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埋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57029发布日期:2020-05-15 17:30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埋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领域,涉及一种土壤蓄热放热的应用技术,是地源热泵/太阳能土壤蓄热的组成部分,特别是一种地埋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的恒温地热资源(也称地能,包括地下水、土壤等),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热能转移的高效节能的空调系统。以埋在地下的管路系统中的循环水作为载体,在冬季,流动水把地能中的热量输送到建筑内供取暖;在夏季,流动水又把建筑内的热量释放到地层中去,使室内凉爽。

地源热泵要比电锅炉加热节省三分之二以上的电能,比燃料锅炉节省二分之一以上的能量。由于地源热泵在热源温稳定的地区,其能效比可达5.0左右,与传统的空气源热泵相比,要高出40%左右,其运行费用为普通中央空调的50-60%。由于地源热泵属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属于经济有效的节能技术,环境效益显著,维护费用低,一机多用,应用范围广。但是地源热泵也有其弊端,源源不断的吸收土壤中的热量会使土壤的温度不断降低,会使土壤的水温条件发生变化,影响土壤环境,从而影响微生物等的生活环境,影响生态环境,同时也会使地源热泵的供暖效率越来越低,最终用两三年以后就不得不停止运行。

近年来具有补热功能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在北美及中、北欧国家取得了较快的推广使用。在提倡开发和使用环保新能源的今天,在中国有着非常大的市场潜力。可以预计,该项技术将会成为21世纪最有效的供热和制冷空调技术。

根据地源热泵从地下吸收热量的方式不同(即低温热源的不同)可分为:开式回路系统与闭式回路系统。开式系统的低温热源是直接利用水井、废弃的矿井的水及抽取的地下水;闭式系统是通过二次流体(水或以水为主要成分的防冻液)在封闭地下埋管中的流动,将热量传送到地下或从地下吸收热量。

由于我国很多地方地下水资源匮乏,抽取地下水的开式系统不适合我国国情,而且地下水的回灌问题也比较难解决。因此,国内目前所致力研究开发的地源热泵主要是闭式系统。闭式系统的地源热泵地下环路(即地埋式换热器)的埋管方式多种多样。在我国多采用垂直u型地埋管换热系统,即采用一根pe材质的u型地埋管,将其垂直的插入地下,适用于全地热资源的低温系统。但是,现有的系统还存在如下问题:1,u型的地埋管为pe材质,在钻井回填时多发生pe管壁受伤的情况,严重时可能造成pe管壁破裂、管井报废;2,在施工时,u型地埋管的埋地深度高达100~200米,对钻井施工有更高的要求,由于施工的问题,可使管井下方倾斜,严重时甚至造成本管井与相邻管井相通,形成“串孔”,使管井换热能力下降甚至管井报废;3、为了使u型地埋管具有更长的长度,在加工时,需要将多节pe管体进行热熔焊接,焊接时常因接头焊接问题造成地埋管漏水,出现管井报废等严重后果。

因此,针对目前垂直u型地埋管换热系统在实际应用的问题,迫切需要一种更高效更可靠的耐高温地埋换热器。

通过对公开专利文献的检索,并未发现与本专利申请相同的公开专利文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换热效果好、耐高温、工作可靠、使用寿命长、方便施工、易于实现的地埋式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地埋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由承压柱、进水管及出水管构成,所述的承压柱为一内部设置圆柱形腔体的结构,该柱形腔体形成介质储存腔,在该腔体内垂直设置有进水管,进水管的进水端固装在承压柱的顶面上,进水管的出水端置于承压柱的底面上,在所述承压柱顶面的另一侧垂直设置有与腔体内部连通的出水管。

而且,所述的进水管由直管段及螺旋段构成,在所述直管段的底部联通有与其并列设置的螺旋段,直管段顶部的管口为进水口,螺旋段尾部的管口为出水口。

而且,所述的进水管及出水管为热镀锌钢管,所述的承压柱为金属或水泥材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

1.本地埋式换热器作为土壤和介质水之间的换热,通过大管径承压管的设计,使该地埋换热器每延米具有更大的换热面积,与传统管径较小的单u管、地面管换热器相比,换热面积提高几十倍,因而本地埋式换热器每延米换热功率是普通单u地埋管的几十倍。通过密闭的具有圆柱形腔体的承压管的设置,使其具有更大的承压特性,在加工时可采用薄壁钢管、薄壁不锈钢管、水泥管等材质,与传统地埋管(pe管)相比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导热率,换热效率更高,使用年限更长。在使用时,介质存储腔内储存定量的水,使用过程中不抽取地下水、地表水,从而不会对当地地质、水质造成影响,产生潜在的危害。同时使用也不受水层结构、地质条件限制,适用于任何地区;由于本实用新型良好的换热性能,使其在施工时,其地埋深度一般设定为10~50米即可,与传统地埋管高达100~200米的地埋深度相比,具备更低的施工难度和施工费用。

2.本地埋式换热器,通过将进水管设置为一端设置螺旋段的结构,使介质在出水时,可沿着螺旋段的导向在圆柱形的腔体内做螺旋运动,提高介质在腔体内的流动速度,从而可加速换热器内介质与土壤之间的换热速率,并能对腔壁上的污垢起到一定的冲刷作用,使其不容易结垢。

3.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科学合理,具有结构简单、换热效果好、耐高温、工作可靠、使用寿命长、方便施工、易于实现的优点,是一种具有较高创新性的地埋式换热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进水管、2-承压柱、3-介质储存腔、4-螺旋段、5-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一种地埋式换热器,其创新之处在于:由承压柱2、进水管1及出水管5构成,所述的承压柱为一内部设置圆柱形腔体的结构,该柱形腔体形成介质储存腔3,在该腔体内垂直设置有进水管,进水管的进水端固装在承压柱的顶面上,进水管的出水端置于承压柱的底面上,在所述承压柱顶面的另一侧垂直设置有与腔体内部连通的出水管。

所述的进水管由直管段及螺旋段4构成,在所述直管段的底部联通有与其并列设置的螺旋段,直管段顶部的管口为进水口,螺旋段尾部的管口为出水口。

所述的进水管及出水管为热镀锌钢管,内径为20mm;所述的承压柱为金属或水泥材质,内径为270mm。

本实用新型通过大管径承压管的设计,使该地埋换热器每延米具有更大的换热面积,与传统管径较小的单u管、地面管换热器相比,换热面积提高几十倍。通过密闭的具有圆柱形腔体的承压管的设置,使其具有更大的承压特性,在加工时可采用薄壁钢管、薄壁不锈钢管、水泥管等材质,与传统地埋管(pe管)相比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导热率,换热效率更高,使用年限更长。在使用时,介质存储腔内储存定量的水,使用过程中不抽取地下水、地表水,从而不会对当地地质、水质造成影响,产生潜在的危害。同时使用也不受水层结构、地质条件限制,适用于任何地区;由于本实用新型良好的换热性能,使其在施工时,其地埋深度一般设定为10~50米即可,与传统地埋管高达100~200米的地埋深度相比,具备更低的施工难度和施工费用。

尽管为说明目的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和附图,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及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各种替换、变化和修改都是可能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局限于实施例和附图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