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D打印机的金属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60972发布日期:2020-09-18 17:34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一种3D打印机的金属框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3d打印领域,特指一种3d打印机的金属框架。



背景技术:

3d打印(3dp)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又称增材制造,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常在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被用于制造模型,后逐渐用于一些产品的直接制造,已经有使用这种技术打印而成的零部件。该技术在珠宝、鞋类、工业设计、建筑、工程和施工(aec)、汽车,航空航天、牙科和医疗产业、教育、地理信息系统、土木工程、枪支以及其他领域都有所应用。由于3d打印机能够对不同材料进行加工制造,而材料的重量一般具有很大的差异,打印机的金属框架在加工时所承受的重量,产生的震动也有所不一样,这对于打印机的减震结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目前市面上现有的3d打印机,其框架底部至设置有粗略缓冲的垫片,在加工时,这些简单的垫片难以满足加工精度高的零件的加工,且对于加工重量较重的零件这些垫片基本难以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导致加工精度低。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3d打印机的金属框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该3d打印机的金属框架,包括:底板、安装于所述底板上端面并位于两侧的左侧板和右侧板、设置于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之间的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梁与所述底板之间的第一支撑柱,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前端分别连续弯折形成有第二支撑柱和第三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梁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撑柱和所述第三支撑柱上端,所述底板下端面的四个角上均设置有可快速拆装的减震块,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四个用于安装所述减震块的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上两端分别安装有缓冲垫,所述缓冲垫抵压于所述减震块端部上。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安装座设置有四个分别位于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下方,所述第一安装座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减震块的第一安装槽,所述减震块插入所述第一安装槽内并通过第十七铆钉固定。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撑梁两端均设置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支撑梁由复数块钣金铆接而成,所述第一支撑梁中部设置有复数第一加强柱,所述第一支撑梁中部设置有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安装座由钣金多次弯折成方管,所述第二安装座两端分别弯折成型有第一安装板和第四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置有两个第一安装孔,所述第四安装板上设置有两个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支撑梁中间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安装座连通的第一缺口,所述第一加强柱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座内,所述第二安装座四边上端均弯折成型有与所述第一支撑梁铆接的铆接边。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底板包括有中心板块、铆接于所述中心板块左右两侧的左底板和右底板、铆接于所述中心板块前后两侧的前底板和后底板及铆接于所述中心板块中部并与所述前底板和所述后底板平行的加强钣金,所述左底板左侧弯折成型有第一安装架,所述第一安装架两端铆接于所述左侧板上,所述右底板右侧弯折成型有第二安装架,所述第二安装架两端铆接于所述右侧板上,所述前底板前端弯折成型有第三安装架,所述第三安装架两端分别铆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柱和所述第三支撑柱上,所述后底板后端端弯折成型有第四安装架,所述第四安装架两端分别铆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柱和所述第三支撑柱上。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左侧板上端设置有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包括有连续90°弯折冲压成型的第一板块、第二板块、第三板块及第四板块,所述第一板块通过复数第一铆钉与所述左侧板铆接,所述左侧板上端90°弯折成型有第一顶板,所述第四板块通过第二铆钉与所述第一顶板铆接;所述第三板块中部向外冲压形成有与所述第二板块共面的第一支撑板块,所述第一支撑板块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三板块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两端分别通过两个第三铆钉和两个第四铆钉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块和所述第三板块铆接,所述第一支撑板块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左侧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块下方并且两端分别通过两个第五铆钉和两个第六铆钉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块和所述左侧板铆接,所述第一支撑板块上至少设置有两个第三安装孔;所述右侧板上端设置有第三安装板,所述第三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结构一样,所述第三安装板上冲压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块等高的第二支撑板块,所述第二支撑板块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右侧板连接的第三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块下方并且两端分别通过两个第七铆钉和两个第八铆钉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块和所述右侧板铆接,所述第四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块下方并且两端分别通过两个第九铆钉和两个第十铆钉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块和所述右侧板铆接,所述第二支撑板块上至少设置有两个第四安装孔,且两个所述第四安装孔分别位于所述第九铆钉和所述第十铆钉旁侧。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左侧板中间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旁侧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支撑板块位于所述第一开口上方;所述右侧板中间设置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二支撑板块位于所述第三开口上方,所述第三开口旁侧还设置有第四开口、第五开口、第六开口,所述第六开口旁侧设置有第七开口。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安装板中第四板块上设置有三个间隔分布的第五安装孔,所述左侧板上成型有复数第六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板上设置有三个与所述第五安装孔对应的第七安装孔,所述右侧板上成型有复数第八安装孔,所述第七安装孔旁侧设置有第八开口;所述左侧板外壁上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包括有通过复数第十四铆钉铆接于所述左侧板上的第一板体、90°弯折成型于所述第一板体上的第二板体及90°弯折成型于所述第二板体一端并通过第十五铆钉与所述第二安装板铆接的第三板体。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支撑梁由钣金多次弯折成方管,所述第二支撑梁上端面设置有四个间隔分布的第九安装孔,所述第二支撑梁上端面还设置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二支撑梁两端分别设置有开口向后的第三缺口和第四缺口,所述第二支撑梁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安装板和所述第三安装板连接的第三支撑板块和第四支撑板块,所述第三支撑板块侧边向下弯折并通过两个第十一铆钉与所述第二安装板铆接,所述第四支撑板块侧边向下弯折并通过两个第十六铆钉与所述第三安装板铆接,所述第三支撑板块上设置有两个第十一安装孔,所述第四支撑板块上设置有两个第十二安装孔;所述第二支撑梁两端分别成型有插入所述第二安装板和所述第三安装板的定位板,所述左侧板上端弯折成型有抵压于所述第二支撑梁上的第一抵压板块,所述第一抵压板块通过四个第十二铆钉与所述第二支撑梁铆接,所述右侧板后端弯折成型有抵压于所述第二支撑梁上的后板块,所述后板块通过四个第十三铆钉与所述第二支撑梁铆接。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中心板块上设置有第九开口和第十开口,所述第九开口和所述第十开口位于所述加强钣金两侧。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减震块中间成型有通孔,所述通孔内壁上成型有复数第一弧形凹槽,所述减震块上下两面成型有复数相连续的加强筋,所述减震块两侧成型有插入所述第一安装槽内的凸条,所述减震块前端成型有一凸块,所述凸块两侧成型有第二弧形凹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底板四个角均增设一减震块来提升减震效果,同时能够确保加工较重零件时依然能够保持加工精度,并在底板上设置第一安装座用于快速安装和更换减震块,通过设置在减震块中部通孔的一侧设置第一弧形凹槽,配合减震块前端的第二弧形凹槽形成手握结构,使得能够快速将减震块安装到第一安装槽内,和/或,将快速将减震块从第一安装槽内取出。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框架整体采用多块钣金弯折并相互铆接而成,使得整体结构重量较轻,由于铆接实现的是冶金结合,连接强度高,密封性好,连接成本比较低,基本上可以达到省时省力的目的,而铆钉相对于其他连接其重量轻,能够减轻金属框架的重量;其次,由于钣金经过弯折后能够提升支撑强度,因此,能够基本达到传统实心金属制成的强度要求,并且将钣金弯折后的重量相比实心金属会轻很多,能够方便打印机的移动和运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1;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2;

图3是图2中j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2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2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3;

图9是图8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图8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板11中心板块111第九开口

112第十开口12左底板121第一安装架

13右底板131第二安装架14前底板

141第三安装架15后底板151第四安装架

16加强钣金2左侧板201第一开口

202第二开口21第二支撑柱22第二安装板

221第一板块222第二板块223第三板块

224第四板块225第一支撑板块226第三安装孔

227第五安装孔231第一铆钉232第二铆钉

233第三铆钉234第四铆钉235第五铆钉

236第十四铆钉237第十五铆钉24第一顶板

25第一连接板26第二连接板27第六安装孔

28加强板281第一板体282第二板体

283第三板体29第一抵压板块3右侧板

301第三开口302第四开口303第五开口

304第六开口305第七开口31第三支撑柱

32第三安装板325第二支撑板块326第四安装孔

327第七安装孔328第八开口331第七铆钉

332第八铆钉333第九铆钉334第十铆钉

35第三连接板36第四连接板37第八安装孔

39后板块4第一支撑梁41第二安装槽

42第一加强柱43第二安装座44第一安装板

45第四安装板441第一安装孔451第二安装孔

46第一缺口47铆接边5第二支撑梁

51第九安装孔52第二缺口53第三缺口

54第四缺口55第三支撑板块551第十一安装孔

56第四支撑板块561第十二安装孔571第十一铆钉

572第十二铆钉573第十三铆钉6第一支撑柱

7减震块71通孔72第一弧形凹槽

73加强筋74凸条75凸块

76第二弧形凹槽8第一安装座81第一安装槽

82第十七铆钉9缓冲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见图1至图10所示,为一种3d打印机的金属框架,其包括:底板1、安装于所述底板1上端面并位于两侧的左侧板2和右侧板3、设置于所述左侧板2和所述右侧板3之间的第一支撑梁4和第二支撑梁5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梁5与所述底板1之间的第一支撑柱6,所述左侧板2和所述右侧板3前端分别连续弯折形成有第二支撑柱21和第三支撑柱31,所述第一支撑梁4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撑柱21和所述第三支撑柱31上端,所述底板1下端面的四个角上均设置有可快速拆装的减震块7,所述底板1上设置有四个用于安装所述减震块7的第一安装座8,所述第一安装座8上两端分别安装有缓冲垫9,所述缓冲垫9抵压于所述减震块7端部上。所述第一安装座8设置有四个分别位于所述左侧板2和所述右侧板3下方,所述第一安装座8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减震块7的第一安装槽81,所述减震块7插入所述第一安装槽81内并通过第十七铆钉82固定。通过在底板1四个角均增设一减震块7来提高3d打印机的减震效果,并在底板1上设置第一安装座8用于快速安装和更换减震块7,安装时将减震块7插入第一安装槽81,由第一安装槽81将减震块7定位好,再由第十七铆钉82固定好,拆卸时,先将第十七铆钉82取下,再将减震块7从第一安装座8内的第一安装槽81中抽出。所述减震块7采用弹性树脂或塑胶制成,因此,第十七铆钉82可轻松插入减震块7内,并且能够快速拆下,从而实现减震块7更换。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当加工的零件重量较轻,由缓冲垫9支撑减震,同时减震块7与缓冲垫9相抵压,起到进一步减震作用,增加减震效果,提高加工精度;当加工的零件重量较重,缓冲垫9被完全压缩,此时,由减震块7与地面接触其主要减震作用,从而使得3d打印机在打印较大零件时依然能够保持加工精度。

所述第一支撑梁4两端均设置有第二安装槽41,所述第一支撑梁4由复数块钣金铆接而成,所述第一支撑梁4中部设置有复数第一加强柱42,所述第一支撑梁4中部设置有第二安装座43,所述第二安装座43由钣金多次弯折成方管,所述第二安装座43两端分别弯折成型有第一安装板44和第四安装板45,所述第一安装板44上设置有两个第一安装孔441,所述第四安装板45上设置有两个第二安装孔451,所述第一支撑梁4中间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安装座43连通的第一缺口46,所述第一加强柱42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座43内,所述第二安装座43四边上端均弯折成型有与所述第一支撑梁4铆接的铆接边47。

所述底板1包括有中心板块11、铆接于所述中心板块11左右两侧的左底板12和右底板13、铆接于所述中心板块11前后两侧的前底板14和后底板15及铆接于所述中心板块11中部并与所述前底板14和所述后底板15平行的加强钣金16,所述左底板12左侧弯折成型有第一安装架121,所述第一安装架121两端铆接于所述左侧板2上,所述右底板13右侧弯折成型有第二安装架131,所述第二安装架131两端铆接于所述右侧板3上,所述前底板14前端弯折成型有第三安装架141,所述第三安装架141两端分别铆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柱21和所述第三支撑柱31上,所述后底板15后端端弯折成型有第四安装架151,所述第四安装架151两端分别铆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柱21和所述第三支撑柱31上。

所述左侧板2上端设置有第二安装板22,所述第二安装板22包括有连续90°弯折冲压成型的第一板块221、第二板块222、第三板块223及第四板块224,所述第一板块221通过复数第一铆钉231与所述左侧板2铆接,所述左侧板2上端90°弯折成型有第一顶板24,所述第四板块224通过第二铆钉232与所述第一顶板24铆接;所述第三板块223中部向外冲压形成有与所述第二板块222共面的第一支撑板块225,所述第一支撑板块225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板25与所述第三板块223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25两端分别通过两个第三铆钉233和两个第四铆钉234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块225和所述第三板块223铆接,所述第一支撑板块225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板26与所述左侧板2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26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块225下方并且两端分别通过两个第五铆钉235和两个第六铆钉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块225和所述左侧板2铆接,所述第一支撑板块225上至少设置有两个第三安装孔226;所述右侧板3上端设置有第三安装板32,所述第三安装板32与所述第二安装板22结构一样,所述第三安装板32上冲压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块225等高的第二支撑板块325,所述第二支撑板块325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右侧板3连接的第三连接板35和第四连接板36,所述第三连接板35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块325下方并且两端分别通过两个第七铆钉331和两个第八铆钉332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块325和所述右侧板3铆接,所述第四连接板36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块325下方并且两端分别通过两个第九铆钉333和两个第十铆钉334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块325和所述右侧板3铆接,所述第二支撑板块325上至少设置有两个第四安装孔326,且两个所述第四安装孔326分别位于所述第九铆钉333和所述第十铆钉334旁侧。

所述左侧板2中间设置有第一开口201,所述第一开口201旁侧设置有第二开口202,所述第一支撑板块225位于所述第一开口201上方;所述右侧板3中间设置有第三开口301,所述第二支撑板块325位于所述第三开口301上方,所述第三开口301旁侧还设置有第四开口302、第五开口303、第六开口304,所述第六开口304旁侧设置有第七开口305。

所述第二安装板22中第四板块224上设置有三个间隔分布的第五安装孔227,所述左侧板2上成型有复数第六安装孔27;所述第三安装板32上设置有三个与所述第五安装孔227对应的第七安装孔327,所述右侧板3上成型有复数第八安装孔37,所述第七安装孔327旁侧设置有第八开口328;所述左侧板2外壁上设置有加强板28,所述加强板28包括有通过复数第十四铆钉236铆接于所述左侧板2上的第一板体281、90°弯折成型于所述第一板体281上的第二板体282及90°弯折成型于所述第二板体282一端并通过第十五铆钉237与所述第二安装板22铆接的第三板体283。

所述第二支撑梁5由钣金多次弯折成方管,所述第二支撑梁5上端面设置有四个间隔分布的第九安装孔51,所述第二支撑梁5上端面还设置有第二缺口52,所述第二支撑梁5两端分别设置有开口向后的第三缺口53和第四缺口54,所述第二支撑梁5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安装板22和所述第三安装板32连接的第三支撑板块55和第四支撑板块56,所述第三支撑板块55侧边向下弯折并通过两个第十一铆钉571与所述第二安装板22铆接,所述第四支撑板块56侧边向下弯折并通过两个第十六铆钉与所述第三安装板32铆接,所述第三支撑板块55上设置有两个第十一安装孔551,所述第四支撑板块56上设置有两个第十二安装孔561;所述第二支撑梁5两端分别成型有插入所述第二安装板22和所述第三安装板32的定位板,所述左侧板2上端弯折成型有抵压于所述第二支撑梁5上的第一抵压板块29,所述第一抵压板块29通过四个第十二铆钉572与所述第二支撑梁5铆接,所述右侧板3后端弯折成型有抵压于所述第二支撑梁5上的后板块39,所述后板块39通过四个第十三铆钉573与所述第二支撑梁5铆接。

所述中心板块11上设置有第九开口111和第十开口112,所述第九开口111和所述第十开口112位于所述加强钣金16两侧。所述第一支撑柱6由钣金经过多次弯折形成的支撑件,自身重力轻并能够具有高强度的支撑力,且只需要通过铆钉即可快速将第一支撑柱6安装到第二支撑梁5和底板1上,安装方便快速。

所述减震块7中间成型有通孔71,所述通孔71内壁上成型有复数第一弧形凹槽72,所述减震块7上下两面成型有复数相连续的加强筋73,所述减震块7两侧成型有插入所述第一安装槽81内的凸条74,所述减震块7前端成型有一凸块75,所述凸块75两侧成型有第二弧形凹槽76。

综上所述,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底板1四个角均增设一减震块7来提升减震效果,同时能够确保加工较重零件时依然能够保持加工精度,并在底板1上设置第一安装座8用于快速安装和更换减震块7,通过设置在减震块7中部通孔71一侧设置第一弧形凹槽72,配合减震块7前端的第二弧形凹槽76形成手握结构,使得能够快速将减震块7安装到第一安装槽81内,和/或,将快速将减震块7从第一安装槽81内取出。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框架整体采用多块钣金弯折并相互铆接而成,使得整体结构重量较轻,由于铆接实现的是冶金结合,连接强度高,密封性好,连接成本比较低,基本上可以达到省时省力的目的,而铆钉相对于其他连接其重量轻,能够减轻金属框架的重量;其次,由于钣金经过弯折后能够提升支撑强度,因此,能够基本达到传统实心金属制成的强度要求,并且将钣金弯折后的重量相比实心金属会轻很多,能够方便打印机的移动和运输。

当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