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底壳后端固定新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46771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油底壳后端固定新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油底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油底壳后端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在车用柴油机上,油底壳往往固定在柴油机的下部,与曲轴箱或机体连接在一起。齿轮室内的润滑油通过专门的油路导入油底壳,连接件多,安装繁琐且容易引起泄漏。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油底壳后端固定新结构,以解决齿轮室内的润滑油在导入油底壳的过程中,连接件多,安装繁琐且容易引起泄漏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油底壳后端固定新结构,包括油底壳和飞轮壳,所述油底壳的前端具有一个主体部,所述飞轮壳具有一个齿轮室,所述油底壳的后端还具有一个与主体部连通的延长部,所述油底壳延长部与飞轮壳之间设有可将两者固定连接的连接装置,所述飞轮壳设的连接部有可连通齿轮室和油底壳延长部的润滑油道。
所述润滑油道是开设于油底壳连接部的长条形豁口。
由于所述油底壳的后端具有一个与主体部连通的延长部,所述油底壳延长部与飞轮壳固定连接,齿轮室内的润滑油通过开设于油底壳连接部的润滑油道,直接流入油底壳,连接简单,回油阻力小,不容易造成泄漏。该油道可以是长条形豁口,也可以是其它形式的通道。同时,由于油底壳设置了延长部,在不改变油底壳主体部容量的情况下,增大了油底壳的容量。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飞轮壳连接部的连接端面与曲轴箱连接部的下连接端面处于同一平面。所述飞轮壳连接部的连接端面与曲轴箱连接部的下连接端面处于同一平面。便于油底壳的加工,提高接触面的密封效果。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正视图;图2是
图1所示实施例中飞轮壳连接部的局部仰视图;图3是
图1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油底壳后端固定新结构,包括油底壳3和飞轮壳1;所述飞轮壳1具有一个齿轮室11;所述油底壳3的前端具有一个主体部31,该主体部31与曲轴箱2固定连接,所述油底壳3的后端具有一个与主体部31连通的延长部32;所述油底壳延长部32与飞轮壳1固定连接,所述飞轮壳的连接部12设有可连通齿轮室11和油底壳延长部32的润滑油道。如图2所示,所述润滑油道是开设于油底壳连接部12的长条形豁口13。该油道也可以被设计成其它形式,例如圆孔形。
所述油底壳延长部32与飞轮壳1的固定连接是通过这样的连接装置实现的,如
图1和图3共同所示,包括设置于所述油底壳连接部的翻边,托块4,设置于所述翻边外部并顶靠于飞轮壳连接部12和曲轴箱连接部的下连接端面的密封条(6);托块4通过螺栓5固定于飞轮壳连接部12,托块4的凸耳伸入并顶靠于所述油底壳连接部的翻边。当然,也可以通过其它结构形式的连接装置实现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齿轮室11内的润滑油通过开设于油底壳连接部12的润滑油道,直接流入油底壳3,回油阻力小,不容易造成泄漏。各连接面的加工精度高,保证了油底壳与曲轴箱2和飞轮壳1连接时,其接触面的密封效果。同时,由于油底壳3设置了延长部32,在不改变油底壳主体部31容量的情况下,增大了油底壳3的容量。
权利要求1.油底壳后端固定新结构,包括油底壳(3)和飞轮壳(1),所述油底壳(3)的前端具有一个主体部(31),所述飞轮壳(1)具有一个齿轮室(11),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3)的后端还具有一个与主体部(31)连通的延长部(32),所述油底壳延长部(32)与飞轮壳(1)之间设有可将两者固定连接的连接装置,所述飞轮壳的连接部(12)设有可连通齿轮室(11)和油底壳延长部(32)的润滑油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底壳后端固定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油道是开设于油底壳连接部(12)的长条形豁口(1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底壳后端固定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轮壳连接部(12)的连接端面与曲轴箱连接部的下连接端面处于同一平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底壳后端固定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油底壳连接部的翻边,固定于飞轮壳连接部(12)的托块(4),设置于所述翻边外部并顶靠于飞轮壳连接部(12)和曲轴箱连接部的下连接端面的密封条(6);所述托块(4)的凸耳伸入并顶靠于所述油底壳连接部的翻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油底壳后端固定新结构,它包括油底壳和飞轮壳,所述飞轮壳具有一个齿轮室,所述油底壳的前端具有一个主体部,所述油底壳的后端还具有一个与主体部连通的延长部,所述油底壳延长部与飞轮壳之间设有可将两者固定连接的连接装置,所述飞轮壳设的连接部有可连通齿轮室和油底壳延长部的润滑油道。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齿轮室内的润滑油通过开设于油底壳连接部的润滑油道,直接流入油底壳,回油阻力小,不容易造成泄漏。各连接面的加工精度高,保证了油底壳与曲轴箱和飞轮壳连接时,其接触面的密封效果。同时,由于油底壳设置了延长部,在不改变油底壳主体部容量的情况下,增大了油底壳的容量。
文档编号F01M11/00GK2876339SQ20062008115
公开日2007年3月7日 申请日期2006年2月22日 优先权日2006年2月22日
发明者吉学之, 李昌信 申请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