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丙烯酸吸收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7564阅读:1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丙烯酸吸收塔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一种丙烯酸吸收塔,属于丙烯酸生产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第二反应器出口气体组成为:丙烯14.2%、氮气68.7%、水蒸气8.84%、氧气3.89%,气体温度265℃,压力135KPa,反应气进入反应产物冷却器,用中压锅炉水冷却到170℃后进入丙烯酸吸收塔塔底。丙烯酸生产工艺中急冷吸收塔是利用塔顶加入的除盐水作为急冷吸收水,将反应气后冷却器冷却后的含有氮气、气态丙烯酸等的出料急冷吸收成为丙烯酸粗液,然后送入后续精制系统进一步提纯。丙烯酸属于易聚合物质,为了防止急冷吸收塔内丙烯酸溶液聚合,加入了定量的阻聚剂对苯二酚。为了使急冷吸收塔进料气体分布均匀且含气相丙烯酸与循环吸收液更好的接触吸收,在进入急冷吸收塔处设计安装了分布器,气态丙烯酸气体从分布器两侧斜下方窜出,在分布器底部留有四个排液孔,以便排出底部积液。

目前在运行中发现,精制系统内积碳等杂质较多,过滤器清理频繁;运行2~3个月后各塔底内壁粘附碳料严重,需退出运行停车进行碱洗,运行周期较短。在停车检修中发现,分布器底部积碳严重,排液孔全部堵塞。分析上述现象产生原因为:1、反应产物中有如苯甲酸、马来酸酐等沸点高于170℃的附产物,从反应气后冷却器冷却后即以液态形式存于管线底部,并逐步被170℃的气体烘干脱水形成积碳后一同进入分布器;2、气态丙烯酸气体在分布器内因温度降低,少量气态丙烯酸及附产物继续发生相变成为液态,流至分布器底部,而分布器底部无法顺利排出这些液体,且因相变而来的液态丙烯酸内并不含有阻聚剂对苯二酚,造成在分布器内大量聚合,并受高温影响(进料温度170℃)部分碳化,从而堵塞分布器。

目前分布器堵塞造成的危害:1、分布器分布效果变差,吸收塔吸收不彻底,塔顶废气中有机物含量升高,造成经济上的浪费;2、分布器堵塞严重后,积碳现象更会加聚,造成后面精制系统进料杂质多,严重影响其运行周期;3、吸收塔塔底循环冷却会造成塔盘堵塞,进料受到制约,生产被迫降低负荷,最终停车处理;4、检修时需要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进入吸收塔人工清理处理,并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防止分布器积液或堵塞、延长设备运行周期、节能减排的丙烯酸吸收塔。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丙烯酸吸收塔,包括吸收塔以及设置在吸收塔内的阶梯环和分布器,阶梯环设置在吸收塔上部,分布器设置在吸收塔下部并与吸收塔进气管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布器包括安装架以及分布筒,分布筒有一个或多个且水平安装在安装架上,分布筒一端封闭,分布筒的下部设有出气孔,分布筒的底部设有排液孔,出气孔和排液孔均为沿轴向的长孔,反应气由分布筒的敞口端进入,并由出气孔排出。

优选的,所述的分布筒有同轴设置的两个,两个分布筒的敞口端向外对称设置在安装架两侧,两个分布筒的封闭端间隔设置,两个分布筒的封闭端通过连接块相连,两个分布筒的敞口端均与安装架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安装架为安装板,安装板为中部外凸的弧形板,分布筒与安装板的端部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吸收塔的下部间隔设有多块挡板,挡板水平设置,挡板的一侧与吸收塔固定连接,另一侧与吸收塔的内壁间隔设置,从而在吸收塔的下部形成波浪线状的通道。

优选的,所述的吸收塔的下部设有物料循环输出机构。

优选的,所述的物料循环输出机构包括塔釜循环泵以及循环冷却器,塔釜循环泵的进液端与吸收塔的底部连通,塔釜循环泵的出液端串联循环冷却器后与吸收塔相连;塔釜循环泵的出液端还连接有物料输出管,物料输出管上设有物料输出阀。

优选的,所述的吸收塔的急冷水进水管设置在阶梯环下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丙烯酸吸收塔的分布器的排液孔为沿轴向设置的长孔,消除了吸收塔分布器的积液问题,解决了吸收塔分布器内物料高温碳化堵塞分布器的问题,避免了停车清理工作,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消除了制约装置长周期运行的难题,大大延长了装置的运行周期。

2、分布器通过安装板安装在吸收塔内壁上,安装板为中部外凸的弧形板,从而能够避免对吸收塔内的气体造成妨碍。

3、挡板将吸收塔的下部分割成波浪线状的通道,从而延长了物料下落的时间,进而提高了丙烯酸的吸收效率。

4、塔釜循环泵与循环冷却器相配合,从而将吸收塔底部的物料循环打入吸收塔内,进一步提高丙烯酸的吸收效率,塔釜循环泵还能够将物料通过物料输出管输出,从而控制吸收塔的液位。

附图说明

图1为丙烯酸吸收塔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分布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分布器的仰视示意图。

图中:1、吸收塔进气管 2、挡板 3、吸收塔 4、废气出气管 5、废气出气阀 6、阶梯环 7、急冷水进气管 8、回气阀 9、循环冷却器 10、物料输出阀 11、物料输出管 12、塔釜循环泵 13、分布器 1301、安装板 1302、分布筒 1303、连接块 1304、出气孔 1305、排液孔。

具体实施方式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1~3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丙烯酸吸收塔,包括吸收塔3以及设置在吸收塔3内的阶梯环6和分布器13,阶梯环6设置在吸收塔3上部,分布器13设置在吸收塔3下部并与吸收塔进气管1连通,分布器13包括安装架以及分布筒1302,分布筒1302有一个或多个且水平安装在安装架上,分布筒1302一端封闭,分布筒1302的下部设有出气孔1304,分布筒1302的底部设有排液孔1305,出气孔1304和排液孔1305均为沿轴向的长孔,反应气由分布筒1302的敞口端进入,并由出气孔1304排出。本丙烯酸吸收塔的分布器的排液孔1305为沿轴向设置的长孔,消除了分布器13的积液问题,解决了分布器13内物料高温碳化堵塞分布器13的问题,避免了停车清理工作,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消除了制约装置长周期运行的难题,大大延长了装置的运行周期。

具体的:如图1所示:吸收塔3的顶部设有废气出气管4,废气出气管4上设有废气出气阀5,从而方便控制废气的排出。

吸收塔3的上部设有用于填料的不锈钢的阶梯环6,吸收塔3的急冷水进水管7设置在阶梯环6的下方,并用于向吸收塔3内放入急冷水。

吸收塔3的下部设有挡板2,挡板2有间隔设置的七块,挡板2水平设置,挡板2的一侧与吸收塔3的内壁固定连接,另一侧与吸收塔3的内壁间隔设置,从而在吸收塔3的下部形成了一个竖向的波浪状的通道,增加了物料下落的时间,从而能够提高丙烯酸的吸收效率。

吸收塔进气管1设置挡板2下方的吸收塔3上,反应气由吸收塔3的吸收塔进气管1进入吸收塔3内。

吸收塔3的下部设有物料循环输出机构,物料循环输出机构包括塔釜循环泵12以及循环冷却器9,塔釜循环泵12的进液端与吸收塔3的底部连通,塔釜循环泵12的出液端串联循环冷却器9后与挡板2上部的吸收塔3连通。

如图2~3所示:分布器13包括安装架以及安装在安装架上的分布筒1302,分布筒1302为一端封闭的圆筒状,分布筒1302水平设置,分布筒1302有同轴设置的两个,两个分布筒1302敞口端向外间隔设置,两个分布筒1302的封闭端之间设有连接块1303,连接块130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分布筒1302的封闭端固定连接。安装架为安装板1301,安装板1301为中部外凸的圆弧状,安装板1301与吸收塔3同轴设置,安装板130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分布筒1302的敞口端固定连接。

分布筒1302的底部设有排液孔1305,排液孔1305的两侧对称设有出气孔1304,排液孔1305和出气孔1304均为沿分布筒1302的轴向设置的长孔,排液孔1035和出气孔1304的长度相等,且出气孔1304的宽度大于排液孔1305的宽度。分布筒1302的敞口端与吸收塔进气管1连通,反应气由吸收塔进气管1进入分布筒1302内,并有出气孔1304排出,液体由排液孔1305流下。

由于分布器13分布效果良好,吸收塔3吸收彻底,废气出气管4排出的废气中有机物含量得到有效控制。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