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絮凝剂加料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96398阅读:54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絮凝剂加料系统,用于使絮凝剂特别是固体絮凝剂快速均匀混合和溶解并加入到待处理料液中。本实用新型属于混合和搅拌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污水处理或选矿过程中通常要使用絮凝剂。在污水处理或选矿尾矿浆沉降过程中使用的絮凝剂在添加时常存在溶解慢的问题,若直接加入到污水或矿浆中,容易形成团状,导致不能与沉降颗粒充分接触,造成浪费;如果絮凝剂在添加过程中与物料混合不均匀,也会严重影响絮凝剂的使用效果,降低浓缩机的沉淀效率,增加成本,因此,在加料前,需要将絮凝剂与水进行充分混合,形成絮凝剂溶液。

目前絮凝剂搅拌桶的搅拌装置包括电机、减速器、搅拌轴和搅拌叶片,搅拌叶片设置在搅拌轴上,且搅拌叶片一般设有一组或两组,安装在桶体的中部或稍偏下位置。对于固体絮凝剂(例如聚丙烯酰胺粉剂)而言,当将其加入到加满水的搅拌桶内时,由于其密度通常大于水的密度,一部分絮凝剂固体会沉积到桶体的底部,搅拌叶片搅拌不到,导致搅拌效率低,而且容易使底部出料管发生堵塞。对于使用多种絮凝剂尤其是固体絮凝剂特别是粉末絮凝剂而言,现有搅拌器的搅拌和混合效果也不甚理想,进而导致絮凝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絮凝剂加料系统,以提高絮凝剂的搅拌效率,改善搅拌效果,提高絮凝剂的絮凝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絮凝剂加料系统,包括絮凝剂混合装置和喷射装置,所述絮凝剂混合装置包括电机、减速器、搅拌轴、上桨叶、中桨叶、下桨叶和搅拌桶;所述搅拌轴通过所述减速器与所述电机传动连接;所述上桨叶、所述中桨叶和所述下桨叶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所述搅拌轴上;所述搅拌桶具有弧形底部,所述下桨叶的形状为与所述搅拌桶的弧形底部相适应的弧形,且所述下桨叶与搅拌桶的弧形底部相贴近;所述喷射装置包括喷嘴和浓缩池,所述絮凝剂混合装置通过所述搅拌桶上的液料出口与所述喷嘴连接,所述喷嘴伸入所述浓缩池内。

优选地,在上述的絮凝剂加料系统中,所述上桨叶和所述中桨叶上均设置有多个椭圆形孔。

优选地,在上述的絮凝剂加料系统中,所述上桨叶和所述中桨叶上的所述椭圆形孔的面积总和占所述上桨叶和所述中桨叶总表面积的5%至25%。

优选地,在上述的絮凝剂加料系统中,所述絮凝剂混合装置还包括围绕在所述搅拌桶外壁上的加热管。

优选地,在上述的絮凝剂加料系统中,所述搅拌轴与所述上桨叶、所述中桨叶或所述下桨叶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可翻转折叠连接或固定连接。

优选地,在上述的絮凝剂加料系统中,所述上桨叶、所述中桨叶和所述下桨叶均为二叶型桨叶。

优选地,在上述的絮凝剂加料系统中,所述液料出口与所述喷嘴之间还设置有流量计和提升泵。

优选地,在上述的絮凝剂加料系统中,所述喷射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浓缩池内的浊度传感器。

优选地,在上述的絮凝剂加料系统中,还包括用于盛装絮凝剂的药剂储罐,所述药剂储罐的出口与所述搅拌桶上的絮凝剂入口连通,所述药剂储罐的出口处设置有电子秤和阀门,所述药剂储罐的进口与斗式提升机相连。

优选地,在上述的絮凝剂加料系统中,还包括PLC控制单元,所述电机为变频电机,所述变频电机、所述流量计、所述提升泵、所述电子秤、所述阀门、所述浊度传感器均与所述PLC控制单元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的絮凝剂加料系统,其絮凝剂混合装置将搅拌桶设计为具有弧形底部;沿搅拌轴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上桨叶、中桨叶和下桨叶三组桨叶,且下桨叶安装在桶体底部,通过使下桨叶具有与搅拌桶的弧形底部相贴近且与搅拌桶的弧形底部形状相适应的镰刀弧形,使得能够对搅拌桶底部高浓度或沉积的物料进行搅拌,从而提高了搅拌和混合效率,且解决了底部出料管堵塞问题。充分混合得到的絮凝剂溶液通过喷射装置的喷嘴雾化喷出,使得絮凝剂溶液可与待处理料液快速充分混合,大大提高了絮凝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絮凝剂加料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变频电机、2-减速器、3-PLC控制单元、4-搅拌轴、5-上桨叶、6-中桨叶、7-下桨叶、8-支架、9-控制阀、10-加热管、11-絮凝剂入口、12-注水口、13-椭圆形孔、14-液料出口、15-斗式提升机、16-药剂储罐、17-电子秤、18-电动阀、19-流量计、20-提升泵、21-喷嘴、22-浓缩池、23-浊度感受器、24-搅拌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了一种絮凝剂加料系统,提高了絮凝剂溶液的搅拌效率,改善了搅拌效果,提高了絮凝剂的絮凝效率。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絮凝剂加料系统,包括絮凝剂混合装置和喷射装置,其中,絮凝剂混合装置包括电机1、减速器2、搅拌轴4、上桨叶5、中桨叶6、下桨叶7和搅拌桶24,搅拌轴4通过减速器2与电机1传动连接,上桨叶5、中桨叶6和下桨叶7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搅拌轴4上,搅拌轴4、上桨叶5、中桨叶6和下桨叶7均位于搅拌桶24内;搅拌轴4与位于搅拌桶24底部的控制阀9相连接,可以卸除不溶性物料;搅拌桶24有支架8,通过搅拌桶24上的絮凝剂入口11加入絮凝剂,通过搅拌桶24上的注水入口12加入水;搅拌桶24侧面有液料出口14,用于使已经溶解或混合均匀的絮凝剂溶液或浆液排出搅拌桶24,并与喷射装置连接。搅拌桶24具有弧形底部,下桨叶7的形状为与搅拌桶24的弧形底部相适应的弧形,具体为镰刀弧形,且下桨叶7与搅拌桶24的弧形底部相贴近。喷射装置包括喷嘴21和浓缩池22,喷嘴21与液料出口14连通,喷嘴21伸入浓缩池22内。

该絮凝剂加料系统的絮凝剂混合装置将搅拌桶24设计为具有弧形底部。沿搅拌轴4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上桨叶5、中桨叶6和下桨叶7三组桨叶,且下桨叶7安装在桶体底部,通过使下桨叶7具有与搅拌桶24的弧形底部相贴近且与搅拌桶24的弧形底部形状相适应的镰刀弧形,使得能够对搅拌桶24底部高浓度或沉积的物料进行搅拌,从而提高了搅拌和混合效率,且解决了底部出料管堵塞问题。絮凝剂混合装置中充分混合得到的絮凝剂溶液通过喷射装置的喷嘴雾化喷出,进入浓缩池内,使得絮凝剂溶液可与待处理料液快速充分混合,大大提高了絮凝效率。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对桶底的物料进行搅拌,在本实施例中,下桨叶7距离搅拌桶24的弧形底部的距离小于10cm。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桨叶5和中桨叶6上均设置有多个椭圆形孔13。在上桨叶5和中桨叶6上设置椭圆形孔13可以形成径向分流,导致逆流碰撞和改变流体方向,同时减少搅拌阻力降低能耗,从而进一步提高搅拌效果。

具体地,椭圆形孔13的长轴半径为10mm~40mm,短轴半径为3mm~20mm。当然,只要能够减小阻力即可,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的尺寸范围。

进一步地,为了在保证搅拌效果的同时,减小搅拌阻力,在本实施例中,上桨叶5和中桨叶6上的椭圆形孔13的面积总和占上桨叶5和中桨叶6总表面积的5%至25%。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絮凝剂混合装置还包括围绕在搅拌桶24外壁上的加热管10。从而能够保证避免在寒冷环境下运行的絮凝剂在溶解后又重新析出沉淀。

在本实施例中,搅拌轴4与上桨叶5、中桨叶6、下桨叶7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可翻转折叠连接或固定连接。可翻转折叠连接即为桨叶能够翻转收拢在搅拌轴4上,工作时,翻转向外展开,方便拆装、运输。

在本实施例中,搅拌轴4为圆柱形,当然,还可以为其它形状,如多边形柱体。

在本实施例中,上桨叶5、中桨叶6和下桨叶7均为二叶型桨叶。能够满足搅拌需求,当然,还可以为三叶型等更多个叶片。搅拌轴4和上桨叶5、中桨叶6或下桨叶7可以由搪瓷材料制成,减轻重量,耐腐蚀,当然还可以为金属材质。

为了提高喷射装置的喷射精度和喷射效果,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液料出口14与喷嘴21之间还设置有流量计19和提升泵20,通过流量计19测量溶液的流量,通过提升泵20将絮凝剂溶液加压后从喷嘴21喷出,增加雾化效果,进而提高絮凝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喷射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浓缩池22内的浊度传感器23,可用于在线监控浓缩池22内水浊度。

在本实施例中,絮凝剂加料系统还包括用于盛装絮凝剂的药剂储罐16,药剂储罐16的出口与搅拌桶24上的絮凝剂入口11连通,药剂储罐16的出口处设置有电子秤17和阀门18,药剂储罐16的进口与斗式提升机15相连。从而实现絮凝剂的自动装料、称重。当然,絮凝剂还可以人工称重后加入到搅拌桶24内。

在本实施例中,絮凝剂加料系统还包括PLC控制单元3,电机1为变频电机,变频电机、流量计19、提升泵20、电子秤17、阀门18、浊度传感器23均与PLC控制单元3连接。电机1与PLC控制单元3连接,以调节搅拌速度。通过PLC控制单元3的控制作用,可以调节搅拌速度和方式,包括高速、中速、缓慢以及定时延时搅拌等方式;同时通过控制搅拌桨叶的转动线速度在一定范围内,有可能保护某些絮凝剂分子的链结构,从而提高搅拌效果。浊度传感器23通过PLC实现联动控制,当浓缩池22内液料水质发生变化时,可以及时调整药剂投加量。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