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86961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动力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成本低的动力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地球能源即将面临能源耗尽的危机,故而世界各国皆不断的积极开发利用「风力」、「太阳能」、「水力」、或「地热」等来产生电力能量的方法,以此来缓减传统能源被消耗的速度。然而,上述无论利用「风力」、「太阳能」、「水力」、或「地热」等方式来产生能量,皆有受限于「地区性」的限制;例如,某部分地区常年风力不强,即无法使用「风力」来产生能量;相同地,某些地区气候为常年多雨,则「太阳能」自然亦无法运用;而「水力」及「地热」更是要部份得天独厚的地区方有存在。是以并无法有效地适用于全球各个地区。本发明人有鉴于现有利用自然力生成能量,受限于地区方能实施的缺点,不断的精进研发改良,终研发出一机械式动力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成本低的动力收集装置。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所设的一种动力收集装置,其包括:—框架组,为上框架和下框架之间间隔设有三个垂直框架所组成,使该框架组被区隔有两空间,且该于上框架上设有至少一滑轮组,于该下框架上各设有一牵引装置;两杆体,各设于两空间中,该两杆体之间连接有一绳体,该绳体活动穿设于滑轮组上,而该两杆体另一端则与上述牵引装置连接,该两杆体与两侧的框架间活动枢接有一连杆,凭借两牵引装置分别的收放,使该两杆体得以在该两空间中上下位移,并带动该连杆摆动;一弹性装置,设于每个连杆上,该弹性装置通过一绳体而与杆体连接,使杆体位移时,能够连动该弹性装置受力产生拉伸及回复的状态;一集能装置,设于每个连杆上,并与该弹性装置连接,使该弹性装置弹性回复时能够连动该集能装置运转集能。所述的动力收集装置,其中,该滑轮组有两个,各设于该上框架上方,使该绳体穿设后而连接该两杆体。所述的动力收集装置,其中,该上框架和下框架上各设有一挡板装置,供杆体两端上下位移时,能够容纳于该挡板装置中。所述的动力收集装置,其中,该杆体两端与上框架、下框架之间设有弹簧。所述的动力收集装置,其中,该上框架和下框架上设有用以缓冲杆体的弹簧。所述的动力收集装置,其中,该弹性装置为一弹簧。所述的动力收集装置,其中,该牵引装置为一马达。所述的动力收集装置,其中,该每个杆体上设有两个卷收装置,而该连接弹性装置与杆体间的绳体一端与卷收装置连接,另一端则与弹性装置连接。所述的动力收集装置,其中,该卷收装置为一马达。所述的动力收集装置,其中,该杆体一端结合有一重块。为进一步了解本发明,以下举较佳的实施例,配合图示、图号,将本发明的具体构成内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启动前的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启动时的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启动后的状态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_动力收集装置;2_框架组;21_上框架;211_挡板装置;212_弹簧;22_下框架;221-挡板装置;222_弹簧;23_框架;24_框架;25_框架;26_滑轮组;27-牵引装置;28-牵引装置;29_弹簧;3-杆体;30_绳体;31_连杆;32-弹性装置;33_集能装置;34-卷收装置;35-绳体;36-重块;4-杆体;41_连杆;42~弹性装置;43_集能装置;44_卷收装置;45_绳体;46_重块。
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1,附图内容为本发明动力收集装置I的一实施例,其是由一框架组2及两杆体3、4所组成。该框架组2为两个上、下框架21、22之间间隔设有三个垂直框架23、24、25所组成,使该框架组2被区隔有两空间,且该于上框架21上设有两滑轮组26,于该下框架22上各设有一牵引装置27、28。该两杆体3、4各设于两空间中,该两杆体3、4之间连接有一绳体30,该绳体30依序活动穿设于该两个滑轮组26上,而该两杆体3、4另一端则与上述牵引装置27、28连接,又该两杆体3、4与两侧的框架23、24、25间活动枢接有一连杆31、41,凭借两牵引装置27、28分别的收放,使该两杆体3、4得以在该两空间中上下位移,并带动该连杆31、41摆动,于每个连杆31、41上设有一弹性装置32、42与一集能装置33、43,该每个杆体3、4上设有两个卷收装置34、44,该弹性装置32、42通过一绳体35、45而与杆体3、4连接,而该连接弹性装置32、42与杆体3、4间的绳体35、45 —端与卷收装置34、44连接,另一端则与弹性装置32、42连接,使杆体3、4位移时,可连动该弹性装置32、42受力产生拉伸及回复的状态,并连动该集能装置33、43运转集能。实施时,请参阅图1 图3,首先令框架组2中右侧的牵引装置27卷收其上方的杆体3,使该杆体3被向下拉动至最低点,同时该杆体3与两侧的框架23、24所枢接的连杆31上,其上的弹性装置32呈弹性回复的状态。而框架组2中左侧的牵引装置28松释对其上方杆体4的卷收,使该杆体4受到右侧杆体3因向下位移连动绳体30后,而向上位移至最高点,此时,该杆体4与两侧的框架24、25所枢接的连杆41上,其上的弹性装置42呈被压缩的状态。因此,当启动时,令右侧的牵弓I装置27松释对杆体3的卷收,而令左侧的牵弓I装置28启动对杆体4的卷收,因此左侧的杆体4即因牵引装置28的卷收而形成向下位移(如图2、图3所示),使得与该杆体4连接的连杆41形成摆动,使连杆41上的弹性装置42形成弹性回复,而连动集能装置43集能,反观右侧杆体3因受到左侧杆体4向下位移与牵引装置27松释的缘故而向上位移,使得与该杆体3连接的连杆31形成摆动,使连杆31上的弹性装置32形成被压缩的状态。同理,当左侧的牵引装置28再度松释与右侧的牵引装置27再度卷收时,该右侧杆体3即又会形成向下位移,左侧杆体4即又会形成向上位移,而使左侧杆体4上的连杆41上的弹性装置42再度被压缩,右侧杆体3上的连杆31上的弹性装置32因弹性回复而带动集能装置33转动而集能。由此,重复上述的动作原理,使连杆31、41上的弹性装置32、42不断地产生被压缩与弹性恢复的做动,而凭借弹性装置32、42的弹性恢复力,来连动该集能装置33、43作动而_倉泛。此外,该杆体3、4 一端结合有一重块36、46,该上、下框架21、22上各设有一挡板装置211、221,供杆体3、4两端上下位移时,可容纳于该挡板装置211、221中。该杆体3、4两端与上、下框架21、22之间设有弹簧29。该上、下框架21、22上设有用以缓冲杆体3、4的弹簧212、222。该弹性装置32、42为一弹簧,该牵引装置27、28为一马达。此外,该卷收装置34,44为一马达,以凭借马达的运转使卷收与松释绳体35、45,以加快弹性装置32、42作用时的速度。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及所运用的技术手段,根据本文的揭露或教导可衍生推导出许多的变更与修正,若依本发明的构想所作的等效改变,其所产生的作用仍未超出说明书及附图所涵盖的实质精神时,均应视为在本发明的技术范畴的内,合先陈明。依上文所揭示的内容,本发明确可达到发明的预期目的,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成本低的动力收集装置,具有产业利用与实用的价值无疑,爰依法提出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
1.一种动力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框架组,为上框架和下框架之间间隔设有三个垂直框架所组成,使该框架组被区隔有两空间,且该于上框架上设有至少一滑轮组,于该下框架上各设有一牵引装置; 两杆体,各设于两空间中,该两杆体之间连接有一绳体,该绳体活动穿设于滑轮组上,而该两杆体另一端则与上述牵引装置连接,该两杆体与两侧的框架间活动枢接有一连杆,凭借两牵引装置分别的收放,使该两杆体得以在该两空间中上下位移,并带动该连杆摆动; 一弹性装置,设于每个连杆上,该弹性装置通过一绳体而与杆体连接,使杆体位移时,能够连动该弹性装置受力产生拉伸及回复的状态; 一集能装置,设于每个连杆上,并与该弹性装置连接,使该弹性装置弹性回复时能够连动该集能装置运转集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滑轮组有两个,各设于该上框架上方,使该绳体穿设后而连接该两杆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框架和下框架上各设有一挡板装置,供杆体两端上下位移时,能够容纳于该挡板装置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杆体两端与上框架、下框架之间设有弹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框架和下框架上设有用以缓冲杆体的弹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弹性装置为一弹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牵引装置为一马达。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每个杆体上设有两个卷收装置,而该连接弹性装置与杆体间的绳体一端与卷收装置连接,另一端则与弹性装置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卷收装置为一马达。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杆体一端结合有一重块。
全文摘要
一种动力收集装置,包括一框架组及两杆体,其中,该框架组为两个上、下框架之间间隔设有三个垂直框架所组成,使该框架组被区隔有两空间,于该下框架上各设有一牵引装置;该两杆体各设于两空间中,该两杆体之间连接有一绳体,而该两杆体另一端则与上述牵引装置连接,该两杆体与两侧的框架间活动枢接有一连杆,凭借两牵引装置分别的收放,使该两杆体得以在该两空间中上下位移,并带动该连杆摆动,于每个连杆上设有一弹性装置与一集能装置,该弹性装置通过一绳体而与杆体连接,使杆体位移时,可连动该弹性装置受力产生拉伸及回复的状态,并连动该集能装置运转集能。
文档编号F03G1/00GK103114976SQ20111036623
公开日2013年5月22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7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7日
发明者邱金和 申请人:邱金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