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64852发布日期:2021-01-08 11:06阅读:91来源:国知局
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散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手机。手机从最开始的打电话,发短信等简单功能,慢慢发展到拍照、录像、上网、看电影、视频聊天及玩大型手游等等,功能越来越多,运算速度越来越快,发热量越来越大。但是,手机的尺寸近两年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即散热表面积基本不变甚至减小,使得手机内外部温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后续5g、6g的发展,以及手机轻薄化的需求,手机面临的散热挑战越来越大。

因此,亟需提出一种散热效果好的散热装置来为手机等电子设备进行散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散热装置及用电设备,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手机等电子设备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包括:

承载部,用于承载待散热设备;

半导体制冷部,与所述承载部连接,用于对所述待散热设备散热;

液冷部,与所述半导体制冷部背离所述承载部的一侧连接,用于对所述半导体制冷部散热,所述液冷部具有换热流道;

储液箱,与所述换热流道连通;

散热组件,与所述储液箱连接,用于对所述储液箱散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散热装置包括承载部、半导体制冷部、液冷部、储液箱和散热组件,其中,承载部用来承载待散热设备。通过使半导体制冷部来对待散热设备散热,再通过液冷部靠近半导体制冷部设置,来对半导体制冷部散热,使得半导体制冷部与待散热设备进行热交换后,液冷部能够及时将半导体制冷部的热量转移,从而有利于半导体制冷部更好地对待散热设备散热。通过使储液箱与液冷部的换热流道连通,使得换热流道内温度较高的液体能够进入储液箱,以及储液箱内温度较低的液体能够进入换热流道,有利于液冷部保持较低的温度,提高液冷部与半导体制冷部之间的热传递效率。再通过使散热组件与储液箱连接,对储液箱散热,可保证储液箱内的液体温度较低,从而有利于储液箱向换热流道提供温度较低的液体,提高液冷部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半导体制冷部的换热效率。通过半导体制冷部、液冷部和散热组件相配合来对待散热设备进行散热,散热效果好,使得待散热设备能够得到很好地散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取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中的半导体制冷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中的液冷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中的液冷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散热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8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手机,20承载部,210主体部,220第一卡扣,230第二卡扣,240柔性导热垫片,250第一柔性限位部,260第二柔性限位部,270支撑部,280支撑脚,30半导体制冷部,310吸热侧,320放热侧,330绝缘陶瓷片,340金属导体,350半导体,360导热层,40液冷部,410换热流道,420第一主流道,430第二主流道,440支流道,450进液口,460出液口,470基板,50储液箱,510箱体,520第一子散热部,530第二子散热部,540进液管,550出液管,560液泵,570第一接头,580第二接头,60风冷部,610风机,620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散热装置能够对待散热设备进行散热,如对电子设备进行散热,此时,散热装置与电子设备能够可拆卸连接,也可固定在一起。在具体实施中,上述电子设备可以是移动终端、可穿戴式设备、平板电脑、膝上型电脑、移动计算机、增强现实设备(又称之为ar设备)、虚拟现实设备(又称之为vr设备)及掌上游戏机等等。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种待散热设备可以单独生产销售,也可配合散热装置一起生产销售,当然散热装置也可以单独生产销售。散热装置能够对待散热设备的整体进行散热,也可对待散热设备的局部进行散热。

为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以下实施方式中将以待散热设备为手机10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散热装置包括:承载部20、半导体制冷部30、液冷部40、储液箱50和散热组件。承载部20用于承载手机10。半导体制冷部30与承载部20连接,用于对手机10散热。液冷部40与半导体制冷部30背离承载部20的一侧连接,用于对半导体制冷部30散热,液冷部40具有换热流道410;储液箱50,与换热流道410连通;散热组件,与储液箱50连接,用于对储液箱50散热。

其中,通过使半导体制冷部30来对手机10散热,再通过液冷部40靠近半导体制冷部30设置,来对半导体制冷部30散热,再通过储液箱50将温度较低的液体供向液冷部40的换热流道410,以及通过散热组件对储液箱50进行散热,保证储液箱50内的液体温度较低,可使手机10的热量快速地通过半导体制冷部30、液冷部40、储液箱50及散热组件扩散到环境中,通过半导体制冷部30、液冷部40、储液箱50及散热组件相互配合,使得半导体制冷部30与手机10进行热交换后,能够快速降温,从而持续且快速地与手机10进行换热,散热效果好。

在具体应用中,半导体制冷部30可以与承载部20背离手机10的一侧连接,半导体制冷部30通过承载部20与手机10进行热交换。半导体制冷部30也可以嵌入设置于承载部20的开口处,使得半导体制冷部30能够直接与手机10进行热交换。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如图3和图4所示,半导体制冷部30具有吸热侧310和放热侧320,吸热侧310与承载部20连接。

具体地,如图4所示,半导体制冷部30(thermoelectriccooler)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珀尔帖效应制成的。所谓珀尔帖效应,是指当直流电流通过两种半导体材料组成的电偶时,电偶一端吸热,另一端放热的现象。如图3所示,半导体制冷部30包括吸热侧310的金属导体340、放热侧320的金属导体340、连接两侧金属导体340的半导体350(包括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和分布在两侧金属导体340外的绝缘陶瓷片330,通过为两个金属导体340构成的电偶通电,实现了吸热侧310吸热,放热侧320放热。

在具体应用中,半导体制冷部30构造成半导体制冷片,占用空间小,有利于减小散热组件的整体厚度。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半导体制冷部30的吸热侧310和/或放热侧320设置有导热层360。有利于减小接触热阻。其中,导热层360可为导热硅脂等导热材料,涂覆在吸热侧310和/或放热侧320。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如图2、图5至图7所示,换热流道410具有进液口450和出液口460。储液箱50通过进液管540连通进液口450;储液箱50通过出液管550连通出液口460;液泵560设置于进液管540或出液管550。通过使储液箱50与换热流道410之间通过进液管540、出液管550连通,实现了换热流道410内的液体与储液箱50内的液体的循环,有利于带走液冷部40的热量。而且,通过将液泵560设置于进液管540或出液管550,有利于使储液箱50内的液体经出液管550、换热流道410和进液管540循环流动。尤其在液泵560设置于进液管540的情况下,有利于抽取储液箱50内的液体,向换热流道410提供源源不断的温度较低的液冷工质,即用于换热的液体,而在液冷部40吸热后,带有较高热量的液体通过出液管550回到储液箱50。

而且,如图1和图2所示,液冷部40设置于半导体制冷部30背离承载部20的一侧或者设置于承载部20,而储液箱50通过管路(包括进液管540和出液管550)与液冷部40的换热流道410连通,储液箱50与液冷部40分体设置,使得承载部20上仅具有半导体制冷部30和液冷部40,而散热组件却是设置于储液箱50,可有效减轻承载部20所承受的重量,方便用户手持承载部20。储液箱50可放置在桌面上,与液冷部40拉开距离。而且,可有效避免散热组件在散热过程中对承载部20造成影响,尤其在散热组件包括风冷部60的情况下,风冷部60的风机610在转动过程中,会产生振动及噪音,散热组件远离承载部20设置,可有效避免振动传递到承载部20影响用户使用体验,方便用户手持承载部20,玩手机10游戏等等。

在具体应用中,将储液箱50放置于承载部20的下方,从而有利于带有较高热量的液体依靠自身重力快速流向储液箱50,提高换热效率。液泵560为微型液泵。

在具体应用中,液冷部40构造成液冷板,占用空间小,有利于减小散热组件的整体厚度。储液箱50内的液体,即可以是水,也可以是其他可用于换热的环保工质。

进一步地,如图2、图4和图5所示,散热装置还包括第一接头570和第二接头580;第一接头570设置在进液口450处,进液管540与第一接头570连通;第二接头580设置在出液口460处,出液管550与第二接头580连通。第一接头570的设置,一方面有利于进液管540与进液口450密封连接,避免液体外漏,另一方面方便进液管540的拆卸与安装,可使散热装置在运输过程中,保持进液管540与液冷部40的拆卸状态,从而方便运输与安放。第二接头580的设置,一方面有利于出液管550与出液口460密封连接,避免液体外漏,另一方面方便出液管550的拆卸与安装,可使散热装置在运输过程中,保持出液管550与液冷部40的拆卸状态,从而方便运输与安放。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半导体制冷部30的供电线路经液泵560所在位置后,沿液泵所在的进液管540或出液管550连接至半导体制冷部30。

其中,半导体制冷部30的供电线路可以经液泵560引出,也即液泵560的供电线路既能为液泵供电,又间接为半导体制冷部30供电;半导体制冷部30的供电线路也可仅是经过液泵560所在位置。

半导体制冷部30的供电线路可以与液泵560的供电线路连接至一个电源接头,也可以分别连接一个电源接头。在半导体制冷部30的供电线路与液泵560的供电线路连接至一个电源接头的情况下,该电源接头内可具有变压元件,满足半导体制冷部30和液泵560不同的压力需求。

当然,在具体应用中,半导体制冷部30的供电线路还可以先与风冷部60的供电线路汇合,再与液泵560的供电线路汇合,而后连接至半导体制冷部30。此时,可以将三者的供电线路均连接至一个电源接头,避免走线混乱,也可以分别连接至不同的电源接头。

另外,通过使半导体制冷部30的部分供电线路沿液泵所在的进液管540或出液管550连接至半导体制冷部30,也即半导体制冷部30的部分供电线路设置于进液管540和/或出液管550,可有效避免散热装置走线混乱。

在具体应用中,可将半导体制冷部30的部分供电线路绕设进液管540和/或出液管550上;或者在进液管540或出液管550上设置夹线装置,将供电线路设置于夹线装置上,走线方向与进液管540或出液管550同向。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如图5和图6所示,换热流道410包括第一主流道420、第二主流道430和至少一个支流道440;第一主流道420与换热流道410的进液口450连通;第二主流道430与换热流道410的出液口460连通;每个支流道440均连通第一主流道420和第二主流道430。

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当支流道440的数量为一个时,第一主流道420、第一支流道440和第二主流道430串接在一起,此时可使第一主流道420、第二主流道430或第一支流道440弯曲延伸,具有多个弯折部,从而增加液体的流动路径,有助于提高液冷部40的均温性,提高换热流道410的换热效果。而在支流道440的数量为多个时,如图6所示,多个支流道440并联分布,进一步提高换热流道410的液体流动路径,使得换热流道410内能够容纳更多的液体,有助于提高液冷部40的均温性,提高换热流道410的换热效果。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液冷部40包括基板470和嵌设于基板470的换热管,换热管构造成换热流道410;或液冷部40包括基板470,基板470内具有通道,通道构造成换热流道410。

在具体应用中,将基板470设置为金属板,如铜板或铝板,导热效果好。将换热管构造为铜管或铝管,导热效果好。当然,基板470和换热管也可为其他金属材料。其中换热管嵌设于基板470,可使换热管与基板470充分接触,保证导热效果而且防止液体漏出。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如图7所示,储液箱50包括:箱体510和散热部;箱体510用于存储液体;散热部至少部分设置于箱体510外,用于对箱体510散热。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为箱体510配置散热部,通过散热部对箱体510内的液体进行散热,有利于使箱体510内的液体保持较低的温度,从而有利于向液冷部40的换热流道410内提供温度较低的液体,使得液冷部40能够更多地吸收半导体制冷部30的热量,进而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散热组件用于对散热部散热。由于散热部自身便具有散热作用,采用导热好的材料制成,通过散热组件对散热部进行散热,而非直接对箱体散热,散热效果好,有利于箱体内的液体快速降温。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散热部包括第一子散热部520和第二子散热部530,第一子散热部520用于与箱体510内的液体进行热交换,第二子散热部530用于与第一子散热部520进行热交换;其中,第一子散热部520由箱体510的至少部分箱壁构成,或者第一子散热部520设置于箱体510的内部;第二子散热部530设置于箱体510的外部。通过使第一子散热部520与箱体510内的液体进行热交换,使第二子散热部530与第一子散热部520进行热交换,可使箱体510内的液体的热量快速传递到箱体510外部的第二子散热部530,有利于快速降低箱体510内液体的温度。

在具体应用中,第一子散热部520可以构造成箱体510的部分箱壁或全部箱壁。或者第一子散热部520构造成第一散热翅片,设置于箱体510的内部。热量经第一子散热部520、箱体510的箱壁传递到第二子散热部530。此时,箱体510的箱壁可为金属箱壁,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第二子散热部530可构造成第二散热翅片,第一子散热部520的数量为多个,第二子散热部5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子散热部520和多个第二子散热部530相对于箱壁一一对应分布或者交错分布。第一散热翅片和第二散热翅片可呈针尖状、直齿状、圆柱状、波浪齿、锯齿等等形状。

或者第一子散热部520与第二子散热部530一体成型,箱体510上具有开口,第一子散热部520或第二子散热部530穿过开口,热量将第一子散热部520直接传递到第二子散热部530,此时,箱体510的箱壁可为塑料箱壁等等,无需具有很好的导热性能。

在具体应用中,散热组件用于对位于箱体510外部的散热部进行散热,如对第二子散热部530散热。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散热组件包括:风冷部60,风冷部60设置于在储液箱50的至少一侧。风冷部60与储液箱50之间具有间距。通过使风冷部60设置在储液箱50的至少一侧,如设置在储液箱50相对的两侧,有利于快速地将储液箱50中的热量扩散到环境中,使储液箱50的热量快速降低,从而提高液冷部40的吸热能力。而且,通过使风冷部60与储液箱50之间留有间距,为风道的形成提供了空间,以便充分发挥风冷部60的对流散热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散热组件还包括:框架620,框架620连接储液箱50,风冷部60设置于框架620内。一方面有利于保证风机610的安装牢固度,另一方面框架620的存在可对内部的风机610进行保护,保护风机610的叶片等结构。而且,框架620与风机610支架还有利于形成风道,便于散热。

在具体应用中,风冷部60包括至少一个风机610。可在储液箱50的一侧设置框架620,使风冷部60包括两个风机610,两个风机610并排设置于框架620内。或者在储液箱50相对或相邻的两侧设置框架620,每个框架620内设置至少一个风机610。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散热装置包括承载部20、半导体制冷部30、液冷部40、储液箱50和散热组件,其中散热组件包括风冷部60,储液箱50与液冷部40之间通过管路连通,散热组件与储液箱50连接。由于储液箱50与液冷部40分体式设计,不设置于承载部20上,也即承载部20不直接或间接承担储液箱50的重量,减轻了承载部20及其承担的物体的重量,方便用户手持承载部20,玩手机10游戏等等,而此时,储液箱50可放置在桌面等位置。而且与相关技术中将风机610设置于承载部20上进行散热相比,无需考虑风机610所带来的噪音对用户听觉造成的影响,以及无需考虑风机610所带来的振动对用户的触觉造成的影响,提高了用户手持承载部20玩手机10的体验。而且承载部20上无需设置较厚的风机610,也无需为风机610配置外罩等结构,可有效减小承载部20的厚度,提高散热装置的外观美化度。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散热组件包括半导体制冷部30,设置于储液箱50的至少一侧。也即散热组件可以不仅为风冷,也可采用其他散热方式,或者多种换热方式相结合。

另外,需要说明地,承载部20用于承载待散热设备,并不意味着待散热设备的全部重量均压在承载部20上,这里的承载意味着装配或安放,只要满足承载部20能够与待散热设备连接,能够与待散热设备进行热交换均可。而且,承载部20的结构可以依据待散热设备而定。例如待散热设备为手机10,则承载部20可以构造成手机背夹或手机支架;再例如待散热设备为平板电脑,则承载部20可以构造成电脑支架;再例如待散热设备为电动汽车,则承载部20可以构造成适于与电动汽车的电机的壳体相连接,或适于与电动汽车的前机盖、后备箱的壳体等相连接;再例如待散热设备为电动自行车,则承载部20可以构造成适于与电动自行车的电机的壳体相连接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继续以待散热设备为手机10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如图2和图3所示,承载部20包括:主体部210、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第一夹持部设置于主体部210,第二夹持部设置于主体部210,第二夹持部与第一夹持部之间形成夹持空间,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用于将手机10夹在夹持空间内。

在该实施方式中,承载部20构造为手机背夹。通过使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将手机10夹持在夹持空间上,尤其将手机10夹持在主体部210上,实现了手机10与散热装置的装配,从而有利于散热装置对于限制位置的手机10进行充分散热。

在具体应用中,主体部210为金属板或者主体部210的外表面包覆有金属板,使得手机10产生的热量能够快速传递到主体部210上,有利于手机10的散热,也有利于半导体制冷部30通过主体部210与手机10进行热交换。金属板可为铜板或铝板。

在具体应用中,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可以设置在主体部210相对的两端,有利于将手机10稳定夹持在主体部210上。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夹持部包括第一卡扣220,第二夹持部包括第二卡扣230,第一卡扣220和第二卡扣230能够分别相对于主体部210移动。有利于稳定夹持手机10。

进一步地,第一夹持部还包括第一弹簧,第一弹簧施加于第一卡扣220向主体部210所在方向移动的力;第二夹持部还包括第二弹簧,第二弹簧施加于第二卡扣230向主体部210所在方向利用的力;使得第一卡扣220和第二卡扣230能够在上述两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压紧在手机10上,有利于手机10的安装,也有利于稳定夹持手机10。

其中,第一卡扣220和第二卡扣230能够在上述两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在主体部210的厚度方向移动,也即在手机10安装在承载部20上的情况下,第一卡扣220和第二卡扣230能够在手机10的厚度方向移动;或者第一卡扣220和第二卡扣230能够在上述两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在主体部210的宽度方向移动,也即在手机10安装在承载部20上的情况下,第一卡扣220和第二卡扣230能够在手机10的宽度方向或长度方向移动。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承载部20还包括柔性导热垫片240,设置于主体部210背离半导体制冷部30的一侧。也即主体部210用于与手机10相贴合的一侧。柔性导热垫片240的存在一方面避免手机10直接与较硬的主体部210接触出现刮伤磕碰等,另一方面有利于与手机10紧密贴合,从而将手机10的热量充分传递到主体部210,提高手机10的散热效果。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承载部20还包括第一柔性限位部250和第二柔性限位部260。第一柔性限位部250设置于第一夹持部远离主体部210的一端,并面向主体部210设置。第二柔性限位部260设置于第二夹持部远离主体部210的一端,并面向主体部210设置。通过使第一柔性限位部250和第二柔性限位部260与手机10相接触,第一柔性限位部250和第二柔性限位部260的反作用力能够使手机10与主体部210紧密贴合,从而保证手机10与主体部210之间的传热效果,提高手机10的散热效果。

其中,第一柔性限位部250和第二柔性限位部260可呈球体或圆锥体。有利于受压形变,从而与手机10充分接触。当然,第一柔性限位部250和第二柔性限位部260也可呈方形等其他形状,不限于上述举例。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如图8所示,承载部20包括:支撑部270,用于承载手机10;支撑脚280,与支撑部270转动连接,以调节支撑部270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在该实施方式中,承载部20构造成手机10支架,可放置在桌面、安装台上等等,方便支撑手机10以便于用户观看,而无需用户手持手机10。具体地,通过支撑部270来支撑手机10,通过支撑脚280与支撑部270可转动连接,进而一方面支撑支撑部270,另一方面调节支撑部270与一个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进而调节放置在支撑部270上的手机10与任一水平面之间的夹角,方便用户以合适的视角观看手机10的屏幕。

具体地,如图8所示,半导体制冷部30设置于支撑部270的一侧。液冷部40设置于半导体制冷部30背离支撑部270的一侧,用于对半导体制冷部30散热。储液箱50通过管路为液冷部40提供制冷液体。风冷部60设置于储液箱50的一侧,用于对储液箱50散热。

进一步地,支撑部270为金属板或者支撑部270的外表面包覆有金属板,使得手机10产生的热量能够快速传递到支撑部270上,有利于手机10的散热,也有利于半导体制冷部30通过支撑部270与手机10进行热交换。金属板可为铜板或铝板。

当然,支撑脚280也可与支撑部270固定连接,此时仅是失去调节功能,但简化承载部20的结构。

以下参见图1至图3、图5至图7,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散热装置。散热装置包括承载部20、半导体制冷部30、液冷部40、储液箱50和风冷部60。其中,承载部20构造为手机背夹,手机背夹的一侧设有柔性导热垫片240。半导体制冷部30靠近承载部20设置,用于对手机10散热。液冷部40设置于半导体制冷部30的放热侧320,用于对半导体制冷部30进行散热。液冷部40内具有换热流道410、进液口450和出液口460,换热流道410包括与进液口450连通的第一主流道420、与出液口460连通的第二主流道430和连通第一主流道420和第二主流道430的多个支流道440,多个支流道440并联分布。储液箱50通过进液管540连通进液口450,通过出液管550连通出液口460。储液箱50包括箱体510和散热部,风冷部60设置于散热部的至少一侧,用于对散热部散热。

手机10高效运行时产生的热量首先通过柔性导热垫片240传到手机背夹上,手机背夹另一侧贴紧半导体制冷部30的吸热侧310,当半导体制冷部30中有电流通过时,吸热侧310的热量就会转移到放热侧320,从而产生一定温差。为了吸热侧310达到更低的温度,可以采取散热措施降低放热侧320的温度。本方案中半导体制冷部30的放热侧320通过高效的液冷部40散热,液冷部40内的液体将热量沿出液管550传到储液箱50的箱体510,储液箱50具有散热部,散热部可以将液体的热量传递到箱体510外部,通过风冷部60吹风与环境空气充分对流,最终把散热部上的热量排出到环境中。降温后的液体再通过微型液泵560抽入进液管540,再进入换热流道410吸收半导体制冷部30放热侧320传过来的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非常高效的散热循环,可以源源不断的将手机10的热量散掉,充分发挥手机10的强大性能,提升手机10芯片可靠性和寿命,延长手机10的使用时间。

该实施例提出的散热装置,集成了半导体制冷+液冷+风冷等高效散热方式,可在未来几年时间内均能满足手机10大功率散热的需求。其中,通过使承载部20上不具有风冷部60,而是具有半导体制冷部30和液冷部40,通过风冷部60对储液箱50进行散热,可使承载部20厚度较薄,外观效果好,而且免除风机610所带来的噪音及振动影响,提升了用户手持手机10的游戏体验。而且,采用半导体主动制冷效果,结合换热流道410中多个支流道440并连分布,使得液冷部40的换热效率非常高,夏季高温40℃时可迅速将手机10热量导致储液箱50,使得半导体制冷能力能够完全体现,可使手机10快速降低到环境温度以下,手感清凉,大大提高用户体验。而且,储液箱50采用散热部传热,以及采用风冷部60对散热部强制对流散热,可使箱体510内的液体温度快速下降,使得换热流道410内液体温度较低,温差大对流换热效率高,可完全发挥液冷效果。进而与简单的半导体制冷、液冷和风冷相比,实现1+1+1大于3的散热效果。

当然,待散热设备也可不是手机10,而是平板电脑、ar设备、vr设备甚至电动汽车或电动自行车等。与待散热设备为手机10相比,可保持散热方式不变,仅是调节承载部20的具体结构,方便承载部20承接多种待散热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设备,包括:设备本体;和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散热装置用于对设备本体散热。由于用电设备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进而能够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负,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接”、“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接。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对象的特定顺序。在实施例中,“例如”、“再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证明或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被描述为“例如”、“再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例如”、“再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