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第一安装板用于安装第一顶针,第二安装板用于安装第一弹性驱动件,则能够实现在安装或者拆卸时较之一体的结构更加方便,同理设置的第三安装板和第四安装板具有相同的作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下模和第二下模上设置有脱料板,所述脱料板上设置有安装边沿的安装槽,所述第一下模和第二下模上设置有将脱料板与底部同时推动向远离第一下模或第二下模方向的顶出机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脱料板能够将边沿安装进去,则在脱模时在顶出机构的作用下将脱料板和底部同时推动远离第一下模或第二下模,则就能避免不同步的底部或者边沿脱出时对柔性侧壁造成形变,同时设置的脱料板与边沿的接触面积比较大,则就能实现边沿受力均匀,则脱模效果优良,能够有效减少受力不均造成的柔性侧壁的形变程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顶出机构包括有设置在第一下模或第二下模与转盘间的滑移板,所述滑移板上设置有贯穿第一下模或第二下模与底部抵触的第三顶针及固定在滑移板上与脱料板固定的顶杆。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滑移板能够在第一下模或第二下模与转盘之间滑移,当滑移板向脱料板方向滑移时第三顶针就会与底部或边沿抵触,然后顶杆会与脱料板抵触,滑移板向第一上模或第二上模方向滑移就能够同时将底部和边沿顶出第一下模或第二下模,则就能够使得柔性侧壁的形状保持的比较完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移板与第一下模或第二下模间设置有导向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导向轴能够使得滑移板的滑移方向保持一致,就能够使得顶杆和第三顶针的滑移方向保持一致,则就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滑移板发生偏移造成的第三顶杆发生偏移对底部和边沿的磨损现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向轴上套设有驱动滑移板向转盘方向移动的第三弹性驱动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滑移板滑移至一定的高度不在向脱料板方向滑移时,淋沥盆就脱出第一下模或第二下模,设置的第三弹性驱动件就能够驱动滑移板向转盘方向的滑移,结构设计的比较合理,同时第三弹性件时套设在导向轴上的,如此就一定程度上避免第三弹性驱动件发生偏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弹性驱动件、第二弹性驱动件和第三弹性驱动件均设置为弹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弹性驱动件、第二弹性驱动件和第三弹性驱动件均设置为弹簧,则在弹簧的张力的作用下就能够驱动第一顶针板、第二顶针板或滑移板滑移,比较方便,省去了其他动力驱动设置,节约能源。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移板上固设有限定脱料板滑移距离的限位导柱,所述第一下模和第二下模上设置有安装卡槽,所述脱料板上设置有安装在安装卡槽中的安装卡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限位导柱能实现对滑移板的滑移位置的限定,然后当限位导柱与第一下模或第二下模抵触时,此时安装卡块为与安装卡槽的上端并未脱出安装卡槽,然后在弹簧的作用下,滑移板远离脱料板方向移动,则安装卡块会安装于安装卡槽中,则脱料板的位置就固定准确,安装卡块安装于安装卡槽中,脱料板的位置就会难偏移。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对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设置的第一顶针和第一弹性驱动件能够实现在第一模具脱模时,第一顶针与底部和边沿抵触,则就能够有避免底部和边沿随着上模移动发生位移的现象,则底部及边沿定位准确则加工柔性侧壁时更加方便,而且加工的产品精度比较高;

2、设置的脱料板与第三顶针配合的结构能够实现加工成品在脱模时受力均匀,柔性侧壁变形程度较小,脱模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3为实施例的第一模具结构图,旨在表示第一顶针与底部和边沿的位置关系;

图4为第二模具的结构图,旨在表示第二顶针和淋沥盆的结构图;

图5为实施例的第一下模和第二下模结构图,旨在表示第一下模和第二下模与滑移板间的位置关系;

图6为实施例淋沥盆的结构图;

图7为实施例的底部和边沿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1、转盘;2、第一模具;21、第一上模;211、第一型腔;22、第一下模;221、第一型芯;3、第二模具;31、第二上模;32、第二下模;311、第二型腔;321、第二型芯;4、第一流道板;41、第一顶针板;411、第一顶针;4111、第一安装板;4112、第二安装板;412、第一弹性驱动件;5、第二流道板;51、第二顶针板;5111、第三安装板;5112、第四安装板;511、第二顶针;512、第二弹性驱动件;6、脱料板;61、安装槽;62、安装卡槽;63、安装卡块;7、滑移板;71、第三顶针;72、顶杆;73、导向轴;74、第三弹性驱动件;75、限位导柱;8、底部;9、柔性侧壁;10、边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双色模具,如图1和2所示,包括转盘1,转盘1上设置有第一模具2、第二模具3,第一模具2包括第一上模21与第一下模22,第一上模21上设置有用于成型底部8和边沿10的第一型腔211,第一下模22上设置与第一型腔211配合的第一型芯221,第二模具3包括第二上模31与第二下模32,第二上模31上设置有用于成型柔性侧壁9的第二型腔311,第二下模32上设置与第二型腔311配合的第二型芯321。

当注塑形成淋沥盆时,将第一模具2合模,在第一模具2上形成图7中的边沿10和底部8,开模,使第一上模21和第二上模31远离第一下模22和第二下模32,然后转动转盘1带动第一下模22和第二下模32发生位移,然后合模,第一下模22与第二上模31合模,第二下模32与第一上模21合模,然后同时注塑,在第一下模22上形成图6中与底部8和边沿10连接的柔性侧壁9,如此就形成了淋沥盆,而在第二下模32上继续形成底部8和边沿10,然后第一下模22与第二上模31开模拿出淋沥盆,第二下模32与第一下模22开模后转动转盘1使得第一下模22和第二下模32位置发生改变,然后第一下模22与第一上模21合模,第二下模32与第二上模31合模,继续注塑,重新形成淋沥盆或者底部8和边沿10,重复操作即可。

如图2和3所示,第一上模21上方设置有第一流道板4,第一流道板4与第一上模21间均设置有第一顶针板41,第一顶针板41上设置有若干贯穿第一上模21且分别与底部8和边沿10抵触的第一顶针411,第一流道板4上设置有驱动第一顶针板41向第一下模22方向滑移的第一弹性驱动件412,第一弹性驱动件412设置为弹簧,其中第一顶针板41包括有靠近转盘1一侧的安装第一顶针411的第一安装板4111和用于安装第一弹性驱动件412的第二安装板4112,第一安装板4111和第二安装板4112固定连接,当第一上模21远离转盘1方向滑移时,弹簧驱动第一顶针板41压紧底部8和边沿10,则底部8与边沿10位置固定且不会随着第一上模21发生移动,当第一顶针板41与第一上模21抵触时在继续移动第一上模21就能够实现脱模,然后转盘1转动,第一下模22和第二下模32位置发生移动,合模继续注塑。

如图2和4所示,当继续注塑结束时,会在第二上模31所在侧形成与底部8和边沿10连接的柔性侧壁9,在开模时底部8、边沿10也可能会随着第二上模31移动发生位移使得柔性侧壁9发生形变,所以在第二上模31上方设置有第二流道板5,第二流道板5与第二上模31间设置有第二顶针板51,第二顶针板51上设置有若干贯穿第二上模31且分别与底部8和边沿10抵触的第二顶针511,第二流道板5上设置有驱动第二顶针板51向第二下模32方向滑移的第二弹性驱动件512,第二弹性驱动件512也设置为弹簧,而且第二顶针板51包括有靠近转盘1一侧用于安装第二顶针511的第三安装板5111和用于安装第二弹性驱动件512的第四安装板5112,同样脱模时弹簧驱动第二顶针板51向转盘1方向移动,则在第二上模31继续移动的过程中,第二顶针511会与第二下模32或第一下模22上的边沿10与底部8抵触,则底部8与边沿10较难随第二上模31移动,然后当第二顶针板51与第二下模32抵触时,第二顶针511会远离底部8和边沿10,则就实现了第二上模31的开模。

如图3~5所示,当要将淋沥盆从第一下模22或第二下模32上顶出时,通过在第一下模22或第二下模32上设置脱料板6,脱料板6上设置有安装边沿10的安装槽61,第一下模22或第二下模32上设置有将脱料板6与底部8同时推动向远离第一下模22或第二下模32方向的顶出机构,顶出机构推动脱料板6和底部8向远离转盘1的方向移动,就可以将淋沥盆顶出,设置的脱料板6使得顶出机构与边沿10的接触面积比较大,则在顶出的过程中受力均匀就能一定程度上避免受力不均造成的柔性侧壁9的较大的形变。

如图3~5所示,顶出机构包括有设置在第一下模22或第二下模32与转盘1间的滑移板7,滑移板7上设置有贯穿第一下模22或第二下模32与底部8抵触的第三顶针71及固定在滑移板7上与脱料板6固定的顶杆72,滑移板7与第一下模22或第二下模32间设置有导向轴73,导向轴73上套设有驱动滑移板7向转盘1方向移动的第三弹性驱动件74,第三弹性驱动件74同样设置为弹簧。

在顶出机构顶出淋沥盆的过程中,滑移板7在动力件的驱动下,动力件可设置为气缸(图中未示出),气缸推动滑移板7滑动,则顶杆72和第三顶针71同步滑移,第三顶针71与底部8抵触,顶杆72与脱料板6抵触,同时推动淋沥盆的边沿10和底部8,则在移动的过程中淋沥盆就会脱出第一下模22或者第二下模32,然后在滑移板7移动的过程中导向柱也会向远离转盘1的方向移动,然后导向柱能够使得滑移板7的滑移方向稳定,然后再在导向柱上套设上弹簧,在弹簧的作用力下驱动滑移板7向转盘1的方向移动,则第三顶针71和顶杆72就恢复至原位。

如图5所示,在滑移板7上固设有限定脱料板6滑移距离的限位导柱75,第一下模22和第二下模32上设置有安装卡槽62,脱料板6上设置有安装在安装卡槽62中的安装卡块63,滑移板7向远离底座的方向滑移时,限位导柱75与第一下模22或第二下模32抵触,则滑移板7就不再位移,然后安装卡块63位于安装卡槽62的上方,然后弹簧驱动滑移板7向转盘1方向滑移时,安装卡块63安装于安装卡槽62中,则脱料板6的位置就会受到限定,不会发生偏移,则生成的产品形状规整。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