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供给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925048阅读:来源:国知局
在过滤器箱43的轴向上与流入口 24重叠。喷射栗45将加压部450、喷嘴部451、吸入部452以及扩散部453成一体地具有。
[0091]加压部450将加压通路454以沿着过滤器箱43的轴向延伸的带台阶的圆筒孔状形成。加压通路454位于端口构件44的下方而与喷射端口441连通。在所述连通方式下,从过滤器箱43内的燃料通路470经由该过滤器箱43内的分支通路474排出的加压燃料经由该过滤器箱43外的喷射端口 441而被引导至加压通路454。
[0092]喷嘴部451将喷嘴通路455以向相对于过滤器箱43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圆筒孔状形成。喷嘴通路455位于加压部450的下方而与加压通路454连通。并且,喷嘴通路455的通路截面积比加压通路454的通路截面积小。在这些连通和节流方式下,被引导至加压通路454的加压燃料流入喷嘴通路455。
[0093]吸入部452将吸入通路456以向相对于过滤器箱43的轴向正交的方向扩展的扁平形的空间状形成。吸入通路456位于加压部450和喷嘴部451的下方而与流入口 24连通。在所述连通方式下,通过流入口24而流入副罐20内的燃料在吸入通路456中流通。
[0094]扩散部453将扩散通路457以向相对于过滤器箱43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圆筒孔状形成。扩散通路457位于加压部450的下方而与喷嘴通路455连通,并且在与该连通部位相反一侧与副罐20的内部空间26连通。并且,扩散通路457的通路截面积比喷嘴通路455的通路截面积大。在这些连通和扩大方式下,在由于流入喷嘴通路455的加压燃料被喷出到扩散通路457而在该喷出流的周围产生负压时,燃料罐2内的燃料从流入口 24依次被吸入到吸入通路456和扩散通路457。这样被吸入的燃料在扩散通路457中受到扩散作用而被压送,从而被转送至包括燃料栗42的周围在内的内部空间26。
[009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横截面为大径圆形的扩散通路457相对于横截面为小径圆形的喷嘴通路455向上方偏心。与此同时,在本实施方式的扩散通路457中与内部空间26连通的最下游端457a相对于副罐20的底部20a中的包围凹底部20b的周围的最深底部20d向上方分离。
[0096](作用效果)
[0097]下面说明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0098]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过滤器箱43中多个阀473、475与作为各自的开闭对象的燃料通路470和喷出燃料通路470的流通燃料的喷出通路472成一体而偏向于周向的特定部位
S。据此,在过滤器箱43的轴向观察时,与各阀473、475被配置的特定部位S的外周在内的该过滤器箱43的外周相接的外接圆C的直径变小。即,过滤器箱43的径向尺寸变小,因此能够实现在该箱43中具有多个阀473、475的装置I的小型化。
[0099]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过滤器箱43中的从燃料过滤器464的收容部46朝向特定部位S突出的突部47中,多个阀473、475与燃料通路470及喷出通路472—起被收纳。据此,能够使与包括突部47的外周在内的过滤器箱43的外周相接的外接圆C小径化来在该箱43的径向上实现装置I的小型化。
[0100]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过滤器箱43在特定部位S所具有的内部余压保持阀475将燃料过滤器464的收容部46中的燃料的压力随着燃料栗42的停止而保持。根据这样的余压保持功能,能够抑制在燃料栗42的停止状态下在燃料过滤器464的收容部46中高温燃料的压力降低而产生蒸气。因此,在从燃料栗42的停止状态起被要求再次向内燃机3侧供给燃料时,能够避免由于在燃料过滤器464的收容部46中产生的蒸气而该再次供给延迟或被阻碍的事态。
[0101]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喷射栗45为了将燃料罐2内的燃料转送到燃料栗42的周围而喷出从燃料通路470通过内部余压保持阀475排出的燃料。据此,通过利用作为余压保持功能的结果而产生的排出燃料,还能够实现向燃料栗42的周围的燃料转送功能,因此能够实现基于功能的集成的装置I的小型化。
[0102]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过滤器箱43在特定部位S所具有的外部余压保持阀473将通过从喷出通路472进行的喷出而被供给至内燃机3侧的燃料的压力随着燃料栗42的停止而保持。根据这样的余压保持功能,在从燃料栗42的停止状态起被要求再次向内燃机3侧供给燃料时,能够立即进行该再次供给。
[0103]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从燃料通路470排出的燃料通过分支通路474被引导,因此喷射栗45能够发挥基于该排出燃料的喷出的燃料转送功能。在此,分支通路474在比外部余压保持阀473靠上游侧的部分从燃料通路470分支。因而,能够不阻碍外部余压保持阀473的余压保持功能而确保喷射栗45的燃料转送功能。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分支通路474在特定部位S处与阀473、475及通路470、472成一体化。因此,能够使与过滤器箱43的外周相接的外接圆C小径化来在该箱43的径向上促进装置I的小型化。
[0104]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比外部余压保持阀473靠上游侧的部分从燃料通路470分支的分支通路474将通过设置于该处的内部余压保持阀475从燃料通路470排出的燃料引导至喷射栗45。据此,能够不阻碍外部余压保持阀473的余压保持功能和内部余压保持阀475的余压保持功能而确保喷射栗45的燃料转送功能。
[0105]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燃料通路470中与朝向内燃机3侧的流动分流的燃料被溢流通路476引导,从而溢流阀443释放向内燃机3侧供给的燃料的压力。根据这样的溢流功能,能够避免向内燃机3侧供给的燃料的压力过高的异常事态,来保证内燃机的耐久性。在此,溢流通路476在特定部位S处与阀473、475及通路470、472、474成一体化,因此能够使与过滤器箱43的外周相接的外接圆C小径化来在该箱43的径向上促进装置I的小型化。并且,溢流通路476在过滤器箱43中的特定部位S的侧面47a与通路472、474—起开口,由此还能够简化装置I的结构。
[0106]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与溢流阀443相通的燃料通路470在特定部位S的轴向上折返,因此能够可靠地使与包括该部位S的外周在内的过滤器箱43的外周相接的外接圆C小径化。据此,能够在过滤器箱43的径向上促进装置I的小型化。
[0107]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使燃料通路470与过滤器箱43外相通的端口440、441、442形成于与过滤器箱43中的特定部位S接合的各端口构件44。据此,能够使不仅与包括特定部位S的外周在内的过滤器箱43的外周相接、还与端口构件44的外周相接的外接圆C小径化来在过滤器箱43的径向上实现装置I的小型化。
[0108](第二实施方式)
[0109]如图5所示,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箱盖2431的下部中的折返部470a的开口部周围形成有扁平形空间状的压入凹部2433。对凹部2433压入有阀壳体2477的接合板2477b。在此,接合板2477b的下表面部2477bl和上表面部2477bu均形成为平面状。通过所述形状,下表面部2477bl通过共同虚拟平面Icv上的熔接而接合于箱盖2431的下表面部2431a中的压入凹部2433的内周缘部和箱主体2430的上表面部2430a。在它们的压入和接合方式下,上游笔直部470b的一部分和下游笔直部470c的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贯通被夹持在箱主体2430与箱盖2431之间而进入该箱盖2431内的接合板2477b。
[0110]在这种第二实施方式中,为了将箱盖2431和外部余压保持阀2473装配到箱主体2430,如图6所示那样顺次执行工序。首先,如图6的(a)所示,将接合板2477b压入箱盖2431。接着,如图6的(b)所示,一边对箱主体2430嵌入壳体主体477a,一边将接合板2477b和箱盖2431在共同虚拟平面1(^上重叠地熔接,由此接合这些要素2430、247713、2431。作为其结果,外部余压保持阀2473如图5所示那样设置于过滤器箱2043中的箱主体2430与箱盖2431的接合边界B。
[0111]以上,通过这种第二实施方式也能够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0112](第三实施方式)
[0113]如图7所示,本公开的第三实施方式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第三实施方式的压入凹部3433仅在箱主体3430的上部中的成为上游笔直部470b的对应位置的上游开口部432b的周围形成为扁平形空间状。
[0114]另外,第三实施方式的阀壳体3477是利用树脂将代替接合板477b的接合法兰3477b与壳体主体477a—起一体成形而成的。与壳体主体477a的上部连续设置的接合法兰3477b形成为沿着该主体477a的外周的圆环凸缘状。接合法兰3477b被压入压入凹部3433中。在此,接合法兰3477b的上表面部3477bu和下表面部3477bl均形成为平面状。通过所述形状,上表面部3477bu通过在共同虚拟平面Icv上的熔接而接合于箱主体3430的上表面部3430a中的压入凹部3433的内周缘部和箱盖431的下表面部431a。在它们的压入和接合方式下,上游笔直部470b的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贯通被夹持在箱主体3430与箱盖431之间的接合法兰3477b。
[0115]在这种第三实施方式中,为了将箱盖431和外部余压保持阀3473装配到箱主体3430,如图8所示那样顺次执行工序。首先,如图8的(a)所示,对箱主体3430嵌入壳体主体477a且压入接合法兰3477b。接着,如图8的(b)所示,将箱盖431在共同虚拟平面Icv上重叠地熔接到箱主体3430和接合法兰3477b,由此接合这些要素431、3430、3477b。作为其结果,外部余压保持阀3473如图7所示那样设置于过滤器箱3043中的箱主体3430与箱盖431的接合边界B。
[0116]以上,通过这种第三实施方式也能够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0117](第四实施方式)
[0118]如图9、图10所示,本公开的第四实施方式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第四实施方式的下游笔直部4470c使突部4047中的最下游端4470d延长到分支通路4474的下方。通过所述延长方式,分支通路4474与下游笔直部4470c交叉,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实质上正交地设置。在此,如图10所示,分支通路4474的通路壁4474a在与通过交叉而伸入的下游笔直部4470c的通路壁4470cw之间确保向最下游端4470d侧的通路截面积。
[0119]另外,如图9、图10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溢流通路4476在突部4047中的延长到分支通路4474的下方的下端部形成为带台阶的圆筒孔状。溢流通路4476相对于燃料通路4470从其最下游端4470d进一步向过滤器箱4043的轴向延伸。
[0120]另外,如图9、图11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端口构件4044接合于过滤器箱4043的突部4047而形成喷出端口 440和喷射端口 441,但是不形成溢流端口 442。与此相应地,如图9、图10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溢流阀4443设置于过滤器箱4043内的溢流通路4476而与燃料通路4470相通,由此作为用于使该通路4470开闭的“多个开闭阀”之一发挥功能。并且,溢流阀4443通过溢流通路4476的最下游端4476a而与副罐20的内部空间26连通。通过所述连通方式,溢流阀4443将在过滤器箱4043内与朝向内燃机3侧的流动分流的燃料从溢流通路4476进行引导,由此能够将该引导燃料排出到内部空间26。此外,关于溢流阀4443的工作,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溢流阀443的情况实质上相同。
[0121]以上,根据这种第四实施方式,除了阀473、475以外,溢流阀4443也偏向于周向的特定部位S而被收纳在过滤器箱4043的突部4047。因此,除了与溢流通路476的侧面开口有关的作用效果以外,能够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并且,通过过滤器箱4043在特定部位S—体地具有的溢流阀4443的溢流功能,也能够避免向内燃机3侧供给的燃料的压力过高的异常事态来保证内燃机3的耐久性。
[0122](第五实施方式)
[0123]如图12所示,本公开的第五实施方式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第五实施方式的端口构件5044相对于过滤器箱4043的收容部46中的圆筒面状的外周面461a从其圆形轮廓的切线方向倾向该外周面461a侧地从突部4047突出。通过所述突出方式,端口构件5044将喷出端口 5440和喷射端口 5441沿着外周面46 Ia形成。
[0124]以上,根据这种第五实施方式,端口构件5044被接合于具有弯曲成曲面状的外周面461a的过滤器箱4043中的特定部位S,由此将各端口 5440、5441沿着该面461a形成。据此,能够可靠地使与过滤器箱4043的外周及端口构件5044的外周这双方相接的外接圆C小径化来在过滤器箱4043的径向上促进装置I的小型化。此外,除此以外,通过第五实施方式也能够发挥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0125](第六实施方式)
[0126]如图13、图14所示,本公开的第六实施方式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在第六实施方式的过滤器箱6043中,箱主体6430形成折返部470a的一部分,箱盖6431形成该折返部470a的剩余部分。因此,在第六实施方式的外部余压保持阀6473中阀壳体6477的接合法兰6477b被压入到突部4047中的在折返部470a的下方形成上游笔直部470b的中间部。
[0127]此外,第六实施方式的箱盖6431通过对于箱主体6430的在虚拟平面Icv上的熔接而被接合,由此,将该主体6430中的形成折返部470a的一部分的燃料开口部6432与收容开口部432a—起覆盖。另外,第六实施方式的分支通路6474从上游笔直部470b向与最下游端4470d相反一侧分支,从而不与下游笔直部4470c交叉。
[0128]以上,通过这种第六实施方式也能够发挥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0129](第七实施方式)
[0130]如图15所示,本公开的第七实施方式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从第七实施方式的燃料栗7042喷出的加压燃料的压力例如在300kPa?600kPa的范围内被可变调整。
[0131]第七实施方式的收容部7046将与收容室463连通的中继通路7465形成为相对于沿着上下方向的过滤器箱43的轴向倾斜的大致矩形的孔状。中继通路7465与收容室463中的在燃料过滤器464的下方开口的燃料出口 463a连通。中继通路7465随着在径外
当前第3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