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除尘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14069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锅炉除尘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锅炉节能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锅炉除尘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锅炉,大多依靠燃煤产生热量生成蒸汽进行利用,在燃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气,在烟气中含有灰尘和余热,如果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灰尘会污染空气,余热会造成浪费,所以目前的锅炉一般都会在烟道上加设除尘装置,也有的在烟道的外壁上加设水套,以回收余热,其不足之处在于除尘装置和余热回收是不同的两个装置,需要独立设置, 同时工作,造成锅炉引风阻力大,运行成本高,浪费大;同时余热回收装置不能除尘,大部分采用烟气直喷式,由于吸热管背风面形成涡街,使吸热面积不能最大化,热效率低,造成了大量的浪费。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集除尘和余热回收于一体, 运行安全可靠,能提高除尘效果和余热回收效率的锅炉除尘余热回收利用装置。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锅炉除尘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包括箱体、混合气体接入管、排气管、混合气体分离室、粉尘收集室和粉尘储存箱,箱体内设有排气管,排气管与烟道相连通,箱体的混合气体分离室通过混合气体接入管与锅炉相连接,混合气体分离室的下部设有粉尘收集室,粉尘收集室的下部设有粉尘储存箱,其特征在于箱体内壁与排气管的外壁之间设有隔板,隔板的上部为集热室,隔板的下部为混合气体分离室,超导管的中部固定在隔板上,超导管的上部位于集热室内,下部位于混合气体分离室内,超导管的腔内设有超导液。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如下措施实施所述的超导管的外壁上设有螺旋向下的螺旋板,相邻螺旋板之间形成旋转向下的螺旋流道,所述的超导管布满整个混合气体分离室和
集热室。所述的箱体的断面为圆筒状,排气管的中心轴线与箱体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的混合气体分离室为圆环筒状空腔,其下部设有开口。所述的集热室为封闭的圆环筒状空腔,其外壁上设有安全减压阀、进水管、排污管和热水管,热水管上设有循环泵。所述的混合气体接入管与混合气体分离室的接口位于混合气体分离室的切线方向上。所述的相邻的两个超导管外壁上的螺旋板外侧边沿相接触。所述的排气管的出口上设有引风机。所述的粉尘储存箱的底部设有除尘口,在除尘口上设有阀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集除尘和余热回收于一体,运行安全可靠,提高了除尘效果和余热回收效率。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局剖视示意图。图中1、箱体;2、混合气体接入管;3、进水管;4、热水管;5、排污管;6、排气管;7、 隔板;8、集热室;9、混合气体分离室;10、粉尘收集室;11、粉尘储存箱;12、排尘口 ;13、超导管;14、螺旋板;15、安全减压阀。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1制作本实用新型。该锅炉除尘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包括箱体1、混合气体接入管2、排气管6、混合气体分离室9、粉尘收集室10和粉尘储存箱11,箱体1内设有排气管6,排气管6与烟道相连通,箱体1的混合气体分离室9通过混合气体接入管2与锅炉相连接,以使锅炉产生的烟气进入箱体1内进行混合气体分离,混合气体分离室9的下部设有粉尘收集室10,粉尘收集室10的下部设有粉尘储存箱11,在混合气体分离室9内,将烟气中的粉尘分离出来,粉尘通过粉尘收集室10进入粉尘储存箱11内进行存储,防止粉尘进入排气管6,其特征在于箱体1内壁与排气管6的外壁之间设有隔板7,隔板7的上部为集热室8,隔板7的下部为混合气体分离室9,超导管13的中部固定在隔板7上,超导管13的上部位于集热室8内,下部位于混合气体分离室9内,超导管13的腔内设有超导液,当锅炉产生的烟气进入箱体1的混合气体分离室9,使超导管13下部受热,超导液将热量带到超导管13的上部,由于集热室8内有循环水,从而将超导管13上部的热量吸收带走,完成热交换。所述的超导管13的外壁上设有螺旋向下的螺旋板14,相邻螺旋板14之间形成旋转向下的螺旋流道,所述的超导管13布满整个混合气体分离室9和集热室8,这样当进入混合气体分离室9的烟气与其接触时,可以增加超导管13下部的受热面积,同时也增加超导管13上部的散热面积,提高了热交换的效率,同时,烟气可沿着螺旋板14缓慢旋转向下,使粉尘更容易分离出来,提高了除尘效率。所述的箱体1的断面为圆筒状,排气管6的中心轴线与箱体1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的混合气体分离室9为圆环筒状空腔,其下部设有开口。所述的集热室8为封闭的圆环筒状空腔,其外壁上设有安全减压阀15、进水管3、 排污管5和热水管4,热水管4上设有循环泵,以形成水循环,对热量进行吸收利用。所述的混合气体接入管2与混合气体分离室9的接口位于混合气体分离室9的切线方向上,以利于烟气在进入混合气体分离室9腔内后能沿其环形空间旋转,产生离心力。所述的相邻的两个超导管13外壁上的螺旋板14外侧边沿相接触,以便螺旋板14 之间形成一个旋转向下的流道。所述的排气管6的出口上设有引风机,以便在工作时,使箱体1的腔内形成负压。所述的粉尘储存箱11的底部设有除尘口 12,在除尘口 12上设有阀门。本实用新型在使用后,集余热回收、除尘于一体,减少了引风阻力,降低锅炉运行成本;余热回收采用超导管,并在其外壁上增加了螺旋板,使高温烟气充分和超导管接触, 增大了吸热面积和热交换面积;[0026] 烟气采用切入多通道分流除尘,把含尘烟气尽可能多的细分,通过螺旋板分割成多条旋转向下的螺旋流道,提高了除尘效果;采用粉尘收集室和粉尘储存箱,避免锅炉排烟气的带尘现象,使排出的气体更洗净。本实用新型制作简单,运行安全,根据锅炉大小可自行设计、制作、安装,制作成本低,基本不需维护,使用寿命长。
权利要求1.锅炉除尘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包括箱体(1)、混合气体接入管(2)、排气管(6)、混合气体分离室(9)、粉尘收集室(10)和粉尘储存箱(11),箱体(1)内设有排气管(6),排气管 (6)与烟道相连通,箱体(1)的混合气体分离室(9)通过混合气体接入管(2)与锅炉相连接, 混合气体分离室(9)的下部设有粉尘收集室(10),粉尘收集室(10)的下部设有粉尘储存箱 (11),其特征在于箱体(1)内壁与排气管(6)的外壁之间设有隔板(7),隔板(7)的上部为集热室(8),隔板(7)的下部为混合气体分离室(9),超导管(13)的中部固定在隔板(7)上, 超导管(13)的上部位于集热室(8)内,下部位于混合气体分离室(9)内,超导管(13)的腔内设有超导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除尘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超导管 (13)的外壁上设有螺旋向下的螺旋板(14),相邻螺旋板(14)之间形成旋转向下的螺旋流道,所述的超导管(13)布满整个混合气体分离室(9)和集热室(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除尘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体(1)的断面为圆筒状,排气管(6)的中心轴线与箱体(1)的中心轴线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锅炉除尘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合气体分离室(9)为圆环筒状空腔,其下部设有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除尘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热室(8) 为封闭的圆环筒状空腔,其外壁上设有安全减压阀(15)、进水管(3)、排污管(5)和热水管 (4),热水管(4)上设有循环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除尘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合气体接入管(2)与混合气体分离室(9)的接口位于混合气体分离室(9)的切线方向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锅炉除尘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相邻的两个超导管(13)外壁上的螺旋板(14)外侧边沿相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除尘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气管(6) 的出口上设有引风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除尘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粉尘储存箱(11)的底部设有除尘口( 12 ),在除尘口(12 )上设有阀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锅炉除尘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包括箱体、混合气体接入管、排气管、混合气体分离室、粉尘收集室和粉尘储存箱,其特征在于箱体内壁与排气管的外壁之间设有隔板,隔板的上部为集热室,隔板的下部为混合气体分离室,超导管的中部固定在隔板上,超导管的上部位于集热室内,下部位于混合气体分离室内,超导管的腔内设有超导液。该锅炉除尘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集除尘和余热回收于一体,运行安全可靠,提高了除尘效果和余热回收效率。
文档编号F24H7/04GK202195492SQ201120275400
公开日2012年4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1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1日
发明者亓圣章, 亓振迎 申请人:亓振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