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钢制高效除硬澄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8100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澄清装置,特别是一种小型钢制高效除硬澄清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火力发电厂循环冷却水排污水、脱硫废水和反渗透浓排水等高盐废水的处理中,废水需要软化经澄清装置处理后再经过膜脱盐,实现污水循环重复利用。澄清装置是一种通过加药去除污水中硬度,同时截留分离水中杂质的装置,但是现有的澄清装置仅采用一级混凝池,多种药剂投加在同一混凝池中,易发生复杂化学反应,不利于离子的沉淀,处理后的污水仍含有较多的碳酸氢根离子、镁离子、钙离子、硅等,易导致后续膜系统结垢严重。另外普遍采用混凝土结构池型,装置中的沉淀澄清池和污泥浓缩池等处理池分离设置,在建设过程中施工难度比较大,投资成本也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钢制高效除硬澄清装置,该装置采用两级软化混凝池,更利于离子的沉淀和水的软化,降低了水的结垢倾向。装置采用一体化钢制矩形结构,与相同处理能力的混凝土结构池型相比节省了30%占地面积,降低了施工难度和投资成本,同时采用玻璃鳞片整体防腐,提高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该种小型钢制高效除硬澄清装置为一体化钢制矩形结构,与相同处理能力的混凝土结构池型相比节省了30%的占地面积,同时降低了施工难度。该装置内依次连通有混凝区、絮凝反应区和沉淀澄清区,沉淀澄清区上部设有清水集水区,底部设有集泥斗,集泥斗两侧分别连接有污泥回流系统和污泥排放系统,清水集水区连通有清水区。所述混凝区包括依次连通的混合区和凝聚区,在混合区内投加石灰或氢氧化钠药剂,去除污水中的镁离子、碳酸氢根离子、部分钙离子和硅。在凝聚区内投加碳酸钠药剂,去除污水中的钙离子,同时投加混凝剂,使混合区和凝聚区产生的细小沉淀物凝聚成较小矾花。两级软化混凝区的设置更有助于离子的沉淀,降低水的结垢倾向。

为了使得污水与药剂的混合更充分,所述混合区、凝聚区、絮凝反应区顶部分别安装有第一搅拌器、第二搅拌器、第三搅拌器。

前述的絮凝反应区内还设有导流筒,第三搅拌器的搅拌叶轮置于导流筒内。该种设置使得水流在絮凝反应区内循环流动,保证产生的矾花不会受到破坏,也使得池内悬浮物不会在絮凝反应区沉淀。

前述的沉淀澄清区上部设有斜管沉淀装置,能够去除絮凝反应区内产生的部分矾花,使得水质更澄清。

前述的沉淀澄清区内还设有刮泥装置,刮泥装置底部安装有若干个浓缩叶片,通过刮泥装置中的传动机构带动浓缩叶片缓慢做圆周运动,通过多个叶片收集,使得污泥含固率浓缩至5%~8%,省去了污泥浓缩池的设置,进一步减少了占地面积和投资成本,排出的污泥可直接进入污泥排放系统进行脱水。

为了提高絮凝反应区内絮凝体的沉降速度,污泥回流系统通过管道连通于絮凝反应区。在沉淀澄清区经刮泥装置浓缩的污泥,部分通过污泥回流系统回流至絮凝反应区,能够提高絮凝反应区泥渣浓度1.5~2.5倍。

进一步的,为了消除石灰结垢对出水流量的影响,清水集水区内水平设有若干个玻璃钢材质的矩形堰口集水槽,所述集水槽均处于同一标高,保证配水均匀。

为了进一步保证配水均匀,在集水槽与斜管沉淀装置之间还设有若干个分隔装置,该装置将清水集水区分成若干个区域,防止集水槽在安装过程中有误差不在同一个标高上,造成某个集水槽水流短路。另外该装置保证布水均匀,降低了斜管沉淀装置上方水的雷诺数,使沉淀能够在最佳水力条件下进行。

有益的,该装置池体内部均涂覆有一层玻璃鳞片,采用玻璃鳞片整体防腐,有效防止废水中氯离子的腐蚀,提高了使用寿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该装置采用两级软化混凝区,能够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碳酸氢根离子、镁离子、钙离子、硅等,更利于离子的沉淀和水的软化,降低了水的结垢倾向。装置还采用一体化钢制矩形结构,与相同处理能力的混凝土结构池型相比节省了30%的占地面积,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和投资成本。同时装置池体内部采用玻璃鳞片整体防腐,有效防止废水中氯离子的腐蚀,提高了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的含义:1-混凝区,2-絮凝反应区,3-沉淀澄清区,4-清水集水区,5-污泥回流系统,6-污泥排放系统,7-混合区,8-凝聚区,9-第一搅拌器,10-第二搅拌器,11-第三搅拌器,12-导流筒,13-斜管沉淀装置,14-分隔装置,15-刮泥装置,16-集水槽,17-浓缩叶片,18-集泥斗,19-清水区。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如图1所示,该装置内依次连通有混凝区1、絮凝反应区2和沉淀澄清区3,沉淀澄清区3上部设有清水集水区4,底部设有集泥斗18,集泥斗18两侧分别连接有污泥回流系统5和污泥排放系统6,清水集水区4连通有清水区19。混凝区1包括依次连通的混合区7和凝聚区8,在混合区7内投加氢氧化钠药剂,通过第一搅拌器9快速混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等沉淀,去除污水中的镁离子、碳酸氢根离子、部分钙离子和硅。在凝聚区8内投加碳酸钠药剂,生成碳酸钙沉淀,同时在凝聚区8投加混凝剂,通过第二搅拌器10使之前混合区7和凝聚区8生成的沉淀发生凝聚反应,生成小颗粒矾花。而后进入絮凝反应区2,投加助凝剂,通过第三搅拌器11与经污泥回流系统5回流的泥渣接触反应生成大颗粒矾花。絮凝反应区2内还设有导流筒12,第三搅拌器11的搅拌叶轮置于导流筒12内,该种设置使得水流在絮凝反应区2内循环流动,保证产生的矾花不会受到破坏,也使得池内悬浮物不会在絮凝反应区2沉淀。

产生的大颗粒矾花通过推流缓慢进入沉淀澄清区3沉降,沉淀澄清区3上部设有斜管沉淀装置13,剩余矾花经斜管沉淀装置13分离去除。在斜管沉淀装置13上部还设有分隔装置14,该装置包括十个竖向分隔板,保证了布水均匀,降低了斜管沉淀装置13上部水的雷诺数,使沉淀能够在最佳的水力条件下完成。泥水分离后的清水进入清水集水区4,清水集水区4内水平设有十个玻璃钢材质的矩形堰口集水槽16,集水槽16收集清水至清水集水区4中的清水渠,最终汇入清水区19。处于同一标高的矩形堰口集水槽16保证配水均匀,消除了石灰结垢对出水流量的影响。沉淀澄清区3内还设有刮泥装置15,刮泥装置15底部安装有六个浓缩叶片17,通过刮泥装置15的传动机构带动浓缩叶片17缓慢做圆周运动,第一个浓缩叶片17收集的污泥由第二个浓缩叶片17继续收集。通过多个叶片收集,污泥最终汇入沉淀澄清区3底部的集泥斗18,实现污泥浓缩,使得污泥含固率浓缩至5%~8%,省去了污泥浓缩池的设置,进一步减少了占地面积和投资成本。

浓缩的污泥一部分通过污泥回流系统5回流至絮凝反应区2,提高絮凝反应区2泥渣浓度1.5~2.5倍,提高了絮凝反应区2内絮凝体的沉降速度,剩余污泥通过污泥排放系统6送至脱水系统处理。该装置池体内部均涂覆有一层玻璃鳞片,采用玻璃鳞片整体防腐,有效防止废水中氯离子的腐蚀,提高了使用寿命。

实施例2:如图1所示,该种小型钢制高效除硬澄清装置为一体化钢制矩形结构,与相同处理能力的混凝土结构池型相比节省了30%的占地面积,同时降低了施工难度和投资成本。该装置内依次连通有混凝区1、絮凝反应区2和沉淀澄清区3,沉淀澄清区3上部设有清水集水区4,底部设有集泥斗18,集泥斗18两侧分别连接有污泥回流系统5和污泥排放系统6,清水集水区4连通有清水区19。混凝区1包括依次连通的混合区7和凝聚区8,在混合区7内投加石灰乳药剂,去除污水中的镁离子、碳酸氢根离子、部分钙离子和硅。在凝聚区8内投加碳酸钠药剂,去除污水中的钙离子,同时投加混凝剂,使混合区7和凝聚区8产生的细小沉淀物凝聚成较小矾花,两级软化混凝的设置更有助于离子的沉淀,降低水的结垢倾向。絮凝反应区2内投加助凝剂,同时沉淀澄清区3部分污泥通过污泥回流系统5回流,使凝聚区8产生的较小矾花凝聚成大的矾花,产生的大矾花通过推流缓慢进入沉淀澄清区3沉降至集泥斗18,集泥斗18中浓缩的污泥一部分回流至絮凝反应区2,提高絮凝体的沉降速度,剩余污泥通过污泥排放系统6送至脱水系统脱水,清水集水区4中的清水渠收集澄清后的清水后汇入清水区19。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污水原水进入混合区7投加石灰乳或氢氧化钠,通过第一搅拌器9快速混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等沉淀。然后进入凝聚区8投加碳酸钠,生成碳酸钙沉淀,同时在凝聚区8投加混凝剂,通过第二搅拌器10使之前混合区7和凝聚区8生成的沉淀发生凝聚反应,生成小颗粒矾花。而后进入絮凝反应区2,投加助凝剂,通过第三搅拌器11与经污泥回流系统5回流的泥渣接触反应生成大颗粒矾花。产生的大颗粒矾花通过推流缓慢进入沉淀澄清区3沉降,剩余矾花则经斜管沉淀装置13分离去除,泥水分离后的清水由清水集水区4的集水槽16收集至清水渠,后汇入清水区19。泥渣经刮泥装置15作用浓缩至沉淀澄清区3底部的集泥斗18,一部分泥渣回流至絮凝反应区2,剩余部分通过污泥排放系统6送至脱水系统脱水处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