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机油切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83371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发动机机油切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发动机机油切换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的发动机一般采用机油进行润滑,然而发动机中用于储存机油的油底壳中,一般只存放一种类型的机油。市场上有多种机油型号可供选择,每一种型号的机油都有一个最佳的工作环境温度范围,超过这个最佳的工作环境温度范围,则机油的润滑性能会出现下降,严重情况下会损坏发动机。像中国这样的纬度跨度较大的国家,冬季从最北端至最南端,气温的温差大,如果汽车从最北端行驶到最南端或者从最南端行驶到最北端,为了使发动机得到更好地润滑,需要有必要中途更换不同的机油,以适应不同温度环境。然而,现有的发动机润滑系统不能同时储存两种机油,需要更换机油则必需将原有机油放出再进行更换,操作麻烦,使用不便,运行成本高,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的发动机润滑系统供油单一,无法快速换油,成本高,效率低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机油切换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动机机油切换装置,包括气缸盖、气缸体、油底壳、曲轴、凸轮轴、机油储存装置、机油泵、吸油软管、送油管路和机油回流油管,气缸盖和油底壳分别安装在气缸体的上下两端,曲轴位于由气缸体和油底壳组成的曲轴箱内,凸轮轴位于气缸盖内,机油储存装置位于油底壳内,机油泵安装在气缸体内,通过吸油软管与机油储存装置连接,送油管路的上端悬架在凸轮轴的上方,下端与机油泵连接,机油回流油管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气缸盖和机油储存装置连接,气缸体上设有曲轴位置传感器,油底壳上设有滑轨、电机和盖板,盖板上设有槽口,机油储存装置包括油槽一、油槽二和连接块。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曲轴位置传感器安装在气缸体的侧壁上,置于曲轴端部的上方,与发动机的控制系统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电机安装在油底壳的外部,与发动机的控制系统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机油储存装置通过丝杆机构与电机连接,滑行在油底壳内的滑轨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油槽一和油槽二的开口朝上,并列分布在机油储存装置内,相互之间通过连接块连成一体。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盖板呈V形,罩在机油储存装置的顶部,槽口呈条状,开设在盖板的中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槽口的尺寸较油槽一和油槽二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机油储存装置设计成油槽一和油槽二的组合结构,通过电机驱动,滑行在油底壳的滑轨上,通过中部开设有槽口的盖板遮盖,设置在气缸体上的曲轴位置传感器和电机分别与发动机的控制系统连接,形成机油自动切换机构。使用时,可在不放出原有机油的情况下,使发动机能够存储两种机油,分别放置在油槽一和油槽二内,并能根据实际需要,在两种机油中进行切换使用,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功效。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机油储存装置右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油槽一启用状态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油槽二启用状态俯视图。

图中1. 气缸盖,2. 气缸体,3. 油底壳,4. 曲轴,5. 凸轮轴,6. 机油储存装置,61. 盖板,62. 槽口,64. 油槽一,65. 油槽二,66. 连接块,67. 滑轨,68. 电机,69. 丝杆机构,7. 曲轴位置传感器,9. 机油泵,10. 吸油软管,11. 送油管路,12. 机油回流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机油储存装置右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油槽一启用状态俯视图,图4是本发明的油槽二启用状态俯视图,一种发动机机油切换装置,包括气缸盖1、气缸体2、油底壳3、曲轴4、凸轮轴5、机油储存装置6、机油泵9、吸油软管10、送油管路11和机油回流油管12,气缸盖1和油底壳3分别安装在气缸体2的上下两端,曲轴4位于由气缸体2和油底壳3组成的曲轴箱内,凸轮轴5位于气缸盖1内,机油储存装置6位于油底壳3内,机油泵9安装在气缸体2内,通过吸油软管10与机油储存装置6连接,送油管路11的上端悬架在凸轮轴5的上方,下端与机油泵9连接,送油管路11的上端喷出的机油洒落到凸轮轴5上对其润滑,机油回流油管12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气缸盖1和机油储存装置6连接,气缸体2上设有曲轴位置传感器7,油底壳3上设有滑轨67、电机68和盖板61,盖板61上设有槽口62,机油储存装置6包括油槽一64、油槽二65和连接块66。曲轴位置传感器7安装在气缸体2的侧壁上,置于曲轴4端部的上方,与发动机的控制系统连接。电机68安装在油底壳3的外部,与发动机的控制系统连接。机油储存装置6通过丝杆机构69与电机68连接,滑行在油底壳3内的滑轨67上。油槽一64和油槽二65的开口朝上,并列分布在机油储存装置6内,相互之间通过连接块66连成一体。盖板61呈V形,整体为漏斗状,槽口四周都是斜坡,罩在机油储存装置6的顶部,槽口62呈条状,开设在盖板61的中部。槽口62的尺寸较油槽一64和油槽二65小。

将机油储存装置6设计成油槽一64和油槽二65的组合结构,通过电机68驱动,滑行在油底壳3的滑轨67上,通过中部开设有槽口62的盖板61遮盖,设置在气缸体2上的曲轴位置传感器7和电机68分别与发动机的控制系统连接,形成机油自动切换机构。使用时,可在不放出原有机油的情况下,使发动机能够存储两种机油,分别放置在油槽一64和油槽二65内,并能根据实际需要,在两种机油中进行切换使用,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功效。盖板61下壁面与油槽一64、油槽二65的边沿上壁面能够密封配合,防止汽车行驶颠簸时油槽中的机油洒出。油槽一64和油槽二65中分别存储一种机油,一种机油适于在严寒地区使用,另一种机油适于在热带地区使用;对于仅在某个地区行驶的汽车,也可以将两种相同的机油放入不同的油槽中,先使发动机使用其中一个油槽中的机油,当该机油需要更换时,利用电机驱动另一个油槽移动至槽口62下,使另一个油槽中、未使用过的机油进入工作状态,这样可以延长发动机机油的更换周期,减少车主保养的次数。

正常工作时,油槽一64和油槽二6的其中一只位于槽口62的正下方,处于启用状态,而另一只隐藏在盖板61下方,处于备用状态。曲轴4在转动时,其连杆轴颈旋转至最低位置时,能够进入槽口62下方,并与存储于槽口62正下方的油槽中的机油相接触,当连杆轴颈旋转至最高位置时,将粘附于连杆轴颈上的机油摔至气缸壁上,实现飞溅润滑。盖板61的上表面呈漏斗状,适于将润滑了气缸壁后,滴落在盖板61上的机油导入中部最低处槽口62正下方的油槽内,实现飞溅润滑的机油回流。同时,机油泵9通过吸油软管10向上抽送机油,通过送油管路11到达气缸盖1内,并喷淋到凸轮轴5上,当机油润滑完凸轮轴5,完成发动机的压力润滑之后,就流到气缸盖1的内侧底面,然后机油通过机油回流油管12流到位于槽口62正下方的油槽一64或油槽二65内,槽口62的长度及宽度分别略小于油槽一64与油槽二65,当油槽一64或油槽二65位于槽口62正下方时,可确保滴溅到V形的盖板61上的机油从槽口62处完全流入正下方的油槽一64或油槽二65内。

更换油槽时,曲轴位置传感器7时刻检测曲轴4旋转时的圆周方位,从而得出各个连杆轴颈的圆周方位,当发动机的控制系统接收到曲轴位置传感器7发出曲轴4上任一连杆轴颈不伸入槽口62的位置信号时,发出指令给电机68,通过丝杆机构69驱动机油储存装置6沿滑轨67滑动,使油槽一64和油槽二65位移,其中一个油槽从槽口62正下方移开,另一个油槽移动至槽口62正下方,完成油槽一64和油槽二65状态互换。

在油槽一64与油槽二65的切换过程中,吸油软管10的下端适于利用其自身的弹性从一个油槽进入另一个油槽,从而便于机油泵9利用吸油软管10从油槽一64或油槽二65中抽吸机油,由于油槽一64和油槽二65的切换时间短,机油泵9抽吸机油的中断时间短,不会对机油的泵送产生影响。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