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烃混合气燃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26219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态烃混合气燃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态烃混合气燃具,确切地说,涉及一种液态烃C5混合气燃具,属液体燃料气化和燃烧的技术领域。
液态烃C5与C3、C4相比,沸点较高,蒸汽压较低,在常温下不能气化燃烧。液态烃C5燃料的成分较复杂,除主要含液态烃C5外,还含有C6、C7之类沸点更高的、更难于气化的饱和或不饱和液态烃。
已有的液态烃C5混合气燃具主要由电动气泵、含气化器的燃料钢并和燃气灶具组成。来自电动气泵的空气流经一端近乎触及燃料钢并并底的、直的中心管,充入密封的燃料钢并,以气泡形式从并底,经过并中的液态烃C5燃料,浮向燃料液面。同时,液态烃C5通过燃料的燃料钢并吸收周围空气的热量而蒸发,与空气流混合成可燃混合气,从燃料液面逸出,混合气经角阀引至燃气灶具,供燃烧之用。燃料钢并内燃料液面上方的空间充当混合气室。中心管和混合气室构成了气化器。随着燃料液面下降,气泡在燃料中停留时间缩短,致使逸出气泡中C5气体含量急剧减少,最后燃气灶具的火焰因C5气体含量不足而熄灭。由于已有的燃气灶具没有混合气流量调节装置,燃烧热负荷必定随燃料钢并内燃料液体的液面下降而下降,极不稳定,所以,这种燃具的缺点是燃气灶具的燃烧热负荷降低至额定值时,燃料钢并中燃料残留量仍相当多,其中相当数量是C5,换言之,燃料利用率低。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推出一种主要由中心管Ⅰ、喉管、中心管Ⅱ、阻火金属丝网、挡板、单向阀和混合气室组成的双管气化器,该气能化器能使空气流行程不随燃料钢并中燃料液面高度改变而改变,即始终保持恒定;电动气泵停泵时,燃具上的火焰不会进入燃料钢并燃烧,燃料钢并内的液体燃料也不会倒流入电动气泵。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推出一种与含上述气化器的燃料钢并联用的、装有混合气流量调节器的燃气灶具,该流量调节器能使燃气灶具的燃烧热负荷始终保持稳定,并能使燃气灶具的燃烧热负荷降低至额定值时,燃料钢并中燃料的残留量减至极少,从而最大限度利用了燃料中可以利用的C5。
图1是本发明的外形示意图,其中1是电源插头,2是电动气泵,3是空气导管,4是混合气阀门,5是混合气导管,6是燃具,7是混合气流量调节器,8是带点燃器的热负荷调节器,9是燃料钢并,10是空气阀门,20是燃气灶具。图2是燃料钢并9内双管气化器的局部纵剖视图,其中11是阻火金属丝网,12是中心管Ⅱ,13是中心管Ⅰ,21是空气气门咀,22是混合气气门咀,23是混合气室,24是单向阀,26是液态烃C5燃料,27是挡板。图3是中心管Ⅱ12下端的局部纵剖视图,其中14是喉管。图4是混合气流量调节器7的纵剖视图,其中15是螺纹,16是混合气进气孔,17是针锥,18是环状阀门片,19是混合气出气孔。图5是单向阀23的局部纵剖视图,其中25是滑动阀块。
现结合


本发明的内容。
本发明主要由电动气泵2、含气化器的燃料钢并9和燃气灶具20组成。电动气泵2就是用来对金鱼缸充气的电动气泵。空气导管3和混合气导管5均为耐油橡皮管。燃料钢并9为标准液化石油气钢并,内装容液态烃C5燃料26和双管气化器。由于本发明工作时燃料仅受到略大于1个大气压的压力(不工作时还要小些),所以燃料钢并9不需抗压。空气气门咀21、混合气气门咀22、空气阀门10和混合气阀门4均为标准件。双管气化器主要收中心管Ⅰ13、喉管14、中心管Ⅱ12、阻火金属丝网11、混合气室23、挡板27和单向阀24组成。中心管Ⅰ13是一根内径为3~7毫米的金属管,如紫铜管,它的上端与单向阀24连通,它的下端有管口朝上的弯头,它的高度和弯头高度分别为510毫米和5~20毫米。喉管14是一根内径从8~12毫米(下端内径)逐渐减小为3~7毫米(上端内径)的金属管,如紫铜管,长度为50~81毫米,它的上端与中心管Ⅱ12连通,它的下端罩住中心管Ⅰ13的弯头。中心管Ⅱ12是一根内径为3~7毫米的金属管,如紫铜管,长度为430~460毫米,它的下端与喉管14的上端连通,它的上端与混合气室23连通。阻火金属丝网11为一片规格为200目的金属丝网,如铜丝网。挡板27为金属板,如黄铜板,阻火金属丝网11和挡板27把混合气室23分隔成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内充以金属丝棉,如不锈钢丝棉,混合气室23通过该部分的顶面和侧面分别与混合气阀门4和单向阀24连通;下半部分为空腔,该部分的底面上有纵向缝道,混合气室23通过缝道与燃料钢并9连通。单向阀24是一只用金属如黄铜制成的圆筒形阀门,分别与空气阀门10、中心管Ⅰ13和混合气室23连通,该阀内有一块滑动阀块25,制造该阀块的材料与制造单向阀24的相同。燃气灶具20上装有混合气流量调节器7,该调节器是一只用金属如黄铜制成的可调喷咀,混合气进气孔16和混合气出气孔19分别与混合气导管5和带点燃器的热负荷调节器8连通。
打开空气阀门10和混合气阀门4。把电源插头1插入交流电源插孔,电动气泵2因得到供电而工作。电动气泵2泵出的空气流经空气导管3、空气阀门10进入单向阀24。滑动阀块25受到气流的推动,滑向左边,开启通向中心管Ⅰ13的通道。空气流经通道,进入中心管Ⅰ13,从弯头的喷咀处高速喷出,经喉管14的下端,与液体燃料一起,进入中心管Ⅱ12,继而以充满微小气泡的气液二相形式从该管的顶端射出,形成喷泉。挡板27挡住液体,迫使喷出的液体(燃料)通过混合气室23与燃料钢并9之间的缝道,返回燃料钢并9,使该管内的燃料能不断循环,保持新鲜。另外,只要不断充气,该管内的燃料液柱高度总能保持恒定,与燃料钢并9内燃料液面高度无关,即与燃料量无关,因此,空气流从该管下端至混合气室23的行程也与液面高度或燃料量无关,确保液态烃C5充分气化。混合气室23是气液分离的场所,燃料液体经缝道返回燃料钢并9,混合气室23内充满了空气与C5蒸气的混合气。此时,只要开启燃气灶具20上的带点燃器的热负荷调节器8。混合气立即经阻火金属丝网11、金属丝棉、混合气阀门4、混合气气门咀22、混合气导管5、混合气流量调节器7和带点燃器的热负荷调节器8,流至燃具6,燃具6四周随之冒出火焰。随着燃料钢并9中燃烧液面下降,燃料中液态烃C5的百分含量随之减少,虽然双管气化器的气化性能优越,但送至燃具6的混合气中C5蒸气的含量越来越少,导致火焰减小,热负荷下降。此时,只需调节混合气流量调节器7,增大送至燃具6的混合气的流量,即增加单位时间送至燃具6的混合气中的C5蒸气量,火焰便会升高,热负荷随之增加。综上所述,双管气化器和混合气流量调节器7联用的结果,能使燃具6的燃烧热负荷始终保持稳定,还能使燃具6的燃烧热负荷降至额定值时燃料钢并9中燃料残留量减至极少。
从燃具6的喷咀喷出的混合气,速度极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会产生回火。考虑到最坏的情况,万一有回火,那末回火必定会遇到热容量极大的金属丝棉和阻火金属丝网11,回火必定会因温度急剧下降至混合气燃点以下而熄灭。当交流电网断电或电源插头1从交流电源插头上脱落时,电动气泵2停泵,滑动阀块25因左边压力大于右边压力而滑向单向阀24的右端,关闭通向空气阀门10的通道,这样,燃料钢并9内的燃料就不会在存在于其上方的压力的作用下,经中心管Ⅰ13、空气阀门10和空气导管3,向电动泵2倒流,简言之,停泵不会倒液。双管气化器的气化性能优越,使混合气中C5蒸气含量恒大于14%,远远超过临界爆炸点,因此,存在于混合气室23中的混合气绝对不会发生爆炸。考虑到最坏的情况,万一发生爆炸,混合气室23的体积极小,抗爆能力较强;加上燃料钢并9采用可承受16公斤/厘米2的液化石油气钢并,也不可能被炸毁。由于本发明不会产生回火,不会爆炸,加上阻火,抗爆能力强,停泵不会倒液,所以本发明在使用时绝对安全可靠。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以下优点1.本发明的燃料热负荷不随燃料钢并9中燃料液面高度改变而改变,始终保持稳定,便于使用。
2.本发明的燃烧热负荷降低至额定值时,燃料钢并9中燃料残留量极少,燃料利用率高,燃料维持费用较为经济。
3.本发明的无回火、不爆炸、阻火抗爆力强和停泵不倒液的性能确保本发明在使用时绝对安全可靠。
本发明经济实用,安全可靠,适于作民用燃气燃具。由于民用燃气燃具的普及率不高和本发明所用燃料C5的资源极为丰富,所以本发明在普及推广应用方面,有着难以估量的潜力。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态烃C5混合气燃具,主要由电动气泵2、含气化器的燃料钢并9和燃气灶具20组成,其特征在于气化器是主要由中心管Ⅰ13、喉管14、中心管Ⅱ12、阻火金属丝网11、混合气室23、挡板27和单向阀24组成的双管气化器,燃气灶具20上装有混合气流量调节器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态烃C5混合气燃具,其特征在于中心管Ⅰ13是一根内径为3~7毫米的金属管,它的高度和弯头弯度分别为510毫米和5~20毫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态烃C5混合气燃具,其特征在于喉管14是一根内径从8~12毫米(下端内径)逐渐减小为3~7毫米(上端内径)的金属管,如紫铜管,长度为50~80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态烃C5混合气燃具,其特征在于中心管Ⅱ12是一根内径为3~7毫米的金属管,如紫铜管,长度为430~460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态烃C5混合气燃具,其特征在于阻火金属丝网11是一片规格为200目的金属丝网,如铜丝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态烃C5混合气燃具,其特征在于单向阀24是一只用金属如黄铜制成的圆筒形阀门,其中有一块用相同材料制成的滑动阀块2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态烃C5混合气燃具,其特征在于混合气流量调节器7是一只用金属,如黄铜制成的可调喷咀。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态烃C
文档编号F24C5/00GK1072768SQ9110753
公开日1993年6月2日 申请日期1991年11月22日 优先权日1991年11月22日
发明者孙松良, 与继英, 董万年 申请人:上海海通无损检测技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