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35406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供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用于汽车用发动机的润滑以及液压控制装置的控制的供油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汽车中,为了进行发动机的润滑、液压控制装置(液压控制阀等)的控制,使用工作油。这样的工作油通过供油装置输送至汽车的各部分,该供油装置构成为具有能够根据发动机的转速适当地调节工作油的排出压力的排出量可变结构。这种供油装置记载在以下表示出处的专利文献I中。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供油装置具有泵主体,该泵主体具有随着与曲轴同步地驱动的转子的旋转而吸入工作油的吸入口,并具有随着转子的旋转而排出工作油的第一排出口以及第二排出口。另外,该供油装置具有:至少将来自第一排出口的工作油向工作油被送给部输送的第一油路;将来自第二排出口的工作油向第一油路输送的第二油路;以及使来自液压控制阀的工作油向吸入口和油盘中的至少一方送回的放泄油路,所述液压控制阀具有响应于输送到第一油路的工作油的油压进行动作的阀芯。在这样的供油装置中,在阀芯上设置有第一阀芯油路和第二阀芯油路。并且,该供油装置构成为:在工作油向第一油路输送的油压处于预定区域时将来自第二排出口的工作油经由第一阀芯油路向第一油路输送,在工作油向第一油路输送的油压超过预定区域时将来自第二排出口的工作油经由第二阀芯油路向第一油路输送。如果供油装置构成为在第一油路的工作油的油压处于预定区域时能够将来自第二排出口的工作油经由第一阀芯油路向第一油路输送,此时,工作油向第一油路输送的输送量为第一排出口的排出量和第二排出口的排出量累加后的量。在内燃机的转速和转子的转速提高,并且仅通过来自第一排出口的工作油就确保了必要油压的情况下,不需要使来自第一油路的工作油和来自第二油路的工作油汇合。在这种情况下,使第二油路中的剩余的工作油向放泄油路返回而不向第一油路输送。另一方面,根据工作油被送给部,在转子转速处于高速区域时,需要供应大量的工作油。因此,该供油装置构成为:在工作油向第一油路输送的油压超过预定区域时,将来自第二排出口的工作油经由第二阀芯油路向第一油路输送。此时,即使是在工作油向第一油路输送的输送量暂时仅为来自第一排出口的工作油之后,也能够使工作油向第一油路输送的输送量再次成为第一排出口的排出量和第二排出口的排出量累加后的量。通过设置为这样的结构,即使在转子转速处于高速区域的情况下,也能够增大可输送的工作油的容量,由此确保了向工作油被送给部输送的必要油量。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 1:特开2005 - 140022号公报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专利文献I的发动机的供油装置中,为了根据作用于液压控制阀的油压向第一油路和放泄油路输送来自第一排出口和第二排出口的工作油,使用具有在液压控制阀的轴向上排列的三个径向突出部(第一阀部、第二阀部以及分割体)的液压控制阀。因此,液压控制阀的总长增长,并且需要形成与三个径向突出部相对应的第一排出口和第二排出口。因此,供油装置的尺寸增大,材料成本提高,并且受到配置上的限制,因而搭载性变差。本发明的目的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供紧凑的供油装置。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供油装置的特征结构在于,具有:泵主体,所述泵主体具有随着由驱动源驱动的转子的旋转而吸入工作油的吸入口,并且具有随着所述转子的旋转而排出工作油的第一排出口及第二排出口 ;向工作油被送给部输送工作油的输送油路;至少将来自所述第一排出口的工作油向所述输送油路输送的第一油路;将来自所述第二排出口的工作油向阀室输送的第二油路;将来自所述阀室的工作油向所述吸入口及油盘中的至少一方送回的返回油路;以及具有阀芯的液压控制阀,所述阀芯响应于输送到所述输送油路的工作油的油压进行动作,从而使所述第二油路与所述第一油路及所述返回油路断开或接通,所述阀芯具有第一台肩、第二台肩以及小径部,所述第一台肩及所述第二台肩以该阀芯的轴心为中心向所述阀芯的径向突出,所述小径部在轴向上连接所述第一台肩和所述第二台肩,并且所述小径部的直径至少比所述第一台肩及所述第二台肩的外径小,将所述转子的转速以从小到大的顺序设定为第一旋转区域、第二旋转区域以及第三旋转区域,在处于所述第一旋转区域时,将来自所述第二排出口的工作油经由所述小径部向所述第一油路输送,在处于所述第二旋转区域时,将来自所述第二排出口的工作油经由所述小径部向所述返回油路输送,在处于由所述第二台肩使所述第二油路与所述返回油路断开之后的所述第三旋转区域时,将来自所述第二排出口的工作油向所述第一油路输送。如果设置为这样的特征结构,则利用第一台肩和第二台肩这两个台肩能够控制第二油路与第一油路以及返回油路 的连通状态。因此,与具有三个以上的台肩的阀芯相比,能够将阀芯小型化。另外,根据阀芯的小型化,阀芯的总冲程长度缩短,因此供油装置自身也能够实现小型化。因此,能够实现搭载性良好的供油装置。另外,优选地,所述第一台肩的外径比所述第二台肩的外径大。通过设置为这样的结构,能够在构成为第一台肩可在其上滑动的阀室的内壁部与第二台肩之间设置间隙。因此,能够将该间隙用作工作油流通的连通路径。另外,优选地,在处于所述第一旋转区域时,与所述返回油路连通的返回口被所述第一台肩关闭。如果设置为这样的结构,则在处于第一旋转区域时,能够将来自第一排出口和第二排出口这双方的全部工作油向输送油路输送。因此,即使在转子转速处于低速区域的情况下,也能够向工作油被送给部供应适当量的工作油。另外,优选地,在处于所述第二旋转区域时,与所述返回油路连通的返回口被打开,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被分隔。如果设置为这样的结构,则能够仅将来自第一排出口的工作油向输送油路输送。因此,发动机的转速和转子的转速增大,在仅通过来自第一排出口的工作油就确保了必要油压的情况下,能够使来自第二排出口的工作油向返回流路流通而不向第一油路输送。因此,能够减小剩余油压,从而能够实现高效动作的供油装置。另外,优选地,在处于所述第三旋转区域时,与所述返回油路连通的返回口被打开,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连通。如果设置为这样的结构,则在转子转速处于高速区域的情况下,也能够向工作油被送给部供应大量的工作油,并且能够使必要量以外的工作油向返回流路流通。因此,能够减小剩余油压,从而能够实现高效动作的供油装置。


图1是示意性 示出供油装置的图。图2是示出将供油装置搭载在汽车的发动机上的例子的图。图3是示意性示出转子的转速处于低速区域时的工作油的流动的图。图4是示意性示出转子的转速处于第一中速区域时的工作油的流动的图。图5是示意性示出转子的转速处于第一中速区域时的工作油的流动的图。图6是示意性示出转子的转速处于第二中速区域时的工作油的流动的图。图7是示意性示出转子的转速处于高速区域时的工作油的流动的图。图8是示出转子转速和工作油的排出量的关系的图表。
具体实施例方式1.供油装置的结构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涉及的供油装置100具有随着与汽车的曲轴等驱动源同步地驱动的转子2的旋转将工作油高效地供应至液压控制装置(工作油被送给部7)的功能。图1是示意性示出供油装置100的概略结构的图,图2是示出供油装置100搭载在汽车的发动机上的状态的图。如图1和图2所示,供油装置100具有泵主体1、液压控制阀4、输送油路5、第一油路61、第二油路62以及返回油路66。1- 1.泵主体泵主体I为金属制(例如,铝系合金、铁系合金),在泵主体I内部形成有泵室10。在泵室10中形成有具有多个内齿11的内齿轮部12,该内齿轮部12构成从动齿轮。金属制的转子2旋转自如地配置在泵室10中。转子2与作为驱动源的汽车的发动机的曲轴70连接,并与曲轴70 —起旋转。转子2的转速例如被设计为600 7000rpm左右。在转子2上形成有具有多个外齿21的外齿轮部22,该外齿轮部22构成驱动齿轮。内齿11及外齿21由次摆线或摆线等数学曲线规定。转子2的旋转方向为箭头Al方向,随着转子2的旋转,转子2的外齿21依次地啮入内齿11中,内齿轮部12也向相同方向旋转。通过外齿21和内齿11形成空间22a 22k。在图1的状态下,空间22k的容积最大,空间22e和22f的容积最小。此时,根据转子2的旋转,例如,随着从空间22e转移到空间22a,容积逐渐增大,由此产生吸入压力,从而实现工作油的吸入作用。另外,根据转子2的旋转,空间22j 22f的容积逐渐减小,由此产生排出压力,从而实现工作油的排出作用。在泵主体I上形成有具有第一排出口(主排出口)31和第二排出口(副排出口)32的排出口组33。即,排出口组33是随着转子2的旋转从泵室10排出工作油的开口。主排出口 31具有端边31a、31c,副排出口 32具有端边32a、32c。另外,在泵主体I上还形成有吸入口 36。吸入口 36是随着转子2的旋转将工作油吸入到泵室10中的开口。吸入口 36具有端边36a、36c。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箭头Al所示的旋转方向上,如果以吸入口 36为起点,则主排出口 31位于比副排出口 32更靠上游的位置。另外,主排出口 31的开口面积设定为比副排出口 32的开口面积大。此外,本发明不被主排出口 31的开口面积和副排出口 32的开口面积的面积差或面积比所限定。即,例如,主排出口 31的开口面积和副排出口 32的开口面积可以构成为相同,也可以构成为不同。另外,在主排出口 31的开口面积和副排出口 32的开口面积构成为不同的情况下,使主排出口 31的开口面积和副排出口 32的开口面积中的哪一个更大可以是任意的。由于主排出口 31和副排出口 32被分隔部37分隔,因此主排出口 31和副排出口32具有相互独立的排出功能。此外,优选地,当在由转子旋转产生的内齿11和外齿21的齿间的空间的压缩工序中由于工作油封入齿间而引起油压上升的情况下,分隔部37的宽度(沿着转子2的周向的长度)比位于主排出口 31和副排出口 32之间的齿间的宽度窄。1 — 2.工作油供应油路输送油路5是向工作油被送给部7输送工作油的油路。作为工作油被送给部7,例如,可列举出需要供油的滑动轴承和轴承等润滑装置、发动机的气门机构、发动机的汽缸和活塞等驱动机构。第一油路61是连结主排出口 31和输送油路5的油路。因此,第一油路61具有至少将从主排出口 31排出的工作油向输送油路5输送的功能。第二油路62是连结下述的液压控制阀4的阀室40和副排出口 32的油路。因此,第二油路62具有将从副 排出口 32排出的工作油向阀室40输送的功能。此时,从副排出口32排出的工作油经由阀室40以及第一油路61向输送油路5输送。返回油路66是使来自阀室40的工作油向吸入口 36和油盘69中的至少任一方送回的油路。在图1中,返回油路66以向吸入口 36送回工作油的方式示出。另外,从油盘69吸入工作油的通路66η设置为与吸入口 36连通。I — 3.液压控制阀液压控制阀4具有阀室40,阀室40具有响应于输送到输送油路5中的工作油的油压而进行动作的阀芯47,并以可滑动的方式收容该阀芯47。阀芯47以被弹簧49向箭头BI方向施力的状态收容在阀室40中。在阀芯47上具有以该阀芯47的轴心为中心向阀芯47的径向突出的两个径向突出部。第一台肩47Χ和第二台肩47Υ相当于这两个径向突出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台肩47Χ和第二台肩47Υ分别为阀芯47的同心圆状,且设置在阀芯47的轴向两端。另外,第一台肩47Χ的外径形成为比第二台肩47Υ的外径大。以使这样的第一台肩47Χ和第二台肩47Υ在轴向上相连接的方式,在阀芯47上设置至少比第一台肩47Χ及第二台肩47Υ的外径小的小径部47a。因此,由第一台肩47X、小径部47a以及第二台肩47Y形成台肩之间的空间 47c。另外,在液压控制阀4的阀室40上设置有阀口 41、返回口 42以及排泄口 43。阀口 41设置在阀室40的第二内壁部56上,并与第二油路62连通。由此,能够将来自第二排出口 32的工作油导入阀室40。返回口 42设置在阀室40的第一内壁部55上,并与返回油路66连通。由此,能够将来自液压控制阀4的工作油向吸入口 36送回。排泄口 43也设置在阀室40的第一内壁部55上,并与返回油路66连通。由此,通过经由排泄口 43对阀室40进行工作油的吸入或排出,能够使阀芯47顺畅地进行滑动。第一台肩47X的外径根据第一内壁部55的内径形成,以使第一台肩47X能够沿着第一内壁部55的内周面在阀芯47的轴向上滑动。另外,第二台肩47Y的外径根据第二内壁部56的内径形成,以使第二台肩47Y能够沿着第二内壁部56的内周面在阀芯47的轴向上滑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一台肩47X的外径形成为比第二台肩47Y的外径大。因此,以可滑动的方式收容第一台肩47X的阀室40的第一内壁部55的内径构成为比以使第二台肩47Y可被滑动的方式收容的阀室40的第二内壁部56的内径大。此外,上述的分隔部37构成第二内壁部56的一部分。具体而言,优选地,第一台肩47X的外径形成为比第一内壁部55的内径小例如几Pm左右。另外,优选地,第二台肩47Υ的外径形成为比第二内壁部56的内径例如小几μπι左右。因此,第一内壁部55、第二内壁部56、第一台肩47Χ以及第二台肩47Υ设定为:按照直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第一内壁部55的内径、第一台肩47Χ的外径、第二内壁部56的内径以及第二台肩47Υ的外径。另外,在第一内壁部55和第二内壁部56之间形成有内径变化部57。这样的内径变化部57设计为连结 第一内壁部55和第二内壁部56。因此,以被弹簧49向箭头BI方向施力的状态收容在阀室40中的阀芯47由内径变化部57限制。由此,阀芯47使第二油路62与第一油路61以及返回油路66断开或接通。断开或接通是指处于未连通的状态或者处于连通的状态。因此,阀芯47使第二油路62处于与第一油路61以及返回油路66未连通的状态,或者使第二油路62处于与第一油路61以及返回油路66连通的状态。关于这样的第二油路62与第一油路61以及返回油路66的断开和接通方式,在下面进行说明。本供油装置100如此构成。2.工作油的供应方式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供油装置100中,随着转子2的转速的增加,液压控制阀4的阀芯47呈如下所示的供应方式A Ε。为了容易理解,将转子2的转速以从小到大的顺序设定为第一旋转区域、第二旋转区域以及第三旋转区域,并进行说明。2—1.供应方式A发动机刚起动之后等在转子2的转速较小的低速区域的情况下(例如,直到1500转左右),通过从排出口组33排出的第一油路61的工作油的油压,向输送油路5输送工作油。这样的低速区域相当于第一旋转区域。此时的油压作用于第一台肩47Χ的轴向中央面48a和阀芯47的底部48b上。由此,产生使阀芯47驱动的阀芯驱动力Fl (参照图1)。在阀芯驱动力Fl小于弹簧49的施加力F3时(Fl < F3),阀芯47通过弹簧49向箭头BI方向移动(图1)。由此,通过第一台肩47X的外周面关闭与返回油路66连通的返回口 42。此时,如图3所示,阀芯47的第一台肩47X关闭返回口 42,并且阀口 41和第一油路61处于连通的状态。由此,由小径部47a和分隔部37形成第一连通路91。因此,能够将来自副排出口 32的工作油经由小径部47a、即经由第一连通路91向第一油路61输送。也就是说,在供应方式A中,工作油向输送油路5的输送量为主排出口 31的排出量和副排出口 32的排出量累加后的量。此时,向输送油路5输送的油量的特性为图8的O-P线所表示的特性,即为以下的特性:随着转子2的转速增加,来自主排出口 31的工作油的排出量增加,第一油路61的油压增大,并且来自副排出口 32的工作油的排出量增加,第二油路62的油压增大。2 — 2.供应方式B随着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的曲轴70的转速的增加,转子2的转速增加,当在转子2的转速超过预定转速(N1:例如1500转)的第一中速区域中阀芯驱动力Fl增加而超过弹簧49的施加力F3时(Fl >F3),阀芯47向箭头B2方向(参照图1)移动直至阀芯驱动力Fl和施加力F3均等。这样的第一中速区域相当于第二旋转区域。此时,如图4所示,与返回油路66连通的返回口 42被打开。另外,阀口 41和第一油路61连通的状态也被维持。即,阀芯47处于向下述的供应方式C转移的中间状态。由此,由小径部47a和第一内壁部55形成第二连通路92。因此,能够将来自副排出口 32的工作油经由小径部47a、即经由第二连通路92向返回油路66输送。另外,来自主排出口 31的工作油的一部分也经由第一连通路91向返回油路66输送。也就是说,在供应方式B的情况下,工作油向输送油路5的输送量为主排出口 31的排出量的一部分。
此时,向输送油路5输送的油量的特性为图8的P — Q线所表示的特性。也就是说,由于副排出口 32和返回油路66处于连通的状态,因此排出量相对于转子2的转速增加的增加比例而减小。在此,在图8中还示出了作为工作油被送给部7的VVT (阀开闭时间控制装置)的必要油量和发动机的转子转速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发动机刚起动后,需要主排出口 31的排出量和副排出口 32的排出量累加后的总排出量程度的油量,当转子转速超过预定转速(NI)时,不再需要总排出量,不久仅通过主排出口 31的排出量就能够确保必要油量(图8的V所表示的区域)。因此,优选地,以使图8的O— P、P — Q线的各自的倾斜度超过VVT必要油量V的方式构成供油装置100。此外,本发明也可以取代VVT的必要油量或者在VVT的必要油量的基础上、以其他的液压致动器为基准以超过该基准的方式构成供油装置100。2 — 3.供应方式C当转子的转速达到进一步增大的N2 (例如2500转)以上时,阀芯47进一步向箭头B2方向(参照图1)移动。这样的状态也被规定为第一中速区域,并且相当于第二旋转区域。由此,第一油路61和第二油路62被分隔部37和第二台肩47Y分隔。此时,如图5所不,阀口 41和第一油路61处于未连通的状态,并且阀芯47的第一台肩47X对返回口 42的关闭被完全地解除。即,在工作油向输送油路5输送的油压大于预定区域时,能够将来自主排出口 31的工作油向输送油路5输送,并且能够将来自副排出口32的工作油经由阀室40向返回油路66输送。此时,向输送油路5输送的油量的特性为图8的Q — R线所表示的特性。即,在供应方式C的情况下,向输送油路5输送的油量与来自主排出口 31的油量相等。2 — 4.供应方式D当转子2的转速达到进一步增大的N3 (例如4000旋转)以上的第二中速区域时,阀芯47进一步向箭头B2方向(参照图1)移动。这样的第二中速区域相当于第二旋转区域。此时,如图6所示,阀口 41和第一油路61处于连通的状态,并且由阀芯47的第二台肩47Y (阀芯47的底部48b)阻止工作油向返回口 42转移。因此,由第二台肩47Y使第二油路62处于与返回油路66断开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由阀芯47的底部48b和阀室40的第二内壁部56形成第三连通路93。因此,能够将来自副排出口 32的工作油经由第三连通路93向第一油路61输送。也就是说,在供应方式D的情况下,工作油向输送油路5输送的输送量再次成为主排出口 31的排出量和副排出口 32的排出量累加后的量。此时,向输送油路5输送的油量的特性为图8的R— T线表示的特性。S卩,在阀口 41和第一油路61连通之后,工作油停止向返回口 42转移,因此被转移到返回口 42的工作油的转移目的地变成输送油路5。因此,工作油向输送油路5的输送量增大(图8:R — S线),之后,工作油向输送油路5的输送量成为主排出口 31的排出量和副排出口 32的排出量累加后的量(图8:S — T线)。2 —5.供应方式E当转子2的转速达到进一步增大的N4 (例如4500转)以上的高速区域时,阀芯47进一步向箭头B2方向(参照图1)移动。这样的高速区域相当于第三旋转区域。此时,如图7所示,与返回油路66连通的返回口 42被打开,第一油路61和第二油路62处于连通的状态。由此,由第二台肩47Y和第一内壁部55形成第四连通路94。因此,能够将来自主排出口 31的工作油的一部分和来自副排出口 32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经由第四连通路94向返回油路66输送。此外,在该状态下,还由阀芯47的底部48b和第二内壁部56形成第三连通路93。因此,如上所述,在由第二台肩47Y使第二油路62与返回油路66断开之后,还能够将来自副排出口 32的工作油经由第三连通路93向第一油路61输送。也就是说,在供应方式E的情况下,工作油向输送油路5输送的输送量成为主排出口 31的一部分的排出量和副排出口 32的一部分的排出量累加后的量。此时,向输送油路5输送的油量的特性为图8的T 一 U线所表示的特性。S卩,由于通向返回油路66的路径处于连通的状态,因此排出量相对于转子2的转速增加的增加比例而减小。
·
在此,在图8中还示出了作为工作油被送给部7的活塞用喷射器的必要油量和发动机的转子转速之间的关系。例如,在转子转速处于高速区域附近的情况下,需要主排出口31的排出量和副排出口 32的排出量累加后的总排出量程度的油量,但当转子转速超过预定转速(N4)时不再需要总排出量(图8的W所表示的区域)。因此,优选地,以使图8的T 一U线的倾斜度超过活塞用喷射器必要油量W的方式构成供油装置100。此外,本发明也可以取代活塞用喷射器的必要油量或者在活塞用喷射器的必要油量的基础上,以其他的液压致动器为基准以超过该基准的方式构成供油装置100。综上所述,如果构成为当工作油向输送油路5输送的油压处于预定区域时能够将来自副排出口 32的工作油经由第一油路61向输送油路5输送,此时,工作油向输送油路5的输送量成为主排出口 31的排出量和副排出口 32的排出量累加后的量(图8:0 — P线)。当发动机的转速和转子2的转速增大并且从主排出口 31排出的工作油的油压超过预定区域、不久仅通过来自主排出口 31的工作油就确保了输送油路5的必要油压的情况下,不再需要使来自第一油路61的工作油和来自第二油路62的工作油汇合(图8:P — Q线、Q — R线)。在仅通过第一油路61就确保了必要油压的情况下,如果使第二油路62中的剩余的工作油向返回油路66返回而不向输送油路5输送,则能够降低剩余油压。
另一方面,例如,在活塞用喷射器等工作油被送给部7中,在转子转速处于高速区域时,需要迅速地对活塞供应大量的工作油。因此,在本发明中,构成为:在向输送油路5输送的工作油的油压超过预定区域时,将来自副排出口 32的工作油经由第三连通路径93向输送油路5输送。此时,能够使向输送油路5输送的工作油的输送量再次成为主排出口 31的排出量和副排出口 32的排出量累加后的量(图8:S 一 T线)。由此,在转子转速处于高速区域的情况下,也能够再次增大可输送的工作油的容量,因此能够可靠地确保要输送的必要油量。之后,向输送油路5输送的工作油的输送量成为主排出口 31的排出量和副排出口 32的排出量累加后的量(图8:S —T线)。3.供应方式的设定3-1.P点的设定例如,如果延长在阀室40的轴向上的、第二油路62和返回口 42之间的间隔,使得向返回油路66供油的时机延迟,则能够将图8中的P点沿着O — P线设置在高转速侧。另夕卜,例如,如果缩短在阀室40的轴向上的、第二油路62和返回口 42之间的间隔,使得向返回油路66供油的时机提前,则能够将图8中的P点沿着O — P线设置在低转速侧。3 — 2.Q点及R点的设定通过增强弹簧49的施加力,能够将图8中的Q点和R点设定在排出量增大的一侧。另外,通过减弱弹簧49的施加力,能够将图8中的Q点和R点设定在排出量减小的一侧。3 — 3.S点及T点的设定通过延长第二台肩47Y的轴向长度,能够将图8中的S点和T点沿着S — T线的延长方向设定在排出量增大的一侧。另外,通过缩短第二台肩47Y的轴向长度,能够将图8中的S点和T点沿着S — T线的延长方向设`定在排出量减小的一侧。另一方面,通过在轴向上延长第一台肩47X和第二台肩47Y之间的距离,能够将图8中的S点和T点沿着S — T线的延长方向设定在排出量增大的一侧。另外,通过在轴向上缩短第一台肩47X和第二台肩47Y之间的距离,能够将图8中的S点和T点沿着S — T线的延长方向设置在排出量减小的一侧。如此,通过改变液压控制阀4的各部分的设定,能够对图8中的特性进行适当设定。因此,能够根据排出量和转速之间的关系设定特性,因此能够减小压力损失从而实现高效的供油装置100。P点、S点以及T点的设定可通过取代上述的设定方法或者在上述的设定方法的基础上,改变弹簧49的施加力来改变。例如,通过增强弹簧49的施加力,能够将P点、S点以及T点分别设定在高转速侧,通过减弱弹簧49的施加力,能够将P点、S点以及T点分别设定在低转速侧。根据本供油装置100,利用第一台肩47X和第二台肩47Y这两个台肩,能够控制第二油路62与第一油路61以及返回油路66的连通状态。因此,与具有三个以上的台肩的阀芯相比,能够将阀芯小型化。另外,根据阀芯47的小型化,阀芯47的总冲程长度缩短,因此供油装置100自身也能够实现小型化。因此,能够实现搭载性良好的供油装置100。[其他的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图1中,以返回油路66为向吸入口 36送回工作油的油路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应用范围不限于此。返回油路66既可以构成为将来自液压控制阀4的工作油向油盘69送回的油路,也可以构成为将来自液压控制阀4的工作油向吸入口 36和油盘69这两者送回的油路。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例如可在用于汽车用内燃机的润滑和液压控制装置的控制的供油装置中使用。附图标记的说明1:泵主体2:转子4:液压制御阀5:输送油路7:工作油被送给部31:第一排出口(主排出口)32:第二排出口(副排出口)36:吸入口40:阀室42:返回口 47:阀芯47a:小径部47X:第一台肩47Y:第二台肩61:第一油路62:第二油路66:返回油路69:油盘70:曲轴(驱动源)100:供油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供油装置,具有: 泵主体,所述泵主体具有随着由驱动源驱动的转子的旋转而吸入工作油的吸入口,并且具有随着所述转子的旋转而排出工作油的第一排出口及第二排出口; 向工作油被送给部输送工作油的输送油路; 至少将来自所述第一排出口的工作油向所述输送油路输送的第一油路; 将来自所述第二排出口的工作油向阀室输送的第二油路; 将来自所述阀室的工作油向所述吸入口及油盘中的至少一方送回的返回油路;以及具有阀芯的液压控制阀,所述阀芯响应于输送到所述输送油路的工作油的油压进行动作,从而使所述第二油路与所述第一油路及所述返回油路断开或接通, 所述阀芯具有第一台肩、第二台肩以及小径部,所述第一台肩及所述第二台肩以该阀芯的轴心为中心向所述阀芯的径向突出,所述小径部在轴向上连接所述第一台肩和所述第二台肩,并且所述小径部的直径至少比所述第一台肩及所述第二台肩的外径小, 将所述转子的转速以从小到大的顺序设定为第一旋转区域、第二旋转区域以及第三旋转区域, 在处于所述第一旋转区域时,将来自所述第二排出口的工作油经由所述小径部向所述第一油路输送, 在处于所述第二旋转区域时,将来自所述第二排出口的工作油经由所述小径部向所述返回油路输送, 在处于由所述第二台肩使所述第二油路与所述返回油路断开之后的所述第三旋转区域时,将来自所述第二排出口的工作油向所述第一油路输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油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台肩的外径比所述第二台肩的外径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供油装置,其中,在处于所述第一旋转区域时,与所述返回油路连通的返回口被所述第一台肩关闭。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供油装置,其中,在处于所述第二旋转区域时,与所述返回油路连通的返回口被打开,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被分隔。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供油装置,其中,在处于所述第三旋转区域时,与所述返回油路连通的返回口被打开,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连通。
全文摘要
紧凑的供油装置构成为阀芯具有第一台肩、第二台肩以及小径部,第一台肩及第二台肩以该阀芯的轴心为中心向阀芯的径向突出,小径部在轴向上连接第一台肩和第二台肩,并且小径部的直径至少比第一台肩及第二台肩的外径小,将转子的转速以从小到大的顺序设定为第一旋转区域、第二旋转区域以及第三旋转区域,在处于第一旋转区域时,将来自第二排出口的工作油经由小径部向第一油路输送,在处于第二旋转区域时,将来自第二排出口的工作油经由小径部向返回油路输送,在处于由第二台肩使第二油路与返回油路断开之后的第三旋转区域时,将来自第二排出口的工作油向第一油路输送。
文档编号F04C15/06GK103237989SQ201180058028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0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6日
发明者宇野吉人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