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化油器及其取油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22541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化油器及其取油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化油器,特别是一种通过底部取油并无需放油的化油器及其取油结构。
背景技术
参见图1,图1为现有技术的化油器结构示意图。由图可见,由于现有技术的化油器10的取油孔20设置在浮子室30内腔的中间部位,燃油始终会存留在浮子室30内部,因此,现有技术的化油器10在浮子室30下盖上安装有一个放油螺栓40,该放油螺栓40的功能在于方便用户在发动机长时间没有使用的情况下,手工拧松该放油螺栓40,将化油器10的浮子室30的内腔的存油放尽,以避免燃油在化油器10的浮子室30的内腔中存放时间长后,由于燃油沉淀及汽油分子的挥发,存油不易被点燃,致使再次启动发动机时发动机难以启动。随着人们对发动机可操作性与适用性要求越来越高,手工拧松放油螺栓40的放油结构已不能满足用户对产品操作性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避免发动机长时间存放再次启动使用时化油器内的存油造成发动机启动困难的化油器及其取油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化油器的取油结构,设置在化油器的浮子室内并连通所述浮子室与所述化油器的主油井的油路,所述主油井设置在所述化油器的本体上,所述浮子室通过一连接件紧固在所述化油器的本体上,其中,所述取油结构包括互相连通的取油通路和进油通路,所述进油通路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上,所述取油通路设置在所述主油井的井壁上并通过所述进油通路与所述主油井的油路连通,所述取油通路的进油口的最低端与所述浮子室的油层底面平齐。上述的取油结构,其中,所述取油通路为一倾斜孔,所述倾斜孔的最低端抵靠在所述浮子室的底面上。上述的取油结构,其中,所述倾斜孔的轴线与所述主油井的轴线的夹角为30 60。。上述的取油结构,其中,所述取油通路为一倾斜槽,所述倾斜槽的截面为矩形,所述倾斜槽的最低点抵靠在所述浮子室的底面上。上述的取油结构,其中,所述倾斜槽相对于所述浮子室的底面的倾斜角为30 60。。上述的取油结构,其中,所述连接件为一连接螺栓,所述连接螺栓与所述主油井同轴连接,所述进油通路包括互相连通的进油横孔和进油直孔,所述进油直孔同轴设置在所述连接螺栓内且位于所述连接螺栓的螺纹端并与所述主油井的油路连通,所述进油横孔连通所述进油直孔与所述取油通路。上述的取油结构,其中,所述进油通路还包括一进油槽,所述进油槽相对于所述取油通路的末端设置在所述连接螺栓的外圆柱面上,所述进油横孔设置在所述进油槽内。上述的取油结构,其中,所述进油槽为环绕所述连接螺栓的外圆柱面一周的闭合环形槽。上述的取油结构,其中,所述浮子室为一体成型的腔室结构,所述浮子室的底部设置有一用于所述连接件穿过的连接孔,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连接孔之间设置有密封件。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化油器,包括化油器本体和与所述化油器本体连接的浮子室,所述浮子室内设置有取油结构,其中,所述取油结构为上述的取油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具有在浮子室底部取油并无需放油的取油结构,可完全满足用户对产品可操作性及适用性的要求。本实用新型取消了现有技术化油器上的放油机构,用户无需再通过繁琐的拆装放油螺栓来达到放净存油的目的,提高了化油器的可操作性及适用性,同时因其结构简单,降低了化油器的生产成本。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为现有技术的化油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化油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右视图;图4为图2的A — A剖视图;图5为图3的B —B剖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化油器本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连接螺栓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现有技术10化油器20取油孔30浮子室40放油螺栓本实用新型I 化油器2 浮子室21连接孔22密封件3 本体31空气孔4 主油井41 主喷管[0039]42主量孔5连接件6取油结构61取油通路611进油口62进油通路621进油横孔622进油直孔623进油槽7油开关8浮子室内的燃油9文氏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参见图2 —图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化油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右视图,图4为图2的A — A剖视图,图5为图3的B — B剖视图。本实用新型的化油器I,包括化油器的本体3和与所述化油器的本体3连接的浮子室2,所述浮子室2内设置有取油结构6,该取油结构6在浮子室2的底部取油,并无需放油即可避免发动机长时间存放并再次启动使用时,化油器I内的存油由于燃油沉淀及汽油分子的挥发等原因而造成发动机启动困难。所述浮子室2为一体成型的腔室结构,所述浮子室2的底部设置有一用于所述连接件5穿过的连接孔21,所述连接件5与所述连接孔21之间设置有密封件22。因该化油器I其他部分的结构、功用、相互位置关系及连接关系以及化油器的工作原理等均为较成熟的现有技术,故在此不作赘述,下面仅对本实用新型的取油结构6予以详细说明。参见图4,图5,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取油结构6,设置在化油器I的浮子室2内并连通所述浮子室2与所述化油器I的主油井4的油路,所述主油井4设置在所述化油器I的本体3上,主油井4内安装有主喷管41及主量孔42等油气计量偶件,其结构、相互位置关系及功用等均为较成熟的现有技术,不再赘述。所述主油井4与设置在化油器I的本体3上的空气孔31相连,燃油与空气通过安装在主油井4里的主喷管41内进行初步混合雾化;所述浮子室2通过一连接件5紧固在所述化油器I的本体3上,所述取油结构6包括互相连通的取油通路61和进油通路62,所述进油通路62设置在所述连接件5上,所述取油通路61设置在所述主油井4的井壁上并通过所述进油通路62与所述主油井4的油路连通,所述取油通路61的进油口 611的最低端与所述浮子室2的油层底面平齐。如图5所示,浮子室2通过连接螺栓紧固安装在化油器I的本体3上,当浮子室2内注入燃油8时,浮子室内的燃油8通过本体3上的取油通路61进入到连接螺栓内的进油通路62,并通过进油通路62进入主油井4的油路中(参见图中箭头所示的路径),所述取油通路61优选为倾斜孔,也可设置为倾斜槽,该倾斜孔或倾斜槽贯通设置在本体3的主油井4的井壁上,孔口或槽口与浮子室2的燃油平面最底层平齐;所述该连接螺栓设置有一个环形进油槽623,在环形进油槽623部位有一进油横孔621, 螺栓内部设置有一进油直孔622,该进油直孔622与进油横孔621相通。参见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化油器本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所述取油通路61例如为一设置在所述主油井4的井壁上的倾斜孔,所述倾斜孔的最低端抵靠在所述浮子室2的底面上,以保证该倾斜孔的进油口 611的最低端与所述浮子室2的油层底面平齐。其中,所述倾斜孔的轴线与所述主油井4的轴线的夹角为30 60°,优先选取45°。或者,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取油通路61可以为一设置在所述主油井4的井壁上的倾斜槽,所述倾斜槽的截面优选为矩形,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对此不做限制,只要能保证浮子室内的燃油8顺利通过即可,所述倾斜槽的最低点抵靠在所述浮子室2的底面上,以保证该倾斜槽的进油口 611的最低端与所述浮子室2的油层底面平齐。其中,所述倾斜槽相对于所述浮子室2的底面的倾斜角为30 60°,优先选取45°。参见图7,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连接螺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5优选为一连接螺栓,所述连接螺栓与所述主油井4同轴连接,所述进油通路62包括互相连通的进油横孔621和进油直孔622,所述进油直孔622与所述连接螺栓同轴设置且位于所述连接螺栓的螺纹端并与所述主油井4的油路连通,所述进油横孔621连通所述进油直孔622与所述取油通路61。为了保证取油通路61与进油通路62更好地连通,所述进油通路62还可包括一进油槽623,所述进油槽623相对于所述取油通路61的末端设置在所述连接螺栓的外圆柱面上,所述进油横孔621设置在所述进油槽623内。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油槽623优选为环绕所述连接螺栓的外圆柱面一周的闭合环形槽。当用户使用发动机后且确认发动机要长时间放置不再使用时,如扫雪机、微耕机等季节性的产品,此时可关掉油开关7,该油开关7安装在化油器I的本体3上,油开关7的进油孔一端与进油管相连,出油孔一端与本体3的进油系相连,关闭油开关7后,阻断燃油再进入浮子室2的内腔,停止供给发动机燃油,然后让发动机运转一段时间,发动机燃烧室在作功过程中,活塞的往复运动使燃烧室内产生负压并通过进气歧管传递至化油器I的文氏管9内,再通过安装在主油井4上的主喷管41,所述主喷管41压装在主油井4的井孔内,其前端喷口露出在化油器I的文氏管9内,所述主喷管41的下端连接着主量孔42,该主量孔42通过螺纹拧紧在主油井4的井孔内并与主喷管41紧贴,所述负压再通过设置在连接螺栓里的进油直孔622、进油槽623、进油横孔621,最后通过设置在主油井4上的取油通路61吸取浮子室2内的存油,众所周知,浮子室2的内部通过平衡孔与外部大气相通,由于大气压强及发动机负压的作用,可将浮子室2内的存油完全吸干并燃烧干净,用户无需再通过手工拧松放油螺钉进行放油操作。本实用新型具有在浮子室底部取油并无需放油的取油结构,可完全满足用户对产品可操作性及适用性的要求。本实用新型取消了现有技术化油器上的放油机构,用户无需再通过繁琐的拆装放油螺栓来达到放净存油的目的,提高了化油器的可操作性及适用性,同时因其结构简单,降低了化油器的生产成本。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化油器的取油结构,设置在化油器的浮子室内并连通所述浮子室与所述化油器的主油井的油路,所述主油井设置在所述化油器的本体上,所述浮子室通过一连接件紧固在所述化油器的本体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油结构包括互相连通的取油通路和进油通路,所述进油通路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上,所述取油通路设置在所述主油井的井壁上并通过所述进油通路与所述主油井的油路连通,所述取油通路的进油口的最低端与所述浮子室的油层底面平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油通路为一倾斜孔,所述倾斜孔的最低端抵靠在所述浮子室的底面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孔的轴线与所述主油井的轴线的夹角为30 6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油通路为一倾斜槽,所述倾斜槽的截面为矩形,所述倾斜槽的最低点抵靠在所述浮子室的底面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取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槽相对于所述浮子室的底面的倾斜角为30 60°。
6.如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取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一连接螺栓,所述连接螺栓与所述主油井同轴连接,所述进油通路包括互相连通的进油横孔和进油直孔,所述进油直孔同轴设置在所述连接螺栓内且位于所述连接螺栓的螺纹端并与所述主油井的油路连通,所述进油横孔连通所述进油直孔与所述取油通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取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通路还包括一进油槽,所述进油槽相对于所述取油通路的末端设置在所述连接螺栓的外圆柱面上,所述进油横孔设置在所述进油槽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取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槽为环绕所述连接螺栓的外圆柱面一周的闭合环形槽。
9.如权利要求1、2、3、4、5、7或8所述的取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子室为一体成型的腔室结构,所述浮子室的底部设置有一用于所述连接件穿过的连接孔,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连接孔之间设置有密封件。
10.一种化油器,包括化油器本体和与所述化油器本体连接的浮子室,所述浮子室内设置有取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油结构为上述权利要求1 一 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取油结构。
专利摘要一种化油器及其取油结构,该化油器包括化油器本体和与所述化油器本体连接的浮子室,所述浮子室内设置有取油结构,该取油结构设置在化油器的浮子室内并连通所述浮子室与所述化油器的主油井的油路,所述主油井设置在所述化油器的本体上,所述浮子室通过一连接件紧固在所述化油器的本体上,所述取油结构包括互相连通的取油通路和进油通路,所述进油通路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上,所述取油通路设置在所述主油井的井壁上并通过所述进油通路与所述主油井的油路连通,所述取油通路的进油口的最低端与所述浮子室的油层底面平齐。本实用新型无需通过拆装放油螺栓来达到放净存油的目的,提高了化油器的可操作性及适用性,结构简单,降低了化油器的生产成本。
文档编号F02M19/00GK203009088SQ201220676268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0日
发明者徐小平, 闻智利 申请人:陈俭敏, 徐小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