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织机润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71383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圆织机润滑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纺织机械润滑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圆织机润滑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圆织机的润滑方式为封闭式飞溅油润滑,在编织过程中,圆织机内的粉尘进入主机内和润滑油混合后,导致润滑油杂质含量增加,而在一个工作周期内,润滑油不可能进行及时更换,这就导致了含有大量杂质的润滑油进入圆织机内的各传动件中,影响润滑效果,加剧了各传动件的机械磨损,使圆织机各传动件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的润滑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一种能给圆织机始终提供清洁的润滑油、提高圆织机各传动件的使用寿命的圆织机润滑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圆织机润滑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油泵10、吸油管26、出油管9、三通接头14、溢流管17、阀门16、喷油管19、回油管3、油箱5,吸油管26的一端和油箱5相连,另一端和油泵10的进油口相接,出油管9的一端和油泵10的出油口相连,另一端和三通接头14相连,三通接头14的另二个接头分别和喷油管19及溢流管17相连,阀门16和溢流管17串接,溢流管17的一端通过溢流弯头27和机座1相连,喷油管19穿过机座1,并通过接头18和机座1相连,回油管3的一端和油箱5相连,另一端通过回流接头2和机座1相连。阀门16可采用溢流阀、调压阀或普通闸阀。调节阀门16即可实现对喷油管19喷油量的控制。当需要减少喷油管19的喷油量时,调节阀门16,加大流过阀门16的油量,多余的润滑油经过阀门16和溢流管17进入机座1中,通过回油管3流回油箱5中;当需要增加喷油管19的喷油量时,调节阀门16,减少流过阀门16的油量,从而减少经过阀门16和溢流管17进入机座1中的润滑油量。
在吸油管26的管路中串接有阀门7,调节阀门7也可调节喷油管19的喷油流量,阀门7可采用闸阀、调压阀。
油箱5内装有滤油器20,回油管3中的润滑油经过滤油器20过滤后进入油箱5中。滤油器20安装在滤油器支板25上。油箱5的顶部有一门式箱盖22,以便于换油,箱盖22上有门拉手21;在油箱5的二侧有拉手23;在油箱5内有一隔板28,隔板28将油箱5分成沉淀区和用油区,经过滤油器20过滤后的润滑油在沉淀区进一步沉淀,使润滑油的清洁度进一步得到提高,沉淀后的润滑油从隔板28的上部流入用油区。当然,也可以在油箱5中不使用隔板28。
喷油管19通过管接头直接和油泵10的出油口相连。喷油管19和油泵10直接相连时,可省去三通接头14、阀门16和溢流管17及溢流弯头27。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不改变圆织机的结构,即可实现润滑方式的变革,进入圆织机内的粉尘能随润滑油一起流入油箱,并被过滤掉,保持了圆织机的内部洁净,改善了工作环境。
2、润滑油回流至油箱,经过过滤和沉淀,杂质含量很低,可重复使用,了工作环境。
2、润滑油回流至油箱,经过过滤和沉淀,杂质含量很低,可重复使用,延长了润滑油的使用时间,节省了企业的用油量和成本。
3、清洁的润滑油大大降低了圆织机内各传动件之间的磨损,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
4、结构简单,制造方便,除油箱外,大部分零部件均为标准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油箱5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圆织机润滑装置包括油泵10、吸油管26、出油管9、三通接头14、溢流管17、阀门16、喷油管19、回油管3、油箱5,吸油管26的一端通过油管接头8与阀门7相连,阀门7和出油接头6相连,出油接头6和油箱5相连,吸油管的另一端通过油管接头8和油泵10的进油口相接,出油管9的一端通过油管接头8和油泵10的出油口相连,出油管9的另一端和三通接头14相连,三通接头14的另二个接头分别和喷油管19及内接头15相连,阀门16的一端和内接头15相连,另一端和溢流管17串接,溢流管17的一端通过溢流弯头27和机座1相连,溢流管17中的润滑油通过溢流弯头进入机座1中,通过回流接头2及回油管3进入油箱5中,喷油管19穿过机座1伸入圆织机内,并通过接头18和机座1相连。回油管3的一端通过回油接头4和油箱5相连,另一端通过回流接头2和机座1相连。阀门16可采用溢流阀、调压阀或普通闸阀。调节阀门16可实现对喷油管19喷油量的控制。当需要减少喷油管19的喷油量时,调节阀门16,加大流过阀门16的油量,多余的润滑油经过阀门16和溢流管17进入机座1中,通过回流接头2、回油管3和回油接头4流回油箱5中;当需要增加喷油管19的喷油量时,调节阀门16,减少流过阀门16的油量,从而减少经过阀门16和溢流管17进入机座1中的润滑油量。
调节吸油管26的管路中串接的阀门7,可增大或减少油泵10的进油量,从而调节喷油管19的喷油流量,阀门7可采用闸阀、调压阀。
油箱5内装有滤油器20,滤油器20安装在滤油器支板25上。回油管3中的润滑油从回油接头4流入滤油器20,过滤后进入油箱5中。油箱5的顶部有一门式箱盖22,以便于换油,箱盖22上固接有门拉手21;在油箱5的二侧铰接有拉手23;在油箱5内有一隔板28,隔板28将油箱5分成沉淀区和用油区,经过滤油器20过滤后的润滑油在沉淀区进一步沉淀,使润滑油的清洁度进一步得到提高,沉淀后的润滑油从隔板28的上部流入用油区。隔板28的高度应大于出油接头6离油箱5底部的距离,小于滤油器支板25离油箱5底部的距离,既保证润滑油得到较好的沉淀,又便于经过沉淀的润滑油从隔板28和滤油器支板25之间流入用油区中。当然,也可以在油箱5中不使用隔板28。
油泵10通过键12与齿轮11相连,齿轮11与传动齿轮13相连,油泵10也可直接与电机相连,油泵10可采用齿轮泵,也可采用叶片泵或柱塞泵。
喷油管19也可以通过管接头直接和油泵10的出油口相连,也可以在喷油管19和油泵10出油口之间设置一个调节出油量或压力出油大小的阀门。喷油管19通过管接头、阀门与油泵10直接相连时,可省去三通接头14、阀门16和溢流管17及溢流弯头27。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为动力通过传动齿轮13带动齿轮11转动,齿轮11通过键12带动油泵10工作,在油泵10的进油口产生一个负压将油箱5中的润滑油吸入油泵10中,增压后从油泵10的出油口流出,带有压力的润滑油从喷油管19喷入圆织机中供各传动部件润滑用,润滑油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到机座1中,然后通过回流接头2、回油管3、回油接头4流入油箱5中的滤油器20中,过滤后进入油箱5中的沉淀区进一步沉淀,然后进入用油区进入下一循环。喷油管19喷油量大小的调节可通过调节阀门7和阀门16实现,调节阀门7可调节进入油泵10的油量大小,从而调节油泵10的出油量,达到调节喷油管19喷油量的目的;调节阀门16可调节从溢流管17进入机座1的油量大小,从而实现调节喷油管19喷油量和喷油压力大小的目的。当需要对油箱5进行换油或对滤油器20进行清洗时,可松开油管接头8和回油接头4,通过油箱拉手23将油箱5从圆织机底部拉出,拉动门拉手21打开油箱盖22,进行清洗或换油。
权利要求1.一种圆织机润滑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油泵(10)、吸油管(26)、出油管(9)、三通接头(14)、溢流管(17)、阀门(16)、喷油管(19)、回油管(3)、油箱(5),吸油管(26)的一端和油箱(5)相连,另一端和油泵(10)的进油口相接,出油管(9)的一端和油泵(10)的出油口相连,另一端和三通接头(14)相连,三通接头(14)的另二个接头分别和喷油管(19)及溢流管(17)相连,阀门(16)和溢流管(17)串接,溢流管(17)的一端通过溢流弯头(27)和机座(1)相连,喷油管(19)穿过机座(1),并通过接头(18)和机座(1)相连,回油管(3)的一端和油箱(5)相连,另一端通过回流接头(2)和机座(1)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织机润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吸油管(26)中串接有阀门(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织机润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油箱(5)内装有滤油器(20),回油管(3)中的润滑油经过滤油器(20)过滤后进入油箱(5)中。
4.根据权利要求1和权利要求3所述的圆织机润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滤油器(20)安装在滤油器支板(25)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织机润滑装置,其特征是在所述的油箱(5)的顶部有一门式箱盖(22),箱盖(22)上有门拉手(21);在油箱(5)的二侧有拉手(23);在油箱(5)内有一隔板(2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织机润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喷油管(19)通过管接头直接和油泵(10)的出油口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和权利要求6所述的圆织机润滑装置,其特征是在所述的喷油管(19)和油泵(10)的出油口之间有一个调节出油量大小或出油压力的阀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圆织机润滑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油泵(10)、吸油管(26)、出油管(9)、三通接头(14)、溢流管(17)、阀门(16)、喷油管(19)、回油管(3)、油箱(5),吸油管(26)的二端分别和油箱(5)及油泵(10)的进油口相接,在吸油管(26)的管路中串接有阀门(7),出油管(9)的一端和油泵(10)的出油口相连,另一端和三通接头(14)相连,三通接头(14)的另二个接头分别和喷油管(19)及溢流管(17)相连,阀门(16)和溢流管(17)串接,溢流管(17)的一端通过溢流弯头(27)和机座(1)相连,喷油管(19)穿过机座(1),并通过接头(18)和机座(1)相连,回油管(3)的一端和油箱(5)相连,另一端通过回流接头(2)和机座(1)相连。
文档编号F16N7/00GK2628846SQ0322168
公开日2004年7月28日 申请日期2003年5月9日 优先权日2003年5月9日
发明者邹永翔 申请人:常州市永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