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18594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合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机。



背景技术:

混合机是利用机械力和重力等,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物料均匀混合起来的机械设备。在混合的过程中,还可以增加物料接触表面积,以促进化学反应;还能够加速物理变化。但是现有的混合机结构简单,只是简单的利用一个搅拌辊将两者混合,混合的效率低,同时耗电量大,并且有的物料要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混合后的混料效果最佳,而现有的混合方式无法对混料的温度进行很好的监控,导致实际的混合效果不佳,无法满足实际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操作便捷,混合效果好的的混合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混合机,包括底架、混合腔、固定支架、控制箱、电机、减速机、转轴、桨叶、第一温度传感器、导油腔、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报警装置;所述底架上端固设有混合腔;所述混合腔上方开有投料口;所述混合腔一侧设有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一侧固设有控制箱;所述固定支架内设有电机;所述电机与位于固定支架上端的减速机相连;所述减速机与位于混合腔内的转轴相连;所述转轴上设有交叉设置的两个桨叶;所述浆叶上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混合腔内壁设有导油腔;所述导油腔一侧设有进油口;所述导油腔与控制箱相连,控制箱用于对导油腔内的油加热;所述导油腔上还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感应导油腔的温度;所述混合腔上端还设有与第二温度传感器相连的报警装置;所述电机、减速机、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报警装置均与控制箱相连。

优选的,所述底架一侧还设有爬梯。

优选的,所述浆叶呈螺旋状。

优选的,所述混合腔呈长方形;所述混合腔上端还设有检查口。

优选的,所述导油腔一侧还设有进油口。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发明方案的混合机,其结构简单实用,与物料接触部分全为不锈钢材料制作,易清洗,耐锈蚀,同时配备减速机,提升了使用寿命长,并且能实时监控配料混合时的混合腔和混料的温度,从而能保证混合效果,满足了企业的实际加工需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其中:1、底架;2、混合腔;3、固定支架;4、控制箱;5、投料口;6、减速机;7、转轴;8、桨叶;9、第一温度传感器;10、导油腔;11、第二温度传感器;12、进油口;13、爬梯;14、检查口;15、报警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附图1-2所示的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混合机,包括底架1、混合腔2、固定支架3、控制箱4、电机、减速机6、转轴7、桨叶8、第一温度传感器9、导油腔10、第二温度传感器11和报警装置15;所述底架1上端固设有混合腔2;所述混合腔2上方开有投料口5;所述混合腔2一侧设有固定支架3;所述固定支架3一侧固设有控制箱4;所述固定支架3内设有电机(图中未示出);所述电机与位于固定支架3上端的减速机6相连;所述减速机6与位于混合腔2内的转轴7相连;所述转轴7上设有交叉设置的两个桨叶8;所述浆叶8上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9;所述混合腔2内壁设有导油腔10;所述导油腔10与控制箱4相连,控制箱4用于对导油腔10内的油加热;所述导油腔10上还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11,用于感应导油腔10的温度;所述混合腔上端还设有与第二温度传感器11相连的报警装置15;所电机、减速机6、第一温度传感器9、第二温度传感器11和报警装置15均与控制箱4相连;所述底架1一侧还设有爬梯13;所述浆叶8呈螺旋状;所述混合腔2上端还设有检查口14。

实际工作时,先在导油腔内注入油,再通过控制箱对导油腔内的油进行导电加热,提升混合腔内的温度,如果第二温度传感器感应到混合腔内的温度在搅拌过程中一段时间内不在设定的范围值内,则第二温度传感器发送信号给控制箱,控制箱控制报警装置报警,从而使得操作员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当混合腔内的温度到达设置的温度时,操作员将配好的物料加入到混合腔内,通过控制箱控制电机开启,电机通过减速箱带动转轴进行旋转,转轴驱动两个浆叶将物料在一定温度内的混合腔内进行搅拌,由于两个浆叶呈螺旋状且交叉设置在转轴上,这样的搅拌效率更高,同时在两个浆叶上的第一温度传感器也对搅拌的混料的温度进行感应,通过控制箱知道实时的温度;如果第一温度传感器感应的混料的温度在一段时间内不在设定的范围内,也能通过控制箱控制报警装置进行报警,从而能够实时的了解混料的温度,保证混料能在最佳的温度状态下进行混合。

本发明的混合机,其结构简单实用,与物料接触部分全为不锈钢材料制作,易清洗,耐锈蚀,同时配备减速机,提升了使用寿命长,并且能实时监控配料混合时的混合腔和混料的温度,从而能保证混合效果,满足了企业的实际加工需求。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