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功能件塑胶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74528发布日期:2020-09-29 09:30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汽车功能件塑胶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胶模具技术领域,具体为汽车功能件塑胶模具。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随着塑料工业的飞速发展和通用与工程塑料在强度和精度等方面的不断提高,塑胶模具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汽车生产领域中一些精密的配件大多数是采用塑胶来铸造的。

根据公开号为cn20546698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精密塑胶零件塑胶模具,其通过定位板和限位尺度条,虽然能够方便工作人员根据汽车塑胶密封垫的厚度规格对塑胶模具进行调节,但是由于其定位板并为存在限位结构,使得在调节时需要工作人员手动扶正,使得容易存在误差,且在工件成型后,由于工件是被压入塑形槽内的,从而使得在取出工件时会更加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汽车功能件塑胶模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模具调整定位不便和模具成型后工件不便取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汽车功能件塑胶模具,包括底座、下压模和上压模,所述底座的顶部中间固定有下压模,所述下压模的内部安装有内模,所述内模的顶部开设有压模腔,所述压模腔的底部两侧均开设有塑形槽,所述底座的底部中间安装有气缸,所述气缸的输出端连接有贯穿至下压模内部的活塞杆,且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与内模相连接,所述下压模两侧均固定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部一侧固定有测距板,所述测距板的一侧开设有滑槽,所述支撑板的顶部中间安装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的顶部安装有丝杆,所述丝杆的顶部固定有转柄,所述丝杆的外表面上方套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一侧固定有调节板,所述调节板的底部固定有上压模,所述上压模的底部两侧均固定有塑形块。

优选地,所述上压模和塑形块分别与压模腔和塑形槽相适配。

优选地,所述内模与下压模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固定板的一侧通过滑槽与测距板滑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固定板的内部与丝杆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底座的面积大于下压模的底部面积,且所述底座的高度在20-30cm。

优选地,所述调节板位于下压模的上方,且所述调节板的外表面光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种汽车功能件塑胶模具设置有转柄、丝杆、固定板、滑槽和测距板,当需要调整上压模对下压模重合时,工作人员可以握住两个转柄转动,让丝杆转动,带动固定板在丝杆上向下移动,从而会让调节板、上压模和塑形块向内模、压模腔和塑形槽移动,对塑料板进行压模成型,且在此过程中,固定板会在滑槽上移动,工作人员可以对照测距板查看上压模和下压模之间的距离,根据工件成型的厚度规格对模具进行调整,在确定后,停止转动转柄即可完成操作,更加方便,且由于是通过丝杆转动位移,使得上压模调整更不易出现差错,避免了模具调整定位不便的情况,且该种汽车功能件塑胶模具设置有内模、下压模和活塞杆,当需要取出成型工件时,工作人员可以打开气缸,气缸通过活塞杆推动内模,使得内模与下压模分离,且在内模持续向上后,处于塑形槽内的成型工件会被塑形块顶出,进而便于将成型工件取下,避免了模具成型后工件不便取出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底座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底座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a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下压模;3、调节板;4、上压模;5、塑形块;6、固定板;7、丝杆;8、轴承座;9、支撑板;10、测距板;11、转柄;12、气缸;13、内模;14、压模腔;15、活塞杆;16、塑形槽;17、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套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汽车功能件塑胶模具,包括底座1、下压模2、调节板3、上压模4、塑形块5、固定板6、丝杆7、轴承座8、支撑板9、测距板10、转柄11、气缸12、内模13、压模腔14、活塞杆15、塑形槽16和滑槽17,底座1的顶部中间固定有下压模2,下压模2的内部安装有内模13,内模13的顶部开设有压模腔14,压模腔14的底部两侧均开设有塑形槽16,底座1的底部中间安装有气缸12,气缸12的输出端连接有贯穿至下压模2内部的活塞杆15,且活塞杆15的一端与内模13相连接,下压模2两侧均固定有支撑板9,支撑板9的顶部一侧固定有测距板10,测距板10的一侧开设有滑槽17,支撑板9的顶部中间安装有轴承座8,便于丝杆7转动,轴承座8的顶部安装有丝杆7,丝杆7的顶部固定有转柄11,丝杆7的外表面上方套接有固定板6,固定板6的一侧固定有调节板3,调节板3的底部固定有上压模4,上压模4的底部两侧均固定有塑形块5。

请参阅图1-2,上压模4和塑形块5分别与压模腔14和塑形槽16相适配,便于模具成型,内模13与下压模2拆卸连接,使得内模13可以进行拆卸。

请参阅图1-4,固定板6的一侧通过滑槽17与测距板10滑动连接,使得固定板6移动更加稳定,固定板6的内部与丝杆7螺纹连接,使得在丝杆7转动时会让固定板6移动。

请参阅图1-4,底座1的面积大于下压模2的底部面积,且底座1的高度在20-30cm,提高装置的稳定性,调节板3位于下压模2的上方,且调节板3的外表面光滑,使得调节板3不易上灰更加洁净。

工作原理:首先,工作人员将装置安装好并接通电源,在对塑胶加工时只需工作人员将预先准备好的加热后标准的塑胶板置入压模腔14内,随后在需要调整上压模4对下压模2重合时,工作人员可以握住两个转柄11转动,让丝杆7转动,带动固定板6在丝杆7上向下移动,从而会让调节板3、上压模4和塑形块5向内模13、压模腔14和塑形槽16移动,对塑料板进行压模成型,且在此过程中,固定板6会在滑槽17上移动,工作人员可以对照测距板10查看上压模4和下压模2之间的距离,根据工件成型的厚度规格对模具进行调整,在确定后,停止转动转柄11即可完成操作,然后在需要取出成型工件时,工作人员重复上述操作,将两个转柄11反向旋转即可使得上压模4与下压模2分离,之后工作人员可以打开气缸12,气缸12通过活塞杆15推动内模13,使得内模13与下压模2分离,且在内模13持续向上后,处于塑形槽16内的成型工件会被塑形块5顶出,进而便于将成型工件取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