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62539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余热回收系统,具体涉及一种烟气余热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烟气是一般耗能设备浪费能量的主要途径,比如锅炉排烟耗能大约在15%,而其他设备比如印染行业的定型机、烘干机以及窑炉等主要耗能都是通过烟气排放。现在的工业锅炉的使用中普遍存在着热量利用率低,排放烟气余热温度过高,以及烟气内污染环境气体含量过高等问题。目前工业锅炉是我国主要的热能动力装备,随着我过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日益增加,城市大气质量日益恶化的问题越发突出。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排烟余热回收利用,降低排烟温度,节约脱硫塔的耗水量,提高锅炉效率,环保的新型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

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新型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它包括锅炉,在所述锅炉炉壁外侧上部设有烟道, 在所述烟道上设有空气预热器,在所述空气预热器内侧下方设有暖风器,在所述暖风器下方设有送风机,所述空气预热器外侧与静电除尘器一侧相连,所述静电除尘器另一侧与第一烟气冷却器一侧相连,所述第一烟气冷却器另一侧与脱硫塔一侧下部相连,所述脱硫塔另一侧上部与湿烟囱一侧下部相连,在所述暖风器与第一烟气冷却器之间设有冷热水交换管道,所述冷热水交换管道分为冷水管道和热水管道,在所述热水管道上设有水泵,在所述冷水管道和热水管道之间通过冷却器连接管道与第二烟气冷却器相连,所述冷热水交换管道与冷却器连接管道连接处设有管道阀,在所述湿烟囱下部和脱硫塔下部之间设有第一连接管道,在所述第一连接管道上设有第一耐酸泵,在所述脱硫塔塔壁外侧下部至中上部之间设有第二连接管道,在所述第二连接管道上设有第二耐酸泵。

在所述静电除尘器与第一烟气冷却器之间设有增压风机。

所述冷热水交换管道一端设在所述第一烟气冷却器顶部。

有益效果: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是:本发明整体结构设置合理,采用冷热水交换管道连接暖风器和第一烟气冷却器,再利用冷却器连接管道与冷热水交换管道相连,从而连接暖风器和第二烟气冷却器,进行循环热量交换,进行热量交换,采用空气预热器,热空气送入锅炉的炉膛助燃,改善燃烧状况,采用静电除尘器,进行烟气除尘,采用第一烟气冷却器和第二烟气冷却器,降低烟气温度,回收烟气余热,烟气经过冷却后,温度降到最佳脱硫温度通入脱硫塔, 不仅脱硫效率高,而且蒸发水量大为减少,采用第一耐酸泵和第二耐酸泵,不仅有效提高酸的回用率,而且可以提高湿烟囱的使用安全性能,本系统可以提高锅炉效率,节能环保,符合实际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新型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它包括锅炉1,在所述锅炉1炉壁外侧上部设有烟道2,在所述烟道2上设有空气预热器3,在所述空气预热器3内侧下方设有暖风器4,在所述暖风器4下方设有送风机5,所述空气预热器3外侧与静电除尘器6一侧相连,所述静电除尘器6另一侧与第一烟气冷却器7一侧相连,所述第一烟气冷却器7另一侧与脱硫塔8一侧下部相连,所述脱硫塔8另一侧上部与湿烟囱9一侧下部相连,在所述暖风器4与第一烟气冷却器7之间设有冷热水交换管道,所述冷热水交换管道分为冷水管道10和热水管道11,在所述热水管道11上设有水泵12,在所述冷水管道10和热水管道11之间通过冷却器连接管道13与第二烟气冷却器14相连,所述冷热水交换管道与冷却器连接管道13连接处设有管道阀15,在所述湿烟囱9下部和脱硫塔8下部之间设有第一 连接管道16,在所述第一连接管道16上设有第一耐酸泵17,在所述脱硫塔8塔壁外侧下部至中上部之间设有第二连接管道18,在所述第二连接管道18上设有第二耐酸泵19;在所述静电除尘器6与第一烟气冷却器7之间设有增压风机20;所述冷热水交换管道一端设在所述第一烟气冷却器7顶部。本发明整体结构设置合理,采用冷热水交换管道连接暖风器和第一烟气冷却器,再利用冷却器连接管道与冷热水交换管道相连,从而连接暖风器和第二烟气冷却器,进行循环热量交换,进行热量交换,采用空气预热器,热空气送入锅炉的炉膛助燃,改善燃烧状况,采用静电除尘器,进行烟气除尘,采用第一烟气冷却器和第二烟气冷却器,降低烟气温度,回收烟气余热,烟气经过冷却后,温度降到最佳脱硫温度通入脱硫塔,不仅脱硫效率高,而且蒸发水量大为减少,采用第一耐酸泵和第二耐酸泵,不仅有效提高酸的回用率,而且可以提高湿烟囱的使用安全性能,本系统可以提高锅炉效率,节能环保,符合实际使用要求。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思路及方法,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