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33388阅读:543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燃烧器。



背景技术:

目前燃烧器的火盖一般由铜浇铸而成,该种火盖具有加工工艺要求不高、易于运输与存放等优点,但是浇铸过程中容易产生气泡而引起质量问题,从而降低成品率,此外其还存在以下问题:铜是热的良导体,导热系数大,热传导快,当一次空气量大时,或火焰在火孔附近燃烧时,容易出现回火现象,并且燃烧时一部分热量会通过火盖传导至燃烧器的基座上,不仅会降低燃烧效率,而且会使基座的温度升高,而制成基座的铸铁在高温下极易被氧化腐蚀并在表面产生松散的氧化层,从而影响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热传导性好且热效率高的高效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热传导性好、热效率高且使用寿命长的高效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效燃烧器,包括火盖,该火盖包括火盖本体,所述火盖本体包括内环壁、外环壁以及分别连接内环壁和外环壁顶缘的环形顶壁,该环形顶壁、内环壁以及外环壁构成内环混气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壁和外环壁中至少一个上开设有径向贯穿的安装口,该安装口中嵌装有出火部,该出火部由至少两块环形的金属板上下叠设而成,且相邻金属板之间留有间隙而形成与上述内环混气腔连通的出气通道,该出气通道内端口构成进气口,外端口构成出火口,该出火部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保温层。

作为优选,所述出火部中至少包括一块第一金属板,该第一金属板的表面呈波浪状,且该第一金属板上的表面与其相邻的其他金属板之间构成上述出气通道。

进一步,所述第一金属板的表面呈近似正弦曲线的波浪状,且该第一金属板的表面上有60~180个峰谷,能使混合气均匀地由出气通道溢出,并能在出火口处形成均匀的火焰。

作为优选,所述出火部的外端口嵌装于上述安装口,该出火部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贴设有上述保温层,且各保温层的外周面与火盖本体的内周面相抵。通过保温层能避免热量散失,从而使得燃烧器获得高效燃烧。

本实用新型中的保温层可采用多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作为优选,所述保温层为硅酸铝纤维保温层。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中的燃烧器还包括锅支架、外环支撑圈以及炉头,所述出火部设置在火盖本体的内环壁上,所述火盖本体和外环支撑圈均设置在炉头上,外环支撑圈围设在火盖本体的外周,包括竖向延伸的环形壁,所述锅支架设置在火盖本体上且锅支架的底部与火盖本体顶部之间留有间隙,该锅支架的外侧缘搁置在该环形壁上,且该环形壁上设置有径向贯穿的二次空气补充口,使得锅支架底部、环形壁内侧以及火盖本体的外壁之间构成外环空气腔,该外环空气腔与上述出火口相通。通过二次空气补充口、外环空气腔能向出火部的出火口补充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从而使得出火口处的燃气充分燃烧,提高燃烧效率。

所述环形壁的上周沿向外弯折延伸而形成用于支撑锅支架的支撑边沿,且该锅支架底部与支撑边沿沿周向均设有至少两块垫块,使得锅支架底部与支撑边沿之间形成连通上述外环空气腔的缝隙。从而能进一步补充二次空气,进一步提高燃烧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炉头具有中央通孔和环形顶面,该中央通孔的孔壁顶端向上延伸形成下环壁,该下环壁的内周面与炉头的环形顶面之间形成用于安装位于出火部底部的保温层的第一安装空间,所述火盖本体的内侧缘竖向或倾斜向下形成上环壁,该上环壁的内周面与火盖本体顶壁底部之间形成用于安装位于出火部顶部的保温层的第二安装空间,上述上环壁与下环壁构成火盖本体的内环形侧壁,而上环壁与下环壁之间留有环形间隙而形成上述安装口,使得燃烧器的内部结构简单,方便出火部以及保温层的设置,并能有效避免燃烧热量对炉头的高温氧化腐蚀,从而延伸燃烧器的使用寿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燃烧器的火盖上设置有出火部,该出火部由至少两块环形的金属板上下叠设而成,并且出火部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保温层,其中金属板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而保温层具有良好的保温性,两者组合,可使该火盖在获得良好热传导性的同时,能有效避免热量散失,避免燃烧热量对燃烧器本身的高温氧化腐蚀,延伸其使用寿命,并且本实用新型中的金属板通过钣金工艺制成,与传统的浇铸工艺相比,能更有效地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成品率;此外,出火部由至少两块环形的金属板上下叠设而成,且相邻金属板之间留有间隙而形成出气通道,该出气通道的外端口构成上述出火口,使得该出火部传火快、火焰颜色亮、离焰少、无回火,此外,该出气通道不容易堵塞,同时该出火部可将溢液瞬间高温气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另一方向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Ⅰ部分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燃烧器的局部结构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燃烧器的结构分解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出火部的结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7所示,一种高效燃烧器,包括火盖、锅支架2、外环支撑圈5以及炉头1,其中该火盖包括火盖本体4,火盖本体4包括内环壁41、外环壁42以及分别连接内环壁41和外环壁42顶缘的环形顶壁44,该环形顶壁44、内环壁41、外环壁42构成内环混气腔9。

上述内环壁41上开设径向贯穿的安装口10,该安装口10呈环形,该安装口10中嵌装有出火部3,该出火部3由至少两块环形的金属板上下叠设而成,且相邻金属板之间留有缝隙而形成与上述内环混气腔9连通的出气通道33,该出气通道33内端口构成进气口,外端口构成出火口30,该出火部3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保温层7。金属板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而保温层7具有良好的保温性,两者组合,可使该种火盖在获得良好热传导性的同时,能有效避免热量散失,并且本实用新型中的金属板为通过钣金工艺制成的钣金板,与传统的浇铸工艺相比,能更有效地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成品率。

本实施例中,出火部3由五块金属板上下叠设而成,其中三块金属板为平面状的第二金属板32,另外两块为表面呈波浪状的第一金属板31,并且该第一金属板31与第二金属板32间隔设置,即第一金属板31位于出火部3的中部,各第一金属板31与相邻第二金属板32之间的缝隙构成上述出气通道33。本实施例中,为使出气通道33出气更加均匀,从而在出火口30处形成均匀的火焰,第一金属板31的表面呈近似正弦曲线的波浪状,且该第一金属板31的表面上有60~180个峰谷,从而能使混合气均匀地由出气通道33溢出,并能在出火口30处形成均匀的火焰。

进一步,出火部3的外端口嵌装于上述安装口10,该出火部3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贴设有上述保温层7,且各保温层7的外周面与火盖本体4的内周面相抵,这样能使保温层7使得更好的保温效果,更加有效地避免热量散失,从而使得燃烧器获得高效燃烧。

上述火盖本体4和外环支撑圈5均设置在炉头1上,外环支撑圈5围设在火盖本体4的外周,包括竖向延伸的环形壁51,锅支架2搁置在该环形壁51上,且该环形壁51上沿周向均设有多个径向贯穿的二次空气补充口53,使得锅支架2底部、环形壁51内侧以及火盖本体4的外壁之间构成外环空气腔9,该外环空气腔9与上述出火口30相通。通过二次空气补充口53、外环空气腔9能向出火部3的出火口30补充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从而使得出火口30处的燃气充分燃烧,提高燃烧效率。环形壁51的上周沿向外弯折延伸而形成支撑边沿52,锅支架2设置在火盖本体4上且锅支架2的底部与火盖本体4的顶部之间留有缝隙,锅支架2的外侧缘搁置在支撑边沿52上,且该锅支架2底部与支撑边沿52沿周向均设有至少两块垫块6,使得锅支架2底部与支撑边沿52之间形成连通上述外环空气腔9的缝隙,从而能进一步补充二次空气,进一步提高燃烧效率。

进一步,炉头1具有中央通孔11和环形顶面,该中央通孔11的孔壁顶端向上延伸形成下环壁12,该下环壁12的内周面与炉头1的环形顶面之间形成用于安装位于出火部3底部的保温层7的第一安装空间,火盖本体4的内侧缘竖向向下形成上环壁43,该上环壁43的内周面与火盖本体4顶壁底部之间形成用于安装位于出火部3顶部的保温层7的第二安装空间,上述上环壁43与下环壁12构成火盖本体4的内环壁41,而上环壁43与下环壁12之间留有环形间隙而形成上述安装口10,使得燃烧器的内部结构简单,方便组装、设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