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连尾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49042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中连尾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排气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连尾结构,包括第一消音包体、第一管路、第二消音包体、第二管路和第三消音包体,第一管路一端连接第一消音包体,另一端连接第二消音包体,第二管路一端连接在第一管路中部,另一端连接第三消音包体;第一管路进行了四次折弯,折弯角度依次为42°~46°、44°~48°、40°~44°和58°~62°,第二管路有一个折弯,折弯角度为21°~25°,第二管路与第一管路的夹角为78°~8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连尾结构,与现有技术中相比,改进了管路,优化了管路各弯道的角度,提高了降噪效率,更好的起到了降噪的作用。
【专利说明】中连尾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排气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连尾结构。
【背景技术】
[0002]我国汽车工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汽车在促进经济繁荣,给人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和环保问题,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随着机动车总量的飞速增长而日益严重的汽车尾气及噪声污染。为了降低汽车尾气及噪音污染,汽车上加了汽车排气系统。
[0003]汽车排气系统是主要是排放发动机工作所排出的废气,同时使排出的废气污染减小,噪音减小。汽车排气系统一般由排气歧管,排气管,催化转换器,排气温度传感器,汽车消音器和排气尾管等组成。
[0004]“中连尾”的意思是汽车排气系统的汽车消音器和排尾管的普遍的叫法,现有产品的设计管路的角度和消音包体的位置,所起到的降噪效果并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连尾结构,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0006]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中连尾结构,其包括第一消音包体、第一管路、第二消音包体、第二管路和第三消音包体,第一管路一端连接第一消音包体,另一端连接第二消音包体,第二管路一端连接在第一管路中部,另一端连接第三消音包体;第一管路进行了四次折弯,折弯角度依次为42°?46°、44°?48°、40°?44°和58°?62。,第二管路有一个折弯,折弯角度为21°?25。,第二管路与第一管路的夹角为78°?82。。
[000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连尾结构,与现有技术中相比,改进了管路,优化了管路各弯道的角度,提高了降噪效率,更好的起到了降噪的作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图正视图;
[001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图俯视图。
[0011]图中,1:法兰;2:法兰连接管;3:第一消音包体;4:第一管路;5:第二消音包体;6:第一排气管;7:第二排气管;8:第三消音包体;9:第二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0013]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中连尾结构包括第一消音包体3、第一管路4、第二消音包体5、第二管路9和第三消音包体8,第一管路4 一端连接第一消音包体3,第一管路4另一端连接第二消音包体5,第二管路9 一端连接在第一管路4中部,另一端连接第三消音包体8。
[0014]汽车尾气经过第一消音包体3消音处理后,通过第一管路4和第二管路9分别进入第二消音包体5和第三消音包体8,经过两次消音处理后,会大大的降低尾气排放时的噪
曰?
[0015]第一消音包体3的另一端通过法兰连接管2连接有法兰1,整个中连尾结构通过法兰1安装在汽车的底部。法兰连接于管端,上有孔眼,螺栓使两法兰紧连,法兰间用衬垫密封。可以用螺纹连接法兰或焊接法兰及卡套法兰。
[0016]第一管路4为配合汽车底盘空间,进行了四次折弯,折弯角度依次为44°、46°、42°和60°。限于技术问题,可能会出现误差,那么第一管路4折弯角度只要依次在42°~46°、44°~48。、40°~44。和58。~62。内就可以满足使用要求。
[0017]第二管路9连接在第一管路4的第三和第四折弯之间,与第一管路4的夹角为80°,考虑误差的存在,角度在78°~82°之间即可。
[0018]这样的角度设计,可以使排气的速度降低,能够有效的避免了因排气时气体排出速度过快而造成管路的震动,降低了噪音。角度太大或者太小,都会对汽车的排气产生影响。角度太小的话,就起不到降低排气速度的作用,会使管路因气体排出太快而发生震动从而产生噪音;角度太大的`话,减速的效果会更好,但是却会使气体排出时的气流对管路造成很大的冲击,从而进一步的产生更大的震动,既对管路容易造成损害,还会产生更大的噪
曰?
[0019]第二管路9有一个折弯,折弯角度为23°。限于技术问题,可能会有误差出现,第二管路9的折弯角度只要在21°~25。之间就可以满足使用要求。
[0020]第一消音包体的长度为600mm,所述第二消音包体的长度为400mm,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的直径为63.5_。
[0021]本实用新型采用第一管路4和第二管路9两根管路排气的双出设计,提高了排气通畅性,双背压降噪起到良好的消音作用,提升视觉效果,完美切合配套车辆底盘构造,符合后杠设计要求;先一步进行初步降噪的中消设计、直通设计减小了排气共振,提高了排气通畅性;弯管设计切合底盘构造方便安装、拆卸,50:50分流废气保证双尾平衡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全段排气共振。
[0022]第二消音包体5和第三消音包体8的外形为椭圆形柱体,其长轴水平放置,这样就可以尽可能的增大消音包体与地面之间的距离,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因进入洼地而使消音包体碰撞地面,造成损坏。
[0023]第二消音包体5和第三消音包体8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第一排气管6和第二排气管7,使汽车尾气能集中排放,避免了尾气在消音包体附近漫延而对消音包体造成影响。
[0024]如图2所示,中连尾结构所有部件的水平轴线都在同一水平面上,这样会使中连尾结构的重心也在这一水平面上,在运输或使用过程中,不会因发生较大偏转而造成中连尾结构的损坏。
[0025]中连尾结构的材料为不锈钢。这样的材料设计,使中连尾结构的抗拉强度大于530N/mm,是镀锌管的2?3倍,而且具有良好的韧性和超群的耐磨损性能,能经受高达30米/秒的高速水流冲蚀;表面薄而致密的富铬氧化膜使得不锈钢在各种酸碱性液体中都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可以在-270°C — 400°C的温度下长期安全工作,材料性能稳定;内壁光滑,气阻小,在低流速时气阻仅为铁管的2/5,减少了压力损失,不积垢;不锈钢可回收,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绿色环保,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002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连尾结构,与现有技术中相比,改进了管路,优化了管路各弯道的角度,提高了降噪效率,更好的起到了降噪的作用。
[002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中连尾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消音包体、第一管路、第二消音包体、第二管路和第三消音包体,所述第一管路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消音包体,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消音包体,所述第二管路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管路中部,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消音包体;所述第一管路进行了四次折弯,折弯角度依次为42°?46°、44°?48°、40°?44°和58°?62°,所述第二管路有一个折弯,折弯角度为21°?25。,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的夹角为78°?8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连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路连接在所述第一管路的第三和第四折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连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音包体的水平轴线、所述第一管路的水平轴线、所述第二消音包体的水平轴线、所述第二管路的水平轴线和所述第三消音包体的水平轴线在同一水平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连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折弯角度依次为44。、46。、42。和 6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连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路的折弯角度为2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连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的夹角为8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连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音包体的长度为600mm,所述第二消音包体的长度为400mm,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的直径为63.5mm 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连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音包体的另一端连接有法兰。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中连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连尾结构的材料为不锈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中连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连尾结构表面设有富铬氧化膜。
【文档编号】F01N13/00GK203532031SQ201320627185
【公开日】2014年4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1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11日
【发明者】尹争 申请人:北京锐思汽车运动发展中心, 尹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