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气机后进气压力自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16407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压气机后进气压力自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压气机后进气压力自调节装置,属内燃机领域的进气系统;特别适用于增压发动机压气机后进气压力调节。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发动机的动力 性和经济性要求越来越高。在排量一定的情况下,要想提高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供更多的燃料进行燃烧。通过喷油嘴向气缸提供更多的燃料很容易做到,然而要同时提供与增加的燃料量相匹配的空气量,却没那么容易做到;燃料在空气量不足的前提下进行燃烧,燃烧效果较差。当喷油量一定,气缸进气量较大时,则燃烧较好,油耗和排放较低。传统的自然吸气发动机完全依靠活塞向下运动时在气缸内形成的真空度吸入空气,这种传统的方式很难提供足够量的空气以支持燃料的完全燃烧。因此,想要为发动机的燃烧提供足够空气,使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较好,涡轮增压技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现有的涡轮增压系统都不能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高原工况与平原工况。经过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号ZL200410050996. 3,专利名称一种涡轮增压柴油机可变模件式脉冲转换增压装置,该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排气管内排气所占容积连续可变的装置,能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高原工况与平原工况;但是其排气管内排气所占容积的变化是通过移动杆的上下移动来实现的,这就需要增加一套专门的控制机构来控制移动杆的移动,从而使增压系统结构变得比较复杂,而且在高温情况下其排气管系的密封性也较差。
发明内容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气机后进气压力自调节装置,能够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高原工况与平原工况。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它包括压气机进气管、压气机、发动机进气管、连接轴、发动机排气管、涡轮、涡轮出气管、发动机、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容积腔、容积腔上壁面、容积腔下壁面、容积腔左壁面、容积腔右壁面、容积腔前壁面、容积腔后壁面、移动体、贯穿管和弹性部件,压气机与涡轮通过连接轴同轴相连,压气机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压气机进气管的出气口、发动机进气管的进气口相连接,涡轮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的出气口、涡轮出气管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的出气口、发动机排气管的进气口相连接,容积腔的横截面为长方形,容积腔上壁面、容积腔下壁面、容积腔左壁面、容积腔右壁面、容积腔前壁面、容积腔后壁面固结为一体,移动体安装在容积腔内并与容积腔的内壁面密封接触,第一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容积腔下壁面相连通,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的一端均与容积腔上壁面相连通,贯穿管贯穿移动体的上下两壁面,移动体通过弹性部件与容积腔左壁面相连接。弹性部件为弹簧。[0006]在压气机后进气压力自调节装置的工作过程中,移动体能够在容积腔内左右移动,第二连接管和第三连接管的一端均通大气。在高原工况,移动体右侧的容积腔内压力较低,移动体向右移动,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不能相连通,压气机后的压缩空气全部进入发动机,发动机进气量较大,功率较高;在平原工况,移动体右侧的容积腔内压力较高,移动体向左移动并压缩弹性部件,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相连通,压气机后的压缩空气有一部分流入大气,发动机进气量较小,各缸爆压较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够使发动机在高原工况时进气流量较大,功率较高;在平原工况时,进气流量较低,各缸爆压较低;而且容积腔内温度较低,移动板与容积腔之间的密封问题也容易解决。

图I为压气机后进气压力自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中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压气机进气管,2、压气机,3、发动机进气管,4、连接轴,5、发动机排气管,6、涡轮,7、涡轮出气管,8、发动机,9、第一连接管,10、第二连接管,11、第三连接管,12、容积腔,13、容积腔上壁面,14、容积腔下壁面,15、容积腔左壁面,16、容积腔右壁面,17、容积腔前壁面,18、容积腔后壁面,19、移动体,20、贯穿管,21、弹性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实施例。
实施例如图I和图2所示,压气机后进气压力自调节装置有压气机进气管I、压气机2、发动机进气管3、连接轴4、发动机排气管5、涡轮6、涡轮出气管7、发动机8、第一连接管9、第二连接管10、第三连接管11、容积腔12、容积腔上壁面13、容积腔下壁面14、容积腔左壁面15、容积腔右壁面16、容积腔前壁面17、容积腔后壁面18、移动体19、贯穿管20和弹性部件21,压气机2与涡轮6通过连接轴4同轴相连,压气机2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压气机进气管I的出气口、发动机进气管3的进气口相连接,涡轮6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5的出气口、涡轮出气管7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8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3的出气口、发动机排气管5的进气口相连接,容积腔12的横截面为长方形,容积腔上壁面13、容积腔下壁面14、容积腔左壁面15、容积腔右壁面16、容积腔前壁面17、容积腔后壁面18固结为一体,移动体19安装在容积腔12内并与容积腔12的内壁面密封接触,第一连接管9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3、容积腔下壁面14相连通,第二连接管10、第三连接管11的一端均与容积腔上壁面13相连通,贯穿管20贯穿移动体19的上下两壁面,移动体19通过弹性部件21与容积腔左壁面15相连接,弹性部件21为弹簧。在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中,移动体19可以在容积腔12内左右移动,第二连接管10和第三连接管11的一端均通大气。在高原工况,移动体19右侧的容积腔内压力较低,移动体19向右移动,第一连接管9和第二连接管10不能相连通,压气机2排出的压缩空气全部进入发动机8,发动机8进气量较大,功率较高;在平原工况,移动体19右侧的容积腔内压力较高,移动体19向左移动并压缩弹性部件21,第一连接管9和第二连接管10相连通,压气机2排出的压缩空气有一部分流入大气,发动机8进气量较小,各缸爆压较低。因此,可以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高原工况与平原工况 。
权利要求1.一种压气机后进气压力自调节装置,它包括压气机进气管(I)、压气机(2)、发动机进气管(3)、连接轴(4)、发动机排气管(5)、涡轮(6)、涡轮出气管(7)和发动机(8),压气机(2)与涡轮(6)通过连接轴(4)同轴相连,压气机(2)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压气机进气管(I)的出气口、发动机进气管(3)的进气口相连接,涡轮(6)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5)的出气口、涡轮出气管(7)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8)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3)的出气口、发动机排气管(5)的进气口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管(9)、第二连接管(10)、第三连接管(11)、容积腔(12)、容积腔上壁面(13)、容积腔下壁面(14)、容积腔左壁面(15)、容积腔右壁面(16)、容积腔前壁面(17)、容积腔后壁面(18)、移动体(19)、贯穿管(20)和弹性部件(21);所述容积腔(12)的横截面为长方形,容积腔上壁面(13)、容积腔下壁面(14)、容积腔左壁面(15)、容积腔右壁面(16)、容积腔前壁面(17)、容积腔后壁面(18)固结为一体,移动体(19)安装容积腔(12)内并与容积腔(12)的内壁面密封接触,第一连接管(9)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3)、容积腔下壁面(14)相连通,第二连接管(10)、第三连接管(11)的一端均与容积腔上壁面(13)相连通,贯穿管(20)贯穿移动体(19)的上下两壁面,移动体(19)通过弹性部件(21)与容积腔左壁面(15)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压气机后进气压力自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21)为弹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压气机后进气压力自调节装置,属内燃机领域。包括压气机、涡轮、发动机、连接管、容积腔、移动体、贯穿管和弹性部件,第一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容积腔下壁面相连通,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的一端均与容积腔上壁面相连通,贯穿管贯穿移动体的上下两壁。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移动体可以在容积腔内左右移动;在高原工况,移动体右侧压力较低,移动体向右移动,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不能相连通,发动机进气量较大,功率较高;在平原工况,移动体右侧压力较高,移动体向左移动,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相连通,发动机进气量较小,各缸爆压较低。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发动机的涡轮增压系统。
文档编号F02D23/00GK202578898SQ20122024024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7日
发明者邓建, 韩固勇, 黄昌华, 朱倩, 蔡存金, 王建华 申请人:邓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