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加热装置的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65295发布日期:2018-10-26 19:55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燃气加热装置的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加热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燃气加热装置的换热器。



背景技术:

燃气加热装置如壁挂炉、热水器等,其换热器结构普遍为换热翅片与通水的直管串在一起,换热翅片组合体两侧各固定一块护板,换热翅片组合体两端裸露,相邻的两个换热翅片之间无任何限位。这种结构在加工过程中,需要把换热翅片、护板一片片装入带限位卡槽内的专用装片夹具内,再将直管穿过护板和换热翅片,之后再进行胀管工艺。这种加工过程操作复杂,耗费工时,并且需要额外的专用装片夹具,增加了制作成本。此外,由于换热翅片组合体两端裸露,后工序操作时经常把换热翅片碰乱、碰变形,最后需把换热翅片调整齐,耗费工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燃气加热装置的换热器,其使得换热器的加工过程简化,提升制作效率,其可省去专用装片夹具,降低了制作成本,同时,其可避免换热翅片被碰乱、碰变形。

上述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燃气加热装置的换热器,包括围框结构、换热管和翅片组,所述翅片组包括沿着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并排布置的至少两个换热翅片,每个所述换热翅片上开设有供所述换热管穿过的第一装配孔,所述换热翅片套设于所述换热管上,所述换热翅片上设有限位凸起,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翅片上的限位凸起相抵用于将两个所述换热翅片隔开,所述围框结构内设有容纳腔,所述翅片组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围框结构设有相对的第一护板和第二护板,所述第一护板和所述第二护板均开设有供所述换热管穿过的第二装配孔。

所述燃气加热装置的换热器,在制作的过程中,可将翅片组(也即换热翅片组合体)的换热翅片整体套设于换热管上,换热翅片与换热翅片之间通过彼此的限位凸起相抵,从而将相邻的两个换热翅片隔开,也即实现了在换热管上定位换热翅片的效果。之后将翅片组和换热管的组合体装进围框结构内,围框结构本身是刚性连接的围板结构,无需再对第一护板和第二护板进行限位,之后将翅片组、换热管和围框结构的整体放入胀管设备一起胀管。由上可知,在制作的过程中,不需要把换热翅片一片片以及第一护板、第二护板装入笨重的、设有限位卡槽的装片夹具内,再搬入胀管设备一起胀管,所述换热器结构本身即具有限位功能。另外,又由于翅片组装在围框结构内,翅片组两端不再裸露,翅片组不会被碰乱、碰变形,使得换热器的结构变得牢固结实,不再需要后续的调片工序。因此,所述换热器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使得其制作工艺简单、可靠,提升了制作效率,并且可省去专用装片夹具,降低了制作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换热器的强度。

下面对上述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凸起为所述第一装配孔的边缘延伸出的限位片,所述限位凸起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限位凸起沿着所述第一装配孔周向间隔设置,使得限位凸起制作容易,降低制作难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翅片还开设有扰流孔,用以加速烟气扰动,提升换热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为至少两根,至少两根所述换热管并列设置,每个所述换热翅片上开设有与所述换热管一一对应的所述第一装配孔,所述第一护板和所述第二护板均开设有与所述换热管一一对应的所述第二装配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进液接头、出液接头和连接弯管,至少两根所述换热管通过所述连接弯管依次首尾连接形成换热组,所述进液接头和所述出液接头分别设于所述换热组的两端,所述换热管的材质为紫铜,所述进液接头和所述出液接头的材质均为黄铜,且所述进液接头和所述出液接头的表面均包覆有紫铜层,使得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与换热管焊接的过程中,黄铜接头内的锌紫铜层被隔离,不再有锌成分气体挥发出来而导致焊水在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与换热管焊接位形成泡沫状,影响焊接合格率。通过在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的表面电镀上一层紫铜,从而变成紫铜与紫铜之间相互焊接,焊接合格率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围框结构还包括底板、第三护板和第四护板,所述第一护板、所述第三护板、所述第二护板和第四护板依次首尾连接并在所述底板上围合形成所述容纳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根所述换热管内置有扰流片,所述扰流片上设有扰流凸起。扰流片用以在换热管内形成扰流作用,加强换热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扰流凸起包括多组凸台组,多组所述凸台组沿着所述扰流片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组所述凸台组包括分别位于所述扰流片左右两侧的两个凸台,每组所述凸台组内的两个凸台分别位于所述扰流片的两面。多组所述凸台组用以加强扰流效果,并且扰流片的两面均设有凸台,装配扰流片时不需再区分方向,使得扰流片装配容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台为三角形凸台,在扰流片两面设置均匀对称的三角形凸台,液体介质经过扰流片表面时,液体介质会顺着三角形凸台的斜边上下形成波浪式流动,这样很好的解决了换热过程换热管内上下温差较大的缺陷,因此所述扰流片具有很强的扰流作用,大大提高换热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扰流片还开设有稳压孔,用以调节扰流片上下两侧的压力,使得换热管内液体压力均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燃气加热装置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换热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围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扰流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围框结构,110、底板,120、第一护板,130、第二护板,140、第三护板,150、第四护板,160、第二装配孔,170、容纳腔,200、翅片组,210、换热翅片,211、第一装配孔,212、限位凸起,213、扰流孔,300、换热组,310、换热管,320、连接弯管,410、进液接头,420、出液接头,500、扰流片,510、凸台组,511、凸台,520、稳压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时,它可以直接固定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通过居中的元件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也可以是通过居中的元件而连接于另一个元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否则说明书中的术语“第一”及“第二”等描述仅仅用于区分说明书中的各个组件、元素、步骤等,而不是用于表示各个组件、元素、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或者顺序关系等。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燃气加热装置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围框结构100、换热管310和翅片组200。其中,所述换热管310为直管,换热管310内流经的是待换热的液体介质,液体介质一般为水,也可为其他的液体。所述翅片组200包括沿着所述换热管310的长度方向并排布置的多个换热翅片210。请结合图2,每个所述换热翅片210上开设有供所述换热管310穿过的第一装配孔211,所述换热翅片210套设于所述换热管310上。所述换热翅片210上设有限位凸起212,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翅片210上的限位凸起212相抵用于将两个所述换热翅片210隔开。请结合图3,所述围框结构100内设有容纳腔170,所述翅片组200设于所述容纳腔170内,且所述围框结构100设有相对的第一护板120和第二护板130。所述第一护板120和所述第二护板130均设有供所述换热管310穿过的第二装配孔160。需要说明的,图1中的换热管310采用了局部剖的示意方式来示意出扰流片500,实物中,换热管310为完整的管状结构。并且,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翅片210的数量为多个,而实际上,换热翅片210的数量可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任意数量。

下面对本实施例的改进原理进行说明:所述燃气加热装置的换热器,在制作的过程中,可将翅片组200(也即换热翅片210组200合体)的换热翅片210整体套设于换热管310上,换热翅片210与换热翅片210之间通过彼此的限位凸起212相抵,从而将相邻的两个换热翅片210隔开,也即实现了在换热管310上定位换热翅片210的效果。之后将翅片组200和换热管310的组合体装进围框结构100内,围框结构100本身是刚性连接的围板结构,无需再对第一护板120和第二护板130进行限位,之后将翅片组200、换热管310和围框结构100的整体放入胀管设备一起胀管。由上可知,在制作的过程中,不需要把换热翅片210一片片以及第一护板120、第二护板130装入笨重的、设有限位卡槽的装片夹具内,再搬入胀管设备一起胀管,所述换热器结构本身即具有限位功能。另外,又由于翅片组200装在围框结构100内,翅片组200两端不再裸露,翅片组200不会被碰乱、碰变形,使得换热器的结构变得牢固结实,不再需要后续的调片工序。因此,所述换热器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使得其制作工艺简单、可靠,提升了制作效率,并且可省去专用装片夹具,降低了制作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换热器的强度。

所述换热管310为至少两根,至少两根所述换热管310并列设置。每个所述换热翅片210上开设有与所述换热管310一一对应的所述第一装配孔211,所述第一护板120和所述第二护板130均开设有与所述换热管310一一对应的所述第二装配孔160。例如,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310的数量为五根,相应地,如图2所示,每个所述换热翅片210上开设有五个第一装配孔211;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护板120和所述第二护板130均开设有五个第二装配孔160。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换热管310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可为一根、两根或多根。

在本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所述限位凸起212为所述第一装配孔211的边缘延伸出的限位片,每个所述第一装配孔211的边缘均延伸出若干个所述限位片,若干个所述限位片沿着所述第一装配孔211周向间隔设置形成一个限位爪结构。上述设计使得限位凸起212制作容易,降低制作难度。在制作的过程中,第一装配孔211可设置翻边,限位片设于翻边上。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凸起212可以设于换热翅片210的其他位置上。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换热翅片210还开设有扰流孔213,用以加速烟气扰动,提升换热效率。每个所述第一装配孔211的旁边均至少设置一个扰流孔213。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1,所述燃气加热装置的换热器还包括进液接头410、出液接头420和连接弯管320。至少两根所述换热管310通过所述连接弯管320依次首尾连接形成换热组300。所述进液接头410和所述出液接头420分别设于所述换热组300的两端。所述换热管310的材质为紫铜,所述进液接头410和所述出液接头420的材质均为黄铜,且所述进液接头410和所述出液接头420的表面均包覆有紫铜层,使得进液接头410和出液接头420与换热管310焊接的过程中,黄铜接头内的锌紫铜层被隔离,不再有锌成分气体挥发出来而导致焊水在进液接头410和出液接头420与换热管310焊接位形成泡沫状,影响焊接合格率。通过在进液接头410和出液接头420的表面电镀上一层紫铜,从而变成紫铜与紫铜之间相互焊接,焊接合格率高。所述换热管310一般为椭圆直管,所述连接弯管320一般为椭圆弯管。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4所示,每根所述换热管310内置有扰流片500,扰流片500为金属材料制成的片状物。所述扰流片500上设有扰流凸起。扰流片500用以在换热管310内形成扰流作用,加强换热效果。

具体地,所述扰流凸起包括多组凸台组510,多组所述凸台组510沿着所述扰流片500的长度方向设置。每组所述凸台组510包括分别位于所述扰流片500左右两侧的两个凸台511,每组所述凸台组510内的两个凸台511分别位于所述扰流片500的两面,也即是,从扰流片500的一面来看,其一侧有凸台,另一侧设有凹槽。多组所述凸台组510的设置用以加强扰流效果,并且扰流片500的两面均设有凸台511,装配扰流片500时不再需区分方向,使得扰流片500装配容易。

可选地,所述凸台511为三角形凸台511,在扰流片500两面设置均匀对称的三角形凸台511,液体介质经过扰流片500表面时,液体介质会顺着三角形凸台511的斜边上下形成波浪式流动,这样很好的解决了换热过程换热管310内上下温差较大的缺陷,因此所述扰流片500具有很强的扰流作用,大大提高换热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凸台511也可为梯形凸台511,锥形凸台511等形状。

此外,所述扰流片500上还开设有稳压孔520,用以调节扰流片500上下两侧的液体压力,使得换热管310内压力均衡。

本实施例所述扰流片500仅需要冲压一些三角形凸台511和稳压孔520,不需冲出复杂的折边、翻边等,故这种扰流片500结构简单,易于制作。由于三角凸台511都是均匀对称分布,装配时不再需区分方向,装配效率高,且有很强扰流作用,大大提高换热效率,进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性能和可靠性,延长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此外,请继续参阅图3,所述围框结构100还包括底板110、第三护板140和第四护板150,所述第一护板120、所述第三护板140、所述第二护板130和第四护板150依次首尾连接并在所述底板110上围合形成所述容纳腔170。整个围框结构100形成四边形框架结构,且整个围框结构100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围框结构100也可为梯形框结构或六边形框、八边形框结构等。所述围框结构100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翅片210与所述换热管310之间、所述换热管310与所述连接弯管320之间、所述换热管310与进液接头410之间以及所述换热管310与所述出液接头420之间均焊接,焊接可采用钎焊工艺。所述围框结构100与所述换热管310之间胀紧连接。所述扰流片500与所述换热管310之间装配连接。换热翅片210、围框结构100、扰流片500均为薄板结构,可采用模具冲压工艺制成。进液接头410和出液接头420可用黄铜材质锻造模具制成后表面再电镀紫铜层。

综上所述,所述燃气加热装置的换热器易于制作,简化了制作工艺,能有效地降低制作成本,其整体结构结实牢固,扰流效果极佳,提高了换热性能,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进而可延长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