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气缸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68156发布日期:2018-08-14 17:43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气缸盖。



背景技术:

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工质在气缸内燃烧做功,产生高温高压的气体,然后通过排气门座圈孔排出。排气门座圈孔内一般安装有排气门座圈,排气门座圈与高温高压气体直接接触,长时间接触后特别是内壁上均会产生损伤;此外,气缸盖内的冷却液只能间接的冷却排气门座圈,虽然也有在排气门座圈孔和排气门座圈之间设计与水套连接的冷却腔的技术,但是该冷却腔不能深入排气门座圈侧壁内,接触面积也不大,因此冷却效果也不是很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排气门座圈与高温高压气体长时间接触后特别是内壁上均会产生损伤,气缸盖内的冷却液只能间接的冷却排气门座圈,冷却效果不是很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气缸盖。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气缸盖,该新型气缸盖包括:气缸盖,其上设置有上水孔、冷却孔、排气道、水套和多个排气门座圈孔,排气道连通排气门座圈孔,排气门座圈孔的内壁上设置有环向的第一凹槽,第一凹槽与水套连通,排气门座圈孔内安装有排气门座圈,排气门座圈朝向排气门座圈孔的外壁上环向开设有与第一凹槽相对设置的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槽底上开设有第三凹槽,第三凹槽的槽底开设有内陷的凹缝,排气门座圈的内壁上设置有多层褶皱,凹缝朝向褶皱的凸出部位设置。

其中,排气门座圈孔和排气门座圈之间的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三凹槽以及凹缝之间围设一圈形成与水套连通的冷却腔。

其中,相邻的两个排气门座圈的冷却腔之间通过通道连接。

其中,上水孔与冷却孔连通,冷却孔与冷却腔连通。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气缸盖,通过设置在排气门座圈外壁上的多个伸入座圈侧壁内的凹槽和凹缝,以及设置在内壁上的褶皱,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对排气门座圈的降温效果,而且能有效的减少高温高压气体对排气门座圈内壁的冲击损伤,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气缸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气缸盖,请参见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气缸盖的结构示意图。该气缸盖包括:气缸盖10、上水孔11、冷却孔12、排气道13、第一凹槽14、排气门座圈15、第二凹槽16、第三凹槽17、凹缝18、褶皱19、冷却腔20以及通道21。

气缸盖10上设置有上水孔11、冷却孔12、排气道13、水套(未图示)和多个排气门座圈孔(未图示),排气道13连通排气门座圈孔。

排气门座圈孔的内壁上设置有环向的第一凹槽14,第一凹槽14与水套连通,排气门座圈孔内安装有排气门座圈15。排气门座圈15朝向排气门座圈孔的外壁上环向开设有与第一凹槽14相对设置的第二凹槽16,第二凹槽16的槽底上开设有第三凹槽17,第三凹槽17的槽底开设有内陷的凹缝18,排气门座圈15的内壁上设置有多层褶皱19,凹缝18朝向褶皱19的凸出部位设置。

排气门座圈孔和排气门座圈15之间的第一凹槽14、第二凹槽16、第三凹槽17以及凹缝18之间围设一圈形成与水套连通的冷却腔20。相邻的两个排气门座圈15的冷却腔20之间通过通道21连接。上水孔11与冷却孔12连通,冷却孔12与冷却腔20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气缸盖,冷却液经过上水孔11、冷却孔12进入冷却腔20,冷却腔20的腔壁深陷于排气门座圈15的侧壁内,能够对排气门座圈15进行更好的冷却,换热后的冷却液又从冷却孔12流出,流进冷却水套中。排气门座圈15内壁上的褶皱可减轻高温高压气体对内壁的冲击损伤,并且凹缝18朝向褶皱19的凸出部位设置,能保证排气门座圈15的基本厚度。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气缸盖,通过设置在排气门座圈外壁上的多个伸入座圈侧壁内的凹槽和凹缝,以及设置在内壁上的褶皱,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对排气门座圈的降温效果,而且能有效的减少高温高压气体对排气门座圈内壁的冲击损伤,延长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