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泵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3085059阅读:946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真空泵。

背景技术:
真空泵是指利用机械、物理、化学或物理化学的方法对被抽容器进行抽气而获得真空的器件或设备,通俗来讲,真空泵是用各种方法在某一封闭空间中改善、产生和维持真空的装置,通常真空泵主要由支架、泵体、电机组成,而泵体与电机均连接在支架上,且泵体与电机上均设有皮带轮,将皮带绕在皮带轮上,从而实现电机带动泵体,皮带拉动皮带轮主要由侧面的摩擦力带动,而由于皮带轮在使用的过程中,皮带轮的内侧面会抵触在轮体的皮带槽槽底,且在皮带位于不同位置使受到的拉力不同,导致皮带轮的内侧面会与轮体产生滑动摩擦,导致皮带轮与皮带在长时间使用时非常容易的产生磨损,从而使使用寿命大大的缩短,而真空泵基本上需要不间断的进行工作,而频繁的更换皮带时大大的减少了工作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少皮带磨损,提高使用寿命与工作效率的真空泵。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真空泵,包括泵体、皮带轮,所述皮带轮连接在泵体上,所述皮带轮包括轮体、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固定连接在轮体内圆周侧面,所述轮体外圆周侧面设有皮带槽,所述皮带槽槽底设有若干个滚针,所述滚针与轮体同轴设置,所述皮带槽槽底设有供滚珠安装的固定槽。优选的,所述轮体侧面设有轴向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与固定槽相通,所述滚针设置在安装孔内。优选的,所述轮体侧面设有抵触环,所述抵触环通过螺钉连接在轮体侧面,所述滚针一端抵触在抵触环侧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从而滚针在固定槽内进行转动,当皮带装入皮带槽时且皮带受到拉力作用,皮带产生小幅度的变形,从而皮带略微的向皮带槽槽底进行靠近,随着使用时间的逐步增长,皮带逐渐的磨损,而皮带也逐渐的靠近皮带槽槽底,直到皮带内侧面抵触到滚针,从而当皮带在皮带槽内的受拉力变化时,皮带内侧面产生拉伸或者缩小,由于皮带内侧面抵触在滚针上,从而当皮带产生变形时与滚针产生了滚动摩擦,从而有效的减少了皮带受到的摩擦力,从而有效的提高了皮带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且皮带在工作的过程中也避免了与皮带槽槽底直接的接触,从而有效的提高了皮带轮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真空泵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真空泵实施例皮带轮的立体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真空泵实施例皮带轮的剖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真空泵实施例皮带轮的爆炸图。附图标记:1、泵体;2、皮带轮;21、轮体;22、固定架;23、皮带槽;231、固定槽;232、安装孔;24、滚针;25、抵触环;251、螺钉;3、皮带。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真空泵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一种真空泵,包括泵体1、皮带轮2,所述皮带轮2连接在泵体1上,所述皮带轮2包括轮体21、固定架22,所述固定架22固定连接在轮体21内圆周侧面,所述轮体21外圆周侧面设有皮带槽23,所述皮带槽23槽底设有若干个滚针24,所述滚针24与轮体21同轴设置,所述皮带槽23槽底设有供滚珠安装的固定槽231,固定槽231内设有滚针24,从而滚针24在固定槽231内进行转动,当皮带3装入皮带槽23时且皮带3受到拉力作用,皮带3产生小幅度的变形,从而皮带3略微的向皮带槽23槽底进行靠近,随着使用时间的逐步增长,皮带3逐渐的磨损,而皮带3也逐渐的靠近皮带槽23槽底,直到皮带3内侧面抵触到滚针24,从而当皮带3在皮带槽23内的受拉力变化时,皮带3内侧面产生拉伸或者缩小,由于皮带3内侧面抵触在滚针24上,从而当皮带3产生变形时与滚针24产生了滚动摩擦,从而有效的减少了皮带3受到的摩擦力,从而有效的提高了皮带3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且皮带3在工作的过程中也避免了与皮带槽23槽底直接的接触,从而有效的提高了皮带轮2的使用寿命。所述轮体21侧面设有轴向的安装孔232,所述安装孔232与固定槽231相通,所述滚针24设置在安装孔232内,当安装滚针24时,将横向的将滚针24向安装孔232内插入,直到滚针24完全进入固定槽231内,即可完成安装,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安装的效率,降低制造成本。所述轮体21侧面设有抵触环25,所述抵触环25通过螺钉251连接在轮体21侧面,所述滚针24一端抵触在抵触环25侧面,当安装滚针24通过安装孔232插入固定槽231内后,将抵触环25抵触在轮体21侧面,从而通过抵触环25将安装孔232盖住,再通过螺钉251将抵触环25进行固定,从而有效的避免了滚针24在使用的过程中受到振动等外力作用而通过安装孔232脱落,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滚针24的连接稳定性。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