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增压发动机的水冷式中冷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71701发布日期:2018-08-28 22:30阅读:97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增压发动机的水冷式中冷器。



背景技术:

对于增压发动机来说,中冷器是增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传统的增压空气冷却方式通常为风冷,即通过布置在汽车前端的风冷器对增压空气进行冷却,风冷存在诸多弊端,比如冷却后的温度较高且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进气管路较长从而增大了进气阻力,布置结构不紧凑等。

随着汽车性能、燃油经济性要求的不断提升,增压空气越来越多的采用了水冷的形式,即通过水冷中冷器对增压后的空气进行冷却,这种冷却方式可以将增压后的空气温度降得更低、冷却后的温度波动范围较小、进气管路较风冷器的短并且可大幅减小进气压力损失,但是现有的水冷中冷器在结构布置上不够紧凑,且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容易产生异响等问题,因此需对其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增压发动机的水冷式中冷器,其布置紧凑,能够节省发动机舱的空间;安装可靠,能够起到减振、防止异响的作用;重量小,满足汽车轻量化设计,能够降低整车的燃油消耗;能够优化增压器冷却系统的管路布置,保证美观性。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用于增压发动机的水冷式中冷器,包括中冷器本体、与所述中冷器本体的左侧配合连接的进气室、与所述中冷器本体的右侧配合连接的出气室,所述中冷器本体与进气室之间、中冷器本体与出气室之间分别设有密封圈,其特征是:所述中冷器本体内设有冷却通道,所述中冷器本体上设有与冷却通道一端相通的进水管接头、与冷却通道另一端相通的出水管接头;所述进气室后面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一个左安装支架;所述出气室后面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一个右安装支架。

进一步,所述两个左安装支架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均为45度,两个右安装支架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均为45度。

进一步,所述左安装支架和右安装支架的端部设有C形的安装缺口,该安装缺口配合卡接有断面呈“工”字形的软垫圈,所述软垫圈的内表面配合有钢套。

进一步,所述进气室的顶部设有进气泄压阀座,该进气泄压阀座的侧壁上设有进气泄压阀出气口。

进一步,所述出气室的顶部设有温度压力传感器安装座。

进一步,所述进气室、左安装支架、进气泄压阀座为塑料整体注塑成型,所述出气室、右安装支架、温度压力传感器安装座为塑料整体注塑成型。

进一步,所述进水管接头和出水管接头在中冷器本体上呈对角布置。

进一步,所述进水管接头的侧壁设有与其相通的增压器进水管接头,所述出水管接头的侧壁设有与其相通的增压器出水管接头;所述增压器进水管接头和增压器出水管接头均竖直朝上设置。

进一步,所述进气室、出气室上均设有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有益的技术效果:

由于在进气室上设计左安装支架、出气室上设计右安装支架,减少了单独支架的设计与布置,优化了装配关系、节约了成本,布置紧凑且外观更美观;由于将左安装支架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设为45度、右安装支架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设为45度,提高了中冷器的安装可靠性;由于在左安装支架和右安装支架上配合有软垫圈和钢套,对中冷器起到了减震作用,同时增大了螺栓与安装支架的接触面积,使得安装更加可靠;由于在进气室上设计进气泄压阀、进气泄压阀座的侧壁上设有进气泄压阀出气口,减少了一根泄压阀进气管的使用;由于进气室、左安装支架、进气泄压阀座为塑料整体注塑成型,出气室、右安装支架、温度压力传感器安装座为塑料整体注塑成型,相对于常规的铝合金材质大幅降低了重量,利于整车的轻量化设计,降低了整车的燃油消耗;由于进水管接头和出水管接头在中冷器本体上呈对角布置,保证了冷却通道最长、冷却效率最高,同时可使连接进水管接头和出水管接头的管路最短,整体布置最优;进水管接头的侧壁设有增压器进水管接头、出水管接头的侧壁设有增压器出水管接头,且增压器进水管接头和增压器出水管接头均竖直朝上设置,使得增压器进水管接头和增压器出水管接头至增压器的管路最短,优化了增压器冷却系统的管路布置,使得结构更为紧凑、美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爆炸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图4是图1的后视图;

图5是左安装支架或右安装支架与软垫圈和钢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中冷器本体,2-进气室,3-出气室,4-密封圈,5-软垫圈,6-钢套;

11-进水管接头,12-出水管接头,13-增压器进水管接头,14-增压器出水管接头;

21-左安装支架,22-进气泄压阀座,23-进气泄压阀出气口;

31-右安装支架,32-温度压力传感器安装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参见图一种用于增压发动机的水冷式中冷器,包括中冷器本体1、与所述中冷器本体1的左侧配合连接的进气室2、与所述中冷器本体1的右侧配合连接的出气室3,所述中冷器本体1与进气室2之间、中冷器本体1与出气室3之间分别设有密封圈4,其特征是:所述中冷器本体1内设有冷却通道,所述中冷器本体1上设有与冷却通道一端相通的进水管接头11、与冷却通道另一端相通的出水管接头12;所述进气室2后面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一个左安装支架21,且两个左安装支架2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均为45度;所述出气室3后面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一个右安装支架31,且两个右安装支架3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均为45度。进气室2为增压空气冷却前的储气腔体,通过橡胶软管与增压器连接,作用是将增压后的空气导入中冷器本体1进行冷却;出气室3为增压空气冷却后的储气腔体,通过橡胶软管与节气门连接,作用是将冷却后的增压空气导入发动机内参加燃烧;中冷器本体1为增压空气的冷却腔体,进水管接头11、出水管接头12与中冷器本体1通过铝合金材料焊接成型,中冷器本体1内部集成有气体流通翅片和冷却通道,二者相互独立,能够对增压后的高温空气进行很好地冷却。密封圈4为橡胶材料,其作用是用于分别密封中冷器本体1与进气室2和中冷器本体1与出气室3,进气室2、出气室3与中冷器本体1采用中冷器本体1翻边倒卡的形式,装配时密封圈4被压缩变形,从而保证密封的可靠性。

中冷器通过左安装支架21和右安装支架31固定在发动机上。在进气室2上集成左安装支架、出气室3上集成右安装支架,能够减少单独支架的设计与布置,优化装配关系、节约成本,使布置紧凑且外观更美观。左安装支架21和右安装支架31各个部位的壁厚均匀一致,且设有加强筋,用于保证支架的强度。当两个左安装支架2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均为45度时,两个右安装支架3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均为45度时,安装可靠性最高。

所述左安装支架21和右安装支架31的端部设有C形的安装缺口,该安装缺口配合卡接有断面呈“工”字形的软垫圈5,所述软垫圈5的内表面配合有钢套6。软垫圈5能够对中冷器起减震作用,同时保证中冷器装配的可行性。钢套6截面呈T形,其头部为环状平面,能够增大与螺栓的接触面积。钢套6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与软垫圈5固定在一起,在安装中冷器的过程中能够防止软垫圈5被螺栓的扭力压溃。

所述进气室2的顶部设有进气泄压阀座22,该进气泄压阀座22的侧壁上设有进气泄压阀出气口23。进气泄压阀座22主要用于安装进气泄压阀,将进气泄压阀座22布置在进气室2上能够减少一根泄压阀进气管的使用,布置的紧凑、美观且节约成本;进气泄压阀出气口23能够导出进气泄压阀泻出的气体,保证整个发动机进气管路运行的可靠性。

所述出气室3的顶部设有温度压力传感器安装座32。温度压力传感器安装座32的主要作用是安装温度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出气室3内的增压空气的温度和压力,将温度压力传感器安装座32布置在出气室3上能够保证检测的准确性。

所述进气室2、左安装支架21、进气泄压阀座22为塑料整体注塑成型,所述出气室3、右安装支架31、温度压力传感器安装座32为塑料整体注塑成型。塑料材质的进气室2和出气室3相对于常规的铝合金材质可大幅降低重量,利于整车的轻量化设计,降低整车的燃油消耗。

所述进水管接头11和出水管接头12在中冷器本体1上呈对角布置。进水管接头11和出水管接头12为铝合金材质,且呈对角布置,这种布置方式可保证冷却通道最长,保证中冷器的冷却效率最高,同时可使连接进水管接头11和出水管接头12的管路最短,整体布置最优。

所述进水管接头11的侧壁设有与其相通的增压器进水管接头13,所述出水管接头12的侧壁设有与其相通的增压器出水管接头14;所述增压器进水管接头13和增压器出水管接头14均竖直朝上设置。增压器进水管接头13为铝合金管接头,与进水管接头11的侧壁焊接相通;增压器出水管接头14为铝合金管接头,与增压器出水管接头14的侧壁焊接相通。这种布置使得增压器进水管接头13和增压器出水管接头14至增压器的管路最短,能够优化增压器冷却系统的管路布置,使结构更为紧凑、美观。

所述进气室2、出气室3上均设有加强筋。加强筋能够增加进气室2和出气室3的强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