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氮氧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14665阅读:164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氮氧分离装置,确切地说是一种实用新型氮氧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氮气在当前的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中有着极为广泛的用途,为了满足对氮气使用的需要,当前主要是通过利用分离设备直接将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等其他气体进行分离制备而来,在对空气进行分离作业的过程中,当前主要是通过低温分离及利用分子筛分离两种方式实现的,但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发现,其中利用低温分离设备的运行能耗相对较高,且运行效率也较低,难以有效满足对氮气实际使用的需要,而当前通过分子筛方式进行分离作业时,由于分子筛运行效率等原因,设备的结构往往相对较大且较为复杂,虽然工作效率叫低温分离有所提高,但设备日常运行及维护工作量较大,运行劳动强度和成本也相对较高,因此针对这一现状,需要开发一种实用新型的氮氧分离装置,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实用新型氮氧分离装置,该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备体积小巧,使用灵活方便,且运行效率高,一方面可有效的满足将空气中的氮气分离作业的需要,且分离作业工作效率高,运行能耗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可有效提高设备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并有助于降低设备日常维护及运行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实用新型氮氧分离装置,包括定位龙骨、防护侧板、承载台、储气瓶、分离腔、空压机、空气过滤装置及降温装置,其中定位龙骨为空间框架结构,防护侧板包覆在定位龙骨侧表面并构成闭合腔体结构,承载台通过滑轨与定位龙骨上端面连接,且承载台上设一个连接孔并通过连接孔与储气瓶连接,分离腔、空压机、空气过滤装置及降温装置通过导向轨安装在定位龙骨内,其中空压机通过导流管分别与空气过滤装置和分离腔连通,降温装置通过换热机构分别与空气过滤装置及分离腔连接,分离腔至少两个,且两分离腔相互并联并通过导流管与储气瓶连通,分离腔为气密性腔体结构,其内部设碳分子筛,碳分子筛呈层状结构分布,且碳分子筛总体积占分离腔总体积的2/3—4/5,且相邻分子筛层之间间距不低于1厘米,导流管与储气瓶、分离腔、空压机、空气过滤装置连接位置处均设控制阀。

进一步的,所述的防护侧板内表面设消声吸音棉层。

进一步的,所述的碳分子筛通过定位架安装在分离腔内,所述的定位架为网板状结构,且其横截面呈“凹”字型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的定位架下表面设至少一个超声波震荡装置。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备体积小巧,使用灵活方便,且运行效率高,一方面可有效的满足将空气中的氮气分离作业的需要,且分离作业工作效率高,运行能耗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可有效提高设备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并有助于降低设备日常维护及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闭合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述的一种实用新型氮氧分离装置,包括定位龙骨1、防护侧板2、承载台3、储气瓶4、分离腔5、空压机6、空气过滤装置7及降温装置8,其中定位龙骨1为空间框架结构,防护侧板2包覆在定位龙骨1侧表面并构成闭合腔体结构,承载台3通过滑轨9与定位龙骨1上端面连接,且承载台3上设一个连接孔10并通过连接孔10与储气瓶4连接,分离腔5、空压机6、空气过滤装置7及降温装置8通过导向轨11安装在定位龙骨1内,其中空压机6通过导流管12分别与空气过滤装置7和分离腔5连通,降温装置8通过换热机构13分别与空气过滤装置7及分离腔5连接,分离腔5至少两个,且两分离腔5相互并联并通过导流管12与储气瓶4连通,分离腔5为气密性腔体结构,其内部设碳分子筛14,碳分子筛14呈层状结构分布,且碳分子筛14总体积占分离腔5总体积的2/3—4/5,且相邻分子筛14层之间间距不低于1厘米,导流管11与储气瓶4、分离腔5、空压机6、空气过滤装置7连接位置处均设控制阀15。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防护侧板2内表面设消声吸音棉层16。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碳分子筛14通过定位架17安装在分离腔5内,所述的定位架17为网板状结构,且其横截面呈“凹”字型结构。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定位架17下表面设至少一个超声波震荡装置18。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备体积小巧,使用灵活方便,且运行效率高,一方面可有效的满足将空气中的氮气分离作业的需要,且分离作业工作效率高,运行能耗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可有效提高设备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并有助于降低设备日常维护及运行成本。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