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43257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动力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模块,特别是涉及一种含有减速机及电动机的动力模块。



背景技术:

一般减速机运转时,因磨擦损耗能量增加,造成温升过高,容易影响寿命,故减速机通常含有润滑油,以润滑及散热。其散热方式是通过润滑油带走齿轮等传动机件摩擦产生的热能,并使润滑油循环至机壳或壳底,再透过机壳或壳底的鳍片进行气冷散热,其结构配置较为复杂。而且当散热需求增加时,即需要更多润滑油,且需要更大的储油装置来储存润滑油,同时,也需要增加散热鳍片的散热能力。

再者,一般减速机常搭配电动机使用,使用液冷系统的减速机与电动机组装后,需要再组装减速机及电动机冷却系统的管路、接头等,使得制作成本较高且组装工序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减速机与电动机具有一体式冷却系统的动力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动力模块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是包含一电动机、一与该电动机连接的减速机、一外壳,及一冷却流道系统。该外壳包括一主壳体、一前框体,及一后框体,该主壳体容置该电动机,且具有位于相反两侧的一前端面及一后端面,该前框体连接于该主壳体的前端面且容置该减速机,该后框体连接于该主壳体的后端面。该冷却流道系统包括一分布于该主壳体的第一流道区、一分布于该前框体并与该第一流道区相连通的第二流道区,及形成于该后框体并与第一流道区相连通的一输入口及一输出口,用以供一冷却流体由该输入口进入该冷却流道系统,经由该冷却流道系统流经该主壳体及该前框体后,由该输出口流出。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该第二流道区具有一环绕该减速机的环形段,且该环形段由该减速机与该前框体共同界定。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该第一流道区以迂回延伸方式分布于该主壳体并环绕该电动机,该第二流道区具有一环绕该减速机的环形段。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该环形段由该减速机与该前框体共同界定。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该第一流道区具有多条彼此相间隔地沿一前后方向贯穿该前端面及该后端面的主流道、多条紧邻并贯穿该前端面且各自连接其中两相邻的主流道的第一连接段,及多条紧邻并贯穿该后端面且各自连接其中两相邻的主流道的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所连接的相邻主流道的位置相错开,以与所述主流道共同形成迂回连接的流道。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该第一流道区沿该主壳体的轴心呈轴对称分布,所述第二连接段其中两个分别位于一通过该轴心的直线的两端且分别连接该输入口与该输出口,以使该冷却流体由该输入口进入与该输入口连接的该第二连接段后往与该第二连接段连接的两主流道分流成两股次流体,该两股次流体各自流经分布于各半个主壳体的流道后再汇流于与该输出口连接的该第二连接段,以从该输出口流出。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该第二流道区还具有一连接该环形段与该第一流道区的一输入段及一输出段,该输入段与该输出段的位置分别对应该输入口与该输出口,且定义与该输入口连接的该第二连接段及与该第二连接段连接的两主流道为输入流道,及定义与该输出口连接的该第二连接段及与该第二连接段连接的两主流道为输出流道,其中该输入段与该输入流道相连通,且该输出段与该输出流道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功效:电动机与减速机可分别组装于主壳体及前框体后,再组装在一起,而将主壳体与前框体组装后即可使第一流道区与第二流道区连接,不需要再另外使用管路、接头等零件,整体组装工序简单而快速,不仅可以节省成本,且可以使用循环的冷却流体将热能带走,而能大幅提升散热效能。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动力模块的一实施例的一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3是该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4是该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4的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6是该实施例的一冷却流道系统的流道展开示意图;

图7是该实施例的主壳体的前视图;

图8是该实施例的主壳体的后视图;

图9是该实施例的主壳体的中间区段的一剖视图;

图10是该实施例的一立体剖视图;及

图11是该实施例的一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动力模块的一实施例,包含一电动机1、一与该电动机1连接的减速机2、一外壳3及一冷却流道系统4(见图6)。

该外壳3包括一主壳体31、一前框体32,及一后框体33。该主壳体31呈筒状并容置该电动机1,且具有位于相反两侧的一前端面311及一后端面312。该前框体32连接于该主壳体31的前端面311且容置该减速机2。该后框体33连接于该主壳体31的后端面312。

参阅图4至图6,该冷却流道系统4包括一分布于该主壳体31的第一流道区41、一分布于该前框体32并与该第一流道区41相连通的第二流道区42,及形成于该后框体33并与第一流道区41相连通的一输入口43及一输出口44,用以供一冷却流体F,例如冷却水,由该输入口43进入该冷却流道系统4,经由该冷却流道系统4流经该主壳体31及该前框体32后,由该输出口44流出。

另配合参阅图7至图9,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流道区41具有多条彼此相间隔地沿一前后方向D贯穿该前端面311及该后端面312的主流道411、多条紧邻并贯穿该前端面311且各自连接其中两相邻的主流道411的第一连接段412,及多条紧邻并贯穿该后端面312且各自连接其中两相邻的主流道411的第二连接段413,所述第一连接段412与所述第二连接段413所连接的相邻主流道411的位置相错开,以与所述主流道411共同形成迂回连接的流道。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流道区41沿该主壳体31的轴心呈轴对称分布,包括八条主流道411及各四条第一连接段412与第二连接段413。所述第一连接段412依序间隔地连接相邻的两条主流道411,而在相邻前端面311处形成两两一组、共四组相连通的主流道411。同样地,所述第二连接段413依序间隔地连接相邻的两条主流道411,而在相邻后端面312处形成两两一组、共四组相连通的主流道411,但是所述第一连接段412与所述第二连接段413所连接的主流道411相交错,而使所述主流道411能相连通,也就是能使该第一流道区41以迂回延伸方式分布于该主壳体31并环绕该电动机1。所述第二连接段413其中两个分别位于一通过该轴心的直线L的两端,也就是在主壳体31的一直径的两端,且分别连接该输入口43(见图5)与该输出口44,也就是该输入口43与该输出口44是位于可以将该主壳体31对剖为两半的切线上。配合图6所示的流道展开示意图说明,如此可以使该冷却流体F由该输入口43进入与该输入口43连接的该第二连接段413后,往与该第二连接段413连接的两主流道411分流成两股次流体F1、F2,该两股次流体F1、F2各自流经分布于各半个主壳体31的流道后再汇流于与该输出口44连接的该第二连接段413,以从该输出口44流出。也就是说,两股次流体F1、F2分别由连接输入口43的第二连接段413进入后会沿着主流道411、第一连接段412、主流道411、第二连接段413、主流道411、第一连接段412、主流道411,然后两股次流体F1、F2再进入与输出口44连接的第二连接段413汇流后,由输出口44流出。如此每股次流体F1(F2)即流过分布于半个主壳体31的四个主流道411,可以充分将电动机1产生的热能带走。

另配合参阅图10与图11,该第二流道区42具有一环绕该减速机2的环形段421、一连接该环形段421与该第一流道区41的一输入段422及一输出段423。该输入段422与该输出段423的位置分别对应该输入口43与该输出口44,且定义与该输入口43连接的该第二连接段413及与该第二连接段413连接的两主流道411为输入流道,及定义与该输出口44连接的该第二连接段413及与该第二连接段413连接的两主流道411为输出流道,其中该输入段422与该输入流道相连通,且该输出段423与该输出流道相连通。配合图6所示的流道展开示意图说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流道区41与第二流道区42以并联的方式连接,当冷却流体F由输入口43进入与其相连的第二连接段413后,两股次流体F1、F2分别进入两主流道411(输入流道)并在到达前端面311时一部分流向与对应主流道411(输入流道)连接的第一连接段412,另一部分则进入第二流道区42的输入段422,汇流于输入段422的流体进入环形段421后再分流,分别流过半个环形段421后,再汇流于输出段423,然后流入最接近该输出口44的两主流道411(输出流道),而与流经第一流道区41的流体汇流后由输出口44流出,由此整个冷却流道系统4可以使冷却流体F循环流动。

再参阅图3至图6,在本实施例中,该前框体32具有一连接该主壳体31的前盖板321、一由该前盖板321往前凸伸的围绕壁322,及两个连接该前盖板321与该围绕壁322且呈中空的转接部323。该后框体33具有一连接该主壳体31的后盖板331。该前盖板321覆盖该主壳体31的前端面311,该后盖板331覆盖该主壳体31的后端面312,使该主壳体31、该前框体32与该后框体33共同界定出该第一流道区41。该减速机2具有一机壳21,且在该机壳21表面形成有一环绕的凹槽211,使该减速机2组装于该前框体32后与该围绕壁322共同界定出该第二流道区42的环形段421(见图10),借此冷却流体F可以直接接触减速机2,增加散热传导的效能。所述转接部323分别界定出该输入段422与该输出段423,每一转接部323形成一L形的通道(见图11)以连通该第一流道区41及该环形段421。该后框体33还具有两个分别环绕输入口43与输出口44的中空圆柱332,以供输送冷却流体F的外接管路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电动机1与减速机2可分别组装于主壳体31及前框体32后,再组装在一起,而将主壳体31与前框体32组装后即可使第一流道区41与第二流道区42连接,不需要再另外使用管路、接头等零件,整体组装工序简单而快速,不仅可以节省成本,且可以使用循环的冷却流体F将热能带走,而能大幅提升散热效能。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