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mbr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设备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590912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mbr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设备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MBR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设备,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膜生物反应器是一种将膜分离单元与生物处理单元相结合的新型水处理技术,近年来受到重视,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MBR技术具有出水水质优良、运行操作简单、污泥产率低、占地面积小等特点,提高生物处理有机负荷,从而减少污水处理设施占地面积,并通过保持低污泥负荷减少剩余污泥量;MBR膜生物反应器因其有截留作用,可保留世代周期较长的微生物,可实现对污水的深度净化,同时硝化菌在系统内能充分繁殖,其硝化效果明显,对深度除磷脱氮提供可能。但是一般的MBR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水较为繁琐且体积略大,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污水处理的需求,所以需要一种高效处理污水的MBR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水很有必要。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MBR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设备,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
[0005]一种新型MBR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设备,由入水口、填料管、曝气管、MBR上过滤膜、MBR旋转膜、旋转轴、MBR下过滤膜、出水口、减压栗、出水口和处理池组成,其特征在于:将所需处理的污水由入水口加入至处理池中,在减压栗抽水和重力作用下,污水由上至下开始处理,通过含有填料的填料管,在填料吸附和每根填料管下方的曝气管曝气处理下,对污水进行处理,待通过三次吸附和曝气作用后,将细小颗粒悬浮进行吸附,同时继续向下,通过MBR上过滤膜将大颗粒的杂质进行阻隔,再次过滤后,通过旋转轴带动MBR旋转膜进行旋转吸附细小颗粒,重复处理,直至到达最后的MBR下过滤膜,在MBR下过滤膜最后对其过滤后,通过出水口至减压栗由出水口排出,完成对污水的处理。
[0006]所述的填料管中的填料为活性炭、二氧化钛、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按质量比5:3:2:1混合制备而成。
[0007]所述的MBR上过滤膜孔径为0.128mm?0.135mm,MBR下过滤膜孔径大小为0.085 ?0.095mm。
[0008]所述的处理池为直径为6m的圆柱体,MBR旋转膜共有3片,长度为6m。
[0009]本发明的应用:将所需处理的污水由污水进水口进水,打开装置后测量进水口C0D浓度为28.65,出水口为8.25,C0D去除率为71.2%
[0010]本发明与其他方法相比,有益技术效果是:
[0011](1)本装置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对污水C0D处理效率提高了 20?30% ;
[0012](2)占地较小,处理时间段,节省了时间。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发明一种新型MBR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设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14]其中,1、入水口 ;2、填料管;3、曝气管;4、MBR上过滤膜;5、MBR旋转膜;6、旋转轴;7、MBR下过滤膜;8、出水口 ;9、减压栗;10、出水口和;11处理池。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一种新型MBR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设备,由入水口、填料管、曝气管、MBR上过滤膜、MBR旋转膜、旋转轴、MBR下过滤膜、出水口、减压栗、出水口和处理池组成,其特征在于:将所需处理的污水由入水口加入至处理池中,在减压栗抽水和重力作用下,污水由上至下开始处理,通过含有填料的填料管,在填料吸附和每根填料管下方的曝气管曝气处理下,对污水进行处理,待通过三次吸附和曝气作用后,将细小颗粒悬浮进行吸附,同时继续向下,通过MBR上过滤膜将大颗粒的杂质进行阻隔,再次过滤后,通过旋转轴带动MBR旋转膜进行旋转吸附细小颗粒,重复处理,直至到达最后的MBR下过滤膜,在MBR下过滤膜最后对其过滤后,通过出水口至减压栗由出水口排出,完成对污水的处理;其中填料管中的填料为活性炭、二氧化钛、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按质量比5:3:2:1混合制备而成;其中MBR上过滤膜孔径为0.128mm?0.135mm, MBR下过滤膜孔径大小为0.085?0.095mm ;处理池为直径为6m的圆柱体,MBR旋转膜共有3片,长度为6m。
[0016]实例1
[0017]一种新型MBR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设备,由入水口、填料管、曝气管、MBR上过滤膜、MBR旋转膜、旋转轴、MBR下过滤膜、出水口、减压栗、出水口和处理池组成,其特征在于:将所需处理的污水由入水口加入至处理池中,在减压栗抽水和重力作用下,污水由上至下开始处理,通过含有填料的填料管,在填料吸附和每根填料管下方的曝气管曝气处理下,对污水进行处理,待通过三次吸附和曝气作用后,将细小颗粒悬浮进行吸附,同时继续向下,通过MBR上过滤膜将大颗粒的杂质进行阻隔,再次过滤后,通过旋转轴带动MBR旋转膜进行旋转吸附细小颗粒,重复处理,直至到达最后的MBR下过滤膜,在MBR下过滤膜最后对其过滤后,通过出水口至减压栗由出水口排出,完成对污水的处理;其中填料管中的填料为活性炭、二氧化钛、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按质量比5:3:2:1混合制备而成;其中MBR上过滤膜孔径为0.128mm,MBR下过滤膜孔径大小为0.085 ;处理池为直径为6m的圆柱体,MBR旋转膜共有3片,长度为6m。
[0018]实例2
[0019]一种新型MBR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设备,由入水口、填料管、曝气管、MBR上过滤膜、MBR旋转膜、旋转轴、MBR下过滤膜、出水口、减压栗、出水口和处理池组成,其特征在于:将所需处理的污水由入水口加入至处理池中,在减压栗抽水和重力作用下,污水由上至下开始处理,通过含有填料的填料管,在填料吸附和每根填料管下方的曝气管曝气处理下,对污水进行处理,待通过三次吸附和曝气作用后,将细小颗粒悬浮进行吸附,同时继续向下,通过MBR上过滤膜将大颗粒的杂质进行阻隔,再次过滤后,通过旋转轴带动MBR旋转膜进行旋转吸附细小颗粒,重复处理,直至到达最后的MBR下过滤膜,在MBR下过滤膜最后对其过滤后,通过出水口至减压栗由出水口排出,完成对污水的处理;其中填料管中的填料为活性炭、二氧化钛、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按质量比5:3:2:1混合制备而成;其中MBR上过滤膜孔径为0.129mm,MBR下过滤膜孔径大小为0.089 ;处理池为直径为6m的圆柱体,MBR旋转膜共有3片,长度为6m。
[0020]实例3
[0021]一种新型MBR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设备,由入水口、填料管、曝气管、MBR上过滤膜、MBR旋转膜、旋转轴、MBR下过滤膜、出水口、减压栗、出水口和处理池组成,其特征在于:将所需处理的污水由入水口加入至处理池中,在减压栗抽水和重力作用下,污水由上至下开始处理,通过含有填料的填料管,在填料吸附和每根填料管下方的曝气管曝气处理下,对污水进行处理,待通过三次吸附和曝气作用后,将细小颗粒悬浮进行吸附,同时继续向下,通过MBR上过滤膜将大颗粒的杂质进行阻隔,再次过滤后,通过旋转轴带动MBR旋转膜进行旋转吸附细小颗粒,重复处理,直至到达最后的MBR下过滤膜,在MBR下过滤膜最后对其过滤后,通过出水口至减压栗由出水口排出,完成对污水的处理;其中填料管中的填料为活性炭、二氧化钛、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按质量比5:3:2:1混合制备而成;其中MBR上过滤膜孔径为0.135mm,MBR下过滤膜孔径大小为0.095 ;处理池为直径为6m的圆柱体,MBR旋转膜共有3片,长度为6m。
【主权项】
1.一种新型MBR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设备,由入水口(1)、填料管(2)、曝气管(3)、MBR上过滤膜(4)、MBR旋转膜(5)、旋转轴(6)、MBR下过滤膜(7)、出水口(8)、减压栗(9)、出水口(10)和处理池(11)组成,其特征在于:将所需处理的污水由入水口(1)加入至处理池(11)中,在减压栗(9)抽水和重力作用下,污水由上至下开始处理,通过含有填料的填料管(2),在填料吸附和每根填料管(2)下方的曝气管(3)曝气处理下,对污水进行处理,待通过三次吸附和曝气作用后,将细小颗粒悬浮进行吸附,同时继续向下,通过MBR上过滤膜(4)将大颗粒的杂质进行阻隔,再次过滤后,通过旋转轴(6)带动MBR旋转膜(5)进行旋转吸附细小颗粒,重复处理,直至到达最后的MBR下过滤膜(7),在MBR下过滤膜(7)最后对其过滤后,通过出水口(8)至减压栗由出水口(10)排出,完成对污水的处理。2.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一种新型MBR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填料管(2)中的填料为活性炭、二氧化钛、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按质量比5:3:2:1混合制备而成。3.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一种新型MBR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MBR上过滤膜(4)孔径为0.128mm?0.135mm,MBR下过滤膜(7)孔径大小为0.085?0.095mm。4.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一种新型MBR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处理池(11)为直径为6m的圆柱体,MBR旋转膜(5)共有3片,长度为6m。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MBR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设备,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将所需处理的污水由入水口加入至处理池中,在减压泵抽水和重力作用下,污水由上至下开始处理,通过含有填料的填料管,在填料吸附和每根填料管下方的曝气管曝气处理污水,待通过三次吸附和曝气作用后,将细小颗粒悬浮进行吸附并向下,通过MBR上过滤膜将大颗粒的杂质进行阻隔,再次过滤后,通过旋转轴带动MBR旋转膜进行旋转吸附细小颗粒,直至到达最后的MBR下过滤膜,在MBR下过滤膜最后对其过滤后,通过出水口至减压泵由出水口排出,完成对污水的处理,本装置结构简单,对污水COD处理效率提高了20~30%且占地较小,处理时间段,节省时间。
【IPC分类】C02F9/14, C02F3/30
【公开号】CN105347621
【申请号】CN201510781336
【发明人】郭迎庆, 陈山玉
【申请人】常州大学
【公开日】2016年2月24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1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