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芯内缩的双色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74379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芯内缩的双色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双色注塑模生产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一种模芯内缩的双色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塑胶产品因其结构设计及制造的多样化,在不同领域的使用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近年来,双色胶件的设计与使用更是社会发展的潮流,提高塑胶件更为广阔的使用空间,但是因双色胶件结合不牢的问题而引发胶件之间的脱离现象,造成合格率的降低,而在使用过程中双色胶件的脱离更是对使用者造成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芯内缩的双色注塑模具,解决双色胶件结合不牢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模芯内缩的双色注塑模具,包括用于成型第一色的第一上模、用于成型第二色的第二上模、与所述第一上模和第二上模均能配合的两个下模、用于固定第一上模和第二上模的上安装板、用于固定两个下模的下安装板及与所述下安装板连接的旋转轴;

所述第一上模包括第一上模板及嵌设于第一上模板的第一上模芯;

所述第二上模包括第二上模板及嵌设于第二上模板的第二上模芯;

所述下模包括下模板、下模架及嵌设于下模板的下模芯;

还包括若干可内缩的第一镶件及用于驱动第一镶件运动的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镶件安装于所述下模;

所述第一镶件包括第一镶芯,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与所述下模铰接的第一顶件及设置于第一上模板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顶件转动的第二顶件,所述第二顶件的一端固定于第一上模板,当所述第一上模与所述下模闭合时,所述第二顶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顶件抵接,使第一镶件移动后第一镶芯的顶端与第一上模芯形成第一型腔;

所述第二上模与所述下模在闭合状态时,第二上模芯与下模芯形成第二型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镶件还包括用于固定连接第一镶芯的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设置于下模板远离上模板的一侧并与下模板间距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顶件包括第二压板及第二顶柱,所述第二压板固定连接于第一 上模板,所述第二顶柱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压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顶件包括转轴及与转轴转动连接的第一顶板,所述转轴枢接于所述下模架。

进一步的,所述下模架包括模底板及固定连接于模底板两侧的立柱,所述立柱设置有用于容置转轴的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镶芯设有第一镶芯上端部,所述第一镶芯上端部的截面呈工字状。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上模板设置有用于对第一固定板进行限位的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安装于第二上模板的连接件及与所述连接件连接的限位柱,所述下模板设有用于限位柱贯穿于下模板的通孔,当所述第二上模与所述下模配合时,所述限位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板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上模板还设置有第一上流道,所述下模板设置有与第一上流道配合第一进胶口。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上模板还设置有第二上流道,所述下模板设置有与第二上流道配合的第二进胶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模芯内缩的双色注塑模具,在第一色胶件内形成若干孔,第二色胶件在成型时则将胶料成型于第一色胶件内的若干孔内,使第二色胶件扣合于第一色胶件,实现两色胶件结合牢固的目的,解决双色胶件易脱离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上模与下模的结合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上模与下模的结合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的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上模与下模的结合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上模与下模的结合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6的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

100—上安装板 200—下安装板 300—旋转轴

1—第一上模 11—第一上模板 111—第一上模芯

112—第一上流道 2—第二上模 21—第二上模板

211—第二上模芯 212—第二上流道 3—下模

31—下模板 311—下模芯 312—第一进胶口

313—第二进胶口 314—通孔 32—下模架

321—模底板 322—立柱 3221—凹槽

4—第一镶件 41—第一镶芯 411—第一镶芯上端部

42—第一固定板 5—第一驱动组件 51—第一顶件

513-前端 514-后端

511—转轴 512—第一顶板 52—第二顶件

521—第二压板 522—第二顶柱 6—第一型腔

61—第一成型胶件 7—第二型腔 71—第二成型胶

8—限位组件 81—连接件 82—限位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5和图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模芯内缩的双色注塑模具,包括用于成型第一色的第一上模1、用于成型第二色的第二上模2、与所述第一上模1和第二上模2均能配合的两个下模3、用于固定第一上模1和第二上模2的上安装板100、用于固定两个下模3的下安装板200及与所述下安装板200连接的旋转轴300;

所述第一上模1包括第一上模板11及嵌设于第一上模板11的第一上模芯111;

所述第二上模2包括第二上模板21及嵌设于第二上模板21的第二上模芯211;

所述下模3包括下模板31、下模架32及嵌设于下模板31的下模芯311;

还包括若干可内缩的第一镶件4及用于驱动第一镶件4运动的第一驱动组件5,所述第一镶件4安装于所述下模3;

所述第一镶件4包括第一镶芯41,所述第一驱动组件5包括与所述下模3铰接的第一顶件51及设置于第一上模板11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顶件51转动的第二顶件52,所述第二顶件52的一端固定于第一上模板11,当所述第一上模1与所述下模3闭合时,所述第二顶件5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顶件51抵接,使第一镶件4移动后第一镶芯41 的顶端与第一上模芯111形成第一型腔6;

所述第二上模2与所述下模3在闭合状态时,第二上模芯211与下模芯311形成第二型腔7。

所述第一镶件4还包括用于固定连接第一镶芯41的第一固定板42,所述第一固定板42设置于下模板31远离上模板的一侧并与下模板31间距设置。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将第一上模1和第二上模2对称固定安装于上安装板100,将两个下模3对称固定安装于下安装板200,下安装板200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绕旋转轴360度旋转,第一上模1与下模3闭合时,第一驱动组件5的第二顶件52压住第一顶件51的后端514,则第一顶件51的前端513发生翘曲,顶起第一镶件4的第二固定板42,使第二固定板42向上运动,从而带动安装于第二固定板42的第一镶芯41上移,使第一镶芯41的一端与所述上模芯111抵接后形成第一型腔6,当第一色胶料充满第一型腔6并完成注塑形成第一成型胶件61时,位于第一成型胶件61的第一镶芯41处形成通孔,接下来,第一上模1和与所述第一上模1配合的下模3分离,第一成型胶件61留在下模芯311,下安装板200旋转180度,带有第一色成型胶件61的下模3与所述第二上模2配合,第二固定板42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同时带动第一镶芯41向下运动,第一镶芯41脱离已成型的第一成型胶件61,成型通孔变为第二型腔7的一部分,第二色胶料进入第二型腔7,完成双色胶件的注塑工序,实现第二成型胶件71与第一成型胶件61结合。

有益效果: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模芯内缩的双色注塑模具,可内缩模芯在第一成型胶件内形成通孔,而通孔成为第二成型型腔的一部分,致使第二色胶料进入第二成型型腔时,同时第二色胶料进入第一成型胶件的通孔内,实现双色胶料的结合更牢固的目的。

请参考图3,所述第二顶件52包括第二压板521及第二顶柱522,所述第二压板521固定连接于第一上模板11,所述第二顶柱52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压板521。

所述第一顶件51包括转轴511及与转轴511转动连接的第一顶板512,所述转轴511枢接于所述下模架32。

所述下模架32包括模底板321及固定连接于模底板321两侧的立柱322,所述立柱322设置有用于容置转轴511的凹槽3221。

具体的,在立柱322的一端设置用于容置第一顶件51的凹槽3221,转轴511的两端嵌于凹槽3221的侧壁,第一顶板512转动连接于转轴511。

第二顶件52包括固定连接于第一上模板11的第二压板521及连接于第二压板521的第二顶柱522,第一上模1与下模3合模时,第二顶柱522抵接于第一顶板512。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灵活,易加工,制作成本低。

请参考图4和图7,所述第一镶芯41设有第一镶芯上端部411,所述第一镶芯上端部411的截面呈工字状。

第一成型胶件61的内部形成截面为工字型通孔,使第二成型胶件71与第一成型胶件61的结合成倒扣状,提高双色胶料的结合牢固性。

请参考图5,所述第二上模板21设置有用于对第一固定板42进行限位的限位组件8,所述限位组件8包括安装于第二上模板21的连接件81及与所述连接件81连接的限位柱82,所述下模板31设置有用于限位柱82贯穿于下模板31的通孔314。

限位组件8的设置使第一镶芯41的上端面距第一上模芯111的距离与第一成型型腔6的上下面距离一致。

请参考图2和图5,所述第一上模板11还设置有第一上流道112,所述下模板31设置有与第一上流道112配合第一进胶口312。

所述第二上模板21还设置有第二上流道212,所述下模板31设置有与第二上流道212配合的第二进胶口313。

通过第一上流道112及第一进胶口312的设置,使第一色完成注塑工序,通过第二上流道212及第二进胶口313,使第二色完成注塑工序,实现双色注塑互不干扰的目的,保证胶料色的单一性及避免互相干扰的作用。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