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消声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142159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消声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汽车消声器,包括外壳、进气端盖、出气端盖、至少一个排气管;所述外壳一端与进气端盖连接;所述外壳另一端与出气端盖连接;所述进气端盖中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出气端盖中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排气管的进气口经第一通孔伸出与外壳;所述排气管的出气端经第二通孔伸出与外壳;所述排气管的进气口直径与第一通孔直径相同;所述排气管的出气口直径与第二通孔直径相同;所述排气管的出气口的高度高于进气口的高度;所述排气管经支撑板与外壳连接。由于本发明排气管截面积呈类锥形变化,加上设置多个排气管,使高温高压气体得到不同的干涉,有利于声音进一步降低和衰竭,使得消声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
【专利说明】一种汽车消声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排气系统消声器。
【背景技术】
[0002]为消除发动机排出燃烧后的高温高压气体时产生的巨大声响,汽车需要在排气管道处设置消声器;阻性消声器通过在排气管道内填充吸声材料来吸收声能达到消声目的;抗性消声器是在消声器内部将管道的截面积在某一长度部分急剧加大或缩小,使声波在传播时产生反射和相消干涉达到消声目的;现有消声器有一个进气端,排气管的截面积变化少;该汽车消声器存在消声效果、特别是高频消声效果较差的不足。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低频、中频和高频都有较好消声效果的汽车消声器。
[0004]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汽车消声器,包括外壳、进气端盖、出气端盖、至少一个排气管;所述外壳一端与进气端盖连接;所述外壳另一端与出气端盖连接;所述进气端盖中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出气端盖中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排气管的进气口经第一通孔伸出与外壳;所述排气管的出气端经第二通孔伸出与外壳;所述排气管的进气口直径与第一通孔直径相同;所述排气管的出气口直径与第二通孔直径相同;所述排气管的出气口的高度高于进气口的高度;所述排气管经支撑板与外壳连接;所述外壳内部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周围与外壳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排气孔;所述排气管与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排气管的截面积变化为类锥形。
[0005]所述支撑板与外壳的连接方式为螺丝或连接法兰的方式。
[0006]所述的排气管由第一排气管和第二排气管构成,在所述第一排气管与第二排气管之间设置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连通第一排气管和第二排气管。
[0007]所述外壳内部包裹吸声材料。
[0008]与现在技术相比,本发明排气管截面积呈类锥形变化,加上设置多个排气管,使高温高压气体得到不同的干涉,有利于声音进一步降低和衰竭,使得消声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低频、中频和高频都有较好消声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下面结合附图提供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0010]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图1中,一种消声器,外壳5 —端与进气端盖10连接,另一端与出气端盖12连接;第一排气管3经第一通孔9与进气端盖连接,第二排气管8经第二通孔11与出气端盖连接,第一排气管3经连通管4与第二排气管8连接,支撑板2、支撑板6上设置有排气孔,支撑板
2、支撑板6用于支撑第一排气管3和第二排气管8,支撑板2、支撑板6与外壳5连接,第一排气管3的进气口 I伸出于壳体外,第二排气管8的出气口 7伸出于壳体外。第一排气管3和第二排气管8的截面积变化为类锥形。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消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进气端盖、出气端盖、至少一个排气管;所述外壳一端与进气端盖连接;所述外壳另一端与出气端盖连接;所述进气端盖中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出气端盖中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排气管的进气口经第一通孔伸出与外壳;所述排气管的出气端经第二通孔伸出与外壳;所述排气管的进气口直径与第一通孔直径相同;所述排气管的出气口直径与第二通孔直径相同;所述排气管的出气口的高度高于进气口的高度;所述排气管经支撑板与外壳连接;所述外壳内部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周围与外壳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排气孔;所述排气管与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排气管的截面积变化为类锥形。
2.根据板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汽车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与外壳的连接方式为螺丝或连接法兰的方式。
3.根据板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汽车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气管由第一排气管和第二排气管构成,在所述第一排气管与第二排气管之间设置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连通第一排气管和第二排气管。
4.根据板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汽车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部包裹吸声材料。
【文档编号】F01N1/06GK103967572SQ201310038042
【公开日】2014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3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31日
【发明者】李胜利, 韩杨, 梁亮 申请人:襄阳楚安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